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達22個月的競選過程中,奧巴馬對自己的定位把握得很小心,既要作為一個美國政壇的新面孔和局外人,又要為符合總統一職要求而展現出他的才識和勇氣。令美國民眾最受鼓舞的是,奧巴馬并非讓他們相信他帶來了變革,而是相信他們自己能實現這種變革。
隨著這種信任的逐漸加深,加入其“圈子”的政治和經濟界人物越來越多,包括為其尋找副總統競選搭檔的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千金卡羅琳·肯尼迪和掌管美國最大對沖基金之一Citadel投資集團的億萬富翁肯·格里芬。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多年以來,奧巴馬是怎樣一步步打造自己的“關系圈”的:
奧巴馬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政治學學位后,前往芝加哥,在這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內接受了一份收入非常低的社區工作——在南部貧民區發動人們參政,發出他們的聲音。
據當時的同事說,奧巴馬看上去年輕稚嫩,但作風踏實,相當有組織能力,就算有些人相處不來,他也能與他們共事,完成一項工作。他總是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所以不要在工作中摻雜感情色彩。
在芝加哥,奧巴馬學會結盟的力量和發展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但遇到不喜歡的事情,他也會變得強硬和咄咄逼人,當然,也會給自己留有回旋余地。此外,在三年社區活動中,他也變得更加實用主義。他感到,這種努力盡管能改變一些人的生活,但不能改變美國社會。因此,奧巴馬決定從政,前往美國政治家搖籃的哈佛攻讀法學碩士。
在哈佛法學院,奧巴馬逐漸成為風云人物,并擔任知名專業學術月刊《哈佛法學評論》的首位黑人主編。哈佛大學的現代高等教育給他帶來的一個巨大益處是,他建立了一個以后派上大用場人際關系。在長達一年多的競選活動中,奧巴馬除了充分利用他的得力的競選班子之外,他還始終依靠了一伙奧巴馬在哈佛大學的同學和學友在幕后為他獻計獻策。這些人的人數很多,比較固定的近30人。可見,奧巴馬不是一個唯我獨尊,聽不得不同意見的人,而是一個非常注重從眾人中,特別是從精英中吸取養分,來為自己的政治服務。
從哈佛畢業后,他返回芝加哥,奧巴馬目標明確,要謀求政治前途。他先從事社區基層工作,動員當地百姓注冊選民,成功發展了數以萬計的人。他的同事說,那時奧巴馬非常直率,從不拐彎抹角,有什么話都放在桌面上講。與此同時,奧巴馬加入了一家擁有政治關系網的小型律師事務所,負責民權案件。此外,他還兼任芝加哥大學憲法學教授。
當時,奧巴馬一家住在芝加哥大學附近一處種族混居的社區,周邊生活著不少持有激進派政治觀點的知識分子。在此期間,他也結識了不少民主黨內有影響力的人和政治捐款者。在他們眼中,奧巴馬具有全面的政治才能,喜歡與人交往,傾聽他們的心聲,并且有卓越的能力建立同盟關系。
在芝加哥大學12年教書生涯中,在法學院開了3門課的奧巴馬,還有時間參加了5次政治選舉,包括三次伊利諾伊州議員和兩次國會議員競選。據《紐約時報》報道,芝加哥大學的教授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學術問題,但奧巴馬卻極少參加。芝大法學院的哈欽森教授說:“我認為他跟誰關系都不好,除了同為憲法學教授的卡斯·松斯坦。”而松斯坦后來成為奧巴馬競選班子的顧問。
從奧巴馬的經歷來看,他一直都在培養自己的關系圈,積蓄力量。可能也正是因為他非常清楚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不惜花費大費周章,得以帶著手機進入白宮。
根據美國有關法律規定,當上總統后,總統與外界的任何通訊來往都必須納入國家檔案局記錄的范圍。言下之意,總統在通訊方面沒有自己的私生活。這給奧巴馬出了一道難題。奧巴馬在過去長達一年多的競選活動中,他有個個人與外界、外圍參謀、甚至他的基層支持者們保持著一種最直接的通訊方式,那就是用他的黑莓手機發送短信。根據美國的法律,他就不得再使用黑莓手機。可是奧巴馬說什么也不干,他通過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使得他可以在白宮繼續使用他的黑莓手機與外界交往,他的理由是不要自己長期在總統的寶座上,使他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被人蒙在鼓里都不知道。
奧巴馬當然不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努力取勝的,除去他的競選團隊,背后還有著成千上萬的人幫他,這個有價值的人際網絡給了他巨大的力量和幫助,幫助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那么你呢,你利用和發展好你的人際關系網絡了嗎?
