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8日,在新聞集團的內部高層大會上,布萊爾發表了開幕晚宴致辭:“魯伯特,當我第一次遇到你,我不確信自己喜歡你還是害怕你。現在我為競選而奮斗的日子行將結束,我并不怕你,事實上,我喜歡你。”
2007年,默多克收購完《華爾街日報》后,他的朋友說“正考慮著遺囑”的默多克希望通過《華爾街日報》挽回自己的名譽。默多克對這種說法嗤之以鼻:“我并不是要書寫傳奇,你也不可能擺平所有的反對意見。我已經這樣生活了50年。如果你要做出些改變,你就會樹敵——我為我所做的感到自豪。”他甚至開玩笑地說:“如果《華爾街日報》也(像《太陽報》那樣)刊登三版女郎的照片,我敢肯定我們的讀者中也會有MBA。”
無論默多克是否在意別人的評價,他在收購道瓊斯公司時確實遭遇了由此所帶來的真實障礙。從商業角度講,對一家股價為36美元的公司,提出每股60美元的收購報價,可謂誠意十足。而收購之后的戰略也相當完備:借助《華爾街日報》,確立正在籌備中的福克斯商業頻道的權威性,同時,通過新聞集團的國際化、網絡化平臺,將這份高端報紙變成更國際化、更具互動性的商業信息網。
但讓道瓊斯公司的所有者班克羅夫特家族遲遲無法做出決定,及讓《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們試圖抵制這一交易的,仍是默多克的信用問題:如果默多克的利益傾向取得勝利,則這份創立于1889年、獲得31次普利策獎的報紙的價值也就蕩然無存。
四個月的交涉后,默多克似乎已經接近勝利。而交易的前提仍是,雙方簽訂“編務獨立協議”,確保在默多克與《華爾街日報》之間構造一層“防火墻”。對此,默多克不無自嘲地表示:即使是報道新聞集團時,“我也只要你們拼對我的名字”。
《華爾街日報》的歷史就是商業新聞人的個性史。硬幣的一面是,它有一種令人驕傲的獨立感:它無需討好任何人,只需堅持自己所相信的。但硬幣的另一面,則是道瓊斯公司不善經營的現實。作為一家公司,它接連錯過了諸多商業機會:未能收購財經新聞網(FinanciaI NewsNetwork),而讓它成為CNBC贏利利器;它放棄了收購或投資Comcast和Cablevis10n,但它們日后成長為有線電視巨頭;而它斥資16億美元的財經數據公司Telerate,最終只以三分之一的價格售出。
這個世界上很難有什么比默多克與班克羅夫特家族之間的差別更大。與班克羅夫特疏于經營不同,默多克是這世界上為數不多精于依靠媒體賺錢的人。用54年的時間,他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的一份報紙,打造為一家收入達253億美元、盈利23億美元的世界級媒體帝國。但與《華爾街日報》所堅持的嚴肅、精英路線不同,默多克并不在意媒體的品質,他略帶得意地表示:“很慚愧我很欣賞流行新聞學,我必須說我更熱衷于這種新聞學勝于你們叫做高品質新聞的東西。”在成功收購《華爾街日報》后,默多克認為《華爾街日報》的文章太長了,用戶根本沒有時間讀完這些內容。
他對編輯和記者毫不客氣地說道:“別再為贏得普利策獎寫文章了’,還是發表一些讀者喜歡的內容吧。”
雖然行業內對于默多克的評價不一,但是沒有人能夠否認他的雄心和才能。“他就是想征服世界,而且他似乎能做到”,默多克的競爭對手、維亞康姆集團董事長雷石東評價他說。而時代華納的董事長理查德·帕森斯說默多克“差不多是個18世紀的家伙:世界還正在形成期,他要在荒野里開辟出一塊地盤,并守衛它。”
默多克和《墨爾本論壇報》
在1979年11月20日的早晨,魯伯特·默多克大步地走向當年《墨爾本論壇報》他父親的辦公室,正是在這間辦公室里,把在那時還是孩子的默多克第一次帶進了報紙和新聞業的世界。也是在這里,他領略了他父親的權力。他告訴《墨爾本論壇報》的董事長,他現在要買下《墨爾本論壇報》。
