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老狐貍說話提問經(1)

老狐貍說

誰想要從另一方那里得到更多的東西,誰就必須做到一點:多聽少說。誰說得越多,誰獲得的東西就越少。

在溝通中,讓對方說得越多,我們了解對方真正意圖的機會就越多。所謂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當你掌握對方的情況,遠比對方知道你的情況還要多,你自然就把握住了先機。

那么,怎樣樣才能讓別人說得更多呢?秘訣就是——提問!

提問的四大作用

提問,是社會交往中很常見的一種活動。如何使對話按照自己計劃的進程發展,使社交對象說出自己想要得到的回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決于人們提問技巧的高低,它也是口才高低的表現。提問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讓對方為自己解疑釋難,此外,老狐貍認為,提問還有以下作用:

★促進人與人的關系

我們每天遇到熟人都會說:“小陳,上哪兒?”“老林,你來啦?”“小白,吃過了嗎?”很顯然,問題的內容并不是我們關心的,而是用這種問候語進行感情交流。在同事、好朋友之間也經常用提問來交流情感。例如:你的女同事坐在那兒哭,其實你也明白她哭泣的原因是由于夫妻倆感情不融洽,受到丈夫的欺負。如果你坐近她,從事件的起因問起,一直問到結束,她一定會感激你的體貼和關心。如果你不問她的苦衷,說上一大通大道理,肯定不能使她感到安慰的。

★以問話作為話語的引子

馮玉祥將軍統領西北軍時,部隊中有個外國軍事專家經常提問刺探軍事秘密。馮玉祥不高興了,有一天對他說:“你知道中國‘顧問’二字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

“‘顧’者看也;‘問’者問話也。‘顧問’者,我看著你,有話問你時,才請你答復。”

顯然,馮玉祥將軍的問話,其目的就要引出對方講“不知道”,然后就勢講出后面他想說的,對他進行教育。

★以提問代回答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寫道:有一天晚上,保爾和安娜不幸被幾個匪徒攔劫。一個匪徒用手槍逼住了保爾,另外兩個獸性大發的匪徒把安娜拖到了一所空房子里。事后,一個正愛著安娜的工人茨維泰葉十分不安地問保爾安娜是否被強奸。保爾很難過,反問道:“你愛安娜嗎?”茨維泰葉費力地說:“是的。”聽了這話,保爾抑制住憤怒,頭也不回地邁步走了。這里,保爾對對方提出的問題不作正面答復。保爾這個反問,實際上回答了對方的牽掛問題,這個問句起到了一種以問代答的作用,反駁對方的話語。

★回擊、反駁對方的話語

回擊、反駁有三種情況,一是回擊對方刁難、攻擊自己的話語動機;二是反駁對方的人品;三是反駁對方話語中提出來的觀點。試舉一例:

“徐孺子,南昌人,十一歲時與太原郭林宗游,稚與之還家。林宗庭中有一樹,欲伐去之,云:‘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祥。’余曰:‘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郭無以難。”

郭林宗有迷信思想,認為宅中有樹,猶如口中有木,成了不吉利的“困”字,因此想把樹砍掉。而十一歲的徐稚一個問句就把這種觀點給反駁了。他說如果宅中不能有樹的話,那么宅中也不能有人,因為口中有木成了“困”字,口中有人成了“囚”字。如果說“困”就不祥,那么“囚”字又有什么不同呢?問得對方無言以對。

提問的技巧

要恰當,得體、有效地提問,需要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

★選好對象,有針對性地提問

1.適應對方的年齡、身份、文化素養、性格等特點。

你對小朋友可以問“你幾歲啦?”對老年人就不宜這樣問。再如你可以對一個中國人問:“你在哪兒工作?”“收入不錯吧?”“家里有幾口人?”這是關心尊重對方的表示;但這樣問一個美國人,就是打聽別人隱私的不禮貌行為。被問人有的熱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文靜安詳,有的急躁毛草;有的高傲,有的謙虛;有的誠懇,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氣質各異,提問的方式也應當有相應的變化:或單刀直入,或迂回進攻,或敞開發問,或試探而進。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目的。

2.根據對方的心理特點。

在問答過程中,提問的人,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甚至提問行為的本身都會對被問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提問人必須根據被問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提問,這樣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在提問的時候,被問人總是處于一定的心境之中,比如我們去探望病人,人家正在為病情焦灼不安,我們就不應問:“病情會不會惡化呀?”

