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社會法則——生活中的你我他(2)

這個世界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寶物;這個世界也沒有真正的庸才,只有放錯位置的人才。很多人努力工作,卻依然平庸,不是他們能力有問題,而是他們做著不能完全發揮自己能力的事情——不適合自己的事情。

身處適合自己的位置,才能讓自己創造更高的價值。

馬太效應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普通大眾的金錢,通常通過某種形態聚集到少數人群手中,而這少數人群指的就是當今社會中的富者。越是有錢人越是會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機會,他們擁有的也就越多;而窮者則會由于經濟原因,比富者更乏發展機遇,這就會導致富者越富,窮者越窮,久而久之他們之間的貧富差距就會不斷增大。這看上去不符合平均主義思想,但卻是競爭的規則。

在《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于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

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于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

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并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馬太效應”便出于此故事。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用幾句話概括了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所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還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馬太效應反映的就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社會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在經濟領域里這種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常常碰到。越是教授、專家,得到的科研經費、社會兼職越多,各種名目的評獎似乎就是為他們設立的;名聲在外的人,會有更多拋頭露面的機會,因此更加出名;在股市樓市狂潮中,最賺的總是莊家,最賠的總是散戶;成績好的學生容易受到老師的和同學們的欣賞和青睞,因此會更加努力學習,成績也會越來越好,成績差的學生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自卑導致更加厭惡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許多殘疾人就不了業,上不了學,上學和受教育對一般的孩子來說只不過是義務,必須接受的義務,可對許多殘疾的孩子來說是夢想,而不是義務,先殘疾,再失學,然后失業,最后失去生存能力,這些都是最明顯的馬太效應。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不是絕對的,如果一個人做某件事第一步取得了成功,那么他也就有了動力,從更加堅定了他朝著奮斗的目標努力前進的決心,每一步的成功,都給了他動力和決心,一步一步地成功最終會凝聚為大成功。

有一個故事體現的就是“成功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一位年輕人報考了公務員。公務員考試競爭異常殘酷。不過憑著真才實學,他還是順利通過筆試,總成績在180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7。

50名佼佼者緊接著過面試關。他沉著冷靜,旁征博引,侃侃而談,考官們則面帶微笑,頻頻點頭。第三題,說說你最憤怒的一件事?他沉思片刻后脫口而出:“我最憤怒的事情是,如果我取得好成績,你們卻不錄取我!”

回到家,他向焦急等待的家人匯報應試情形。說到第三題,家人搖搖頭,說:“回答得太失敗,缺乏政治覺悟,立意不高。”等到發榜那天,他卻等到了激動人心的好消息,最終有6位考生被錄用,他名列第5名。

欣喜之余,他仍有疑問,于是恭敬地討教主考先生:“我第三題的回答,不知您是如何評判的?”考官這樣解釋道:“你說,一個連自己的正當權利受到侵犯都不敢據理力爭、膽小怯懦的人,又怎么能奢望會為別人、為集體、為國家做些什么呢?”

我們做任何事都是要以目標和結果為導向。對于該是自己的東西,就要去據理力爭。只有這樣才能走向更大的成功。

娃哈哈企業剛剛進入市場時,面臨著大量的競爭對手。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娃哈哈并沒有被對手所打敗,而是憑借其精確的產品定位、有效的品牌擴展,從根本上提高了自己的現代化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使娃哈哈具有了和國內外企業全面抗衡的強大實力,后來居上。

通過品牌擴展,娃哈哈已經推出了30多個系列產品,使產品品牌上升為企業品牌。 多年來娃哈哈產量一直位居全國同行業第一,其總產量約占全國同行業總份額的18%。娃哈哈時刻不忘鞏固自己的優勢地位,做大做強,永做同行業的領頭羊。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則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做強。善用馬太效應,贏家就是你。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的時候,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地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你要做永遠的領頭羊。

蘑菇定律

——別等環境來適應你

職場如同競技場,人的一生幾乎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職場中拼搏,然而不少職場人卻總是“郁郁寡歡”,尤其是剛剛步入工作環境的年輕人,表示自己不快樂,抱怨工作不順,認為自己收入太少,在單位受不到重視,“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這句話最能體現他們的心聲。

然而無論你是多么優秀的人才,在剛開始的時候,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就像“蘑菇”的經歷一樣從最陰暗的角落成長起來。

蘑菇定律是指初入世者常常會被置于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或打雜跑腿,得不到豐厚的報酬,為了獲得上司和同事的注意,急于表現,發表輕率的言論。

