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沒有經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就越不會把問題想得太復雜。在李書福看來,造汽車就不是復雜的事情。“你想想,汽車四個輪子一個方向盤一個發動機一個車殼,里面兩個沙發,簡單地講就是這樣。”李書福的這段著名言論,后來成為外界證明其“瘋”的代表之一。
也就是在這種膽識的影響下,他們硬是用手工敲打出了中國民營企業的第一臺吉利汽車。這在正規的國營汽車制造廠來說連想都不可能想象出來。在他們看來:游擊隊怎能和正規軍相比?
不但如此,李書福還曾經造過世界上的名車“奔馳”。1996年剛準備造車時,李書福買來了包括奔馳在內的幾輛名車,自己把這些車拆了,然后托人從香港買回奔馳的零配件開始組裝。之后,李書福造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奔馳”下線。那時他開著這輛“奔馳”在臺州四處跑,又在電視臺打廣告。不但造車,而且還要造名車,從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李書福的“瘋狂”。雖然這輛樣車最后被送到有關部門時,被告知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但李書福的大膽設想和行動不能不令人佩服。
沒有人天生就會做正確的事情,創業也是如此。按照先開槍、后瞄準的理論來說,這也是市場經濟初期許多成功者沖破計劃經濟的一種辦法。作為農民,既沒有可以和國企相比的雄厚的資本,又沒有多少正規的技術人員,如果不打出第一槍,不去嘗試,怎么能知道離目標有多遠?正是因為這次造車的嘗試,使李書福確定了生產汽車的定位:從實際出發,走低檔路線,“為中國老百姓造買得起的好車”。
李書福敢想,難能可貴的是,在瘋狂思考的過程中,他的聰明總是能幫助他找到實施的辦法,做成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這種超乎常人的大膽設想早在李書福初涉社會的時候就表現了出來。
當時,他想開照相館,但是沒有資金,于是高中畢業的李書福就拿著父親給的120元錢買了個小相機,騎著自行車滿街給人照相。正是做這種“野照相”的生意,李書福半年后賺到1?000元,他正式開起了照相館。
經營照相館的李書福,在洗相片的過程中發現用一種藥水浸泡,可以把廢棄物中的金銀分離出來。居然要從這些廢棄物中提取昂貴的金銀,這被常人看來又是異想天開的行為。如果這些“垃圾”里面就有金銀,那么致富不就太容易了。然而,李書福做到了,他把分離提取出來的金銀背到杭州出售,賺了1萬多元。人們開始相信他說的不是“瘋話”。
現在,涉足汽車業的李書福又站在國際舞臺的高度來審視。他認為,中國市場汽車暴利,就是因為中國不能制造出有自己競爭力的汽車。比如中國的汽車貸款不被償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車貶值得太快。而在美國,因為汽車本身售價就低,貶值也很慢。
正是出于提高汽車競爭力的考慮,在吉利汽車初創時,八字還沒一撇的李書福就要辦大學。他將廠區規劃為教育區、生活區、工廠區三部分,同步建設。到目前為止吉利投資過億元,征地300余畝,創辦浙江經濟管理專修學院。同時,在北京的吉利大學也成為全國十大民營大學之一。現在,吉利的技術人才基本可以由“自己的”大學提供。李書福的“吉利”也逐漸從學習走向超越,開始舉起民族產業的大旗。就像他說的:“現在世界汽車‘3+6+1’的格局,總會有所改變,只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實踐就可以改變。”這正是李書福希望通過自己及大學培養的知識人才改變世界汽車格局的信念。
李書福在創業中難能可貴的就是這種“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膽量。正因為他的身上始終有這種豪情在激蕩,所以才敢于在一個個大膽的嘗試中從看似無路的地方開辟出一條路來。就是靠著這種執著,今天,李書福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民營汽車制造者登上了財富舞臺,他領導的吉利也登上了汽車的領獎臺。李書福感性地把完成這一理想的過程形容為“一股力量在風中回蕩”。
敢于開拓道路,敢于追求常人不敢追求的目標,才有可能取得常人所無法取得的成就。李書福是一位成功的創業者,他以自己非凡的膽量和善于抓住機遇的應變能力,使自己的事業從小變大,由弱變強,成為中國民營汽車業的驕傲。
* * *
雖然許多人認為:在改革開放初期,成功者不是靠訓練有素的功夫,而是靠膽量。但是,靠自己的膽量能走到今天的民營企業家也實屬鳳毛麟角。只有把膽量和正確的行動結合起來才能把理想變為現實,而不著邊際的空想或者不分情況的莽撞永遠都與財富無緣。
抓住機遇,財富新星在閃耀
新的時代造就了許多創業英雄。這些創業新星的創業方式不同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創業模式也和時代背景分不開。對他們來說,在很大程度上,財富的贏取與他們大膽出手、善于抓住機遇并堅持不懈的追求分不開。
* * *
2006年10月12日,上海火速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小光以17票的得票數當選為“第十三屆浦東新區十大杰出青年”。這是劉小光自2005年12月獲選“上海市IT青年十佳新銳”之后獲得的又一次殊榮!
劉小光用短短7年的時間,帶領火速人創造著互聯網企業的神話,造就了上海最大、最強的網絡營銷服務商——上海火速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從一個普通的遠洋海員,成長為帶領400人團隊的董事長。他所取得的成功,正是源于他非凡的膽識、善于抓住機遇的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劉小光在上大學期間,對計算機就極端癡迷,計算機成績一直名列全班榜首。大學畢業后,他進入上海中遠集團(Cosco Shanghai)工作,成為一名遠洋海員,但他仍然對計算機有不舍的情緣。一年后,他傾盡所有積蓄,終于搬回了一臺心儀已久的計算機。從此,他與計算機結下了不解之緣。航海途中,他在船上研究;船舶靠岸,他就收集計算機信息并購買大量的計算機書籍、光盤,而且自己組裝計算機,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學習欲望。
1998年,劉小光公休,他買了一本《在互聯網上做生意》的書。這本書讓他愛不釋手,連夜一口氣讀完。當時,互聯網的浪潮剛開始波及中國。網絡是一次革命,將改變世界,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就在那一刻起,劉小光的腦海中突然涌起了一種創業的沖動。他要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在互聯網的浪潮中淘金。
可是,要離開穩定且收入豐厚的海員職業自己創業,何況又是許多人聽都沒聽說過的新領域,是否會成功?很多人都為他擔心。
但是,3年的遠洋生活,鑄造了劉小光過人的膽識和毅力。劉小光原來是從事遠洋工程的,美國、加拿大、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新加坡、南非、南美等國家和地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劉小光憑借在茫茫大海中鍛煉出的過人的膽量和不怕挫折、不畏艱難的性格毅然下定了決心,投身到互聯網行業中。
1998年10月,劉小光與上海交通大學及上海海運學院的三個網友創辦了“火速信息網”——全國第一家網上計算機超市;1999年3月,他籌建個人工作室,并招聘了兩名專職員工。由于互聯網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它的價值在哪里,應該怎樣運作,如何經營??這些都沒有可以借鑒的創業經驗。創業伊始,既缺乏資金也缺乏創業的經驗,就像在大海上行船一樣,隨時面臨著驚濤駭浪,困難是許多人難以想象的。但是,劉小光決定靠自己在實踐中大膽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