第7章 上卷(7)
- 鬼谷子(大全集)
- (戰國)鬼谷子
- 5791字
- 2014-01-15 19:51:40
如果對方不為所動不接我們的話茬、不回答我們的反問,就要改變方法。我們可以用言語的表象去感動對方,去迎合他的心意,去窺探他的真實感情,從而掌握它的意圖。通過我們設置言辭物象、對方予以回應這樣的多次反復,我們終可抓住對方言辭中的事物表象及其類推出的同類事物,也就可憑此把握對方意象的主流,心中就有底了。這樣經過多次的重復與反復,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從對方的言辭中偵知的。圣人用這種方法去誘導、感化愚者或智者,任何情況都可以測得而沒有疑惑。所以,自古那些善于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探查對方的人,常能夠變換手法用鬼神莫測的手段來獲得實情。在手法的適當變換中打動了對方,就可以清清楚楚地查明對方的實情了;不能查明對方的實情,是因為從對方獲得的言辭信息不明;獲得的言辭信息不明,就不能明了對方的主導意圖。(在這種情況下之,) 我們就必須變換手法使對方言辭中的象、比信息發生改變,而后順著他變換的言辭去反詰他,讓他回答,然后收集分析反饋回來的信息。我們想要聽對方講話,自己反而用沉默來逗引他;想讓對方張口,自己反而三緘其口;想讓對方情緒高漲以夸夸其談,自己反而低調;想從對方那兒有所獲取,自己就先要有所給予。想要讓對方吐露情懷,就自己先設表象去引動他,設法讓他講話,彼此產生共鳴,讓他引為知己而開情吐意。我們或者順著他的這番話去探測他,或者順著他的那番話去探測他;或者從他的話端順勢考察,或者從他的話尾逆推思索。所有這些,都是辨別真假、分析同異、分清真誠與虛偽的方法。對方的動作、言語、口氣,都可以用此方法去考察;對方的一喜一怒,都可以用此方法見其端倪。這些方法,都是探測別人的既定準則,是考察別人的依據。要在反復探求中,去觀察對方言辭中所寄托著的實情,就要用這些準則和依據。總之,我們要平心靜氣地去聽取別人的言辭,去考察其言辭中涉及的事理,去考辨萬物,去辨別事物性質。即使是從對方言辭里無關緊要的事件中,也可以偵知其中隱含的真情實意。(運用這些方法去探測別人)就好像深入到他內心一樣,可以準確地估量出他的能力,猜測出他的本意。這種估量和猜測必然像“符應現象”那樣不失其意,像螣蛇指示禍福那樣準確無誤,像后羿張弓射箭發那樣百發百中。
【原典】
(四)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①。其司言也,若聲之于響;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如舌之取燔骨②。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③。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④。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⑤ 。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⑥。
【注釋】
①相知:指彼此雙方互相了解。 比目之魚:《爾雅·釋地》有言:“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此處用來比喻人與人的相知如同比目魚一樣倆倆相隨不可分。
②司言:司同“伺”,窺探、掌握對方的言辭。 見:同“現”,出現。 取:吸取。 燔骨:烤爛的骨頭肉。燔,燒,烤。
微:微少,細微,不見形色。 疾:迅速,敏捷。
③圓:此指圓活的方法。 方:此指一定的規矩。
④牧:考察。 事用不巧:指忘記了上邊說的“圓以導之”。 忘情:不合實際情況。 失道:抓不住本質。
⑤審:此指審察別人的準則。 策:決策,計劃。 門:門徑,要害,關鍵。
⑥天神:天神無形無容,難測難知,這里指達到了神鬼莫測、了無痕跡的最高境界。
【譯文】
