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西山經 (1)

  • 山海經大全集
  • 雅瑟
  • 6128字
  • 2014-01-15 10:07:20

《西山經》中記述的山脈很多,有現實中的名山如華山、黃山,也有神話傳說中的名山諸如昆侖山、玉山,這些都是神話傳說中的名山。

《西山經》的第一座山系是華山山系,這說明西岳華山在古代中土就有著豐常重要的地位,其中關于用含礦物質的水給牲畜防疫的知識就表明了我們的祖先對大自然的探索、對礦物的認識和利用就已經很深了。

關于昆侖山、玉山、峚山等的描寫都繪聲繪色,充滿了傳奇的浪漫色彩,保留了有關西王母、白帝少昊、后稷等神話人物的傳說,無數神奇的物種、神鳥怪鳥神獸怪獸讓人感嘆遐想不已。

《西山經》中出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皋途之山,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狀如藁芨,其葉如葵赤背,名曰無條,可以毒鼠。” 從中可以看出,古人那時候已經開始和老鼠作斗爭了。所以說西山經給我們留下的不只是無限的遐思,還有驚嘆“萬物無不有焉”的感覺。

西山經

導讀

《西山經》又稱《西山一經》、《西山首經》。主要介紹華山、錢來山、松果山、太華山、小華山、符禺山、石脆山、英山、竹山、浮山、羭次山、時山、南山、大時山、嶓冢山、天帝山、皋涂山、黃山、翠山、騩山的相對位置、相關河流、物產和有關山神祭祀等情況。

華山〓錢來山

西山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①,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②。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羊③,其脂可以已臘④。

注釋

①錢來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錢來山在河南閿鄉縣西南轆轤關,弘農河首也。”

②洗石,《五藏山經傳》卷二:“濯足謂之洗。洗石,今名華蕊石,出華陜諸山中,屑之可治足縫出水,故名。”就是一種瓦石,洗澡時可以用來磋擦皮膚上的污垢。

③羬(qián)羊,古代一種體形較大的羊。

④臘(xī),皮膚干燥皴裂。

譯文

《西山經》所描述的西部山系的第一組山脈叫華山山脈。華山山脈的第一座山叫錢來山,山上有很多松樹,山下有很多洗石。山中有種野獸,它的形狀像羊,長著馬的尾巴,它的名字叫羬羊。羬羊的油脂可以用來治療皮膚皴裂。

松果山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①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銅。有鳥焉,其名曰■②渠,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③。

注釋

①濩(huò)水,《五藏山經傳》卷二:“濩水,蒲谷水也。”

②■(tóng)渠,古鳥名。

③■(báo),皮膚皴裂、腫起。

譯文

從錢來山往西四十五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松果山。濩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渭水,濩水富含銅。山中有一種鳥,名字叫■渠,它的身形像山雞,黑色的身體,紅色的爪子,這種鳥可以用來治療皮膚皴裂。

太華山

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①,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②,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 ③,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注釋

①太華之山,今陜西省境內的西岳華山。

②仞,古代八尺為一仞。

③肥■ (wèi),亦作“肥遺”,古蛇名。

譯文

從松果山再往西六十里的地方中,有座山叫太華山。山勢陡峭像是用刀削成的,呈四方形。這座山高達五千仞,方圓十里,飛鳥野獸無法在山上棲居。山中有種蛇,名字叫肥■,長有六只腳和四只翅膀。這種蛇一旦出現,天下就將發生大旱災。

小華山

又西八十里,曰小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獸多■①牛,其陰多磬石②,其陽多■琈③之玉。鳥多赤鷩④,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⑤,狀如烏韭⑥,而生于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注釋

①■(zuó),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野牛,體重能達千斤。郭璞注:“今華陰山中多山牛山羊,肉皆千斤,牛即此牛也。”

②磬石,一種可制作樂器的山石。

③■琈(tú f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玉。

④赤鷩(bì),野雞一類的飛禽。郭璞注:“赤鷩,山雞屬也。”

