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納姆效應
—— 一頂戴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一直到今天人們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每個人最熟悉的人就是自己,然而對于熟悉的自己,我們也常常產生疑問:我究竟是怎樣的?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的感覺從何而來?
每個人都渴望洞悉自己廣大而幽渺的內心世界,本章將帶領您一起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感覺、記憶、思維、觀察、聯想、錯覺等心理知識,解讀自己的內心,解開自己心靈的面紗。
人們容易相信籠統的概括,而不容易了解真正的自己。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說明: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于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認為這段話把自己概括得非常準確。讓我們看看這段話是否適合我們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任何人頭上都合適的帽子,而太多的人愛把這頂帽子往自己頭上戴。
這種對自己的錯誤認知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后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于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大大增強,受暗示性也比平時更強。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理解一些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個氫氣球,并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三分鐘以后,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受暗示性越強。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人了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認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像老子說的:“知己者強。”一個人越了解自己,就越有力量,因為他知道怎樣揚長避短,以及怎樣最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但是認識自己是很難的。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需要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但由于外部世界的復雜多變,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而不能正確地認知自己。
看下面的這個小故事:
從前,有個里長押送一個犯罪的和尚到邊疆去服役。這個里長有點糊涂,記性也不大好,所以每天早晨他上路之前,都要先把所有重要的東西全部清點一遍。他先摸摸包袱,告訴自己:“包袱在。”又摸摸押解和尚的官府文書,告訴自己:“文書在。”然后他走過去摸摸和尚的光頭和系在和尚身上的繩子,又說道:“和尚在。”最后摸摸自己的腦袋說:“我也在。”
里長跟和尚在路上走了好幾天了,每天早晨都這樣清點一遍。有一天,狡猾的和尚想出了一個逃跑的好辦法。
晚上,他們在一家客棧里住了下來。吃晚飯的時候,和尚一個勁地給里長勸酒,把他灌醉,躺在床上睡著了。和尚去找了一把剃刀,把里長的頭發剃光了,又解下自己身上的繩子系在里長身上,就逃跑了。
第二天早晨,里長醒了,開始例行公事地清點。他摸摸包袱:“包袱在。”又摸摸文書:“文書在。”“和尚……咦,和尚呢?”里長大驚失色,但他忽然看見鏡子里自己的光頭,再摸摸身上系的繩子,就高興了:“噢,和尚還在。”可是忽然又恐慌起來:“那么我哪兒去了呢?”
這是個笑話,用來比喻人們有時候對自己不能有清醒的認識。
那么人怎樣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呢?這就需要人能經常仔細地反省自己,不受外界環境的左右。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靠經常性的自我反省和思考,來了解自己的本性及其變化。別人的意見不是不能聽,恰恰有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但是在聽完別人的意見后,一定要進行自己的分析,也就是說,你永遠不能把自己的腦子交給別人,永遠要保持自己的清醒的獨立的頭腦。
■
古希臘先哲告誡世人說:“認識你自己。”然而這一告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就是過分地低估了自己。
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就很難在社會中找準自己的位置。認識自我,不僅要認識自己的先天素質,包括智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還要認識自我所受的教育,以及在教育和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自我的思想品德,認識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專業特長和技能等等。
只有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正確地評價自我。當你對自己有了一個全新的、客觀的、正確的認識之后,還要與其他競爭者作一個比較,發現自己的長處與短處,這樣,才會在生活和工作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正如尼采所說的:“聰明的人只要能認識自己,便什么也不會失去。”
美國心理學家喬和韓瑞提出的關于自我認識的窗口理論,被稱為喬韓窗口理論。他們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開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過與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過他人的反饋減少盲目的自我,人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更客觀。
那么如何認識自己呢?認識自我的渠道主要有三種。
一、 從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認識自己
與他人的交往,是個人獲得自我認識的重要來源,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鏡子。從幼年到成年,我們從簡單的家庭關系擴展到外面的友愛關系,進入社會又體會到復雜的社會人際關系。聰明而善于思考的人能從這些關系中用心向別人學習,獲得足夠的經驗,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規劃自己的前途。但是,在與他人的關系中認識自己也要注意一些問題。
第一,跟別人比較的是我們做事的條件,還是我們做事的結果?比如有些大學生來大學學習,認為自己家庭條件和經濟基礎不如別人,一開始就把自己置于劣等地位,從而影響學習心態和情緒。其實我們應該比較的是大學畢業后各自所取得的成績,而非在學校學習時所具備的物質條件;
第二,跟他人比較的標準是可變的還是不可變的?經常有人認為自己不如他人,他們關注的常常只是身材相貌、家庭背景等不能改變的先天條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些條件是很難改變的,是沒有實際比較意義的;
第三,和什么樣的人相比較?是與自己條件相類似的人,還是個人心目中的偶像抑或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社會名人甚至不如自己的人?所以,確立合理的比較對象對自我的認識尤為重要。
