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文化教育常識(2)
- 想問就問吧大全集
- 趙凡禹
- 5860字
- 2014-01-15 10:11:03
23)第一部地理書是《禹貢》(戰國)。
24)第一部建筑學專著是《營造法式》(宋)。
25)第一部珠算介紹書是《盤珠算法》。
26)第一部最大的斷代詩選是《全唐詩》(清·彭定求等)。
27)第一部繪畫理論著作是《古畫品錄》(南朝·齊·謝赫)。
28)第一部戲曲史是《宋元戲曲韻史》。
29)第一部系統的戲曲理論著作是《閑情偶寄》(清·李漁)。
30)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是《七略》(西漢·劉歆)。
31)第一部文藝理論書是《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
32)第一部匯編古代文化典籍的書是《永樂大典》(明·解縉等)。
對美國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生日莫過于哪五個周歲紀念日?
答案:
一、十二、十六、三十九和六十這五個周歲紀念日。
聚沙成塔:
對美國人來說,一生是最重要的生日莫過于一、十二、十六、三十九和六十這五個周歲紀念日,屆時必定要隆重慶賀。
1)一周歲紀念是孩子出世后的第一個生日,這意味著他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已邁出了第一步,這也是他留下的第一個腳印。
2)十二歲在美國被認為是童年和少年之間的分界線,少年時期的孩子會受到父母的特別關心,因為這一時期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3)十六歲對孩子本身來說是一個“轉折點”,滿了十六歲,孩子便有資格參加汽車駕駛考試并申請領取執照;以后他們再也不用父母陪伴而可以自由自在地“馳騁天下”了。在出門離不開汽車的美國,這的確是“人生的一大飛躍”。
4)三十九歲一過便是進入了中年,對一個中年男人來說如果還沒有自己的事業,那得趕緊“奮起直追,迎頭趕上”;而美國女子過了三十九便開始“越活越年輕”,大多數美國婦女似乎都患有“中年衰老恐懼癥”,所以今年過了三十九,明年她們可能會對人說自己只有三十八或更年輕。
5)六十歲以后就算是老年人了。
人們經常說到的“EQ”是指?
A.智商 B.情商
答案:
B。
聚沙成塔:
EQ是指情商,Emotion Quotient的縮寫。情商包括良好、樂觀、幽默的品性,還包括面對困難并勇于戰勝困難的韌性等等因素。
由乾隆皇帝組織編纂的大型綜合性叢書是?
A.四庫全書 B.古文觀止
答案:
A。
聚沙成塔:
《四庫全書》是18世紀中國清乾隆帝組織編纂的大型手寫本叢書。到乾隆五十八年最終完成,《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中的“吉尼斯”是?
A.地名 B.酒廠的名字
C.作者的名字 D.首屈一指的意思
E.一座山峰的名字
答案:
B。
聚沙成塔:
由英國吉尼斯啤酒公司發起,麥克沃特兄弟主編,于1955年出版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包括12個方面的“世界之最”。
戒指戴法很有講究,戴在無名指上表示?
A.正在尋覓對象 B.戀愛中
C.訂婚或結婚 D.獨身或已離婚
答案:
C。
聚沙成塔:
1)大拇指戴戒指,即表示正在尋覓對象。
2)戴在食指上——表示求婚,想結婚。
3)戴在中指上——已在戀愛中。
4)戴在無名指上——表示已訂婚或結婚。結婚戒指不能用合金制成,應該用純金、白金或銀制成,表示愛情是純潔的。
5)戴在小指上——表示獨身或已離婚。
我國古代的“五大農書”是?
答案:
《汜勝之書》《齊民要術》《陳敷農書》《王禎農書》《農政全書》。
聚沙成塔:
1)《汜勝之書》,西漢汜勝之著,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農業科學著作。書中總結出一種叫“區田法”的耕作方法,還介紹了“穗選法”“浸種法”等選種方法和育種方法。
2)《齊民要術》,北宋賈思勰著,是一部系統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書中對農、林、牧、副、漁各方面都有詳盡論述,被譽為農業百科全書。
3)《陳敷農書》,宋代陳敷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談論水稻栽培種植方法的農書,對古代的農業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
4)《王禎農書》,元代王禎著。全書分為《農桑通訣》《百谷譜》《農器圖譜》三個部分,是當時農業生產技術的總結。
5)《農政全書》,明代徐光啟著。這是一部集前人農業科學之大成的著作。書中匯集了有關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各種農具制造以及水利工程等農業技術和農學理論知識,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如意這種器物最初是用來做什么的?
