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Part1 準備篇(2)
- 30歲前要學會的33堂口才課
- 趙凡禹 水中魚主編
- 5633字
- 2014-01-14 09:53:26
說話是人的天賦本能,但良好的談吐卻要靠后天的練習。說話,對于一個人來說是一門藝術。言語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種傳達思想感情的工具。善于說話,小則可以歡樂,大則可以興國。雖然每個人都知道說話,但話說得好的人卻不多,說話并不見得比寫文章容易,文章寫好了可以修改,而一句話說出來了,要想修改是比較困難的。正所謂“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就是這個意思。
有一則流傳已久的笑話,說的是一位工會主席召集五個委員開會。開會的時間早已過了,可是只來了三個人。他嘆氣說道:”唉,該來的沒有來!”有個委員聽了這話覺得很不自在,他想:莫非我是不該來的人?于是這個委員悄悄地走了。工會主席見狀,又嘆道:“唉,不該走的走了!”剩下的兩個委員聽主席這么說,誤認為他倆是該走而沒有走的人,于是一氣之下全走了。可見,只因為說話不妥當,非但會議沒開成,而且還得罪了人。工會主席用舌頭給對方心里留下的陰影,恐怕短時間內難以平息。
字為文章之衣冠,言語為個人學問品格的衣冠,有許多人衣貌堂堂,看上去高貴華麗,但是不開口還可以,一開口則滿口粗俗俚言,使人聽了非常不愉快,僅存的一點點敬慕之心,也立馬全部消失,這種情形并不少見。可惜的是有些人并非學問品格不好,不過一時大意,自己不知道改正自己。俏皮而不高雅的粗俗俚言,人們初聽時覺得新鮮有趣,偶爾學著說說,積久便成習慣,結果是隨口而出。試想那些話在社交場上給人聽見了,會產生怎樣的反感呢?不習慣說這種話的人,聽到時會覺得難堪的。
有一次,佛勒與某大銀行的一位主管見面時,偶然說起他想在長島設立一家銀行,若能如愿,將來生意一定發(fā)達,前途無量。但是那位主管如何回答他的呢?他不但對這個計劃不加贊同,甚至露出十分輕蔑的態(tài)度說:“好啊!若是你壽命長,也許有一天你是可以在這里開設一家銀行的。”說完便起身告辭。
后來佛勒先生告訴別人說:“當時我聽了他的那句冷語不覺燃起萬丈怒火,這是什么話!‘若是你壽命長’,不就等于說我是一個庸碌無能、怠惰成性、專等機會的人嗎?這不是等于譏諷我一生一世也開不出銀行來嗎?這樣大的一個恥辱,豈是一個堂堂男子漢所能忍受的?我便立即打定主意,計劃著手開設一家銀行來給他看,而且非使我的銀行營業(yè)額超過他的記錄不可。我真的這樣做了,而且不到四年,我們銀行的存款數額果然已經超過他的一倍以上!”這位主管的舌頭在不經意間為自己樹起了一個強大的敵人。
說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訣竅,一個人只有掌握這種巧妙的方法,充分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才能獲得成功。在說話的時候要認清對方,顧慮別人的情感,坦白直率,細心謹慎。宜常常談話,但每次不可太長,說話的時候不可唯我獨尊。中外古今的政治家、軍事家,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國。對于一個人來說,不僅要移花接木,而且應落地生根。因為你老是說空話,放空炮,時間久了,你的話就再也沒人聽了,那么你也就失去了叩開成功之門的機會。切記“刀只有一刃,舌卻有百刃”;舌頭捅的婁子,用手是填不平的!
