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十六節 地黃

Dihuang

REHMANNIAE RADIX

地黃Rehmannia glutinose Libosch.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莖入藥,具滋陰補腎、清熱涼血、通血脈消瘀血之功效。種植區最早在河南焦作地區,近幾年河北、山西、山東、陜西等地也有大面積種植。地黃病害種類較多,發生為害嚴重的有枯萎病、疫病、病毒病、胞囊線蟲病,除斑枯病外其他真菌性葉斑病一般為害輕微。

一、地黃枯萎病

(一)癥狀

發病初期,莖基出現黑褐色病斑,地上部分葉片萎蔫狀,莖基病斑逐漸發展至環狀,維管束變黑褐色,整株葉片枯死,地下塊根腐爛(圖7-61、圖7-62)。

(二)病原

病原主要為腐皮鐮孢菌Fusarium solani Sacc.,為半知菌亞門、瘤座孢目、鐮孢菌屬真菌。病原菌分生孢子有2種類型:小型分生孢子橢圓形、卵形,無色,單胞或有1分隔,大小6.7~10.7μm×2.0~4.0μm;大型分生孢子紡綞形、鐮刀形,有3~5個隔膜,大小13.4~46.7μm×5.3~10.0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在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存活,越冬病原菌在第二年春天條件合適時與寄主植物接觸,完成初侵染,隨著病原菌在寄主上的繁殖,隨雨水流動和田間灌溉,在土壤中進行傳播,完成再次侵染。5月中下旬地黃出苗后,病原菌開始侵染地黃莖基部,傷口有利于病菌的入侵;6月田間出現零星病株,7~8月為發病盛期,地勢低洼積水、大水漫灌的田塊,發病重。地黃塊根膨大開裂時易被病原菌侵染,該時期雨水多、溫度高有利于發病,土壤黏重、排水不暢發病重。病菌寄主植物廣泛,在土壤中能存活多年,遇到合適的田間條件和寄主時,就會繼續為害發病。

(四)防治措施

(1)栽培防治 與小麥、玉米、高粱、甘蔗、粟等禾本科植物輪作,忌與芝麻、油菜、花生、豆類、西瓜、黃瓜、菊花等作物連作;采用高埂種植,避免大水漫灌,雨季及時排水,保證田間無積水;加強田間管理,農事操作時避免給地黃塊根造成傷口,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2)選用抗病品種 種植金九、北京3號、金狀元、9302、小黑英等塊根不易開裂的品種,使病原菌不易完成初侵染,發病重的地區,盡量少種植85-5等高產易開裂的品種。

(3)藥劑防治 挑選健康種栽用50%多菌靈浸種處理;初發病時可采用70%代森錳鋅、70%甲基硫菌靈或50%福美雙進行淋灌防治。

二、地黃疫病

(一)癥狀

地黃疫病田間表現為近地面的葉片和莖基先發病,葉片上先從葉緣發病,形成半圓形、水漬狀病斑,后病斑愈合,蔓延至葉柄,整葉腐爛,濕度大時,可見到白色棉絮狀的菌絲體。病害向下發展到地黃塊莖,導致塊莖表皮部分呈黑褐色腐爛,嚴重時擴展到塊莖髓部,整個塊莖腐爛,后期表皮帶有白色霉層。該病害在適宜條件下發展迅速,整株萎蔫,塊莖腐爛,是地黃上的毀滅性病害。

(二)病原

病原為惡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Schroet.,屬于鞭毛菌亞門、霜霉目、疫霉屬真菌。使用V8培養基培養,其菌絲體灰白色,呈棉絮狀。菌絲無隔、無色透明。菌絲寬2.3~6μm,幼嫩菌絲較老齡菌絲纖細。孢子囊洋梨形,大小24~40μm×19~25μm,易脫落,基部近圓形,大部分有一明顯小柄,柄長3~6μm。孢子囊在水中易萌發,釋放出游動孢子。游動孢子腎形,休止時近球形。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卵孢子和菌絲體在地黃病殘體或者土壤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產生孢子囊和游動孢子,借風雨、流水、農具等傳播,侵染發病。地勢低洼、土壤黏重、偏施氮肥的地塊發病重。施用未腐熟的農家肥,發病嚴重。陰雨多濕有利于病害發生和傳播,遇大暴雨可迅速擴展蔓延。田間濕度越大、持續時間越長越有利于病菌侵染。溫度高潛育期短,再侵染頻繁發生,短期內可造成毀滅性危害。

(四)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地黃最忌連作,應與禾本科作物輪作;避免選擇常年積水的低洼田塊種植地黃,選擇高畦栽培,有條件的采用地膜覆蓋,可更好地降低病菌與地黃接觸的機會。適當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田間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并用生石灰消毒土壤,病株帶出田塊銷毀。重視種苗管理,加強防疫工作。

