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辦事要有方法(1)
- 老狐貍辦事心經(大全集)
- 水中魚
- 5333字
- 2014-01-15 19:53:00
老狐貍說
決策與制度不在于多么英明,而在于能否實行。
一項工作不在于它真的多有創意,會帶來多大的效益,而在于它的可實施度有多大,當工作只停留在欣賞層面的時候,那么它也就失去了本身應有的價值。
打靶要對著靶心
2001年8月12日,中國企業世紀論壇上,微軟中國區總裁高群耀博士做了專題演講,這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談了他的切身感悟——
天下的事是永遠做不完的,最難的不是知道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就像打槍射箭一樣,只有集中在靶心才有好成績。打靶的人說,當進入狀態時,就會覺得靶心越來越大。當年微軟提出計算機將進入辦公室并進入家庭時,許多人一笑,說你有沒有搞錯?要創造一個東西叫軟件,摸不著看不見,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賣給用戶,摸不著看不見的東西怎么賣?然而微軟沒有動搖,最終做大,做成功了。
找到靶心太重要了。當微軟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和目標以后,他就以它為靶子,原來很小的靶心越來越大,最后有了巨大的成功。很多時候我們做的事情是模糊不清的,這對我們做事的決心和勇氣形成了挑戰。但是必須形成一種理念化的東西,當我們專注于其中的時候,一步一步就會明朗起來。
老狐貍說,這種理念化的東西就是目標,當確立了一個目標后,就應該放棄不該做的事情,緊緊盯住這個靶心。
重視計劃的作用
計劃就是訂立一個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步驟。目標其實是航標燈,指導著我們的方向。
做事沒有目標會偏離方向,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做事沒有計劃會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浪費時間和精力。
計劃不是條條框框,而應是一種機動的,與實際操作相吻合的手段。
在日本,對管理有這么一種認識,即“管理就是做計劃”,他們把《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奉為管理學的教科書,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如果從計劃的角度來看,《孫子兵法》是教授如何做計劃的指導書,而《三國演義》則是各種計劃案例庫。
計劃,就是在正式將工作付諸實施前,在腦子里“虛擬”地去完成工作的全過程。針對明確的工作目標,去配置為達到目標所必需的各種資源,去排除各種不確定因素,去選擇一條適合自身特點的達到工作目標的道路,落實在紙上,就是計劃。
一個計劃需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必須做什么,應該怎么做,什么時候做完,誰來做,做到什么標準,花費多少。
那么,單純就“做計劃”這件事本身,有什么意義呢?換句話說,如果不做計劃,是不是也行呢?
對于這個問題,可以拿圍棋來做例子。大家知道,判定一個棋手水平高低的標志,主要看他的計算能力,一般業余棋手能算清十步左右的變化,已經能稱得上業余高手了,而對于職業高段棋手,他們的計算能力是驚人的。比如日本的趙治勛,經常在序盤階段,就開始“長考”,一“考”就是三四個小時。有人曾經對之不甚理解,面對空蕩蕩的棋盤,到底有什么可“考”的呢?于是就此問題請教一位國手,國手說,像這樣的“長考”,一般是要算清楚終盤“官子”的大小!也就是說,從開始一直算到結束,算清楚棋盤上的各種變化,最終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數,并控制著局面向自己需要的方向發展。其實,他也是在做計劃。
奇跡就是這樣誕生的
這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美國空軍和降落傘制造商之間的真實故事。
當時,降落傘的安全性能不夠。在廠商的努力下,合格率已經提升到99.9%,仍然還差一點點。軍方要求產品的合格率必須達到100%。對此,廠商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再改進,能夠達到這個程度已經接近完美。他們一再強調,任何產品不可能達到絕對100%的合格,除非出現奇跡。
不妨想想,99.9%的合格率,就意味著每一千個傘兵中,會有一個人因為跳傘而送命。
后來,軍方改變檢查質量的方法,決定從廠商前一周交貨的降落傘中隨機挑出一個,讓廠商負責人裝備上身后,親自從飛機上跳下。
這個方法實施后不久,奇跡出現了:不合格率立刻變成了零。
當采取一種方法涉及到當事人的切身利益的時候,他們才會像保護自己一樣地保護別人。只有把工資與業績掛鉤,員工才有充足的動力和激情工作。
因此不要不相信自己和同事能創造奇跡,就像生命處于極度威脅下的英國士兵能在兩周之內學會德語一樣,只要有足夠的壓力、動力,奇跡就在身邊。
學會將你要辦的事情分類
有時做事,我們會發現事情多如牛毛,過去的事情和現在的事情都擠在了一塊。一閉上眼睛,腦海就浮現出這件或那件事,數也數不過來。有人會丟掉一些事不做算了,有人會讓一些事草草了結,和沒做差不多。有人會加班加點,被時間擠破頭,筋疲力盡地一件件做完這些事。怎么會這樣?我們到哪兒去找時間來做?怎么才能把事情都做好,并且是秉著“要做就做最好”的原則?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統籌規劃時間和精力。
老狐貍總是把所有工作劃分成“事務型”和“思考型”兩類,分別對待:
所有的工作無非兩類:“事務型”的工作不需要你動腦筋,可以按照所熟悉的流程一路做下去,并且不怕干擾和中斷;“思考型”的工作則必須集中精力,一氣呵成。對于“事務型”的工作,你可以按照計劃在任何情況下順序處理;而對于“思考型”的工作,你必須謹慎地安排時間,在精力集中而不被干擾的情況下去進行。對于“思考型”的工作,最好的辦法不是匆忙地去做,而是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停地去想。當你的思考累計到一定時間后,再安排時間集中去做,你會發現,成果會如泉水一般,不用費力,就會自動地汩汩而來,你要做的無非是記錄和整理它們而已!