這不但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相反還會引起老員工的反感,留下夸夸其談、不知輕重的印象。就像蘑菇培育一樣還要被澆上大糞,接受各種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處于自生自滅的階段。

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發定律。

蘑菇定律最早是由上世紀70年代一批年輕的電腦程序員編寫的。當時,美國一批電腦程序員意外發現,一批剛從學校畢業的新人參加了工作,這些人很難適應工作環境。在這種情況下,這些電腦程序員經過探索,便發現了“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通常指許多單位或組織對待初入職者、初學者的一種管理方法。

初入世的人要知道,絕大多數人都要經歷蘑菇的萌發過程,而且也是必需的,蘑菇出世沒有人會刻意注意,相反在磨掉棱角適應社會,在最單調的工作中學習,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多做事少抱怨,主動學習主動自發,在不被人注意的時候每天都激勵自己,才能有所作為。只有在逆境中掙扎,才能激起戰斗欲,才能更加奮發圖強,成功才能離的更近,不要把工資看成衡量彼此價值的唯一標準。

古人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要找到自己的定位,選擇自己的道路。在組織中,把忠于集體放在首位,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將會脫穎而出獲得成功。

作為領導者來說不應該讓他們在這種狀態下工作太久,這樣容易讓他們失去信心,失去工作的熱情,并進而消極地對待工作,得不到雨水滋潤的花草樹木終究會枯死,所以,積極調整他們心態就顯得特別重要。

有一首歌唱得好:“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鐘,全力以赴我們心中的夢,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是的,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和不如意的事情,尤其是剛剛步入職場的人士,面對著各方面的壓力和挑戰,但只要能頑強地戰勝自己的消沉和軟弱,磨煉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最終都會堅定地走向真理,看見風雨過后的彩虹,取得更大成功。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上帝造了一群魚,又給了它們一個法寶,那就是魚鰾。魚鰾是一個可以自我控制的氣囊,魚可以用增大或減小氣囊的辦法,來調節沉浮。這樣,魚在海里就輕松多了,有了氣囊,它不但可以隨意沉浮,還可以停在某地休息。

魚鰾對魚來講,實在是太有用了。出乎上帝意料的是,鯊魚沒有前來安裝魚鰾。上帝費了好大的勁兒也沒有找到它。上帝想,這也許是天意吧。既然如此,那么只好由它去了。

但這對鯊魚來講實在太不公平了,它會由于缺少鰾而很快淪為海洋中的弱者,最后被淘汰。為此,上帝感到很悲痛。很多年以后,上帝想起他放到海中的那群魚來,他忽然想看看它們現在到底如何,他尤其想知道,沒有魚鰾的如今到底怎么樣了,是否已經被別的魚吃光了。

上帝將海里的魚家庭都找來,面對千姿百態、大大小小的魚,上帝問:“誰是當初的鯊魚?”這時,一群威猛強壯、神采飛揚的魚游上前來,它們就是海中的霸王--鯊魚。上帝十分驚訝,心想,這怎么可能?當初只有鯊魚沒有魚鰾,它要比別的魚多承擔多少壓力和風險啊。可現在看來,鯊魚無疑是魚類中的佼佼者。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鯊魚說:“我們沒有魚鰾,就無時無刻不面對壓力,因為沒有魚鰾,我們就一刻也不能停止游動,否則我們就會深入海底,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億萬年來,我們從未停止過游動,沒有停止過抗爭,這就是我們的生存方式。”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是:不管在什么時候,一個人的心態都十分的重要,賽場上、職場上,都是如此,只有擁有良好心態的人才能夠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夢想。一句名言說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蘑菇定律告訴我們別等環境來適應你,你應該根據環境的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來適應環境,只有這樣你才能在逆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從最低層做起,認真面對現實,消除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很多年輕人走出校園時,認為自己一開始工作就應該得到重用。但由于缺乏工作經驗,也缺乏擔當重任的能力,所以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消除不現實的幻想,穩扎穩打,練好自己的基本功,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慢慢成長起來。

二、加速適應社會的步伐,更好地融入社會。要想在職場上游刃有余,不僅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術,還要有各種社交能力。那些辦事能力強、工作積極的人,都有某些共同的行為標準和思考模式。職場新人如果能適應職場中的行為模式和游戲規則,往往能在最初一段時間的“蘑菇時期”后,快速適應社會。

