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溫州人的骨子里流著賺錢的血液——創業致富就是成功的體現(2)
- 溫州人賺大錢16條商規
- 孫良珠
- 3086字
- 2014-01-14 09:51:35
他說:“我不完全否認機遇的作用,但決不想夸大它,因為就拿我來說,我身邊就有很多人和我面臨同樣的機遇,但為什么只有我把握住了?可能因為我更善于思考,更有恒心。這一點比機遇重要得多。比如賣菜,有一天,我和一個賣菜的一起去進菜,我進了一車油菜,他進了一車韭菜,到傍晚,他的一車韭菜全賣完了,我的油菜還剩了四分之三。我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但又不好意思問人家,后來我一琢磨,那天是禮拜三,宣武區的人多半禮拜四休息,正好買點韭菜包餃子。這事兒讓我明白了,包括賣菜在內的很多底層商業活動也是很有學問的。以后的所有經商活動我都要先問問為什么,搞清楚了再做,一定沒錯。”
“我開北京第一家手工餃子館完全是出于自己愛吃餃子,于是想到別人也可能愛吃,便開了。結果證明我的判斷是正確的。后來我發現很多看起來很有錢的人進來吃,我就想是不是山珍海味他們都吃膩了?”
“做了些分析后,我選擇了開家‘憶苦思甜大雜院’,這里凈是些大飯店里沒有的棒子面粥、高粱餅子……生意出奇地好,它既迎合了吃慣大餐館的有錢人的獵奇心理,又滿足了一些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當你為商機而一籌莫展的時候,不妨多把眼光放在生活中,只有不斷地關注生活,才會想到生活中最需要的、最有特色的東西,找到與眾不同的商機。
2005年,一股韓流在中國大地迅速傳播來開。《大長今》、《加油!金三順》、《人魚小姐》等韓國電視劇的熱播也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消費方式。精明的溫州商人乘機搭上“韓流”快車,推出各種“哈韓”商品。早在2005年下半年,溫州市區紗帽河一家韓式服裝店就是看到韓劇的熱播,果斷地引進韓版服飾,打出韓文店牌,并注冊了自己的商標。如今,小店的生意比其他服裝店要紅火得多。
2005年,溫州森馬則跟韓國某設計公司正式合作,該公司為森馬設計了十幾款韓式春夏裝投入市場試銷,反響很不錯。
溫州一位經營飾品店的周老板對韓劇非常關注,因為他經營著一家日韓精品店。周老板介紹,每一部韓劇播出他都要看,以便為自己進貨提供參考。2005年上半年韓劇《情定愛琴海》播出,他特意進了一批劇中人物戴的“柏拉圖的永恒”手鏈來賣,雖然標價235元一條,但每天可以賣出三四條。
溫州市百貨商場紛紛引進韓國化妝品。韓國蘭芝化妝品在各化妝品銷售中排名達第7位,日均銷售額約1.5萬元。
更有甚者,溫州市一家美容院特意邀請了曾為韓國影星整容過的大夫做院長。該院負責人介紹,很多顧客都被韓劇中女主角的容貌所吸引,就前來詢問韓式美容的事宜。營業兩個月來,已經為50多位客戶做了“變臉”服務,其中以20多歲的年輕女孩和40多歲的中年婦女為主。
其他諸如韓國食品店、韓國料理店等生意也是非常火爆。
溫州人的致富經:商機是不斷出現的,你現在想不到,并不代表你一直想不到。只要你關注生活,從生活中發現人們的需求,到處都有商機。
★抓住商機,憑本事創業
“無孔不入”是很多人對溫州商人的評價,這雖然有貶義的傾向,但從繁榮經濟、創造財富的角度來看,人們卻禁不住為這一“無孔不入”的精神叫好。正是靠著這種“無孔不入”的精神,溫州人成為搶占市場先機最為迅猛的商人群落。但凡溫州商人能夠到達的地方,商機便會有,財富便會有,富裕的夢想便會在那里落地生根。搶占先機、善抓商機,使勤勞勇敢的溫州人將一疊疊鈔票裝進了自己的口袋。
溫州人堅信創業時一種仰賴于個人奮斗的行為——作為創業個體的溫州人就是這么做的。也正是因為從不依附于別人,立足于個人創業,溫州人才有著一種似乎是天生自由的心境、自由的意志、自由的精神,這種素質是創業所必備的。