因此,若要了解外界的人或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了解自己開始。先有了自知之明,然后才可以去了解別人。這樣,我們了解別人,就像比目魚相并而行那樣一絲不差;我們窺探別人的言辭,就像聲音與回響那樣應聲而得;別人自己現出形意,就像光和影子那樣光一亮影子就出現。用這種方法去探查別人的言辭,就會像磁石吸取鐵針那樣可以不失厘毫地掌握到他的真情實意,又像舌頭舔取烤爛了的骨頭肉那樣可以輕易地一探即得。即使我們發出很少的信息量,對方也會很快地向我們敞開情懷。這種探查人的方法,就像由陰轉陽、又由陽轉陰,由圓變方、又由方變圓一樣,應用隨心,變化自如。也就是說當對方形跡未顯時,我們要用圓通靈活的手法去引導他;當對方形跡已顯時,我們又用一定的準則去應對他。進退左右等一切行動都可以用這種規則去掌握。如此一來,我們必須自己先定下主意,預先制定一些考察人的準則,否則我們就不能正確地去支配他人。但是,我們在使用此法時又不可忘記了其圓活的另一面,否則就會不合乎實際情況,違背客觀規律,喪失真諦。總之,我們運用這種方法,按照預先制定的考察別人的準則去考察其決策、計劃,就會無形無容,讓對方摸不透、抓不著我們的門路,而覺得我們像天神那樣已經達到難測難知的至高境界。
【以史為鑒】
諸葛亮投石激浪
從反應篇中,我們可以領會到不少具體的游說技巧,除了“以靜制動”、“欲擒故縱”、“打草驚蛇”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技巧之外,還有一招被廣泛運用的,那就是“投石激浪”。何謂“投石激浪”?其實就是要求游說者先向對方道出一點試探性的言辭,刺激對方開金口,然后對對方的言辭、應對加以分析,并據此制定出能夠降服對方的游說方案。相當于“投石問路”,只是更注重在“激”字上下功夫。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揮師南下,志在奪取江南。而此時的孫權對是戰是和還在舉棋不定。經過諸葛亮的一番游說,終于奮起抵抗曹兵,引發了名垂千古的“赤壁之戰”。
當時,孫權躊躇萬分,他深知“兵乃國之大事”,便聽從母親吳太夫人的指示,遵照哥哥孫策“遇到難以決斷的大事時,內政方面的問題垂詢宰相張昭,外交方面的問題垂詢將軍周瑜”的遺言,叫來周瑜共議國事。
周瑜乃吳軍大都督,手握吳國軍事大權。來此游說的諸葛亮明白,要想說服孫權奮起聯合抗曹,必須先說服周瑜。可是當時諸葛亮還不是太了解周瑜的為人及個性,于是,諸葛亮決定試投“一石”。
不久時機就來到了,諸葛亮在吳國重臣魯肅的陪同下拜見周瑜。周瑜聽完魯肅對軍情的報告之后,當即說了一句“應該向曹軍投降”。周瑜之所以這么說,其實也是在向諸葛亮“投石問路”。諸葛亮立即表示贊成,不過卻又故意很驚訝地說道:“主戰的魯肅將軍竟然不了解天下大勢!”這時魯肅就憤怒地說:“你破壞了和約!”諸葛亮泰然自若地繼續說道:“吳國其實有一種投降方案,可以免遭任何損失,那就是獻給曹操兩名美女。如此一來,曹操的百萬大軍就自然會無條件地撤退了。”諸葛亮隨即朗誦了一篇賦:“立雙臺于左右兮,有玉龍多金鳳。攬‘二喬’出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府皇都之宏麗兮,瞰云霞之浮動。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
(10 洛神賦)
諸葛亮接著解釋道:“這是《銅雀臺賦》中的一節,此賦為曹操的三子曹植所作。早年,當曹操在漳河之畔興建豪華的銅雀臺時,曹植特地作此賦來贊美這一代盛事。全賦的大意是說:‘天子即位之后,在漳河畔景盛之地建金殿玉樓,極盡庭園之美,藏江東名花大喬、小喬于此為樂。’如今曹操之所以統率百萬雄師覬覦江東之地,實際上無非是為了要得到大喬、小喬這兩位絕代佳人。就吳國而言,犧牲大喬、小喬區區兩位美人,無異于大樹上掉下兩片樹葉而已。所以委實不如將大喬、小喬直接送往曹營,所有的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根本不必再使將軍勞神。”
周瑜一聽,勃然大怒,把酒杯一擲就站起來罵道:“曹操這老賊未免欺人太甚!”原來大喬是孫策的遺孀,而小喬正是周瑜的夫人。
第二天早晨,周瑜就在文武百官上朝之前向孫權獻策,并且自信果斷地催促孫權說:“只要主公授臣精兵數千攻打夏口,臣必可在一戰之下大破曹軍。”
諸葛亮哪能不明白曹操率百萬大軍南下乃是為了鏟平對手、統一天下,而絕非打江南名花大喬、小喬的主意?至于《銅雀臺賦》原文里說:“連二橋于東西兮,若長空之螮練。”本指東西有玉龍、金鳳兩臺,而接之以為橋。諸葛亮卻故意將“橋”改為“喬”字、將“西”改為“南”字、將“連”字改為“攬”字。而下句則全改了,遂輕輕牽扯到“二喬”身上去,也可謂善改文章、會做文章了。
諸葛亮不愧為三國時代首屈一指的辯士。一句話就激得吳國的周大都督火冒三丈、七竅生煙。《三國演義》里這樣描述道:“周瑜謂孔明曰:‘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賊。’”憤激之情,如在目前。本來赤壁這一場鏖戰,應是諸葛亮代表劉備求助于孫權、周瑜的,但諸葛亮只是略施鬼谷子的“投石激浪”術,就輕巧巧地使得孫權、周瑜反過來求助于劉備、諸葛亮了,不可不謂是深得鬼谷子反應術其中的三昧!