答案:
掻癢。
聚沙成塔:
古代作為工藝美術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亦有但少見。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
如意最初并不是供玩賞的,其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制作。講僧持之記文于上,以備遺忘。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于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輒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代,我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癢的。
■
“座右銘”原來是指什么東西?
答案:
一種稱為“歌器”的酒具。
聚沙成塔:
座右銘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它指放在座位右邊用以警戒自己的格言。但是在最初它指的卻是一種稱為“歌器”的酒具,并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關。
歌器是一種奇特的盛酒器,空著的時候往一邊斜,裝了大半罐則穩穩當當地直立起來,裝滿了則一個跟頭翻過去。這種歌器給人以不能自滿,自滿就要翻跟頭的啟迪。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生前非常喜歡這種歌器,座位右邊總是放著一個歌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驕傲自滿。齊桓公死后,國人為他建造廟堂時也沒忘記將此器皿放入廟堂之中供人祭祖。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齊桓公廟堂,見到這種器皿,不知是何物,便問廟中看管香火的人,方知是歌器。孔子回去之后,也請人做了一個,放在座右警戒自己。南北朝時,著名科學家祖沖之也曾為齊武帝的兒子蕭子良做過一個歌器。
可能是后來這種歌器失傳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于是,改用銘文代替歌器放在座右了。這便成了名符其實的警戒鞭策自己的座右銘了。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歷法是?
答案:
公歷。
聚沙成塔: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歷法叫公歷,又叫格列高里歷,是一種陽歷。先由埃及創制,后傳入歐洲。公元前46年,羅馬統治者儒略·凱撒主持制定了儒略歷,單月是大月,31天,雙月是小月30天,一年共366天。一年實際上只有365天多一點,只好把二月減去一天,用四年置閏補上一天,放在二月里。它是公歷的前身。我國是從辛亥革命以后的1912年開始采用公歷的,但用民國紀年。新中國成立后,采用公元紀年。
在上古,姓和氏是沒有區別的?
答案:
錯。
聚沙成塔:
在上古,姓和氏是有區別的。姓是一種由母系氏族公社而來的族號,而氏則是姓的分支。
太古時代,到了晚期智人階段,氏族制度已完全形成,確立了母系氏族公社。每個氏族公社有一個共同的女祖先,全體成員都是她的后代。成年的女子留在本氏族與其他氏族同班輩的男子實行群婚,成年男子則離開本氏族,分往其他氏族結成婚姻關系。由于實行群婚制,生下來的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在這種情況下,子女只能跟母親姓,世系也就只能由母親方面來確定,因此,古姓有不少都從女旁,如姚、姜、嬴、姬。
后來,由于子孫繁衍,一族分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這就是氏。可以說,姓是舊有的族號,氏是后起的族號。
氏與父權社會的出現密切相關。氏代表一個人身份的貴賤。自夏以后,占有土地和人民的奴隸主貴族男子才可稱氏,而女子和貧賤的人卻不得稱氏。當奴隸主貴族失掉土地和人民甚至變成奴隸,他的氏也就發生變化。因此,氏和姓是有很大不同的:姓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代表著共同的血緣關系,具有很大的穩定性;而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是父權社會的產物,反映一定的占有關系,具有相當的不穩定性。
秦漢以后,或稱姓,或稱氏,或兼稱姓氏。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氏族”:“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為一。”這說明秦漢以后,姓氏逐漸合而為一,漢代則通稱之為姓。
從哪個朝代開始,規定對于統治階級,平民百姓不得直呼其姓名?
A.秦朝 B.六朝
C.南北朝 D.周朝
答案:
D。
聚沙成塔:
從周朝開始,歷代統治階級為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級制度,規定對于統治階級,平民百姓不得直呼其姓名;在統治階級內部,地位低下的也不得直呼地位高的姓名。于是,字便成了文武官宦和一切士大夫階級廣泛使用的稱呼。
在古代把號呼得格外響亮是表示對人的客氣和尊重?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在古代,有地位的人除了有名有字,還有號。在古代把號呼得格外響亮是表示對人的客氣和尊重。號起源很早,但只是到了唐宋才特別盛行起來。
號,有人號和自號的分別。所謂人號,就是他人對自己的稱呼。可是,要值得人家稱號,就必須使自己具有備受人尊敬的條件。先秦對男子的尊稱常用伯仲或公、翁、子、父、甫等字。稱伯仲有區別,二十稱伯仲是敬而不尊;五十稱伯仲,既表示恭敬又表示尊重。公、翁、父是對尊老的敬稱,今天仍在使用。子是對男子的美稱,甫就是傅,猶如今天的先生,師傅。秦漢以后,雖然人們仍某伯某仲某子某父的稱呼,但已不似先秦時那樣嚴格。
在中華姓氏文化中,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是?