(2)化學防治 中心病株出現后及時噴灑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噴1次,視病情防治2~3次。

三、地黃輪紋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病斑褐色,圓形或長橢圓形,直徑2~30mm×2~22mm,有明顯同心輪紋,后期病斑上散生暗褐色小點,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高溫高濕條件下多個病斑愈合,病斑易穿孔,造成葉片枯死。為害葉柄時,形成深褐色梭形斑,病斑中部開裂。地黃下部老葉先發病,逐漸向上部葉片發展,田間溫濕度大時,病害發生嚴重,地黃整株葉片枯死(圖7-63)。

(二)病原

病原為地黃殼二孢Ascochyta molleriana Wint.。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直徑80~135μm,分生孢子器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橢圓形、圓柱形,無色透明,兩端鈍圓,有一分隔,分隔處稍縊縮。另外,有報道葉點霉Phyllosticta digitalis和莖點霉屬Phoma sp.真菌也能侵染地黃葉片,造成典型輪紋狀病斑。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或在繁種田地黃葉片上越冬,在翌年春季,分生孢子器遇雨水后釋放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隨雨水流動或氣流傳播侵染地黃葉片,完成初侵染,在病斑上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器成熟后,釋放出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高溫高濕,田間郁閉適于病害的發生為害。從地黃出苗后即有零星病斑出現,直到地黃采挖,在整個生育期內,都有地黃輪紋病的為害。一般在6月田間出現病株,7月降雨后,病害開始大規模發生,8~9月高溫高濕為發病盛期,連續降雨會造成病害的大爆發。不同地黃品種對輪紋病的抗性差異較大。

(四)防治措施

(1)栽培防治 選擇透水性好的砂壤土,整平地塊,開挖排水溝,減少田塊積水;采用起埂種植,增加地黃田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的濕度;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地黃的抗性;收獲后應及時清理病殘葉集中銷毀;繁種田應與地黃田分開,避免成為地黃輪紋病初次侵染的病源。

(2)選用抗病品種 在輪紋病發生為害嚴重的地區,應種植對輪紋病抗性好的品種如85-5、抗育831、郭里毛和金九等。

(3)藥劑防治 選擇在6月底或7月初未發病時進行預防,尤其是對下部初侵染葉片進行重點噴霧。雨季時在下雨后進行及時地補噴防治。藥劑的選擇可使用嘧菌酯、戊唑醇、寧南霉素和代森錳鋅等,在發病期交替使用不同藥劑進行防治。

四、地黃胞囊線蟲病

胞囊線蟲病又稱根線蟲病,近年來北京、河南、山西、山東等地的地黃產區發生普遍,為害較重。北京嚴重發生地可減產90%以上。

(一)癥狀

發病后地上部分植株矮小,地黃葉片萎黃變小,直至整株枯萎,地下部分塊根不膨大,須根增多。根結線蟲為害的塊根上有瘤狀突起或瘡痂狀,頂破表皮外露,褐色至黑褐色,直徑1~3mm,高1mm;胞囊線蟲為害造成須根增多,須根糾結成團,塊根表皮和須根上會出現白色小點,為雌蟲形成的胞囊。該病害多發生在前茬作物發生過線蟲病的田塊,一旦發病會造成80%以上的減產,是地黃上毀滅性的病害。全國各地黃產區均有該病害分布。

(二)病原

病原為大豆胞囊線蟲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屬于線形動物門、線蟲綱、墊刃目、異皮科、胞囊線蟲屬。線蟲一生包括卵、幼蟲及成蟲三個階段。雄成蟲蛔蟲形,724~1685μm×23~42μm。雌成蟲腹部膨大呈洋梨形或檬狀,頭部較尖,初白色,后體壁加厚變褐成為胞囊;胞囊壁上有不規則齒狀花紋,大小300~835μm×19~30μm,一個胞囊內平均有卵200多粒。卵長圓形,一側微彎,直徑94~126μm。2齡幼蟲蛔蟲形大小393~535μm×19~30μm,背食道腺開口至吻針基部的距離較短(3~6μm)。大豆胞囊線蟲主要為害豆科植物,其次為玄參科。但為害大豆的胞囊線蟲和地黃上的寄生能力不同,并不易相互感染,可能是不同的生理小種。藥用植物除地黃外,尚可侵染黃芩、小葉野決明和歪頭菜等。

