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節 百合
Baihe
LILII BULBUS
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 Baker又名山百合、野百合、巖百合等,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百合有細葉百合、卷丹、毛百合、麝香百合、山丹等,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食用百合主要有卷丹、山丹、天香百合、白花百合、龍牙百合等。百合主產于我國的安徽、貴州、江蘇、甘肅和浙江等地。百合病害較多,主要有病毒病、灰霉病、根腐病、疫病、炭疽病等。
一、百合灰霉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莖稈、花蕾、花和幼株,幼株受侵染導致生長點死亡。葉部受害,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病斑,周圍呈紅褐色,內部呈灰白色,天氣潮濕時,病斑上產生灰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干燥時病斑變薄而脆,半透明,淺灰色,嚴重時病斑與病斑相連,致使葉片枯死。莖稈發病常出現橢圓形病斑,縊縮,易倒折。花蕾受害,初產生褐色小斑點,后引起花蕾腐爛,常多個花蕾黏連在一起腐爛,天氣潮濕時,病部產生大量灰色霉層,后期病部還可見黑色小顆粒狀菌核。少數情況下,鱗莖受害引起腐爛。
(二)病原
病原為橢圓葡萄孢菌Botrytis elliptica (Berk.) Cooke,其分生孢子梗直立,淡褐色至褐色,具3個至多個隔膜,頂端有3個至多個分枝,頂端簇生葡萄串狀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或淡褐色,橢圓或卵圓形,少數球形,大小16~32μm×15~24μm,一端有尖突。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和菌核在病株和病殘體上越冬。翌年春天,菌絲體和菌核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到植株上形成初侵染。條件適宜可發生多次再侵染。冷涼、多濕的環境下,病菌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當溫度16℃左右、濕度95%以上時,分生孢子萌發最快,可完成初侵染。當溫度22℃時,濕度在90%以上,病害極易出現流行高峰。
(四)防治措施
(1)地塊選擇與處理 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松透氣、排水條件好的沙質黃壤緩坡地進行種植,忌連作。種植前,翻耕整地,每公頃施75~120kg石灰進行土壤消毒殺菌,作畦成廂后,廂面再用9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施或澆潑,消毒殺菌。
(2)種球的無菌處理 選擇色澤新鮮和須根發育良好的球莖栽培,鱗片有斑點、霉點和蟲傷,底盤干腐、無須根的球莖不易留種。播種前,應對種球進行消毒處理,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泡15分鐘,晾干后再種植。
(3)清潔田園 及時清除落花和枯葉等病殘組織,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田間病原菌的侵染來源。
(4)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施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續防治2~4次。
二、百合根腐病
(一)癥狀
病原菌從肉質根或莖盤基部傷口侵入,造成盤基變褐腐爛。發病初期,植株生長緩慢,顯著矮化,葉片短小;發病后期葉片自下而上黃化變紫、萎蔫干枯,最后整株葉片變成黃褐色,地上部分萎蔫枯死。病株幾乎無基生根,根系呈水漬狀,并有淡褐色斑點著生,嚴重時根系腐爛,莖生根較少。縱剖病莖可見維管束變褐,重病植株莖基部縊縮,易折斷。潮濕時病部有粉紅色或白色霉層。
(二)病原
由半知菌亞門的一種或多種真菌侵染引起,有尖孢鐮孢菌百合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lili、茄鐮孢菌F. solani (Mart) Sacc.和串珠鐮孢F.moniliforme Sheldon。報道較多的是百合尖鐮孢和茄鐮孢菌。
(1)百合尖鐮孢 該菌氣生菌絲絨狀、粉白色、豐厚。產孢細胞短,單瓶梗,大小4.4~15.0μm×2.5~4.4μm。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大小5.0~12.6μm×2.5~3.6μm,大型分生孢子月芽形,稍彎,向兩端比較均勻地逐漸變尖,基孢足跟明顯,一般具1~6隔,多數3隔,大小23.0~56.6μm×3.0~5.0μm。厚垣孢子球形,單生、對生或串生,直徑6.0~8.0μm。
(2)茄病鐮孢 分生孢子散生或生于假頭狀孢子座、黏孢子團中,群集呈褐白色至土黃色或呈綠色至深褐色。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單胞,無色;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稍彎曲,兩端較圓,多胞,具隔膜,厚垣孢子頂生或間生、單生,球形或洋梨形。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在鱗莖內或菌絲體、厚垣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春天的初侵染源。4月中旬開始發病,5月雨水多時發病數量急劇上升,5月中旬達到高峰。生長季節溫度高、雨水多易發病。連作、地下害蟲和根結線蟲為害造成傷口多,發病重。
(四)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選擇抗病品種,栽培前選擇色澤新鮮和須根發育良好的球莖栽培;選擇地勢高、易排水的田塊,采用高畦深溝的栽培模式,種植過程中注意排水和通風透光;選擇與水稻、花生等非百合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增施磷、鉀肥,增加植株抗病力;播種前用15%氟菌唑乳油2000倍液浸泡種球15分鐘。
(2)藥劑拌土 播種時可在定植穴內施藥土,每公斤細沙土中加入50%福美雙100g和30%惡霉靈水劑10mL,混勻后撒施于壟溝中。
(3)藥劑灌根 在育苗期以1:1:200的比例施用波爾多預防液;在發病初期用50%代森銨2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每隔7~10天,重復灌溉2~3次。