⑤萆(bì)荔,即薜荔,也就是爬山虎,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香草。

⑥烏韭,有的說是麥門冬,有的說生長石上,不知為今何物。

譯文

從太華山再往西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小華山。山上的樹木大部分是牡荊和枸杞,山上的野獸大多是■牛。山的北面盛產可以制作樂器的磬石,山的南面盛產■琈玉。山中的鳥類大多是赤鷩鳥,飼養它可以避免火災。山中還有一種叫萆荔的野草,形狀像黑韭菜,有的生長在石頭上,有的攀緣樹木生長。人們如果吃了這種草,可以治療心痛病。

符禺山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①。其陽多銅,其陰多鐵。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其實如棗,可以已聾。其草多條,其狀如葵②,而赤華黃實,如嬰兒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③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獸多蔥聾,其狀如羊而赤鬣。其鳥多④鴖,其狀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注釋

①符禺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禺性憨愚。遇者以筒竹授之則持而笑,笑則唇自蔽其面,因得脫走,此符禺山水之所取象也。”

②葵,即冬葵,也名冬寒菜。

③符禺之水,《五藏山經傳》卷二:“水在今郿縣西南曰蒼龍谷北,流少東至縣西入渭。”

④鴖(mín),古鳥名。

譯文

從小華再往西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符禺山。山的南面富有銅礦,山的北面富有鐵礦。山上有種樹木,名叫中莖,結的果實像棗,人們吃了它可以治療耳聾。山上的草多是條草,形狀像葵,開紅色的花,結黃色的果實,形狀像嬰兒的舌頭,吃了這種草可以使人不迷惑。符禺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渭水。山中的野獸大多數是一種叫蔥聾的動物,它的形狀像普通的羊,長著紅色的鬣毛。山中的飛鳥多是鴖,它的形狀像翠鳥,長著紅色的嘴巴,喂養這種鳥可以預防火災。

石脆山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柟,其草多條,其狀如韭,而白華黑實,食之已疥。其陽多■琈之玉,其陰多銅。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①,以涂牛馬無病。

注釋

①流赭,流,指硫黃,是一種天然礦物,可用作工業原料,常用于醫學上。赭,赤褐色的土。

譯文

從符禺山再往西六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石脆山。山上的樹木多是棕樹和楠樹,山中的草多是條草,形狀像韭菜,開白色的花,結黑色的果實。人們吃了這種草可以醫治疥瘡。山的南面盛產一種名叫■琈的玉石,山的北面有著豐富的銅礦。灌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禺水。灌水中有硫黃和赭黃等礦物質,將硫黃涂抹在牛馬身上,牛馬就能健壯,不會生病。

英 山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①,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②,其中多■魚③,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獸多■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④,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⑤,可以殺蟲。

注釋

①杻(niǔ)橿(jiāng),杻樹,外形像棣樹,葉子細。橿樹,木質堅硬,古代常用它來制造車子。

②招(sháo)水,古河名。

③■(bàng)魚,古魚名。

④喙(huì),鳥獸的嘴巴。

⑤癘(lì),也就是麻瘋,這里泛指疾疫。

譯文

從石脆山再往西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英山。英山上長著許多的杻樹和橿樹,山的北面有豐富的鐵礦,山的南面盛產金礦。禺水是從這座山流出,向北流入招水。禺水中盛產蚌魚,這種魚形狀像鱉,發出的聲音像羊叫。山的南面有很多的箭竹,山中的野獸大多是■牛和羬羊。山中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鶉鳥,黃色的羽毛,紅色的嘴巴,這種鳥名字叫肥遺。吃了這種鳥肉,可以治療疫病,還可以殺死體內的寄生蟲。

竹 山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①,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有草焉,其名曰黃雚②,其狀如樗③,其葉如麻,白華而赤實,其狀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④。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陽多竹箭,多蒼玉。丹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⑤而黑端,名曰豪彘⑥。

注釋

①竹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竹山,在今渭南縣東南四十里,俗名箭谷嶺。”