■說話太直,往往傷人害己
《論語·雍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這段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為人過于直率,說話過于直爽,就顯得粗俗野蠻。
有一則笑話是這樣說的:有一位長得略胖的婦人一進服裝店,售貨小姐就對她說:“大娘,你太肥了,我們沒有您可以穿的衣服。”
這位太太正想反駁,小姐又加了一句:“其實老了還是胖一點好。”
這位婦人氣得不知如何發(fā)作才好,此時老板娘從后面走出來,這位太太馬上告狀:“我今天是招誰惹誰了,怎么才進店,就被你們店員說我又胖又老。”
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趕緊賠不是,卻是二度傷害,因為她說:“我們這店員是從鄉(xiāng)下來的,特別不會說話,但說的都是真話。”
說話直來直往的人說自己是說真話沒有壞意,繁華落盡見真純。然而按照現代臺灣的說法是“非常誠實有點毒”,太容易傷人。
北宋時期的寇準,是我們所熟悉、所尊敬的一位好官、高官。處理國家大事,他游刃有余;但是與性格不合、政見不同的同事相處,他卻吃盡了說話過于直爽的苦頭。最典型的是對待副參知政事丁謂。《資治通鑒》記載了一個故事:
丁謂任中書官職時,對寇準非常恭謹。一次會餐,不小心寇準的胡子沾了湯汁,丁謂站起來慢慢替他擦干凈。寇準諷刺說,你身為國家大臣,就是替領導擦胡須的嗎?丁謂自此記恨寇準。
寇準的話看上去是玩笑,但實際上卻是一種過于直爽的諷刺挖苦。官場中下級拍上級馬屁本是平常事,但是如果上級當眾不領情,甚至諷刺挖苦,下級便覺得掃面子。寇準所犯錯誤就是如此。自此,丁謂“傾構(全力詆毀)”寇準,并且和王欽若、曹利用等同樣受過寇準謾罵、諷刺、挖苦的大官結成同盟,共同對付他,經常在皇帝面前說寇準的壞話。最后連皇帝也覺得寇準不會講話了,寇準政治生命也隨之結束,一而再,再而三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
寇準的悲劇,根源就是沒有管好自己的口,說話太直。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是心直口快,沒有城府,從不拐彎抹角。有時候這樣的人會很受歡迎,因為人們覺得他率直,交往起來很輕松,可有時候這樣的人卻很讓人頭疼,因為他總是無意中傷害別人,常常把人弄得下不來臺卻毫無察覺,你怪他吧,他是無意;你不怪他吧,他又屢次讓你惱火。這樣的家伙真是讓人頭疼。你會犯這樣的錯誤嗎?
吃喜酒時,個個都說新娘子打扮得真漂亮,可居然有人說化妝師用假發(fā)劉海掩蓋了新娘美麗的真發(fā),有點畫蛇添足。在場的人都說,你不懂:“這是目前最時髦的發(fā)型,是最美的。”后來,他才知道自己失言了,說了不該說的話,因為辦喜事是要全說好話的。
在辦公室,有些年輕的女同事美了容回來,問他怎么樣。一般應該說,不錯,很好。而他卻是有好說好,有壞說壞。他就曾經直直地指責過同事眉毛不該描,描成假的,沒有原來真的好看。弄得人家心情大壞,半天不說一句話。又如有一次,一位女同事買了一件新衣服回來,非常高興地問他好看不好看。他實事求是地來了一句:“衣服顏色與你的皮膚不般配。”害得人家衣服穿在身上也覺得不舒服。
你有過類似的做法嗎?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很微妙的“化學反應”,也許一件小事就能讓你和對方的關系很好,也可能很壞,關鍵是在于把握一個度。千萬不要因為說話像把利劍而傷人傷己了。
也許你會說,我本來就性格直爽,實在討厭拐著彎說話。那么現在教給你一個辦法:開口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這是真的嗎?
這是善意的嗎?
這是有必要的嗎?
這三個問題叫“開口的三扇門”,可以在當代佛教和印度教的著作中找到相關解釋。提出這些問題至少能在開口之前給自己一點暫停的時間,而這短暫的時間足以給你省掉很多麻煩。
這是真的嗎?這個問題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很大的深思空間。比如說,“真實”僅僅是指字面上的真實嗎?當你蓄意扭曲或否認事實的時候當然知道自己在撒謊。那么,輕微的夸張也是撒謊嗎?如果你省去了虛構的一部分,那么這還真實嗎?