【第八節 窮人與富人的距離0.01毫米】
下面是美研究機構剛頒布的《中國貧富標準線》,你不妨對照一下,看看自己生活在哪個層次?
超級大富豪:年收入在5000萬以上
大富豪:年收入在1000萬—5000萬
富豪:年收入在300萬—1000萬之間
富人:年收入在100萬—300萬之間
高產者:年收入在30萬—100萬之間
中產者:年收入在15萬—30萬之間
低產者:年收入在8萬—15萬之間
窮人:年收入在3萬—8萬之間
很窮的人:年收入在1萬—3萬之間
非常窮的窮人:年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間
窮得沒衣服穿的人:年收入在1000元—5000元之間
窮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窮人:年收入在100元—1000元之間
窮得幾乎要死的窮人:年收入在30元—100元之間
死路一條的窮人:年收入在30元以下
從以上資料我們可以看出,窮人和富人的財富差別很大,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結果呢。馬克思指出,在社會財富的創造中,勞動因素和非勞動因素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財富分配形式體現的卻不是價值創造關系,而是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財富分配形式是有這種生產關系決定的,生產要素的所有權決定了財富在人們手中的分配,財富分配的合理與否關鍵在于決定財富分配的生產關系,即社會經濟制度。也就是說,財富分配是一個制度問題,個人是無能為力的。
這樣或許有人會悲觀的得出結論:每個人的貧與富都是注定了的。其實馬克思經濟學所講的社會財富的分配只是從宏觀角度,歷史的角度講。從微觀上講,在社會環境和個人素質方面,個人創造財富的能力差別還是很大的,從這方面講,窮人為什么窮,富人為什么富?
窮人與富人的差別
在小說《熱愛生命》里,杰克?倫敦寫了一個迷途者的故事:
饑餓,疲勞,孤獨,絕望,這個不幸的人獨自在荒野掙扎,還有一匹和他同樣饑餓、同樣疲憊的老狼,一直跟著他,等著他倒下。然而最終不是狼吃掉了他,而是他吃掉了狼。小說的結尾是,這個人終于回到船上,吃了很多,成了胖子,卻還惶惶恐恐地儲藏面包,以至于已經干癟的面包塞滿了船艙的各個角落,他仍然情不自禁地四處收集。
窮人的生存能力很強,他戰勝艱難困苦的毅力確實令人感動,但他竭盡全力得到的,或許只是一堆干癟的面包而已。
餓怕了的人常常抓住一塊面包便不肯松手,即使已經吃飽,還是忍不住囤積,生怕重新回到饑餓的日子。人只有一雙手,既然抓滿了面包,便騰不出手來抓其他東西,結果再努力也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窮人的眼光有限,往往就在于思維的局限。
窮人沒錢,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只能為柴米油鹽操心,就難有大的作為;就不敢放棄手里這塊面包,去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就進不了有錢人的圈子,就只能在窮人堆里混。他們喜歡走窮親戚,窮人的圈子大多是窮人,也排斥與富人交往,久而久之,心態成了窮人的心態,思維成了窮人的思維,做出來的是也就是窮人的模式。大家每天談論著打折商品,交流著節約技巧,雖然有利于訓練生存能利,但你的眼界也就漸漸囿于這樣的瑣事,而將雄心壯志消磨掉了。身居底層,便很難高瞻遠矚,于是窮人總是錯過機會,一生都在仰望別人,為別人的事業添磚加瓦。缺錢的后果不僅是影響到生計,更重要的是影響到心計,影響到為人處世的方法,影響到人的整個前途。
經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區別就是窮人的朋友非常少,而富人的朋友卻遍布天下。雖然古人說“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正是因為富人有了豐富的人脈資源,所以才擁有了巨大的財富最喜歡交那種對自己有幫助,能提升自己各種能力的朋友。不純粹放任自己僅以個人喜好交朋友。
人脈讓窮人變成富人
窮人和富人只差兩個字,那么窮人最缺少什么?是什么讓窮人成不了富人?我們看一則故事:
法國一位年輕人很窮、很苦。后來,他以推銷裝飾肖像畫起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迅速躍身于法國50大富翁之列,成為一位年輕的媒體大亨。不幸的是,他因患上前列腺癌,1998年在醫院去世。他去世后,法國的一份報紙刊登了他的一份遺囑。在這份遺囑里,他說:我曾經是一位窮人,在以一個富人的身份跨入天堂的門檻之前,我把自己成為富人的秘訣留下,誰若能通過回答“窮人最缺少的是什么” 而猜中我成為富人的秘訣,他將能得到我的祝賀,我留在銀行私人保險箱內的100萬法郎,將作為睿智地揭開貧窮之謎的人的獎金,也是我在天堂給予他的歡呼與掌聲。