這樣來進行分類,我們就可以把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在零碎的時間里做事不會讓你產生任何煩惱,并且專心做好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你每天都需要做一些日常工作,以和別人保持必要的接觸,或者保持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這些工作包括查看電子郵件,和同事或上級的交流,瀏覽你必須訪問的網站,打掃衛生等等;這些常規的工作雜亂而瑣碎,如果你不小心對待,它們可能隨時都會跳出來騷擾你,使你無法專心致志地完成別的任務,或者會由于你的疏忽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處理這些日常工作的最佳方法是定時完成:在每天預定好的時間里處理這些事情,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兩次,并且一般都安排在上午或下午工作開始的時候,而在其他時候,根本不要去想它!除非有什么特殊原因(例如你在等待某個人發來的緊急郵件),否則,強迫自己在預定時刻之外不要查看郵箱,不要瀏覽網站,不要去找領導匯報工作,這樣,處理這些事務的效率才會提高,并且不會給你的其他主要工作帶來困擾。
專長要用在有用的地方
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他想遷到越國去。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為什么?”“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于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于披頭散發。憑著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窮,難道可能嗎?”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要發揮其專長,就必須適合社會環境需要。如果脫離社會環境的需要,其專長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的需要,決定自己的行動,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專長。
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意思是要了解自己的短處,自己到底能不能勝任某項工作,我們不能以卵擊石,不自量力。同樣,當我們知道了自己的長處時,更不能把長矛往泥里捅。因此,辦事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分權與放權,讓專業人才各司其職。就像足球場上出現越位是犯規一樣。
制訂標準是一個好方法
有一個小和尚擔任撞鐘一職,半年下來,覺得無聊之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已。有一天,主持宣布調他到后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勝任撞鐘一職。小和尚很不服氣地問:“我撞的鐘難道不準時、不響亮?”老主持耐心地告訴他:“你撞的鐘雖然很準時也很響亮,但鐘聲空泛、疲軟,沒有感召力。鐘聲是要喚醒沉迷的眾生,因此,撞出的鐘聲不僅要洪亮,而且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
本故事中的主持犯了一個常識性管理錯誤,“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是由于主持沒有提前公布工作標準造成的。如果小和尚進入寺院的當天就明白撞鐘的標準和重要性,就可能不會因怠工而被撤職。工作標準是員工的行為指南和考核依據。缺乏工作標準,往往導致員工的努力方向與公司整體發展方向不統一,造成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浪費。因為缺乏參照物,時間久了員工容易形成自滿情緒,導致工作懈怠。制訂工作標準應盡量做到數字化,要與考核聯系起來,注意可操作性。
學會比較才會不斷進步
以人為鏡,從比較中認識自我。我們每個人按照想象中的自我生活著,當出現偏差的時候,我們會自動調整自己的行為。
同樣在以我們的方式做事情的時候,我們要通過比較來認識事物的發展與我們的期望之間的距離。
比較可以發現優勢,也可以發現不足。比較能夠使人清醒,使人自信。有了經常的比較,才能有不斷的進步。
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點來做到:
明確比較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什么經驗,還是控制什么等等。