魏國虛與實取之
在風云變幻的戰國時代,七國時而合縱,時而連橫,混戰不休。
這年,秦國聯合趙國攻打魏國,并許諾:勝利之后,將把魏之鄴城作為謝禮送給趙國。魏王怕受到趙、秦兩國的東西夾擊,十分驚慌,連忙召集大臣商議對策。
芒卯分析道:“秦趙原本不和,今日聯合,不過是為了利益,想瓜分我國,各討好處。他們都各有各的算盤,只要略施權術,他們的聯盟就會瓦解。”并獻上一計。魏王同意了他的計謀,派遣張倚依計去游說趙王。
張倚見了趙王,說:“鄴城這地方,照目前的形勢看,我們是保不住了。大王與秦國聯合攻打我國,無非為爭奪土地。為了避免戰爭傷亡,我們大王有意把鄴城獻給大王,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趙王聽后自然十分高興,但又怕魏國是在玩弄花招,便問道:“兩軍還未交戰,魏王就主動獻地,這到底是何緣故?”
張倚解釋說:“兩軍交戰,兵兇戰危。大軍一過,荊棘遍地。戰爭之后,必有荒年。尸骨遍地,百姓遭殃。我們大王慈悲為懷,不愿生靈涂炭,故有此舉。”
趙王聞言點頭,又問道:“那么魏王對我有什么要求嗎?”
張倚說:“這個自然。我們是來談判,并不是來投降的。趙魏兩國曾多次結盟,稱得上友邦。與其任土地淪落于夷狄秦國之手,不如交給朋友管理。同時也希望大王從友邦之間的相互利益出發,與秦斷交,和我國恢復友邦關系,我們即刻奉上鄴城作為報答。如若不允,我國只有全民動員、拼死一戰了。請大王仔細考慮,多加斟酌。”
趙王思索了一番,答復道:“容我好好考慮一下,明天定然給你答復。”
張倚走后,趙王找來大臣們商議。相國說:“與秦聯合攻魏,勝利了也不過就得到一個鄴城。現在不用動手就可以達到目的,何樂而不為呢?再說,秦本虎狼之國,其目的絕非僅僅滅掉一個魏國,一旦攻滅魏國,其勢力將更為強大,下一個目標恐怕就是我們趙國了。不如就此答應魏國,讓他們在兩邊抵御強秦,這才是長久之計。”大家都覺得此言很有道理。于是,趙王答應了魏國,宣布與秦斷交。
秦王一聽大怒,趕忙撤兵,并積極謀劃報趙背盟之仇。趙王見秦撤兵,忙歡天喜地地派兵前去接管鄴城,豈料正碰上芒卯在邊境陳兵相候。趙將迎上前去說明來意,芒卯一聽大怒:“我們的土地,為什么平白無故地送人?”趙將連忙解釋說這是張倚當初早就許諾下的。芒卯仍在發脾氣:“張倚是什么東西!我們大王親口答應過此事嗎?我只接到大王讓我鎮守此地的命令,而沒接到交出此地的命令。你想硬奪,先問問我的將士們是否同意。”趙將一見魏軍列陣以待,明顯是有備而來,自料不是他們的對手,忙回國報告趙王。趙王一聽上了當,惱羞成怒,準備發兵攻魏。可這時卻傳來消息,說秦為報背盟之仇,正游說魏王聯合攻趙。趙王聞聽大驚,忙割了五座城池給魏,以收買魏國與自己聯合抗秦。
就這樣,魏先以虛假的“與”誘騙趙國,不但從趙國那里“取”到了不與秦國合兵攻魏的結果,接著還“取”到了五座城池。而是否能成功地運用這“欲取反與術”,關鍵在于你智慧是否高超,判斷是否準確,計謀是否巧妙周密。看似“與”而實不“與”或少“與”,反而終有所“取”,是此計的題中之義。
薛公巧計得先知
戰國時期,薛公曾擔任齊國的相國。最近一段時間,他總是閉日沉思。