另外,被問人總會對提問人的問題本身采取一定的態度,從而產生種種心理活動,如抗拒心理、回避心理、揣測心理等。

★掌握雙方問答進程,提問要有明確目的

提問在交際活動中處于主動地位,它決定了對方說不說,說什么,怎么說;也決定了雙方的交談程序和交際氣氛。所以,提問也應有控制技巧。

1.掌握社交氣氛。

兩人問答,氣氛是冷淡或是融洽,對社交的效果有很明顯的影響。社交氣氛可由提問的問題和方式來控制。選擇問句的句式和嚴肅的語氣,使氣氛緊張,能對被提問的人的心理產生壓力。如審訊犯人:

“你昨晚去沒去會計室?”“去過。”

“一個人還是幾個人?”“一人。”

“去干什么?”“偷錢。”

“偷沒偷?”“偷了。”

從此例可看出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又如一位外祖母同她的小外孫久別后,見面時的一次對話:

“夏天過得好嗎?”“好。”

“游泳了嗎?”“沒有游。”

“你見到了許多小朋友吧?”“嗯。”

“你愛吃冰淇淋嗎?”“愛吃。”

這樣的談話氣氛沉悶,雙方都像例行公務似的。其實,老祖母只是想和小外孫親近親近,可不知怎樣才能讓他說話,只好接二連三地采取是非問和事件信息問,這種閉塞式的提問,當然不會打開對方的話頭了,這樣的提問就沒有控制住談話活動。

2.掌握由提問到表達的過程。

有時人們提問,是要對方聽自己表達,這就有個由自己提問到自己表達的轉變過程。如:

電車上,一位中年人給一位婦女讓座。這婦女一聲不吭就坐下了。

中年人問:“嗯,您說什么?”

“我沒說什么呀!”

“哦,對不起。我以為你說了‘謝謝’呢。”

先生的提問是為了引出自己后面對女方的批評,顯得含蓄而又有心計。

又如孟子在批評齊宣王不會治國時問:

“假若一個人,把妻室兒女托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時,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么辦?”

王答:“和他絕交。”

孟子說:“假若管刑罰的官吏不能管理他的部下,怎么辦?”

王答:“撤掉他!”

孟子又問:“假若一個國家搞得很不好,那又該怎么辦?”

王這時只好看看左右,而講其他的了。

孟子先設兩問,誘導齊宣王作出肯定的回答,然后提出應該怎樣處置不會管理國家的國君,使宣王無以對答,最后服從自己的想法。

★講究方式提問,提高提問水平

1.話題的選擇是一大關鍵。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要使對方樂于答話,莫如挑他擅長的來說。其實,提問也如此。比如一個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問:“聽說你對羽毛球很拿手,是嗎?”問話的提問正像打羽毛球時的發球,你以對方的特長發問,就像特意發了個使對方容易接的球,他當然樂意還擊,一來一往,暢談不休。所以,有人把提問稱為“談話的發球”,這一比喻是很恰當的。

2.技巧要與實際相適應。

有位青年人走進一家裝潢別致的咖啡廳,拿起餐巾圍在脖子上。店主看見了,就對伙計說:“你過去告訴他,他弄錯了。不過講話要注意方式。”服務員走過去,對顧客說:“對不起,先生,您要刮臉,還是理發?”這個青年人聽后卻拉下了臉。

這個提問由于不符合社交場合,誰也不會跑到西餐館來刮臉或理發,于是這種委婉提問在青年人聽來就可能是諷刺與嘲弄,是達不到交際效果的。

3.運用技巧要講究效果。

有位父親想知道兒子畢業后找什么工作。他提問:

“寶兒,你長大要干什么?”