確立比較的對象。比如說我要做一個小模型,可以比較進度、成本、美觀程度等等。
確立比較的標準。如什么才是合格的要求。
實施措施。有可能是改進、調整或控制。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Pygmalion)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他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精心雕塑了一座少女像,美麗動人,皮格馬利翁真心地愛上了她。結果,奇跡發生了,愛神阿佛洛狄忒被皮格馬利翁的真心所打動,使少女“復活”了。
老狐貍說,熱情和冷漠都是有感染力的,尤其是對于年輕人,管理期望具有極其神奇的影響。一個年輕人遇到的第一位管理者很可能是對于他的職業生涯最有影響力的人。如果這位主管不能夠或者不愿意教給年輕人以有效完成工作任務所必需的技能的話,年輕人就會建立比他們實際能達到的標準低的個人標準,他們的自我形象也會因此被降低。
管理者做的事情就是賦予這些“少女”以積極的期望與熱情以及應有的標準。
他們在管理的時候把期望表現出來以影響他人,這種積極的影響會像皮格馬利翁一樣,使思想復活。不僅可以使自己的愿望達成,也可以使周圍的人受其鼓舞,達到協同效應。
同時這種影響一定不能是造作、虛偽的。不光因為造作是個人主義的,從而打動不了別人,也因為你抹煞了別人對你的期望。標準被打破了,這種積極的影響也不會產生了。
不要忽視各種潛規則
各個行業有各個行業的潛規則,做很多事情都可能會觸及到禁忌。這里列舉辦公室里會影響同事關系的幾種禁忌:
1.有好事兒不通報。
單位里發物品、領獎金等,你先知道了,或者已經領了,一聲不響地坐在那里,像沒事兒似的,從不向大家通報一下,有些東西可以代領的,也從不幫別人領一下。這樣幾次下來,別人自然會有想法,覺得你太不合群,缺乏團體意識和協作精神。以后他們有事先知道了,或有東西先領了,也就有可能不告訴你。如此下去,彼此的關系就不會和諧了。
2.進出不互相告知。
你有事要外出一會兒,或者請假不上班,雖然批準請假的是領導,但你最好要同辦公室里的同事說一聲。即使你臨時出去半個小時,也要與同事打個招呼。這樣,倘若領導或熟人來找,也可以讓同事有個交代。如果你什么也不愿說,進進出出神秘兮兮的,有時正好有要緊的事,人家就沒法說了,有時也會懶得說,受到影響的恐怕還是自己。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聯絡感情的需要,它表明雙方互有的尊重與信任。
3.不說可以說的私事。
有些私事不能說,但有些私事說說也沒有什么壞處。比如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工作單位、學歷、年齡及性格脾氣等;如果你結了婚,有了孩子,別人與你就會有關于愛人和孩子方面的話題。在工作之余,都可以順便聊聊,它可以增進了解,加深感情。
4.有事不肯向同事求助。
輕易不求人,這是對的,因為求人總會給別人帶來麻煩。但任何事物都是辯證的,有時求助別人反而能表明你對別人的信賴,能融洽關系,加深感情。你不愿求人家,人家也就不好意思求你;你怕人家麻煩,人家就以為你也很怕麻煩。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以互相幫助為前提的。
5.常和一人“咬耳朵”。
同辦公室常有好幾個人,你對每一個人要盡量保持平衡,不要對其中某一個特別親近或特別疏遠。在平時,不要老是和同一個人說悄悄話,進進出出也不要總是和同一個人一起。否則,你們兩個也許親近了,但被你疏遠的可能更多。有些人還以為你們在搞小團體。如果你經常和同一個人咬耳朵,別人進來又不說了,那么別人不免會產生你們在說人家壞話的想法。
6.熱衷于探聽秘密。
能說的人家自己會說,不能說的就別去挖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有時,人家不留意把心中的秘密說漏了嘴,對此,你不要去探聽,不要想問個究竟。
7.喜歡嘴巴上占便宜。
在同事相處中,有些人總想在嘴巴上占便宜。有些人喜歡說別人的笑話,討人家的便宜,雖是玩笑,也絕不肯以自己吃虧而告終;有些人喜歡爭辯,有理要爭理,沒理也要爭三分;有些人不論國家大事,還是日常生活小事,一見對方有破綻,就死死抓住不放,非要讓對方敗下陣來不可;有些人對本來就爭不清的問題,也想要爭個水落石出;有些人常常主動出擊,人家不說他,他總是先說人家。這些都會破壞同事關系。
萬全之策的可笑
一群老鼠吃盡了貓的苦頭,它們召開全體大會,號召大家貢獻智慧,商量對付貓的萬全之策,爭取一勞永逸地解決事關大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
老鼠們冥思苦想。有的提議培養貓吃魚吃雞的新習慣,有的建議加緊研制毒貓藥,有的說……最后,還是一只老奸巨滑的老鼠出的主意讓大家佩服得五體投地,連呼高明。那就是給貓的脖子上掛上個鈴,只要貓一動,就有響聲,大家就可事先得到警報,躲將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