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成功源自勞動(2)
- 金錢與人生
- (英)塞繆爾·斯邁爾斯
- 5523字
- 2014-01-23 11:58:47
他說:“總想躲避煩惱的人,煩惱和憂愁反而會越來越多。懶惰的人總想做輕松一些、簡單一些的事,他們希望自己做的事既不費力又不勞神,但是上帝是公平的,它總不讓這些懶惰的人成功,它甚至會把輕松、簡單的事變得不容易做。那些懶惰而又自私的人,總有一天會意識到上帝對他的懲罰。上帝不會放過那些沒有責任的懶人。這種人的腦子里全是自私自利、卑劣而又庸俗的想法,從來沒有公眾的品性。由于自私的世界觀已經(jīng)在他們的大腦里形成,以至于他們那原本可以形成的正確世界觀已經(jīng)蕩然無存,各種各樣的私欲已經(jīng)腐蝕了他們。許多不求上進的人,就這樣浪費了自己的一生。”
勞動者是可敬的
每一個崗位上的勞動者,都值得尊重。比如服務員、農(nóng)民或者做手工的人,他們都在為社會做貢獻。還有那些賣緞帶和碼尺的年輕人,他們的工作并不卑微。如果他們真的感覺干這份工作很丟人,那么只能說他們的心胸就像緞帶或者碼尺那樣狹隘。福勒曾經(jīng)說過:“只有熱愛自己職業(yè)的人,才配擁有一份合適的工作。如果一個人總是看不起自己的工作,那么他就不配做任何工作。”
主教霍爾這樣說:“只要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到最后都可以取得豐碩的果實。”那些出生卑賤的人,從小就做苦工,所以長大后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不會有羞愧感。實際上他們沒有必要感到悲傷,不過還是應該感謝他們的經(jīng)歷。因為他們小時候經(jīng)歷的苦難,使得他們能夠很好地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
一位美國總統(tǒng)的盾形章紋是襯衣袖子狀的,因為他年輕的時候是一位伐木工人,所以他選擇了這幅圖案。福萊奇耶是尼森的主教,可是他年輕的時候卻是制作蠟燭的小工人。有些人故意嘲笑他,說他出身卑賤。福萊奇耶會立刻反駁這些人:“我雖然小時候只是個制作蠟燭的工人,可是我從來沒有輕視過自己。如果當時是你的話,我想現(xiàn)在你仍然在那里制作蠟燭。”
國家的興衰取決于廣大人民,如果人們對工作不負責任,并且非常自私,那么國家總有一天要衰敗。但是如果人們非常勤奮,并且工作努力,那么國家肯定會不斷取得進步,走向興旺。
就算你是個崇尚享樂的人,從事一些有益的勞動對你也是有好處的。
不勞動就無法獲得勞動帶來的快樂。斯科特先生說:“在我們?yōu)閯e人勞動之后,雖然有些累,但卻能使我們感到快樂,睡覺都更加的香;其實大家都希望休息,但只有在自己辛苦勞動后,獲得的合理休息時間才是讓人稱道的,它會使人享受到勞動之余的快樂和幸福。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生活中有一些人因勞累過度而死亡,但是更多的人死于過度縱欲和無事可做。過度的勞累,加上不注意休息,會嚴重損害自己的身體,嚴重的可能“過勞死”。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我們不能不顧及自己的健康而只是一味的工作,那無疑是和自己過不去,聰明的人都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一個人生命的意義,不是以活了多久來衡量的。一種非常愚蠢的看法認為,人活得時間越長,生命就越有意義。一個人生命的意義在于他干了什么,以及他是否喜歡自己所做的事,而不在于活了多久。一輩子只知道滿足自己的口食之欲,沉迷于酒色的人,就算能活一千年,他的人生還是沒有意義。相反,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并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同時自己也收獲了快樂,這樣的生命才是有意義的。
