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點起床:最養生和高效的時間管理
- (日)中島孝志
- 1324字
- 2020-06-15 17:20:23
早起半小時,地鐵變書房
“能干的人”都有自己的“基本工作時間”。比如我的一位朋友輕部征夫先生是大學教授(東京工科大學仿生學院院長、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他就是個典型的早起人士,喜歡一大早開始干活。
“需要‘起創力’(輕部先生自造的詞)的工作,我都會放在早上完成。用兩個三十分鐘,集中精力,讓頭腦發揮出所有潛力,這樣大腦就會分泌出大量乙酰膽堿與多巴胺。下午三點前做需要‘起創力’的工作,之后則用來會客、開會,從傍晚到晚上則完成常規性的工作。”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物節律。上班族不是自由職業者,很難自由分配時間,但大家要是明確知道自己的能力會在哪個時間段充分發揮出來,就能事半功倍。
如果你在早上狀態最好,那就盡量把重要的商談放在上午。早上沒精打采的人,最好把商談放在傍晚。養成高效使用時間的習慣,就能讓一天二十四小時超值利用,所以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基本工作時間”是非常重要的。
我現在的生活節奏是每天四點起床,但就像我在第一章提到的那樣,我在公司上班的時候,其實并不是那么早起。只是每天早上為了避開上班高峰,坐上空蕩蕩的電車,我會很早起床出門。為什么呢?因為我討厭擠滿人的地鐵車廂。想必大家都一樣吧?
可是,世界上有許多人寧愿擠地鐵也不愿早起——否則地鐵就不會那么擠了。在擁擠的車廂里,不僅不能看報紙,有時候連氣也喘不過來。我可不想在這樣的車廂里搖搖晃晃地去公司。
在上班族的職業生涯中,究竟要在擠滿人的車廂里度過多少時間呢?假設坐車去公司要一個小時,光是周一到周五,一年就是260天,也就是260小時。持續30年,就是7800小時,換算成天數就是325天,幾乎快滿一年了。要是來回都要擠公交車,這個數字還要翻倍,遠不止一年。
也就是說,上班族要將自己職業生涯1/30的時間花在擁擠不堪的車廂世界中。想到這兒,你有沒有感到毛骨悚然?
我并不是讓大家都四點起床。只要提前十分鐘出門,就能坐上更空一點的地鐵,這樣就能看書、看報紙,要是能坐上座位就更舒服了。
我從家里到第一個單位,要步行十五分鐘加一小時車程。跳槽了之后,通勤時間又延長了十分鐘。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沒想到單位變遠了,我反而能在電車上坐到位子了。為什么?原因很簡單:始發站。只要不是始發站,都會擁擠不堪。有些人上車的時候明明拿著包,可熬到下車的時候,包卻跑到隔壁車廂去了!——大家可以想象車廂里有多么擁擠了吧。
東京的“通勤地獄”聞名世界——不,是臭名遠揚。只要來日本出過差的外國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那擁擠的車廂我是再也不想擠了!”也難怪,要和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親密接觸”,的確不是件舒坦的事情。
可是只要你坐下來,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要多舒服有多舒服,簡直是天堂與地獄的區別!
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出版了處女作(準確地說應該是“處男作”),這本書就是我在通勤的車廂里寫出來的。對我來說,通勤地鐵就是一間“移動書房”。
早起一些坐上空車的人,能充分利用通勤的時間。這年頭,都有人敢在地鐵里公開地化妝了!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但是,如果你上了一節擁擠的車廂,除了忍耐什么也干不了。
我現在也經常看見有人像我當年那樣在車廂里寫書,聽錄音學外語的人更是隨處可見。手拿MP4或手機看電影或讀小說也不在少數。當然,也可以用這段時間預習工作,為一天的工作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