在你好朋友的眼中,她的男友是個聰明、風趣的男生;在你眼中,他卻是個自命不凡、驕傲自大的人。為何即便是對同一件事情,兩個人也能產生根本不同的想法呢?這就是個人評判帶來的虛構空間。
就自己而言,你可以允許自己說點小謊。但是當你在以一種權威人士的語氣說話時,一定要試著問自己:“我對這件事情肯定嗎?”通常,你會不得不承認自己經常是不確定的。
這是善意的嗎?有些評論明顯是友善的。但是當善意與真相沖突的時候怎么辦呢?是不是因為有些真相令人難以承受(即使是善意的)就不應該說出來呢?是不是掩蓋一個你知道會引起痛苦的真相就是怯懦的表現呢?如果你的語言會毀掉一段友誼、破壞一段婚姻、毀滅一個人的生活,你還會說出來嗎?
這是有必要的嗎?一位朋友說他經常讓一些話語停留在口里不說,他的理論是:當真相和善意相沖突的時候,最好的選擇是閉口不言。但有時候,即使我們知道自己的話語會造成不好的結果,也必須將真相和盤托出。比如你知道公司的會計在做假賬,即便會計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作為職員也有義務向老板報告。但是,在不明真相之前,告訴你的朋友你看見他的女友和別的男人在一起有必要嗎?在辦公室里討論流言蜚語必要嗎?
如果在開口之前,你真的思考了這三個問題,那么你的“刀子嘴”傷人的可能性將會變得極小,你會發(fā)現身邊的人對你友善了許多。
切記,說話是一項藝術,可以表現一個人的人文修養(yǎng)和見識,大到一言可以興邦或喪國,小到個人人生的成敗得失。說話的誠意與文飾并重才不至于太野或太假,才稱得上文質彬彬。個中道理,須仔細斟酌。
■當著矮子不說短話
《韓非子·說難》篇中曾對龍做了如下描述:龍的性情非常柔順,人們可以和它親近,甚至可以把它作為自己的坐騎。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塊長約尺許的逆鱗,如果有人觸摸了它,那么它必然會發(fā)怒,以致傷人致死。
其實,豈止龍有自己的忌諱之點,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忌諱,也就是常說的“短處”。魯迅筆下所描繪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人物,他們雖然性格各異,但在他們身上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有一處最怕人觸動的”短處”。阿Q最怕的就是有人說他頭上的疤,誰要是犯了這個忌諱,他準會去找人家拼命,小D就曾為此領教過他的拳腳。孔乙己最怕人揭他的短,揭了他的短,他便漲紅了臉,強詞奪理、竭力爭辯。祥林嫂的忌諱是她曾嫁過兩個男人,這是她精神上最大的負擔和面子上最大的恥辱,她捐過了門檻后,本以為自己變成了干凈女人,動手去拿供品,但四嬸大喊一聲,使她舊病復發(fā),精神崩潰了。
人們之所以有忌諱,怕別人揭自己的短處,說到底是自尊心問題,怕臉面上過不去。所以,你若想獲得朋友,就一定不要觸動他們的短處。
古代有一則故事,說的是有一個叫魚子的人,生性古怪,對人尖酸刻薄,總好揭人短處并以此為樂事。有一天,朋友們坐在一起喝酒,其中一個叫吳丑的因老婆管得太嚴厲而不敢多喝。魚子便吵吵嚷嚷地說:“你們知道吳丑為什么不敢喝酒嗎?是他的老婆管教得太嚴了。有一次,吳丑喝醉了酒,還被老婆打了幾個耳光呢!”吳丑被魚子當眾揭了短處,惱羞成怒,拂袖而去,大家不歡而散。
生活中像魚子這樣的人不乏其人,他們似乎認為,只有揭了別人的“短”,才足以證明自己的“長”,以此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孰知這樣只能使人們對他們避而遠之。
大凡具有一定修養(yǎng)、品德高尚的人是從不揭人之短的,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據唐朝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曾做過唐朝檢校刑部郎中的程皓,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每逢朋友中間有人說他人的壞話時,他從不跟著摻和,而且還說:”這都是大家亂說的,其實不是這樣。”然后再說一番他人的好處。像程皓這樣的人能不贏得他人的好感嗎?人們肯定會愿意與這樣的人交朋友。
