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線:從烏克蘭到羅馬尼亞
- 朱世巍
- 8761字
- 2020-06-05 18:54:41
一、德國武裝部隊
1.希特勒的“輸血”努力
雖然損失慘重,希特勒的軍力依然相當龐大。至1943年5月31日,德國武裝部隊共動員11235000人。減去凈損失的1680000人,還剩下9555000人。半年后的1943年12月1日,整個德國武裝部隊達到10667809人。這1000多萬人中,約724萬屬于陸軍。但野戰陸軍僅有434萬人。其中戰斗部隊只有不到280萬人,僅占總額的64%。
而“后備陸軍”卻占用了290多萬人!更驚人的是,員額已經相當臃腫,人員損失并不大的空軍和海軍,居然也擁有近60萬人的“后備軍”!

龐大的后方人員是怎么來的?后備軍醫院里有近63萬傷病員。以色列學者馬丁·克里費德認為德軍傷兵缺勤的平均時間為98天。照此折算,全年送往醫院的傷病員約有230萬人,這還不包括留在部隊的。而1943年上報的傷員卻只有100多萬。縮水的確厲害!附帶一個參考數字作為對比:據格蘭茨搜集的資料,在1944年3月,蘇軍住院人員只有70多萬。
后備陸軍的補充和訓練單位,加上所謂“康復單位”,共有150多萬人!這么多后備人員,卻無力填滿前線的幾十萬缺額?除了再次證明傷亡的極端嚴重外,恐怕也是德軍訓練時間偏長的結果。馬丁·克里費德在論述德軍戰斗力時,曾提到過一項原則:傷員康復后,在返回部隊前必須再接受一段時間的訓練。這樣雖然有助于維持戰斗質量,但在補充困難的情況下,過度堅持這類原則,也會適得其反。
希特勒也發現,當前線兵力越來越少,國內人力也日益緊張的時候,德軍自身卻還有大量人員躲在后方無所事事。為了搜刮更多的炮灰,他以前就采取過一些措施。比如把部分新兵送往占領區訓練;在東線組建野戰訓練師;組建空軍野戰師等等,但效果都不顯著。由于德軍固有的陳舊體制,冗員反而越來越多。
終于,希特勒發狠了。他于1943年11月27日下達命令,要求從“多余員額”中抽出至少100萬人送往前線!即所謂的“100萬人為前線”運動。根據這道命令,后方單位進行了一次普遍“摸底”,解散了1/3的教導部隊和機關,用婦女來替代機關里的男人,并將非戰斗勤務盡量轉由“俄國輔助人員”承擔。
雖然希特勒為此簽發了措辭強硬的命令,收效卻不顯著。至1944年4月中旬,他只搞到了40萬人。希特勒的親信施蒙特無可奈何地承認:“這個命令的實施首先被官僚主義的工作程序拖延了下來,后來又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證嚴格執行。沒有利用元首制定的刑法條款,只抽出40萬士兵,而不是100萬。”1943年7—11月間,東線陸軍僅新增901900人(補充兵271000人,康復人員341900人,其他289000人)。
另有30多萬人的損失缺口無法彌補。
斗不過陸軍官僚的希特勒,只能盡量善用有限的一線兵力,特別是地面作戰部隊——主要包括野戰陸軍和武裝黨衛軍。空軍野戰師因為戰斗力太弱,1943年10月后被逐漸并入陸軍。1943年底至1944年初,德軍地面作戰力量維持在約440萬——449萬人之間,其中約250萬——260萬人部署在東線。另外,在芬蘭方向,還部署了第20山地集團軍。對蘇作戰的德國陸軍約占全軍的60%。
其余的德國地面部隊散布在西線、意大利、巴爾干等地。其中,暫時平靜的西線,在12月1日擁有64.8萬人,比夏季減少了近10萬人!這并不是因為作戰損失,而是大量部隊被調往東線等地“救火”的結果。
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希特勒把70%——80%的陸軍力量用于蘇德戰場,并將打殘的部隊撤到西線,補充休整后再重新派回去。1942年和1943年的兩次東線危機,都是依靠從西線調來的大量增援才得以緩解。1943年9月11日,西線德軍參謀長布盧門特里特證實,僅1942年10月以來的12個月間,他就向蘇聯前線增派了28個師(6個裝甲師或裝甲步兵師,22個步兵師)。

