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楔子
- 破網
- 袁美昌
- 914字
- 2020-06-04 18:07:20
在江南省長平縣的東北方,橫亙千里逶迤而至的百嶺山,在其余脈將盡時,像是刻意要為世間呈現一份地理杰作似的,居然竭盡全力將“尾巴”一甩,形成一塊令人嘆為觀止的盆地。
盆地總面積大約有6.2平方公里,中部是煙波浩渺的映蓮湖,繞湖展開的是一大圈地勢平曠的可耕地,外圍則是一圈寬窄不一的林地。盆地四周林木蔥蘢,奇峰迭起,東為金屏峰、南為銀屏峰、西為玉屏峰,其海拔高度大都在1250米左右,而北邊的錦屏峰卻孤峰突起,海拔竟然高達1682米,因其地理屏障作用,故而造就了一個氣候溫潤冬暖夏涼的極佳盆地環境。由于這里鐘靈毓秀風景如畫,歷朝歷代多有官宦名士到此游覽題刻。
南宋初年,臨濟宗高僧道清禪師云游至長平地面時,發現這里倒映入湖的四座山峰猶如四瓣青蓮傲然綻放,認真品鑒之余,他認定這里赫然是塊“青蓮出水”的風水寶地。道清禪師見此地與佛有緣,便依據“左擁右抱、前照后靠”的風水理念,在映蓮湖北岸的錦屏峰下創建了后來盛名遠播的正心寺。
民國年間,由于長期戰亂的損毀,規模宏大的正心寺僅剩一座破敗的大雄寶殿和一間殘缺的寮房,五十年代初,這里僅存的幾個老和尚相繼離世,寮房也跟著坍塌了,當年名動一時的正心寺,竟落得香火無繼,梵鐘停鳴,只有歷盡滄桑的大雄寶殿依然遺世孑立,仿佛在癡心守望曾經有過的輝煌歲月。
歷史的車輪行進到一九六八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國家領導人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國大地由此卷起一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狂飆,位于長平縣東北部的楓嵐公社,也因此陸續接收了來自各地的插隊落戶知識青年。由于這些單個插隊下放的知青自由散漫無所約束,所以其侵損農民和影響治安的問題,便由最初的時有發生演變到后來的日漸突出。
為了消除弊端和加強管理,一九七二年上半年,楓嵐公社黨委利用境內廢棄的正心寺及其原轄地域,開辟了一個專門用于集中安置下放知青的“廟山林場”,其轄地主要包括兩大塊:一是以四周山峰分水為界的可望山林,二是盆地里的森林、田地和湖泊,以及那座破舊的大雄寶殿。或許是因為這里既有寺廟又有山林,這個知青點才被公社領導命名為“廟山林場”。
也正是因此一舉,一幕幕扣人心弦且余音裊裊的人生大戲,便從這塊昔日的風水寶地漸次延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