②黃雚(huán),古草名。

③樗(chū),臭椿樹。

④胕(fú),浮腫。

⑤笄(jī),發簪,用來挽盤頭發的飾物。多用動物骨、玉石、金屬等制作。

⑥豪彘(zhì),即豪豬,大野豬,全身都有刺。

譯文

從英山再往西五十二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竹山,山上有許多的喬木,山的北面有豐富的鐵礦。山上有一種名叫黃雚的草,形狀像樗樹,葉子像麻葉,開白色的花,結赤褐色的果實。用這種草來洗浴既可以治愈疥瘡,又可以治療浮腫病。竹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渭水。山的南面有許多竹箭,還有許多黑色的玉石。丹水是從竹山流出,向東南流入洛水,丹水中有很多水晶,還有很多娃娃魚。山中一種怪獸,形狀像小豬,長著白色的毛,毛粗得像簪子,只有末端是黑色的,這種獸名叫豪彘。

浮 山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①,多盼木,枳葉②而無傷③,木蟲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④,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⑤,佩之可以已癘。

注釋

①浮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浮山,在藍田縣南牧護關,灞水所出,即秦嶺北麓也。”

②枳葉,枳樹,也叫枸橘,葉子上有很粗的刺。

③無傷,傷,是指刺。這里是指盼木葉上沒有能刺傷人的粗刺。

④薰草,《廣雅》卷十:“薰草,蕙草也。”是一種香草。

⑤蘼蕪,一種香草,香氣撲鼻。

譯文

從竹山再往西一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浮山,浮山上到處都是盼木,樹葉與枳樹葉一樣,但是沒有刺,樹木中生有木蟲。山中有一種草,名字叫薰草,葉形像麻葉,草莖呈四方,開紅色的花朵,結黑色的果實,這種草散發出一種像蘼蕪一樣的氣味,佩帶這種草就可以治愈疫病。

羭次山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①,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②橿,其下多竹箭,其陰多赤銅,其陽多嬰垣③之玉。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④,冬見夏蟄,服之⑤不畏雷。

注釋

①羭(yú)次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山在盩厔縣南,有黑水三泉奇發,言歸一瀆,西北合就水入渭,即漆水也。山之西北即盩厔河,象羭,此水為其次也。”

②棫(yù),一種矮小的樹。

③嬰垣(yuán),一種可以作飾品的玉石。

④橐■(tuó féi),古鳥名。

⑤“服之”句,郭璞注:“著其毛羽,令人不畏天雷也。”《山海經》中有很多處用到“服之”,有的是指佩帶,有的是指服用,也有的未能知道到底是指哪一種情況,只好任選其一了。

譯文

從浮山再往西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羭次山。漆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渭水。山上有茂盛的棫樹和橿樹,山下有茂密的小竹叢。山的北面有豐富的黃銅礦,山的南面有很多可以制成頸飾的玉石。山中有一種怪獸,它的身形像禺卻長著很長的手臂,擅長投擲,它的名字叫囂。山上還有一種鳥,它的身形像梟,臉似人面,只有一只腳,這種鳥名字叫橐■,它的習性是冬天出現,在夏天反而蟄居,披著它的羽毛做成的衣服,就不會畏懼打雷。

時山〓南山

又西百五十里,曰時山①,無草木。逐水出焉,北海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②,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獸多猛豹,鳥多尸鳩③。

注釋

①時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時山,即太乙山,今名大嶺,狗加川水出其東,即家水也。”

②南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南山在興平縣南。秦嶺自西東走,群支曲折散出,唯此山正南行二百里訖于寧陜,故獨受南稱。赤水出于其南,即丹水也。”

③尸鳩,布谷鳥。

譯文

從羭次山再往西一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時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逐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流入渭水,逐水中盛產水晶石。

從時山再往西一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南山,山上有很多的細丹砂。丹水是從南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向渭水。山中的野獸大多是猛豹,這里的飛鳥大多是布谷鳥。

大時山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時之山①,上多穀柞②,下多杻橿,陰多銀,陽多白玉。涔水③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漢水。

注釋

①大時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山在寶雞益門鎮之正南,當煎茶坪之東南,為秦嶺之首。其北清水河所出,南即褒水、西次二源所出也。”

②柞,郭璞注:“櫟”。屬于大風科植物。

③涔(cén)水,《五藏山經傳》卷二:“褒水四源平列,相去各二十馀里,或三十里,并南流而合,如人豎指之狀,故謂之涔。涔從岑,山小而高,象人豎指也。”

譯文

從南山再往西一百八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大時山,山上有許多的構樹和柞樹。山的北面蘊藏著豐富的銀礦,山的南面有豐富的白玉石。涔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渭水。清水河也是從這座山流出,向南流入漢水。

