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溫州人的骨子里流著賺錢的血液——創(chuàng)業(yè)致富就是成功的體現(xiàn)(3)
- 溫州人賺大錢16條商規(guī)
- 孫良珠
- 3095字
- 2014-01-14 09:51:35
那一晚,已累得筋疲力盡的梁天華久久無法入睡。回想起白天推銷泥土時別人的反應,他覺得得講究方法,這樣盲目地去敲門,盲目地問,只能引起人家的反感。
第二天,梁天華買了一臺呼機,印了一盒名片。他想,喜歡養(yǎng)花的人多半也會志趣相投、互相來往,只要認識一小部分養(yǎng)花的人,就可以通過他們去認識另外的一大部分人。他當即決定,對買泥土的人只象征性地收點錢,然后送一張名片,并告訴人家如果下次要買泥土或有朋友要買泥土,就打他呼機,他可以送貨上門。這一招還真管用,不到半個月,梁天華每天至少要接十幾個要買泥土的傳呼。一天下來,他就有數(shù)十元錢的進賬,比打工強多了。
然而,這樣的日子過了兩個多月,梁天華收到的傳呼慢慢地少了,有時候一連幾天都沒有人傳呼他。梁天華百思不得其解,問題到底出在了哪里?按說生意應該比以前更好才對啊。為此,他特意提了禮物登門拜訪了一個以前買過他泥土的老人。老人聽了他的困惑后,說:“小伙子,你賣給我們的泥土里沒有什么養(yǎng)分,時間一長,花就又枯了。你說大家還會買嗎?”梁天華這才明白,泥土里還有其他學問呢。
知道了問題的所在后,梁天華進一步分析:賣泥土肯定能賺錢,而且市場不小,關鍵是要解決泥土里缺少養(yǎng)分的問題。當天梁天華就去書店買了一些相關的書籍學習。他從書里知道,原來花盆里的土是要加一定比例肥料的。梁天華看了好幾天,慢慢摸索出了一點門道。他按照書上說的,從外面買來了一些肥料,嚴格地按照書上所說的比例放入泥土里,然后攪拌均勻。他還特地買了一些包裝紙將泥土包裝好,注明“高肥花盆土”的字樣,然后再去兜售。這樣一來,他所賣泥土的價格相對于以前提高了幾倍,買泥土的人卻比以前多了很多。
到了月底,梁天華一算,除去肥料、房租、交通費等一切開支,凈掙了3000多塊錢。
3個月后,他接到的傳呼又多了起來。到后來,一個人無論如何也忙不轉,往往別人要他當天送泥土,可他第二天也不一定有時間送過去。梁天華想,自己一個人跑來跑去的,既辛苦,又不能及時給別人送貨上門,久而久之,會壞了自己的聲譽,不如去請一個人來幫忙。第二天,梁天華便在勞務市場聘請了一個年輕人,兩個人一起送泥土。
后來,兩個人也忙不過來了,梁天華又請了3個送貨員來幫他送貨。每個人分送一至兩個小區(qū)。由于業(yè)務量大增,梁天華有時候一天能掙500多元。
可惜的是,這樣的好日子并沒有維持多久。他手下的幫手有的賣完泥土后,悄悄地隱瞞了一些收入,或者私自賣給別人不記賬。他安排在朝陽區(qū)和石景山區(qū)送貨的兩個人跟他干了4個月后,就向他提出辭職,自己干去了。梁天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地盤被他們奪去了。
為了保持競爭優(yōu)勢,梁天華在泥土的配方上下功夫。他先后推出了甲類、甲類A級花盆土等多種品種,分別標明富含鉀、磷、氮等元素,適用于種植月季、菊花等不同的花卉。他還聘請了一位農科院的技師做顧問,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技術問題,他便跑到顧問處請教,然后再根據(jù)顧問的指點為養(yǎng)花人解決實際問題。技術上取得領先地位,梁天華生意又做順了。2003年3月,當保安的同鄉(xiāng)見梁天華這幾年掙了不少錢,也辭職來投奔他。以前離開他單干的一個人小打小鬧了一陣子后,也再次投到他的門下。
2003年7月,同鄉(xiāng)告訴梁天華,自己當保安時所在的那家賓館要在大門口和大廳里擺一些花,可能會要一大批花肥土。梁天華聽了眼睛一亮,自己以前賣泥土只知道賣給居民,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賣給一些單位,如果能把泥土推銷給單位的話,一次賣出的花盆土就是一大批,這樣不是更賺錢嗎?于是,他馬上和同鄉(xiāng)一起去洽談這項業(yè)務。因為人很熟,生意一談即成。事后一算,僅這一筆業(yè)務,梁天華就掙了3000多塊。
這件事對梁天華的觸動很大,他決定把大部分的精力轉向一些大單位,把普通居民這一塊交給同鄉(xiāng)操作。這樣一來,梁天華的營業(yè)額比以前增長了許多倍。有一次,一家大型國有企業(yè)一次就在他那里買了3萬多元的泥土,他除掉成本開支足足掙了1萬元。