“當飛機駕駛員!”兒子說。

“當駕駛員干什么?”

“周游世界!”

這位好心的父親啟發式的提問之所以未能達到效果,是因為提問的導向不明確,故兒子不可能如他預想的那樣回答。

提問的方法

表達同類或類似的意思、達到同樣或類似目的的問話,以不同的形式說出來,其效果也不一樣。比方說,問“你很討厭他嗎”或“你很喜歡他嗎”就不如問“你對他的印象怎么樣”好。對一個看來超過40歲的人,與其問“你今年貴庚”,倒不如問“你今年可能有30多歲了吧”;問“替我把信寄了吧”,就不如問“是否幫我寄了那封信”聽起來更舒服。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效果上的差異呢?原因很清楚。第一句問話太直接,第二句話以對方為中心,讓人聽來有被尊重之感。提問者是否謙恭,其問話是否合乎聽者的心意,都直接會影響到問話的效果。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體諒。問話者如果不尊重和體諒對方,他自己也只能自討沒趣。下面,我們將通過對兩句普通問話的分析來說明這一點。

一家餐廳里曾發生過一件饒有興趣的事。有兩位顧客同時到這家餐廳吃飯。在點菜時,一位顧客問服務員:“今天的石斑魚好不好?”服務員答應說:“好。”結果這位顧客只吃到了前一天剩下的石斑魚。另一位顧客則問服務員說:“今天有沒有什么好的海鮮?”服務員也滿口應承說:“有。”這位顧客最后真正吃到了好海鮮。

為什么這兩位顧客的遭遇不一樣呢?這就要從他們的問話上找原因。“今天的石斑魚好不好”和“今天有沒有什么好海鮮”兩種問法,在對方心理上引起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雖然它們在字面上有些相似之處。前者只是在問一樣東西,只有好或不好的兩個答案,為了顧全餐廳的聲譽,服務員不能不說“好”。而且,一種東西的好與不好的標準是很難說的。標準既不易界定,那么服務員說了個“好”字,也不能說是欺騙了你,即使今天的石斑魚并不好。另外,前者所問的只是石斑魚,似乎除了石斑魚外,其他的都不愛吃。為了討好你,服務員也覺得說“好”是他的責任。這種問話產生的效果,只能是問話者吃虧。

第二種問法就不同了。首先,“今天有沒有什么好的海鮮”表示心中并無成見,不管什么海鮮,只要好便行。其次,這種問法還體現出提問者為人謙虛,善于請教他人,不是故作聰明。再次,這種問法范圍很廣,給對方留下了較大的回旋的余地。服務員可以說“有”,也可以說:“今天沒有什么好海鮮。但今天的燒雞又肥又嫩,值得一試。”因此,這種問法必定會給服務員留下良好的印象。他見你求教于他,其自尊心就得到滿足。出于內心的高興,也出于對工作的負責,他當然會把最好的海鮮介紹給你。而且,“海鮮”的范圍很廣,只要把各種海鮮比較一下,把當天最好的介紹給你就行了,并且這工作也易于應付。

問話的方式是千變萬化的,這里所舉的例子,只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要掌握紛繁的問話方式的奧妙,還得自己去不斷地揣摩和探索。

提問的尺度

提問是開啟談話對象的百寶匙。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問話尺度,即使你沒有各種專長,也足以應付各種各樣的人,因為你如果不能回答對方,就可設法一直提問。

交談,特別是陌生人之間的交談,都是以問話開始的。對不同的人,應問不同的話。假定你的談話對象是一位醫生,而你在醫學方面完全是個門外漢,你可以說“近來乙型肝炎好像又開始流行,你們大概又很忙于給一般人打預防針吧?”這個問題既是大家都關心的,又是對方的工作問題,經你一問,對方的口便開了。由此可以接著談下去,從乙型肝炎的癥狀談到飲食衛生,談到治療藥品……只要你不厭煩,你可一直追他談下去。如果遇到房地產經營者,你可以問近來地價的起落;遇到電器行業的負責人,你可以詢問哪種牌子的錄像機最實用;遇到教師,你可以問他學校的情形,學生的素質和傾向。總之,問話是打開交談之門的最好的辦法,而在問話時最好是問對方知道的問題或最內行的問題。