溫州青年梁天華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兄妹三人,父親多病,家中所有的重擔全壓在柔弱的母親肩上了。梁天華很小就懂得了要自立自強,靠自己的雙手來養活自己的道理。1999年,他高考落榜,考慮到家中的生活艱難,他沒有聽從父親去學校復讀的意見,而是跟隨在北京某經典當保安的同鄉來到了北京。
但到北京后,梁天華發現,在北京找工作很難。特別是像他這樣沒文憑、沒技術的外來打工仔更是如此。即使想和同鄉一樣去酒店做一個保安,也因為他身高不足一米七,又沒有退伍軍人證,沒有一家酒店肯收納他。
同鄉見他一直找不到工作,憑自己當保安的微薄工資維持兩個人的生計已是捉襟見肘,心里也很著急,建議他還是回老家務農,或者到其它城市找工作。梁天華不愿拖累同鄉,便離開了同鄉的住所。
離開同鄉時,梁天華身上只有不到50塊錢了。他想先找一家建筑工地挑水泥擔磚塊,憑力氣掙點錢養活自己。可是,問了好幾家工地,老板都說不招人。到了晚上,梁天華摸了摸身上的那點錢,即使是最便宜的旅館也住不起了,只好露宿街頭。三月的北京天氣還很冷,梁天華多次被凍醒,只得在街上不停地跑著跳著度過漫漫長夜。
一個星期后,梁天華身無分文了。他咬了咬牙,加入了撿垃圾的行列。梁天華白天在大街兩側的一些垃圾箱里翻撿易拉罐、礦泉水瓶子,送到廢品收購站去換些錢;晚上就蜷縮在郊區的樹下或橋洞里過夜。撿垃圾根本就賣不了幾個錢,而且不是隨便就可以撿。有一天,梁天華正在撿垃圾時,被人踢了一腳。他轉頭一看,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中年漢子用仇視的眼光盯著他說:“這里是我的地盤,滾!”他只好低下頭,提著袋子悄然離開……梁天華覺得在北京實在呆不下去了。
然而就在他準備攢點路費回老家時,機會卻來了。有一天,梁天華在一棟居民樓門口,看到一個帶著眼鏡的老人一手提著一袋垃圾,一手提著一盆花,把花和垃圾袋一起扔進了垃圾桶里。好好的花為什么扔掉呢?梁天華便走過去問:“老人家,您為什么把好好的一盆花給扔了呢?”老人無奈地說:“養久了,花盆中的泥土越來越少,只能扔啊!”“那您為什么不放點泥土進去呢?”梁天華又問。老伯說:“小伙子,城里哪里還能輕易找到泥土,得跑到郊區才有呀。”此后,梁天華在撿垃圾的過程中,常看到垃圾桶里有丟棄的花。他想,這些花被丟掉真是可惜,自己可不可以從郊區帶點泥土來賣給這些養花的人呢?
沒過多久,梁天華又看到一個中年婦女提著一盆花正準備扔,于是走上前搭訕道:“您這花扔了多可惜,我住的那里有泥土,我給你送點泥土來,這花還可以好好養一陣子呢。”對方聽了很欣喜,忙說:“真的?那什么時候給我送點泥土過來?”梁天華當即答應她第二天早上就送來。
當天晚上,梁天華就裝了一塑料袋泥土,第二天一大早送了過去。那位婦女果然在原處等他。她只要了一小半泥土,連聲道謝,并且付給了梁天華15塊錢。梁天華說不用給那么多,反正這土不要錢的,隨便給點就行了。可婦女說:“這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我是圖個方便,不然這花我只能扔掉了,當初可是花了80多塊錢買來的呢。”
梁天華看到北京的泥土竟這樣值錢,便決定一門心思賣泥土了。當他手里積攢了1500多元錢時,就在北廟村附近租了一間民房,作為自己賣泥土的基地。
每天一大早,梁天華就裝上一袋泥土,從沙子口路走到永定門大街,再到先農壇等居民小區叫賣。但轉了幾天以后,他發現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許多時候,走老半天都遇不到一個買主。
幾天后梁天華終于想出了一個點子。他想只有養花的人才會買泥土,而他們一般都把花放在陽臺上,如果先在樓下觀察誰家的陽臺上擺了花,記住樓層再去敲門,不就省勁了嗎?有了這個主意,梁天華又提著泥土出發了。可由于太多的樓層都裝有鐵門,陌生人根本就上不去。他只得在鐵門外候著,等到這戶人家有人出來時,就走上前去問:“您家養了花吧,要不要養花的泥土?”令他失望的是,他奔波了整整一天只賣了4塊錢,還不夠來回的車費。這一天,梁天華還受了不少的氣。由于他穿得破爛,許多人不等他把話說完,便嚷著要他走開點,訓斥道:“年紀輕輕不去掙錢來要什么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