2003年5月,梁天華拿出自己多年積攢下的80多萬元錢,注冊了“天華花盆土”經(jīng)銷公司。2004年8月,梁天華又在東城區(qū)、宣武區(qū)、崇文區(qū)、朝陽區(qū)等地建立了分公司。他的泥土推銷網(wǎng)絡,已遍布京城。
溫州人的致富經(jīng):生意不嫌小,大錢小錢都是錢,能賺幾分幾厘的機會也絕不放過。
★要時刻注意把握商機
獵犬之所以能準確高效地嗅到獵物,就是因為獵犬的嗅覺能捕捉到瞬息萬變中精妙的細節(jié)。而面對每日都翻天覆地變化的商場、溜來溜去的商機又有多少人能正確判斷形勢、準確捕捉到那些商機呢?真正成功的商人,是善于從“常態(tài)”中看出不平常,善于從“無”中看出“有”的人。
武漢溫州商會副會長、武漢萬家隆超市有限公司董事長羅云遠可謂功成書就,但當初16歲的他開始創(chuàng)業(yè)時,身上只有幾十元錢,曾經(jīng)因為走投無路而在武漢街頭餓了三天三夜。而現(xiàn)在,他參與投資創(chuàng)建了占地1000多畝的武漢溫州工業(yè)園,首期投資就接近兩個億,正所謂能吃大苦,才能發(fā)大財,羅云遠的經(jīng)歷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1987年的一天,16歲的羅云遠隨身攜帶了一百多塊錢走出了家門,出來闖蕩了。可是到達武漢后不久,他身下只剩下幾十元錢了。那個時候,他開始擔憂起自己的生計來,于是只能去吃最便宜的清湯面,接連幾天后,連吃面的錢也沒了,只好挨了三天的餓。
后來,走投無路的他只好向老鄉(xiāng)和朋友求助,借了錢租了一個門面,又四處找人,從老鄉(xiāng)那里借了一部分貨物,一間很簡陋的小店面開張了。開始幾年,生意勉強能糊口。
但他覺得做這行不是發(fā)財之道,不久又轉入五金行業(yè)。這次,他有了貨源優(yōu)勢:家鄉(xiāng)溫州龍灣區(qū)是生產(chǎn)五金電料的大基地,親戚朋友很多做這行。1993年,羅云遠在清芬路以1000元月的價格租下一間30平方米的門面,他從朋友那里賒貨出來做批發(fā)。
憑著“虧本買賣”的生意經(jīng)進的貨以低于進價賣,引得客戶紛至沓來,銷售增長很快。一年過去,高進低出也只虧了兩三萬元,但廠家“借”給他的貨源達到幾十萬元。羅云遠用這些鋪貨借雞生蛋,如賣出貨款20萬元,再進回100萬元的貨,就這樣生意越做越大。
就在1995年的一天,羅云遠和一幫朋友吃飯,他隨便問一位在電力系統(tǒng)工作的朋友,下一步有什么動作,對方透露:湖北省電網(wǎng)馬上要開始改造。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羅云遠憑著一種商人的特有敏感,覺察到了這里面的大商機。他想到:一旦改造電網(wǎng),肯定需要大量的電表、電線、電纜之類的東西。如果每家每戶都需要一塊電表,那將是一個多大的市場!
于是,羅云遠為了搶占這個商機,第一時間趕赴浙江,找到一家中外合資的五金廠,在無人競爭的情況下,得到了該廠電表的湖北地區(qū)獨家代理權。而那時的湖北市場下,符合國家標準的電表還不多。就這樣,湖北的電網(wǎng)改造歷時五年,手握大量優(yōu)質產(chǎn)品的羅云遠一下子就獲得了兩三千萬元的銷售額。
但是,這時的羅云遠越來越不滿足于五金電料市場中那點微薄的利潤。他在尋求著更大的商機。后來,在一次世界溫州人聯(lián)誼會下,羅云遠得知飛利浦國際照明集團想與國內商家合作建廠,開發(fā)中國市場,這令羅云遠十分心動。于是,通過一個在法國的溫州華人牽線搭橋,他和飛利浦簽下了合同。
接下來,羅云遠來到廣東中山古鎮(zhèn)這個世界最大的燈飾市場,斥資1000萬元,兼并了當?shù)氐囊患夜S,憑著當?shù)卦谠牧稀①N近市場等各種有利的資源建起了自己的企業(yè)。該企業(yè)投入生產(chǎn)后,一年就實現(xiàn)產(chǎn)值兩千萬元。
現(xiàn)在的羅云遠正在籌建一個千畝的溫州商貿城,力求將溫州模式直接帶到武漢,這就是那個曾經(jīng)吃過苦、挨過餓的溫州人創(chuàng)下的輝煌。
溫州人的致富經(jīng):商機就在我們日常生活點滴之中,只要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像獵犬捕食那樣充分利用和培養(yǎng)好敏銳的嗅覺,就能透過平凡的事物發(fā)現(xiàn)背后巨大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