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南山經(2)

②彘鬣(zhì liè),豬身上又長又硬的毛。彘,野豬。古代稱野豬為彘,家豬為豕,不過時常也有混稱。鬣,獸類頸毛。

③猾褢(huái),傳說中一種身形像人的怪獸。

④繇,通“徭”,勞役。

⑤羽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一:“羽山在閩福寧府壽寧縣北,俗呼嶺頭,三水南下合流注海如羽。”

譯文

從長右山再往東三百四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堯光山。山的南面盛產玉石,山的北面盛產金屬礦物。山中有一種野獸,身形像人卻長著豬一樣的鬣毛,居住在洞穴中,冬季還要冬眠,它的名字叫猾褢。它的叫聲與砍木頭時發出的聲音一樣,哪個地方出現這種怪獸,哪里就將有繁重的徭役。

從堯光山再往東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羽山,山下有很多水流,山上雨水很多,這里沒有花草樹木,卻有很多蝮蛇。

瞿父山〓句余山〓浮玉山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東四百里,曰句余之山①,無草木,多金玉。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②,北望具區③,東望諸■。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其中多鮆魚④。

注釋

①句余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一:“句余之山,閩海兩磯岸也,在福州羅源縣東,其北似句,其南似余。馀,食已而噍也。”句同勾,即鉤;噍同嚼。

②浮玉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一:“浮玉,中天目山也。”

③具區,現江蘇省境內的太湖。

④鮆(cǐ)魚,即鱭魚,這種魚頭長而狹薄,大的能長一尺多。

譯文

從羽山再往東三百七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瞿父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卻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

從瞿父山再往東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句余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卻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

從句余山再往東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浮玉山。從這座山頂向北可以看見太湖,向東可以看見諸■水。山中有一種野獸,身形像老虎,卻長著牛的尾巴。叫聲如同狗叫,它的名字叫彘,這種野獸會吃人。苕水是從浮玉山的北坡流出,向北流向太湖。苕水中有許多鮆魚。

成 山

又東五百里,曰成山①,四方而三壇②,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③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④,其中多黃金。

注釋

①成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一:“成山,今衢州開化縣北之馬金嶺。”

②壇,土臺,用于祭祀的壇稱祭壇。郭璞注:“形如人筑壇相累也。成亦重耳。”意謂此山外形層次分明,猶如人工堆疊而成,“成山”的命名取“重山”或“層山”的意思。

③■(shǐ)水,古水名。呂調陽校作“閑水”。《五藏山經傳》卷一:“閑水,金溪水也。閑,廄門也,防馬外逸,每啟輒闔之義。金溪水南流而東,虖勺自西南反曲流來會之,象閑門,故曰閑。”

④虖勺(hū shuò),水名,古人認為南虖沱水。

譯文

從浮玉山再往東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成山。這座山四面山坡,像是三層土壇堆砌起來的。山上蘊藏著豐富的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有很多青雘。■水是從這座山流出,向南流入虖勺河,水底蘊藏豐富的金屬礦物。

會稽山 夷山

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①,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②。勺水③出焉,而南流注于湨④。

又東五百里,曰夷山⑤,無草木,多沙石。湨水⑥出焉,而南注于列涂⑦。

注釋

①會稽之山,古山名。郭璞注:“今在會稽郡山陰縣南,上有禹冢及井。”《五藏山經傳》卷一:“會稽,今大盆山,在金華府東陽縣東,與今紹興山陰之會稽相去百數十里。荊浦諸水西流,象會計者舒掌屈指之形。會,算也;稽,屈也。”

②砆(fū)石,即武夫石,類似玉石,還有一說是蠟石。

③勺水,呂調陽校作“句水”。《五藏山經傳》卷一:“南有千丈嶺,西北發為荊浦溪,又西流會東陽江為婺港,注滂水。嶺少西南亦曰大盆山,東北發為大溪,即句水,經天臺縣城南而南折,注于湨水。”

④湨(jú),古水名。

⑤夷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一:“句源之北,當荊浦溪之南岸,是為夷山。有馬嶺溪水,實湨北源,南流會西源之永安溪而東,象人裸仰,故曰夷。”

⑥湨水,《五藏山經傳》卷一:“又東南會南源之永寧江,總名為湨。”

⑦列涂,《五藏山經傳》卷一:“又東注海梅嶴,是為列涂,諸小水比次多涂也。今海口東北有橋,名涂下也。”

譯文

從成山再往東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會稽山,這座山呈四方形,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盛產晶瑩透亮的砆石。勺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湨水。

從會稽山再往東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夷山。夷山上沒有花草樹木,有很多沙石,湨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列涂。

仆勾山 咸陰山

又東五百里,曰仆勾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無鳥獸,無水。

又東五百里,曰咸陰之山②,無草木,無水。

注釋

①仆勾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一:“山在今將則城年楚河,象勾背而后有叢枝也。”