二、從“我”與事的關系認識自我
從“我”與事的關系認識自己,即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我們可以通過自己所做過的事,所取得的成果,所犯過的錯誤看到自己身上的優缺點。對那些聰明又善用智慧的人來說,成功、失敗的經驗都可以促使他們再成功,因為他們了解自己,有堅強的品格特征,又善于學習,因而可以避免重蹈失敗的覆轍;而對于某些比較脆弱的人,因為只看到失敗反映出的負面因素,而更使其失敗,甚至陷入不斷失敗的惡性循環,這也是常見的現象。因為他們不能從失敗中學到教訓,改變策略追求成功,而且挫敗后形成害怕失敗的心理,不敢面對現實去應付困境或挑戰,甚至失去許多取得成功的機會;而對于一些自大的人而言,成功反而可能成為失敗之源。他們可能因為一時的成功便驕傲自大,以后做事便自不量力,往往遭受更多的失敗。
三、從“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從“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看似容易,其實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試著認識自己。
第一,自己眼中的我。個人眼中觀察到的客觀的我,包括身體、容貌、性別、年齡、職業、性格、氣質、能力等;
第二,別人眼中的我。在與別人交往時,從別人對你的態度、情感反應而感覺到的我。不同關系的人,不同類型的人對自己的反應和評價是不同的,它是個人從多數人對自己的反應中歸納出的認識;
第三,自己心中的我,也指自己對自己的期待,即理想中的我。
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眼中的我,別人眼中的我,自己心中的我這三個我的比較分析來全面認識自己,進而完善自己。
■
彼得原理
—— 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有句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這不僅代表現代人的心理狀態,也是全人類心理的一種寫照。彼得恰恰是針對人們這種心理發表了相反的看法,他認為職位的晉升并不完全代表價值的提高,有時反而有可能降低這個人的價值。
“每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職位、等級或階層的排列所組成,每個人都隸屬于其中的某個等級。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于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其結果是,企業中的每個職位終將由不勝任的員工所占據。而最終造成組織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給企業的發展造成重大影響。”
這就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后,得出的一個結論,被稱為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的原理。
彼得原理所提及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后,卻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
拿破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然而彼得原理告訴我們,并不是每一個“士兵”都適合當“將軍”。一個優秀的士兵或許更適合繼續待在原來的位置上;一個出色的員工或許也不應該讓他走上領導者的崗位。
■
我國古人曾說:“君子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原也。”由此可見,能當其位是任人的原則,是判斷領導者任人是否正確的首要標準。
領導者對人才的選用一定要量體裁衣,既不能讓統御千軍的將帥之才去做火頭軍,也不能讓縣衙之才去當宰相;既不能讓溫文爾雅坐談天下大事的文官去戰場上馳騁,也不能讓叱咤風云、金戈鐵馬的武將成天待在宮廷內議事。而應該辨清各自得特長,派其到相應的地方或授予其相應的職位。
不當其位,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都是任人失敗之處。不當其位,當然就無法發揮人才的長處,空得滿腹經綸卻無處施展;大材小用造成人才的極大浪費,必挫傷人才的積極性,使其遠走高飛,另謀高就;小材大用只會把原來的局面越弄越糟,成為發展路上的絆腳石。“用人必考其終,授任必求其當”古人已經給現代管理者們做出了楷模。
狄仁杰就是一位善于任用人才的官吏。
有一次,武則天要狄仁杰為她推薦人才,狄仁杰說:“荊州長史張柬之,雖然年老,但是一個當宰相的人才,用之必能有益于國家。”武則天當即下令張柬之為洛州司馬。
過了幾天,武則天又要狄仁杰推薦人才,狄仁杰說:“我已經給你推薦了張柬之,但陛下不用。”武則天說:“已經提拔過了。”狄仁杰說:“臣薦的是做相國的,讓他當司馬,不能算用他。”武則天這才詳細詢問了張柬之的出身與才能,提升他為秩官侍郎,不久又拜為宰相。
后來,在穩定唐朝的統治中,張柬之果然起了重要的作用。狄仁杰所堅持的用人之道,正是他善用人才的表現。
善用人才,就是用人之長。作為領導者,應該把人才放到最適合他能力和特長的崗位上,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換句話講,領導者給予人才的職務應該是最能刺激他發揮自己優勢的職務。既不能大材小用,也不能小材大用,只有善用人才,才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
■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學習很好的女孩,由于沒考上大學,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學教書。由于講不清數學題,不到一周就被學生們轟下了講臺。母親為她擦眼淚,安慰她說,滿肚子的東西,有人倒得出來,有人倒不出來,沒有必要為這個傷心,也許有更適合你的事等著你去做。
后來,女兒外出打工。先后做過紡織工、市場協管員、出納,但都半途而廢。然而,當女兒每次沮喪地回來,母親總安慰她,從沒抱怨。三十歲時,女兒憑一點語言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輔導員。后來,她又開辦了一家殘障學校。再后來,她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這時的她,已是一位擁有幾千萬資產的老板了。
有一天,女兒問母親,前些年她連連失敗,自己都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是什么原因讓母親對自己有信心?母親的回答樸素而簡單。她說,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如果豆子也長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如果瓜果也不濟的話,撒上一些蕎麥種子一定能夠開花。因為一塊地,總會有一種種子適合它,也終會有屬于它的一片收成。
一塊地,總會有一種種子適合它。每個人,在努力而未成功之前,都是在尋找屬于自己的種子。每個人都有理想,那是我們成功的原動力。但理想要建立在自己實力的基礎上,它是一種客觀而長遠的規劃,首先就要了解自己適合做什么。公司在用人時,非常講究“match”,例如寶潔的用人原則是: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一定是最適合寶潔的人。因此我們也要將自己的興趣同本身的能力學術背景相結合,來綜合評價一下自己,到底適合做什么?
要具有全新的職業觀念,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拋棄傳統的成功標準,善于利用有效的職業競爭來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和生活價值,絕對的事業成功不再是最大吸引力。但是,有些人對社會、對未來充滿太多的幻想,認為自己能力超群,應該在跨國公司上班,凡此種種讓他們形成了過于急功近利的個性,容易出現職業短視行為,因而四處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