早期的基督教牧師,都會親自參加一些費力的勞動,而且他們還感到這樣做是光榮的。圣保羅一生都在勞動,而且他很為自己這樣做而驕傲。他還有個觀點——不勞動就沒飯吃。壘?博尼法斯到達英國時只帶了福音書,但他并不是靠傳教得來的費用生活,而是靠為人家做木匠為生。后來他從英國到了德國,還是以木工手藝養(yǎng)活自己。路德也是這樣。路德做過鐘表工、園藝工和建筑工等。紐倫堡的一位修道院院長曾送他一套車工工具。路德為答謝這位修道院院長,就給他寫了一封信。信里有這樣一段話:“很高興地告訴你,我在鐘表制造方面的技術(shù)又有了提高。你知道的,那些撒克遜人總是醉醺醺的,從來不知道時間,因為他們喝酒是不在乎時間的,所以總是問別人‘現(xiàn)在幾點了?’那么同樣,他們也不會制造鐘表。”而勤勞的路德無論做什么都是憑自己的勞動去養(yǎng)活自己。
每當拿破侖看到一些制作精良的工業(yè)產(chǎn)品時,他的心里都生出一種對發(fā)明家的敬意,而他也總是為那些工業(yè)產(chǎn)品的發(fā)明者們鞠躬,以此來感謝他們的勞動在改變著這個世界,在推動著這個世界的進步。
拿破侖有一次和巴貢貝夫人在圣赫勒拿島參觀,看到一些挑著貨物的人走了過來。夫人立刻惱怒地說:“趕快退下,你們擋了我的道!”
拿破侖馬上說:“夫人,這些做苦力的一樣值得我們尊重。不管別人從事的勞動多么辛苦,也不管別人的地位如何,只要他對這個社會作出了貢獻,他就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有規(guī)律地從事一些有益的勞動,都是有益的,也是幸福和快樂的。如果經(jīng)常不這樣做,慢慢地人們的身體垮掉,再久一些甚至思想都會麻木。卡羅林?伯瑟斯的女兒路易莎剛剛結(jié)婚時,卡羅林提醒她說,一定不能耽于懶惰和無所事事。他說:“我有這種感覺,當我的孩子們不在家的時候,我會覺得無聊,時間過得很漫長。而你作為一個年輕的妻子,可能會經(jīng)常感到無聊和煩悶,每當這個時候,你都要想想辦法,避免自己身上的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下去。能戰(zhàn)勝這種狀態(tài)的最好方法,就是辛勤地勞動,當你的生活里充滿了工作,而沒有多少閑暇的時間,無聊和煩悶自然就消失了,而快樂也會自動降臨到你的身邊。不管你是一個平凡的人,還是一個曾很成功的人,都不能懶惰,一旦你的惰性有了開頭,就如同掉進了陷阱里一樣,很難再出來了。這是你祖父告訴我的一句話,希望你也能記住,并傳給自己的孩子。”
從事一項固定而又有益的職業(yè),有許多有益之處。它可以提高你的修養(yǎng),也有益于你的身體健康。庸俗的人成天渾渾噩噩的,就知道混日子,不想混出什名堂,時間一長就有了惰性,就這樣湊合著過了一生。那么原先社會對這個人的培養(yǎng)資源,就完全浪費了。而充滿進取精神的人則盡可能地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努力工作,他們總是保持著高昂的工作態(tài)度,當然也不是一直工作,他們也會適當?shù)匦菹ⅰEΦ慕Y(jié)果,就是他們在事業(yè)和精神上都獲得了成功。在工作之余,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休息時間,這樣的人自身具有很強的親和力,而他們在工作上也是無往不勝的。
只要在工作,就比什么都不做強。
弗朗西斯?德拉克年輕時被派到海上去工作,他的老板對他說,你要認真工作,而且要把這種認真在工作中堅持下去。英國學者、傳教士席勒在談到德拉克先生時說:“他有著一絲不茍的品格,這和他年輕時經(jīng)歷的那些嚴格訓練和工作態(tài)度有關(guān),那些工作經(jīng)歷養(yǎng)成了他這樣優(yōu)秀的品格和堅強的意志,而且當時的工作經(jīng)歷也讓他的身體鍛煉得很強壯。”席勒也曾在車間里做過繁重的機械性工作,他在回憶自己做的那段工作時說,自己很榮幸能有那樣的一段經(jīng)歷。就是在那種按部就班的機械性操作中,他養(yǎng)成了勤奮和專心的良好習慣,而這些好的習慣影響了他的一生,讓他一輩子都受益匪淺。