遺囑刊出之后,有48561個人寄來了自己的答案。這些答案,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絕大部分的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當然是金錢了,有了錢,就不會再是窮人了。另有一部分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最缺少的是機會,窮人之窮是窮在背時上面。又有一部分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技能,一無所長所以才窮,有一技之長才能迅速致富。還有的人說,窮人最缺少的是幫助和關愛,是漂亮,是名牌衣服,是總統的職位等等。
在這位富翁逝世周年紀念日,他的律師和代理人在公證部門的監督下,打開了銀行內的私人保險箱,公開了他致富的秘訣,他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野心。在所有答案中,只有一位年僅9歲的女孩猜對了。
謎底揭開之后,震動法國,并波及英美。一些新貴、富翁在就此話題談論時,均毫不掩飾地承認:野心是永恒的“治窮”特效藥。是所有奇跡的萌發點,窮人之所以窮,大多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無可救藥的弱點,也就是缺乏致富的野心。
窮人只要有成為富人的野心,他就不會固守窮人的思維,就不會甘心做一輩子的窮人,他會想出各種方法突破窮人的牢籠,而人脈是最好的突破口。
有很多才華橫溢的窮人,如果能有“貴人”相幫,他們也可以一展宏圖,躋身富人的行列。據統計,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結識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與行業中的頂級人才成為朋友,從而幫助你的事業蒸蒸日上。人際關系是一個人通往財富、榮譽、成功之路的門票,只有擁有了這張門票,你的專業知識才能發揮作用。
人脈雖不是直接的財富,但它是一種潛在的無形資產,一種潛在的財富。沒有它,就很難聚斂財富。比如,你擁有很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還具有雄辯的口才,但卻不一定能夠成功地促成一次商談。但如果有一位關鍵人物協助你,為你開開金口,相信商談成功不過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不要期望一個人付出100%的能力去幫助你,你要善于結交更多的朋友,讓他們在關鍵時刻付出1%的能力去幫助你。
人脈就像銀行存款一樣,存入越多,時間越長,兌現出來的利息就越多。所以就要提升銷售業績,獲得快速晉升,如果有一位老板或者上司作為你的貴人,有他們的提攜和幫助,你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攀升到更高的位置。
因此,如果你想從一個窮人變成富人,那么你就要傾力打造自己的人脈網。
十幾年前,張景還只是一個來自河南鄉下的窮小子,那么他憑什么贏得了如此多的財富?現在他的生意如今已經做到了國外,有固定資產過千萬,套用他自己的話就是“我能有今天,靠的都是朋友的幫助”。的確,是人脈造就了他這個千萬富翁。
大學畢業后,張景被朋友推薦去了一家珠寶公司任總經理,負責在上海籌建業務。工作期間,他認識了第一批上海朋友,其中有很多都是在上海的香港人。在這些香港朋友的介紹下,他加入了上海香港商會,又經推薦當上了香港商會的副會長。利用這個平臺,他認識了更多的在上海工作的香港成功人士。
后來,張景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投資房地產。由于當時上海的房地產已經開始火熱起來,有時候即使排隊都買不到房子。但在朋友的幫助下,張景通過一些朋友,不但很容易買到房子,而且還是打折的。幾年后,在朋友的建議下,張景又陸續把手上房產變現,收益頗豐。
張景目前的資產已經超過八位數,朋友則有兩三千個。他說,自己的事業得到朋友的幫助,才會這么順利。“包括開公司,介紹推薦客戶和業務等等,各種朋友都會照顧我,有什么生意會馬上想到我。”張景非常善于積累人脈,為了認識更多的朋友,他隨身都帶著自己的名片。他說:“哪天要是出去沒有帶名片,我會渾身不自在,就像自己沒有帶錢出去一樣。”
一些人之所以能從窮人轉化成富人,是因為他們非常注重對人脈資源的投資,而一些人之所以一輩子都跳不出窮人的怪圈,是因為他們從來不懂得積累人脈。所以,如果你想脫離窮人變成一個富人,那么就要有意識地去編織自己的人脈網,并不斷地去豐富和發展它。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如果能獲得周圍朋友的幫助,那么他的成功就會變得非常容易。在這個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時代,要想贏得財運,就應該從現在開始積累人脈,因為只有豐厚的人脈才會帶來豐富的財運。
附錄:社交能力自測
調《人際高手的50個心理工具》2-7 二、目的與功能……持有這種觀點。
(將二、……七、 替換為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