(三)發病規律

線蟲以胞囊、卵和2齡幼蟲在土壤中或窖藏地黃種用根莖上越冬,翌年5月上旬地黃出苗時,2齡幼蟲破殼而出侵入根莖組織在皮層中發育,經過4個齡期變為成蟲。線蟲在田間傳播,主要通過田間作業中人畜攜帶有胞囊線蟲的土壤,排灌水流和未經腐熟的糞肥也可傳播。帶有線蟲的種栽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方式。環境條件和耕作制度影響線蟲增殖速度和存活率。大豆胞囊線蟲的發育適溫為17℃~28℃。土壤濕度對線蟲生長發育也有很大影響,一般土壤濕度在60%~80%時最適宜于生長發育,土壤過濕,氧氣不足,線蟲容易死亡。種植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對土壤線蟲數量的增減有明顯的影響。據調查,連作地發病率為95%,而輪作7年發病率僅為10%。

(四)防治措施

地黃線蟲病為土傳病害,土壤中線蟲的基數是決定地黃線蟲病發生危害輕重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防治中應當以輪作為主,輔以種植抗病品種和土壤處理進行綜合防治。

(1)栽培防治 地黃本身不宜重茬種植,需要與其他作物進行8年以上輪作。種植地黃時選擇前茬無線蟲病發生為害的禾本科作物田,忌與大豆、甘薯、山藥等作物接茬種植。栽培過程中加強水肥管理,保持土壤的墑情,創造不利于線蟲生存的環境。

(2)抗病品種 根據線蟲病為害的規律,種植小黑英、北京3號、北京1號、85-5、金九等早熟抗病品種,塊根膨大期避開線蟲初侵染時期。

(3)藥劑防治 種植地黃時用10%噻唑磷、淡紫擬青霉進行土壤處理,然后再下種。

五、地黃病毒病

地黃病毒病又稱花葉病、黃斑病、卷葉病、土銹病,在各產區均有發生,病株率高達90%~100%,造成產量降低60%以上,有效成分降低30%~50%(圖7-64)。

(一)癥狀

病害主要表現是花葉,也稱黃斑。被害葉片黃綠相間,葉緣卷曲,葉脈隆起,頁面凹凸不平,呈皺縮狀。病株植株矮小,地下塊根不易正常膨大,表面粗糙,籠頭細長。花葉癥狀可分為兩類:一類病癥較輕,葉色變淺,呈黃綠色斑點或斑塊;另一類病癥較重,呈多角形病斑。夏季高溫隱癥,天氣轉涼后再現癥狀。

(二)種類

目前鑒定到的地黃病毒病的病原有6種:地黃花葉病毒(ReMV)、黃瓜花葉病毒(CMV)、馬鈴薯X病毒(PVX)、蠶豆萎蔫病毒2號(BBWV2)、康乃馨意大利環斑病毒(CIRV),油菜花葉病毒(YoMV),其中ReMV和CMV是造成地黃病毒病的主要病毒。

ReMV是帚狀病毒科Virgaviridae煙草花葉病毒屬Tobamovirus,病毒粒子結構為桿狀,長300nm,鈍化溫度為90℃~95℃,稀釋限點為10?6~10?5,20℃~22℃條件下的體外存活期在60天以上。CMV是雀麥花葉病毒科Bromoviridae黃瓜花葉病毒屬Cucumovirus的典型成員,自然界通過蚜蟲以非持久的方式傳播,也可通過機械摩擦的方式接種,寄主范圍極其廣泛,是分布最廣和最具經濟重要性的植物病毒之一。

(三)發病規律

地黃根莖的無性繁殖是傳播病毒病的主要途徑。病健葉機械摩擦不易傳毒,但帶病根莖與健康根莖接觸可傳毒。種子不帶毒。蚜蟲可通過非持久的方式進行傳毒。

(四)防治措施

(1)培育脫毒組培苗 利用莖尖分生組織培養技術,培育地黃脫毒種苗是防治病毒病的首選方法,國內外已培育成功多種無性繁殖作物的脫毒種苗并在生產上應用,如“莖尖16號”。

(2)選育抗病品種 春季發病期,在田間選擇無病株插標簽標記,有目的的選擇抗病、豐產的種株留種。定向培育抗病品種。

(3)栽培防治 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病殘體,減少傳染源;建好良好的排水、排氣溝渠;增施磷、鉀肥,增加植株抗病力。

(4)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可選用1.5%植病靈800倍液或20%病毒A 5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遷飛期,使用黃板誘殺蚜蟲,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10%醚菊酯懸浮劑噴霧,滅殺蚜蟲,以避免蟲媒傳毒。

(李勇 丁萬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都市| 临夏市| 克山县| 莱芜市| 高邑县| 温宿县| SHOW| 綦江县| 闸北区| 多伦县| 清水县| 丹巴县| 长宁区| 抚州市| 昔阳县| 阳东县| 右玉县| 夏邑县| 白玉县| 莆田市| 凤冈县| 泰州市| 长垣县| 眉山市| 达尔| 台南市| 兴城市| 达尔| 新邵县| 江阴市| 双桥区| 阳山县| 德州市| 兴海县| 无锡市| 博乐市| 饶河县| 沁阳市| 柞水县| 木兰县| 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