總的來說,科學合理的工作和勞動對人是有好處的。人是一種具有高智商的動物,各種不同的身體器官有規(guī)律地組合,才構(gòu)成了人體,因此只有各個器官之間協(xié)調(diào)運動才能促進人的健康。而適量的工作,有利于人體器官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可以說,勞動是人存在的一種基本形式,不管是誰,做一些適量的勞動都是有好處的。當然也不能一直過度的勞動,過度支出體力和精力,會打破人體內(nèi)各個器官平衡,損害人體健康。
我們說工作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但因為工作性質(zhì)的不同,有的工作可能有些單調(diào),還有的工作可能會對人體有損害,但工作總要有人去做。這個時候,那些有著好工作的人,就不能看不起那些工作不好的人,這是極為不應該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
做適量體力勞動,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同樣適量的腦力勞動也是有好處的。
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要注意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安排工作的強度,注意不能超負荷工作。經(jīng)常不工作對身體是有害的,它的危害比勞動對身體的磨損大多了。
再強調(diào)一下,我們不能工作過度而不注意休息,這樣的危害是很大的,如果恰好這人又比較煩悶和焦急,那么過度勞累再加上焦急就有可能毀了一個人。我們知道汽車不能在完全光滑的地面上行駛,要和地面有一定的摩擦才能前進,但如果地面一直是凹凸不平的話,那很大的摩擦力就會使得輪胎爆炸,進而可能引爆整個汽車。
人這個生命體就像一臺機器一樣,機器需要工作,同時也需要保養(yǎng)和維修。但是,我們不能一直把機器開著,這樣必然會縮短它的壽命;也不能一直讓機器閑著,這樣也可能生銹,進而損壞了整臺機器。人也是這樣,要合理地安排休息與工作的時間,才能在為社會做貢獻的同時,很好地生存下去。不能過度勞累,因為它會打破身體的平衡,對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要幸福就要勞動
法國著名畫家格勒茲說,從事各種有益的職業(yè),不管是什么職業(yè),這些勞動都是值得讓人稱道的,而且勞動也是通往幸福道路必須經(jīng)過的一站。很多偉大的人,用他們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這個論點是正確的。
法國新教神學家、古典學者卡佐本,一次在一位朋友的再三懇求下,終于決定放下自己手頭上的工作玩幾天,休息一下。可是他剛剛休息一會兒,又繼續(xù)工作了,并沒有像他自己說的那樣,要休息幾天。他解釋說:“我就是因為工作而累到病倒,也不能什么事不干去休息,我不能忍受眼睜睜地看著時間過去。”
查爾斯?蘭博曾是東印度公司的一名秘書,他整天的工作就是整理那些文件,很是枯燥無味。長時間的工作讓蘭博非常討厭這個工作,他終于辭職了。離開公司的那一天,他覺得自己是那天天下最高興的人,因為他終于擺脫了那無聊的工作。
蘭博在給伯納德?伯頓的信中描述了當時的心情:“我再也不想回去了,那里像個牢房一樣讓我不想忍受。想一想,我在那里都上班十來年了,我得到了什么?只有一萬英鎊左右的薪水,當初真不該來這里工作啊。”接著,蘭博又興奮地寫道:“我現(xiàn)在終于解脫了,我終于解放了!我現(xiàn)在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雖然這是我自己的決定。我接下來的生活就將由我自己安排了……我覺得對于一個人來說,什么都不干才是最快樂的事。以后我的時間就多了,你要是想要,我甚至可以把我的時間分一些給你用!”