原來不久前王妃亡故了,最近要冊立新王妃,薛公一心想知道君主屬意的到底是誰,于是久久苦思,天天在心里念叨:我一定要盡快打探清楚,趕在齊王自己說出來之前主動推薦。一旦自己推薦的女子正是齊王屬意的那個的話,那么今后自己的進言就更容易被采納了,高官厚祿自然是不用說了,同時也自然博得了新王妃的感謝與歡心,如此一來前程不可估量啊!但是,萬一作了與齊王預想不同的推薦,那就要壞事了,不但推薦會被駁回,而且自己今后的建議也不會受到重視,新的王妃當然也會表示冷淡,自己的處境可就不妙了。
(11 簪花仕女圖)
可是,在眾多的愛姬中,齊王究竟最喜歡誰呢?現在后宮有十名愛姬,她們當中誰會成為王妃呢?自古賢明之主,是不在臣下面前暴露自己的私好的,否則做臣子的就很容易根據其喜好曲意逢迎。因此,齊王在眾人面前對十名愛姬是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的。讓那些喜歡拍馬屁的人找不到可乘之機。
突然有一天,薛公眼睛一亮,叫來了自己的侍臣,吩咐道:
“快!準備十組玉珥,記得其中一組要特別漂亮。”所謂玉珥就是用寶玉制成的耳飾。待手下將東西準備好以后,他馬上將這十組玉珥獻給了齊王。
第二天,薛公入宮拜見齊王,他抬頭略加察看,發現那組最美的玉珥戴在其中某一位愛姬的耳朵上。這下毋庸置疑,,齊王最寵愛就是她了。
獲得這個情況以后,他就鄭重地向齊王進言,請求冊封那位愛妃為新的王妃,并說她如何才貌雙全、品德高尚,是母儀天下的最好人選,他的推薦正中齊王的心意,當然,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所謂“言有象,事有比”,“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薛公巧送玉珥為“餌”,終于“釣”出了齊王的真實意愿,順理成章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晏子欲擒故縱進忠言
《鬼谷子·反應第二》中論述到了“欲擒故縱”這一思想,將之化為謀略可以廣泛地應用于政治、軍事、外交、經濟、言辯等諸多領域,它是一種以暫時的讓步來等待、謀取更有效的進攻的高明策略。
而在三十六計中,“欲擒故縱”為第十六計,其原文大意為:追擊敵人過緊,就要遭到它的反撲;讓它逃走,就可以削弱敵人的氣勢。因此,追擊敵人時,要跟隨其后但不要過于逼迫它,借此消耗它的體力、瓦解它的斗志,等待敵人士氣沮喪、潰不成軍時,再加以捕捉,這樣就可以避免流血了。待敵人心理上完全失敗而信服于我方時,勝利的曙光就會到來。
需要注意的是,當“欲擒故縱”被運用于言辯時,“縱”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擒”。故“縱者,非放之也;隨之,則稍松也。”縱敵,是為了“松敵”、“惑敵”、“驕敵”、“誘敵”,使之麻痹大意,耗盡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因此,在運用此謀略之前,就要充分考慮到“擒”的問題,倘若“擒”不住,那無異于放虎歸山,將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