嶓冢山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①,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②;囂水③出焉,北流注于湯水。其上多桃枝、鉤端,獸多犀、兕、 熊、羆④,鳥多白翰⑤、赤鷩⑥。有草焉,其葉如蕙,其本如桔梗,黑華而不實,名曰蓇蓉⑦。食之使人無子。

注釋

①嶓冢(bō zhǒng)之山,古山名,今甘肅天水與禮縣之間。

②沔(miǎn)水,漢水的上流,今陜西省境內。

③囂水,《五藏山經傳》卷二:“灞水即囂水也,嶺之正南曰紅嶺砦,為今甲河所出,東南會色河注漢水。”

④羆(pí),類似熊的一種動物,俗稱人熊或馬熊。

⑤白翰,古鳥名,又稱白雉。

⑥赤鷩(bì),野雞一類的飛禽。郭璞注:“赤鷩,山雞屬也。”

⑦蓇(gū)蓉,古草名,這種草只開花而不結果。

譯文

從大時山再往西三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嶓冢山,漢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東南流入沔水。囂水也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湯水。嶓冢山上生長的樹種大多是桃枝竹和鉤端竹,野獸大多是犀、兕、熊、羆之類,鳥大多是白翰和赤鷩。山中有一種草,草葉的形狀像蕙草,根莖的形狀像桔梗,只開黑色的花而不結果實,名字叫蓇蓉。吃了這種草會使人喪失生育能力。

天帝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①,上多棕柟,下多菅②蕙。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溪邊,席其皮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③,名曰櫟,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④。

注釋

①天帝之山,古山名。呂調陽校作“天帶之山”,《五藏山經傳》卷二:“天帶之山在固原州,西踞苦水河首,水兩源,南流若倒帶,故名。”

②菅(jiān),古草名,又叫菅茅、苞子草。菅草莖可以用來編繩織鞋、蓋屋頂。

③翁,鳥頸脖子上的毛。

④癭(yǐng),是一種由于局部細胞增生而形成的疾病。這里是指頸瘤病。

譯文

從嶓冢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天帝山。山上有許多棕樹和楠樹,山下有許多菅草和蕙草。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狗,名字叫溪邊。用這種野獸皮做墊席就可以預防蠱毒。山中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鶉鳥,長著黑色花紋的羽毛,但頸脖上的毛是紅色的,它的名字叫櫟,吃了這種鳥肉可以治療痔瘡。山中還有一種草,形狀像葵,散發出和蘼蕪一樣的氣味,名字叫杜衡,馬吃了這種草就會跑得飛快,人吃了這種草能治愈脖子上的頸瘤病。

皋涂山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①。薔②水出焉,西流注于諸資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獲之水③。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銀、黃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④,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狀如藁茇⑤,其葉如葵而赤背,名曰無條,可以毒鼠。有獸焉,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足,名曰數斯,食之已癭。

注釋

①皋涂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二:“皋涂之山在今秦州清水縣北隴城關。其北馬落川所出,西流注苦水河;南則長家川所出,西南注集翅河,并南入渭。”

②薔(sè)水,古水名。

③集獲之水,呂調陽校作“集蒦之水”。《五藏山經傳》卷二:“集蒦,鷙鳥下集也。集翅河合東南諸水西南流而入渭,厥狀肖之。”

④礜(yù)石,一種有毒性烈的礦石,別名毒砂,主要成分是硫砷化鐵,現在名叫砷黃鐵礦。

⑤藁茇(gǎo bá),古草名,根莖可以入藥。

譯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丘县| 宜川县| 牡丹江市| 南川市| 房山区| 绵竹市| 华阴市| 广河县| 福建省| 巴青县| 彭泽县| 麻江县| 麦盖提县| 拜泉县| 通辽市| 抚远县| 疏附县| 牙克石市| 朔州市| 若羌县| 广州市| 连南| 北流市| 五莲县| 山西省| 富民县| 潮州市| 建德市| 南安市| 白水县| 武邑县| 兰溪市| 林周县| 嵊泗县| 罗江县| 西充县| 临江市| 梁山县| 江油市| 安多县|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