答案:
百家姓。
聚沙成塔:
在中華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經》。《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很像一首四言詩,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
古人對自己的謙稱中,“不妄”是什么意思?
答案:
意為無才能的意思。
聚沙成塔:
古人對自己的謙稱還有:
1)鄙人:“鄙人”本意指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
2)臣: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臣”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系在內,后來也完全表示謙稱。
3)仆:舊時男子自稱謙詞。仆即奴仆,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仆,借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4)小可:宋元間人自稱謙詞。
5)小子:舊時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自稱的謙詞。
6)小生:舊時晚輩對尊長稱自己的謙詞。
7)晚生:舊時男人對前輩稱己的謙詞。
8)不才:舊時男子自謙詞。不才即沒有才能,故借以自稱,以示謙恭。
9)不肖:舊時男子自謙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稱,表示謙恭。
10)不敏: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故自謙“不敏”。
11)晚生、后學、晚侍:年輕人在年長者面前的謙稱。
12)在下: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13)妾: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妾是舊時正妻之外的小妻、側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極低,故婦女借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14)奴、奴家: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奴即表示不自由,為人役使的仆役,故借以自稱,表示對對方的敬重。有時男子亦以之為謙稱。
15)未亡人:寡婦的自稱。
古人對他人的尊稱中,“令正”是什么意思?
答案:
舊時稱對方嫡妻的敬詞。
聚沙成塔:
1)古人對他人的尊稱還有:
2)父: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父”本義不是父親,而是父系氏族社會中司火的長者,后成為對男子的尊稱。大約至周代,“父”才成為父親的別稱。
3)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甚至父親對兒子說話,有時也以“公”相稱,用來表示鄭重或愛重。
4)子:古代尊稱,男女皆可稱之。學生對老師也稱“子”。夫妻之間又互稱“內子”和“外子”。
5)長者:古代尊稱,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6)卿:古代尊稱,古時使用較廣,君稱臣為“卿”,夫妻之間稱“卿”或“卿卿”。
7)先生:古代尊稱,多稱師長、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8)令堂:舊時稱對方母親的敬詞。
9)令郎: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原稱“令郎君”。
10)令嗣: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同“令郎”。
11)令子:舊時稱對方兒子的敬詞。
12)令愛:并作“令嬡”,舊時稱對方女兒的敬詞。
13)令兄:舊時稱對方之兄的敬詞。
14)令弟:舊時稱對方之弟的敬詞。
15)令坦:舊時稱對方女婿的敬詞。
戰國時秦國及秦代對平民的稱呼是?
A..黎民 B.黔首
C.布衣 D.庶人
答案:
B。
聚沙成塔:
1)黎民:平民也稱黎民,亦即“眾民”的意思。因“黎”通“驪”,黑色,“黎民”因黑發而名。
2)黔首:黔首是戰國時秦國及秦代對平民的稱呼。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說秦尚黑色,平時平民都用黑布包頭,故稱“黔首”。
3)布衣: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絲,平民穿麻布,所以稱“布衣”。
4)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業生產者的稱謂。西周時庶人可作為被封賜的對象,其身份比奴隸高。春秋時,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后,泛指沒有官的一般平民。
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
A.金蘭之交 B.竹馬之交
C.莫逆之交 D.忘形交
答案:
C。
聚沙成塔:
朋友分為許多種,在古時也有不同的稱謂:
1)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
2)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
3)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
4)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
5)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6)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
7)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8)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9)不拘于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
10)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
11)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12)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古時候,把女孩12歲稱為?
A.金釵之年 B.豆蔻年華
C.及笄之年 D.碧玉年華
答案:
A。
聚沙成塔:
人初生叫嬰兒,不滿周歲稱襁褓,2至3歲稱孩提。女孩7歲稱髫年,男孩7歲稱韶年。10歲以下稱黃口。13歲至15歲稱舞勺之年。15歲至20歲稱舞象之年。
女孩12歲稱金釵之年,女孩13歲稱豆蔻年華,女孩15歲稱及笄之年,16歲稱碧玉年華,20歲稱桃李年華,24歲稱花信年華,女子出嫁稱標梅之年。
男子20歲稱弱冠,30歲稱而立之年,40歲稱不惑之年,50歲稱知命之年,60歲稱花甲或耳順之年,70歲稱古稀之年,80歲稱杖朝之年,80至90歲稱耄耋之年,100歲樂期頤。
漢語名字的避諱起源于哪個朝代?
A.秦代 B.周代
C.漢代 D.唐代
答案:
B。
聚沙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