三、取得成績要知不足,避免沾沾自喜。對于初出茅廬者來說,在做完工作、取得成績之后,總是希望上司和同事會注意自己,并得到他們承認和贊揚。事實上,并不是每一點成績都會被別人看在眼里。因此,避免沾沾自喜的心態,沉下心來,考慮還有哪些方面的不足,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為了取得更大的成績,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總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應該時刻清楚:在我們正處于“蘑菇”的成長期時,不要一味強調自己是“靈芝”,這樣反而百害而無一益的,要利用現在的環境加快成長的步伐才是關鍵所在。

零和游戲原理

——與其兩傷,不如雙贏

在任何一項游戲中,游戲者都會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為零,這就是零和游戲。

零和游戲原理源于博弈論:兩人對弈,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分,而輸棋為-1分,那么,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博弈論的英文名為gametheory,直譯就是“游戲理論”。

“零和游戲”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國家治理,還是企業管理,甚至小到人際關系的處理,都會有與“零和游戲”類似的局面:大肆開發利用煤炭石油資源,留給后人的便越來越少;沒有節制的水資源浪費,造成現在多個國家面臨淡水資源的枯竭,后人用水問題如何解決成了世界性問題;我們修筑了葛洲壩水利工程,白鰭豚就再也不能回游到金沙江產卵了;大量的森林樹木砍伐,造成土地沙漠化越來越嚴重。勝利者的光榮后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

20世紀以來,“零和游戲”觀念正逐漸被“非零和游戲”即“負和”或“正和”觀念所取代。“負和游戲”指,一方雖贏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得不償失,可謂沒有贏家。贏家所得比輸家所失多,或者沒有輸家,結果為“雙贏”或“多贏”,稱為“正和”。

發展是硬道理,人類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科技迅猛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日益嚴重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之后,可持續發展理論才逐漸浮出水面。零和游戲原理正在逐漸為“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逐漸認識到“利己”而不“損人”才是最美好的結局。

因此,領導者要善于跳出“零和”的圈子,尋找能夠實現“雙贏”的機遇和突破口,防止負面影響抵消正面成績。批評下屬如何使人接受而不抵觸、發展經濟如何才能做到不損害環境、展開競爭如何使自己勝出而不讓對方受到傷害,這些都是每一個管理者值得關注的課題。

有這樣一段有趣的寓言故事:

一只蜂房里的蜂后從喜馬拉雅山飛上夏林比斯山,把剛從蜂房里取出來的蜜獻給天神,天神對蜂后的奉獻很高興,于是就答應給它所要求的任何東西。

蜂后請求天神說:“請你給我一根刺,如果有人要取我的蜜,我便可以刺他。”天神很不高興,因為他愛人類,但因為已經答應,不便拒絕它的請求,于是天神回答蜂后:“你可以得到刺,但那刺留在對方的創口里,你將因為失去刺而死亡。”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蜜蜂只要蜇了人就會死亡。

這雖是一則寓言故事,但它充分反映出一個道理——害人害己。從而也清楚地向人們折射出現實社會中許多類似的人,他們為了謀取私利,損害他人利益,從不在乎他人受傷,但最終沒能逃脫天道的審判,害人者最終害了自己。因此,我們一定要走出零和游戲的怪圈。

再講一個害人終害己的寓言故事:

有一只青蛙看著自己的鄰居老鼠很不舒服,總想找個機會修理修理它。

某一天,青蛙找到老鼠,勸它到水里玩。老鼠不敢,青蛙說有辦法保證它的安全,用一根繩子把它們連在一起,老鼠終于同意一試。

下了水,青蛙大顯神威,它時而游地飛快,時而潛入水底,把老鼠折騰的死去活來。老鼠最后被灌了一肚子水,泡脹的身子漂浮在水面上。

這時,空中飛過的鷂子正在尋找食物,發現漂浮的老鼠,就一把抓過去,相連的繩子把青蛙也帶起來。吃掉老鼠后,意猶未盡的鷂子又把嘴伸向青蛙。在被鷂子吃掉之前,青蛙后悔地說﹕沒想到把自己也給害了。

害人終害己,把別人推向危險時,自己是很難脫掉干系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县| 太谷县| 湟源县| 乡城县| 忻州市| 峡江县| 定远县| 新宁县| 岳阳县| 云梦县| 黎川县| 华安县| 三河市| 常州市| 山阴县| 米林县| 新郑市| 宿松县| 图片| 嵩明县| 阳西县| 天等县| 景德镇市| 鸡西市| 霍城县| 仁化县| 五大连池市| 长沙县| 富阳市| 平利县| 兖州市| 高安市| 松潘县| 屏南县| 温泉县| 滦平县| 黄浦区| 虞城县| 广宁县| 凯里市| 盐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