但應該注意,在日常交談中,有些方面是不宜提問的。

第一,對方不知道的問題不宜問。如果你不能確定對方能否充分地回答你的問題,那么你還是不問為佳。譬如你問一位醫生:“去年發生在本市肝炎病例有多少?”這個問題對方很可能就答不出來,因為一般的醫生誰也不會去費神地記這類數字。要是對方回答說“不太清楚”,就不僅使答者有失體面,問者自己也會感到沒趣。

第二,政見不宜問。如果你的談話對象不是一位政治家、政論家或權威人物,你最好不要就某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向他提問。普通人對于政治的看法是有很大分歧的。對方不知道你有何背景,也不知道你有無成見,不會開誠布公地回答這類問題。

第三,有些問題不宜刨根問底。比方說,你問對方住在哪里。對方回答說“在北京”或者說“在香港”,那么你就不宜再問下去。如果對方高興讓你知道,他一定會主動詳細地說出來,而且還會說“歡迎光臨”之類的話。否則,別人便是不想讓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問了。此外,在問其他類似的問題如年齡、收入等的時候,也要注意掌握問話尺度,要適可而止。

第四,不要問同行的營業情況。在激烈競爭的社會里,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經營狀況或秘密告訴一個可能的競爭對手,即使你問到這個方面的問題,也只能自討沒趣。

另外,在交往中還應注意:不問別人的飾物的價錢;不問報紙刊物的銷量(除非知道該刊物是一流的,對方說出來面無愧色);不問女子的年齡(除非知道她有60歲);不問對方的家世;不問別人用錢的方法。總之,凡對方不知道或不愿別人知道的事情都應避免問。時刻要記住,問話的目的是引起雙方的興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沒趣,那么,你的問話技巧就非等閑了。

看清對方,問得適宜

日常閑聊總免不了提問,但問也不是隨隨便便的。老狐貍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同樣,提問也應見什么人發什么問。

首先,人有男女老幼之分,該由老人回答的問題,向年輕人提出就不合適,該向男性提出的問題,也不能叫女性來回答。

其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性格色彩。有人性格外向、熱情直率,對任何問題幾乎都能談笑風生,暢所欲言;有人寡言好思,情緒不外露,但態度比較嚴肅;也有人訥于言辯、孤僻自卑,對任何問題都敏感,甚至有點神經質。對性格外向的人盡管什么問題都可以提,但必須注意問得明白,不要把問題提得不著邊際,否則很容易使談話“走題”;對寡言好思的人,要開門見山,簡潔明了,提問要富有邏輯性,盡量提那種“連鎖式”問題,“你為什么會這樣呢?”“后來呢?”等等,這樣可以促使他源源不斷、步步深入地談下去;對那種敏感而又訥于言辭的人,要善于引導,不宜開始就提冗長、棘手的問題,通常以他喜歡的話題,由淺入深據實發問,啟發他把心里話說出來,但必須注意絕不能向他提令其發窘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辰区| 盘锦市| 南汇区| 交口县| 广安市| 南京市| 岳池县| 堆龙德庆县| 桂林市| 盖州市| 鸡泽县| 临猗县| 克东县| 涟水县| 安宁市| 喀喇| 墨江| 伊宁市| 铁岭市| 芷江| 项城市| 阳江市| 阳曲县| 合肥市| 南平市| 临猗县| 乃东县| 洛阳市| 高安市| 五台县| 廉江市| 云和县| 腾冲县| 大余县| 林芝县| 望奎县| 双柏县| 铁岭市| 临桂县| 汉沽区| 沙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