就默多克而言,這是他盼望了很久的時刻,足以使他心跳加快的時刻。更確切地說,是那種導致他的血壓升高的時刻。就在這里,經歷了漫長的1/4個世紀以后,他試圖收回他父親花費了畢生心血所創下的基業。《論壇報》一直以來是默多克家庭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不過它也一直在反對他。自從他父親去世后,它就變成默多克的敵人了。它與費爾法克斯家族一起聯合,無處不在、處心積慮地在遏制他的發展。
默多克在大規模地擴張他的集團的“疆域”之時,轉回來想重新奪回他孩提時代的記憶。
在1979年11月的一天,他又去試探他父親的老報紙《墨爾本論壇報》。他出價每股4澳元,希望買下50%的股份。
11月21日,《澳大利亞人報》發表了一篇專稿《默多克準備進行最大的征服》,另外一篇是《長期的斗爭之后,實現夢想的機會》,報紙上還附上一張伊麗莎白女士也就是默多克的母親的照片。
不過這一次夢想并未變成現實。在一片騷動之后,《墨爾本論壇報》的經理們轉而去找它的老對手、現在的伙伴約翰·費爾法克斯和他的兒子們。費爾法克斯做出了抵抗默多克的決定,之后他開始買《墨爾本論壇報》的股票。默多克剛開始沒想到自己會遭到如此頑固的抵抗。善于審時度勢的他就開始出售手中股票。不過,他是躲在暗處的,雇傭了一些經紀人去賣股票。而費爾法克斯等人使勁地買,他們認為默多克也搶著買。實際上,他們所買的正是默多克悄悄出售的股票。
一時之間,《墨爾本論壇報》的人,以及費爾法克斯家族的人都意識到他們做了一件蠢事,簡直是一場噩夢。也不過是短短的幾天時間,默多克就從他們那里賺取了300多萬澳元。接著他聲明,他已不準備買《墨爾本論壇報》了,報紙的股票價格就立即快速下滑。就算這樣,費爾法克斯家族還是覺得,他們所遭受的巨大損失是值得的,因為無論如何,他們都有效阻止了默多克收購《論壇報》的計劃。默多克指責費爾法克斯和《論壇報》之間的合伙聯盟,說他們狼狽為奸,使股東們的利益受到損害。
在1986年12月3日的清晨,魯伯特·默多克又一次闖進了《墨爾本論壇報》曾經為他父親的老辦公室,向報紙的總裁約翰·達爾森宣布,他準備第二次購買整個公司。
就在這個時候,這家澳大利亞公司的股票價格是每股8澳元50分。
而默多克提出的價格是每股12澳元,或者是用新聞公司的股票兩股換1股。整個報價的價值是18億澳元。他僅給董事會八個小時的決策時間,看看是否接受他給的報價。
就在黃昏以前,《論壇報》與《時代周報》集團的董事會召開了臨時會議,他們給股東們提出建議說,在沒有其他任何地方更有吸引力的報價的情況下,不妨接受默多克提出的建議。接著,《論壇報》出了最后一版,使用醒目的標題宣布了這一消息。在那個晚上,默多克和他的母親伊麗莎白女士舉辦了一個記者招待會,他母親就在他的身旁。他說,自己受到了《論壇報》董事會的歡迎,并說到他僅是在上一個月中旬感恩節的時候,才在美國決定購買《論壇報》的。當有人問他,這是不是他所吞下的最大火雞的時候,他笑了。
默多克承認,最重要的是感情上的因素促使他完成了這筆交易。當有人問他:“是什么使你做這些呢?”他回答道:“這是一種挑戰,它給了我無與倫比的感覺,是令人心顫的經驗和感受。如果拒絕承認感情上的體驗,是非常錯誤的。”
默多克和他母親的照片都上了報紙。另外,還有一張他父親的半身照片,那是在《論壇報》大樓里的走廊照的。伊麗莎白女士說,魯伯特是“我丈夫的再現,他非常像我的丈夫”。
“魯伯特無拘無束。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都有很重要的感情因素。他是用心去做的,尤其是在這件事上。”伊麗莎白女士在電視采訪她的時候這樣說。“這是一種自然的感情。我非常高興魯伯特使自己回到了這個機構,這也正是他的父親對他所希望的。”
在談到她兒子的無休止的、幾乎近于瘋狂的收購活動的動機時,她這樣解釋說:“他的父親死得那么早,對于魯伯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潛意識里,他要證明他是值得他父親信賴的,對得起他父親對他所有的夸獎。這是一種挑戰,而這也可能是他成功的秘密。”
墨爾本《時代報》的一個作家,把默多克和“公民凱恩”做了一個比較。默多克認為,《論壇報》一直就是他的。