三、百合疫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侵害莖、葉、花、鱗片和球根,以葉片發生較普遍。葉片染病后,初為水漬狀小斑,擴展成灰綠色大斑,逐漸擴展至葉基部,潮濕時病斑變褐縊縮,植株上部枯死,常倒伏死亡,上有白色霉層;莖部染病,初生水漬狀褐色腐爛,逐漸向上、下擴展,加重莖部腐爛,致植株倒折或枯死;花染病,呈軟腐狀;球根、鱗片染病,初生油狀小斑點,逐漸擴大呈灰褐色軟腐,潮濕時生白色霉狀物。
(二)病原
病原為鞭毛菌亞門疫霉屬的煙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和惡疫霉P.cactorum。惡疫霉氣生菌絲白色,無隔,稍微分枝;孢子囊光滑,倒梨形、卵圓形或近球形,大小30~62μm×21~46μm,頂部有乳頭狀突起;厚垣孢子頂生或間生,球形到卵圓形,光滑,平均直徑19.3~38.7μm;卵孢子球形,黃色,平均直徑14~34.8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條件適宜時卵孢子或厚垣孢子萌發,侵染寄主形成初侵染,降雨多,空氣、土壤濕度大時,病部產生大量游動孢子囊,孢子囊萌發形成游動孢子,或孢子囊直接形成芽管,通過雨水飛濺引起再侵染,短期能造成病害大發生。天氣潮濕,地塊排水不良有利于病害的發生蔓延。
(四)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首先對土壤進行消毒,用移栽靈(20%惡霉·稻瘟靈)乳油2000倍液進行澆施。栽培前選擇色澤新鮮和須根發育良好的球莖栽培。可用25%咪鮮胺乳油400倍液浸種30分鐘后再種植。
(2)栽培防治 發現病株及時挖除,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田間病菌侵染來源;加強肥水管理,在種植過程中注意排水和通風透光;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3)化學防治 發病前,使用68.75%惡酮·錳鋅水分散粒劑800倍液噴施預防,發病初期使用52.5%惡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劑5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10~15天噴施1次,連續用藥3~4次。
四、百合炭疽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百合花和莖。葉片病斑長橢圓形或不規則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周圍黃褐色,病健交界明顯,病斑周圍有淡黃色暈圈。花瓣被害產生淡紅色近圓形病斑。莖部受害病斑長條形,后期病部產生大量小黑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盤。鱗莖受害,初期為淡紅色不規則病斑,逐漸變為紅褐色。
(二)病原
病原為百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lilii Plakidas。該菌分生孢子盤單生,圓形或近圓形,褐色,直,頂端漸細。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新月形,中央有1~2個油球,大小17.94~19.24μm×3.4~4.0μm。附著胞近圓形,淡褐色,直徑7.02~7.8μm。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在病殘體內越冬,也可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條件適宜時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通過風雨傳播,引起初侵染。田間發病后,病組織上又形成分生孢子,形成再侵染。鱗莖在儲藏過程中也可繼續發病。鱗莖受潮、受凍、受傷易發病。
(四)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選擇抗病品種,栽培前選擇色澤新鮮和須根發育良好的球莖栽培,栽培前,使用50%苯來特1000倍液浸泡20分鐘后再種植。
(2)栽培防治 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田間病菌侵染來源;避免連作,加強肥水管理,種植過程中注意排水和通風透光。
(3)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以25%咪鮮胺乳油15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微乳劑2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500倍液,噴霧防治。
五、百合病毒病
(一)癥狀
癥狀類型多樣,常見的有:
花葉型:葉片上出現黃綠相間或深淺綠相間的斑駁花葉,有時出現壞死斑,嚴重時葉片卷曲、畸形,皺縮成舟形葉或形成線葉,花變形,甚至花蕾不開放。
壞死斑型:多在葉片上產生褪綠斑駁或出現壞死斑。
環斑型:多出現小型蝕紋形壞死斑,植物無主干,無花或發育不良。
叢簇型:染病植株呈叢簇狀,葉片呈淺綠色或淺黃色,產生條斑或斑駁。幼葉向下卷曲,扭曲,全株矮化。
(二)病原
迄今為止國內外報道侵染百合的病毒有20余種,在我國危害重、發病廣的病毒主要有3種:百合無癥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黃瓜花葉病毒(CMV)和百合斑駁病毒(Lily mottle virus,LMoV)。LSV屬香石竹潛隱病毒屬Carlavirus,病毒顆粒呈略彎曲線狀,大小635~650nm×15~18nm,只侵染百合科植物,單獨侵染一般無明顯癥狀,常與其他病毒復合侵染引起花葉、畸形、壞死斑等癥狀。CMV屬于黃瓜花葉病毒屬Cucumovirus,病毒粒體為正二十面體的球形,直徑20~30nm,引起百合花葉、斑駁、畸形癥狀。LMoV屬馬鈴薯Y病毒屬Potyvirus,病毒粒體呈螺旋對稱的彎曲線狀,引起百合葉片出現斑駁條紋甚至壞死斑癥狀,后期花、葉片卷曲畸形。
(三)發病規律
百合病毒均可在帶毒鱗莖、珠芽內越冬,翌年使用鱗莖、珠芽進行無性繁殖時發病。也可通過汁液摩擦、蚜蟲傳毒。田間蚜蟲數量多,病害嚴重。
(四)防治措施
(1)栽培防治 選擇抗病品種種植,使用無病毒鱗莖進行無性繁殖,或使用脫毒苗種植;病害早期,拔出病株,防治病害蔓延;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增加抗病能力;注意農機、器械消毒,避免通過機械損傷和人工操作傳播。
(2)藥劑防治 使用黃板誘殺蚜蟲,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或10%醚菊酯懸浮劑噴霧等滅殺蚜蟲,以避免蟲媒傳毒;發病初期期施用抗毒增抗劑抑制病害發展,可選用5%菌毒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藥1次,連續防治2~3次。
(王蓉 丁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