蘭博無憂無慮、逍遙自在地過了兩年。此時的他在悠閑的同時,又回想起了以前工作的時候,不過此時他對以前自己的那份工作看法已經(jīng)改變了。現(xiàn)在他發(fā)現(xiàn)自己那份原本乏味的工作,其實還是給他帶來了不少快樂的,但是當初他并沒意識到那是快樂的。以前,他工作之余希望自己休息的時間多一些,現(xiàn)在他一直在休息,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時間溜走。
這時,他又給伯納德?伯頓寫了封信:“我現(xiàn)在才知道無所事事是很可怕的,甚至比以前過度勞累還可怕。沒了工作的人,會無端地煩躁和無聊,這是極為不利于健康的。我現(xiàn)在生活得很無聊,什么事都不能讓我提起興致了……我們這樣的人死后能不能進天堂呢?現(xiàn)在我沒事就只能散散步,也就只能這樣了。我覺得自己現(xiàn)在就是在犯罪,因為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勤奮和專心是很重要的,關(guān)于這一點司各脫應該算是最清楚的了,因為他一生都在寫作。洛克哈特是這樣形容司各脫的:“所有時代和所有國家的領(lǐng)袖人物,我們都加以考察,也很難在這些偉人中找出與司各脫相媲美的人,而在世界大文豪中,可能也找不到像司各脫這樣勤勞的人。”
司各脫總是這樣告誡自己的孩子們:“要想幸福和成功,就必須勤奮。”
他在給上學的兒子查爾斯寫信時提到:“我不厭其煩地多次提醒你:上帝要我們每個人都勞動,不勞動是不能成功的,勞動才能夠創(chuàng)造一切。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許多已經(jīng)腰纏萬貫的富翁,還是在堅持著自己的事業(yè);農(nóng)夫只有種好自己的地,并從土地收獲糧食,才能吃上香甜的面包……不可否認的是,也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意外——可能有人偷走了農(nóng)夫收獲的糧食。但是,小偷卻偷不走農(nóng)夫耕田的技術(shù),下一個季節(jié),農(nóng)夫依然能收獲果實。因此,你要學習和積累更多的知識,因為知識是一個人終生受用的財富。”
接著他又說:“親愛的孩子,一要珍惜時間,二要努力學習,這樣你才能不斷取得進步。春天的播種才能帶來秋天的果實。你現(xiàn)在人正年輕,正是學習的大好時候,如果浪費了這段時間,以后一定會后悔的。中國有句諺語: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意思是青少年時期不努力,最終將一事無成,老了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那時候才后悔和傷心。”
和司各脫一樣,塞西也是一位十分勤勞的人,工作、勞動已經(jīng)成了他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他19歲的時候?qū)戇^這樣一段話:“我19歲了!我的生命已經(jīng)走過了四分之一的時間,但現(xiàn)在我還沒有什么成就,也沒有對社會做過什么貢獻,一想到這些就覺得汗顏。幫農(nóng)夫看麥田,看著農(nóng)作物不被烏鴉糟蹋的人,每天都能得到兩個便士,也算為社會作出了貢獻。而我卻在浪費著社會資源,卻什么都沒有做。”
實際上,塞西當時并不是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什么都沒有做。他是勤奮的人,一直在研究英國的文學作品,而且通過翻譯認識了塔索、阿里奧斯托馬和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等著名文學大師。他自己認為這樣的生活還不夠,還得更加專心地做一件事,所以他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追求文學上,并在文學這一領(lǐng)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他曾這樣說道:“雖然我的錢不多,但我喜歡讀書,也讀了很多書;我心中有感激,也有高興,但我一直保持著謙遜的態(tài)度。”
從有些人喜歡的名言中,我們也能看出這個人的性格與喜好。
司各脫最喜歡的格言——時刻奮斗著。
蘇格蘭歷史學家羅伯遜最欣賞的格言——知道知識的人生活得更好。
伏爾泰的人生格言——工作是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
自然學家拉西比德最鐘愛的格言——生活中,只要你肯觀察,就能善于發(fā)現(xiàn)。普林尼非常喜歡這句名言。
波舒衷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很刻苦,他的同學根據(jù)他的名字給他起了個外號——只會低頭耕地的公牛。
瑞典詩人斯杰伯戈曾用“人生如戰(zhàn)爭”給自己起了個筆名,弗里德里克?馮?哈登堡也用過類似筆名,從這兩個天才人物取了差不多一樣的名字可以看出他們偉大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