另外一些人也指出,這筆交易做成了,默多克將會控制澳大利亞每一個大城市的重要報紙,超出這個國家所有的日報的60%。為何澳大利亞人容忍這種權力落在一個人的手中呢?只是因為他要向他父親的陰魂證明他自己嗎?在澳大利亞,有相當一些人認為,默多克的野心著實是讓人感到越來越害怕,這種感覺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論壇報》是默多克在澳洲最大的投資,他實現了榮耀家族的目的。
“魔鬼”的魅力
從來沒有誰像默多克一樣,在贏得了巨大的社會影響的同時被人們稱為“魔鬼”。當默多克為了開拓美國的新聞事業,放棄澳大利亞國籍加入美國國籍的時候,芝加哥一位專欄作家寫到,默多克人生的唯一目標就是變得更加富有和更有權勢,他是一個得意忘形的暴發戶,一個榨取美國工人血汗的吸血鬼,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一個謊話連篇的家伙。
但是,這并沒有阻礙默多克獲得《紐約郵報》——除了《時報》在紐約最有影響的報紙的所有權。就像一股黑色的旋風,他把在英格蘭獲得巨大成功的《太陽報》的低級趣味一夜間吹到新英格蘭,大呼小叫地來到市區:“猶如一個返祖現象,一個19世紀晚期的赫斯特雕像,只是由于奇怪的時間錯位而顯形于20世紀70年代的紐約城。’正當默多克被指責“圍繞性、謠言和聳人聽聞的報道強奸事實”的時候,他卻在一步步地建立世界性的傳媒帝國,在澳洲、英國、美國、亞洲、東歐,他所操控的疆土不斷擴大,而且從來沒有人看到這個老頭有金盆洗手的跡象。他比自己在20歲時競選大學俱樂部秘書職位時更加生氣勃勃,那時他被稱為“一個性格粗俗、出色的賭徒”,在整個城市貼滿了宣傳自己的傳單,現在他正在地球表面插滿了“新聞集團”的旗幟。
被無數人詛咒、污蔑、詆毀、奉承、諂媚、敬仰之后,傳媒大亨默多克已經找到了他所尊奉的哲學:作為出版商或媒體負責人,首先要絕對控制你的報紙,然后你必須具有獨立精神。
從實踐上,他則一直履行自己的諾言:“絕對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勢利小人。”這也許就是他面對“低級小報”的指責時經常說的:面對大眾沒有什么錯,莎士比亞也是為大眾寫作,他今天如果還能寫文章,也許還會給美國家庭肥皂劇撰寫腳本,那些東西不會太高雅。
在新聞集團內部,血雨腥風的事件也經常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目標,人事變遷、家族斗爭,而默多克永遠都是漩渦深處最引入注目的明星。他喜歡這樣,喜歡成為輿論的焦點,喜歡讓所有人都感到震驚和不可思議,這恰恰是他成功的關鍵。他恐怕是最早最深刻地領悟到吸引眼球這個“媒體秘訣”的人物,他在捕捉機遇的時候是一個賭徒,懂得把一條條新聞組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一個產品慢慢擴張,最終的效果是當人們覺醒的時候,發現已經無法離開他所制造的這個世界了。他深悟人類的欲望,無論精英階層如何貶低,他一如既往地堅持他的理念,他把這稱為“娛樂”。他的野心是創建一個世界性的信息和娛樂王國。雖然很多人認為,默多克就是“要毀掉地球的惡魔”,早晨起來用報紙當早餐,白天再把粘滿污穢的東西吐出來弄臟整個世界。
默多克的成功還在于,長久以來他在商界因為講究信譽而贏得的尊敬。編輯和記者們可以不信任他,但經濟人和銀行家卻把他當做朋友。
每個人都愿意和他做交易,他身上似乎永遠帶著成功的信號。在經歷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的財政困境之后,他更加為所欲為,甚至到了他和人握一握手就可以達成交易的程度。跟隨和支持他的人把他看做一個偉大的冒險者,充滿激情并且正在實踐一項影響全人類的事業,而且似乎注定會取得成功。這就是所謂“魔鬼”的魅力。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默多克對金錢比對競爭更有興趣,對利潤比對政治地位更感興趣。從本質上說,他是一個商人,而不是一個傳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