②咸陰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一:“即嵊縣西北龍華山,在咸水之陰也。咸水,今雙橋溪,西流入浦陽江而北注滂水也。”

譯文

從夷山再往東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仆勾山。山上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山下草木繁茂,山中沒有飛鳥野獸,也沒有水流。

從仆勾山再往東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咸陰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也沒有水流。

洵 山

又東四百里,曰洵山①,其陽多金,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②也,其名曰■③。洵水④出焉,而南流注于閼⑤之澤,其中多芘蠃⑥。

注釋

①洵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一:“洵山,處州宣平縣東北俞源山也。”

②不可殺,不會死,或者是不容易死的意思。郝懿行注:“不可殺,言不能死也。”

③■(huàn),形狀像羊的怪獸。

④洵水,古水名。《五藏山經傳》卷一:“洵水,甌江水也,自源西南流至宣平縣南合兩水,又東南至府治南合兩水,又至青田縣西北合兩水,合處皆成十字,故謂之洵,從旬,十日也。漢陽之洵亦以源處成十字。”

⑤閼(è)澤,湖泊名。

⑥芘蠃(zǐ luó),紫色的螺類。

譯文

從咸陰山再往東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洵山。山的南面盛產金屬礦物,山的北面盛產玉石。山中有一種怪獸,它的身形與普通的羊一樣,但是沒有嘴巴,不吃東西也不會死,這種怪獸的名字叫■。洵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閼澤,洵水中有很多紫色螺。

虖勺山 區吳山

又東四百里,曰虖勺之山①,其上多梓、柟②,其下多荊、杞③。滂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

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④。

注釋

①虖勺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一:“虖勺之山,今仙霞嶺。虖,虎食獸作聲也;勺,爪之也。虖勺之水象之,故山受其名,即今文溪水矣。又名滂水。”

②梓,梓樹,又名花揪、水桐,落葉喬木。柟,楠樹,常綠喬木,常見于我國南方,是珍貴的建筑材料。

③荊、杞,荊:牡荊,落葉灌木,果實黃荊子可作藥用。杞:即枸杞,落葉灌木,果實枸杞子,可作藥用。都屬野生灌木,帶鉤刺,所以常被人們認為是噩木。

④滂水,古水名。《五藏山經傳》卷一,“滂者,大風吹雨旁濺也。”

譯文

從洵山再往東四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虖勺山,山上有許多的梓樹和楠樹,山下有許多牡荊和茍杞。滂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東流入大海。

從虖勺山再往東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區吳山,山上沒有花草樹木,遍地都是沙石。鹿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滂水。

鹿吳山

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①,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注釋

①鹿吳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一:“西天目山以西南,北與大江分水,西與區吳分水,皆鹿吳也。山在杭州于潛縣北,其水曰桐溪,水凡合十一源南注滂水,其形肖鹿。”

②澤更之水,《五藏山經傳》卷一:“澤更水即徽港。更,木燧也;澤,摩也。水東南至嚴州淳安縣西折向東流六十馀里,至縣城南而南折,有武強溪水出其東折處之西南,東流少南,左受二水,環曲而北注之,象執燧仰其掌,故曰澤更。其水又東至府治南,東注滂水也。”

譯文

從區吳山再往東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鹿吳山。這座山上沒有花草樹木,盛產金屬礦物和玉石。澤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里有一種水獸,名叫蠱雕,它的身形與普通的雕一樣,但是它頭上有角。它的叫聲與嬰兒的啼哭聲一樣,這種水獸是會吃人的。

漆吳山

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①,無草木,多博石②,無玉。處于東海,望丘山③,其光載出載入,是惟日次④。

注釋

①漆吳之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一:“漆吳,尾卷如漆,今鎮海東金塘也。”

②博石,一種色彩斑斕的石頭,可用作工藝品。

③丘山,古山名。《五藏山經傳》卷一:“丘山,舟山也。”

④日次,太陽落下。次,停留、休息的意思。

譯文

從鹿吳山往東五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漆吳山,山上沒有任何花草樹木,山里有很多可以用做圍棋子的博石,山上不產玉石。漆吳山地處東海之濱,向東望去可以看見一片起伏的丘陵,遠處有若明若暗的光芒,這里是日月升起和降落的地方。

總 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州市| 霞浦县| 布尔津县| 外汇| 凤凰县| 沙坪坝区| 长岭县| 兴和县| 禹城市| 礼泉县| 宁晋县| 同江市| 三门县| 象州县| 怀来县| 济南市| 河曲县| 南澳县| 奉贤区| 保靖县| 大荔县| 大兴区| 商城县| 新余市| 元江| 梁山县| 曲麻莱县| 永新县| 卓尼县| 丰镇市| 洛南县| 彝良县| 涿州市| 内江市| 乐至县| 奉新县| 望奎县| 祁阳县| 秦安县| 临高县|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