人們對于自己的忌諱,通常極為敏感。由于心理作怪,往往把別人的無意當成有意,把無關的事主動同自己相關聯。有時,你隨口談一點什么事,也很可能被視為對他的挖苦和諷刺,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因此,我們不僅應避免談論別人的忌諱之點,同時也應注意不要提及與其忌諱之點相關聯的事物,以免造成對方的誤會,以至使他的自尊心受到無謂的傷害。
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當過紅巾軍,被官家稱作“紅巾賊”。所以,朱元璋對“賊”字和與“賊”同音的“則”字最敏感,也最忌諱。一次,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作了《謝增俸表》,呈送朱元璋,上有“上則垂憲”一句話;還有位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寫了《賀萬壽表》,上面有“垂子孫而作則”一句話。這些本來都是吹捧朱元璋的諂詞,無非說他可做后世的楷模。不料朱元璋因對“則”字過敏,見到“則”字,便以為別人在罵他為“賊”,于是竟把這兩位都殺掉了。自然,朱元璋的所作所為有些過于敏感,但是它所留下的教訓卻是深遠的。
俗話說:“當著矮子不說短話。”對于個頭低矮的人,最好是不要提及“短”、“小”以及“木墩”、“武大郎”等等與矮小相聯系的話語,免得他由多心而傷心。
對于犯過罪、判過刑的人,最好不要提及“監(jiān)獄”、“罪犯”等與他的忌諱相關聯之事。否則,他會認為你在指桑罵槐。
孟子說:“恭者不悔人,儉者不奪人。”荀子說:“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以言,深于矛戟。”古人的話語非常值得記取。
人生在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若以我之長,較人之短,則會目中無人;若以我之短,較人之長,則會失去自信。這是人際交往中尤要注意的一點。
■不在人后說人
中國有句俗話:“寧在人前罵人,不在人后說人。”這個意思就是說,別人有缺點有不足之處,你可以當面指出,令他改正,但是千萬別當面不說,背后說個沒完,這樣的人不僅會令被說者討厭,同樣也會令聽者討厭。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背后說人壞話的人并非少數,有一句話叫做:“誰人背后無人說,誰人背后不說人。”這話雖然說得有些絕對,卻也說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大多數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說過別人,只是所說的是好話還是壞話,就無從考證了。不過有一點,經常在背后說別人壞話的人,肯定不會是受歡迎的人。因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會自然而然地這么想:“這次你在我面前說別人的壞話,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別人面前說我的壞話。”這樣一來,你在別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別人在你面前說另一個人的壞話,對此,你就得端正態(tài)度,用辯證的思維去考慮這種事。因為說對方壞話的人,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充分地分析講話者的心理及原因,對端正自身大有益處。當別人對你說第三者的壞話時,無論你是否明白其中的原因,你都必須保證做到一點,那就是“入耳封存”,同時還得充分了解對方,如果發(fā)現對方是無緣無故,只是天生有背后說第三者壞話的習慣,那么你就得注意,在以后的應酬中有意識地疏遠他。
當你當著對方把第三者說得一無是處的時候,你自己的形象在對方的心目中也同樣已經一無是處了。所以我們在日常應酬中,尤其應該注意,盡可能地不在交談對象面前說第三者的壞話。如果別人有什么缺點,你可以尋找適當的機會當面向他提出,背后議論別人的方法絕不可取。
■不直接說人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