兩年過去了,由于東線局勢的惡化,希特勒所面臨的戰略全局也越來越嚴峻。過去為東線提供了大量增援的西線,似乎隨時可能變成戰場。
形勢逼迫著希特勒采取新的措施。1943年11月3日,他發布了第51號訓令(1943年第662656號絕密文件)。命令開頭回顧道:“過去兩年半同布爾什維克進行的艱苦卓絕、損失嚴重的戰斗,耗去了我們的主要軍事力量和最大的精力。這就是目前的危險和整個形勢。”
命令緊接著指出:“在東線,危險依然存在,但西線出現了更大的危險。”——西方軍隊可能在春季,甚至更早發動進攻。希特勒認為,由于西線沒有東線那么遼闊的地域提供足夠的戰略回旋縱深,這一威脅也就顯得尤其可怕。有鑒于此,他宣布:“我不能為了增援其他戰場而繼續削弱西線,我決定加強西線的防御力量。”
動搖中的東線德軍
除了人力不足外,現有部隊的動搖和沮喪,也是希特勒面臨的重大問題。1942年,德軍叛變及擅離職守者僅有16550人。1943年猛增到66861人,1944年繼續急劇增加!動搖者遭到了嚴厲鎮壓!僅1943年10—12月,就有1455名德國軍官被判死刑,其中1037人是因為“畏戰”和“棄職潛逃”。可希特勒還嫌不夠,干脆在1944年2月26日下達命令,拋開軍法審判,授權軍官、軍士和“作戰勇敢的士兵”,就地處決“違抗軍令”和“違反軍紀”者。
由于人力匱乏,并不是所有逃兵都會被殺掉,更多還是被送往懲戒部隊,在最危險地段充當最不值錢的炮灰。1943年10月1日,已經有4250人編入東線懲戒戰斗營。接近一個新編師的步兵人數。
仆從軍也在動搖。以羅軍為例,從1943年4月1日至1944年4月1日,因開小差而受審的官兵達到12227人,其中1391人被處死刑。雖然總數比德軍要少,但比率卻可能更高。
單純依靠暴力,無法遏制動搖情緒的擴散。希特勒又乞靈于思想控制。1943年12月22日,他下令在軍中建立納粹黨的領導機構。國防軍統帥部設立了納粹黨督導部,部長直屬于希特勒。此后,在德各軍種總司令之下也設立了國社黨督導部。師及師以上司令部和同級別機關,設有黨的指導員。師以下直到營一級,該職務則由一個參謀兼任。值得一提的是,陸軍總部國社黨督導部部長的職務,被交給了舍爾納將軍。
他是德國陸軍中一顆正在升起的新星,而他的新職務也說明了他的政治立場。在厭倦了曼施坦因這樣的老派將領后,希特勒準備讓狂熱的納粹黨徒來指揮部隊。
2.1944年初的東線陸軍,
雖然希特勒要求增強西線,但德軍主力并沒有離開東線。在1943年10月1日,東線占用了德國野戰陸軍總員額的64%。根據《德國陸軍1933—1945》,1943年12月1日,東線德國陸戰兵力為2619000人。1個月后,下降為2528000人。上述數字還沒有包括后方警衛。
另外,在所謂“芬蘭方向”,德第20山地集團軍也擁有大量部隊。格蘭茨認為所謂“挪威北部”兵力為7萬人。但美國的戰役研究資料援引的德國檔案卻證實,第20山地集團軍三個軍中的一個就有56000人。
集團軍總兵力按照西頓的說法是176000人。參考過大量德軍檔案的法國軍史學者給出了更高的數字,稱第20山地集團軍在1944年1月需要補給的總額為217000人(鑒于法國人列舉的“補給統計”,往往包括了輔助人員甚至戰俘等等,我們還是以西頓的數字為準)。

將東線和“芬蘭方向”加在一起,德國在1944年1月的對蘇地面兵力為270.4萬人。如果加上后方警衛區域的兵力,還要更多一些。
雖然總員額下降,但由于精簡了后方單位,特別是用“輔助人員”取代德國后勤人員,東線戰斗部隊的數量反而有所增加。1943年12月31日,前方兵團(含黨衛軍和空軍野戰部隊)人數達到202萬人,平均每個師約1萬余人。前方兵團以外,東線陸軍獨立戰斗部隊秋季兵力約40萬人,其中包括10萬炮兵。

由于1943年德國軍工產量飆升,東線裝甲部隊雖然損失嚴重,但依然靠著源源不斷的補充維持著較強的戰斗力。到1943年12月20日,裝備有3629輛坦克強擊火炮。包括933輛長管四號坦克,699輛“虎”和“黑豹”。但由于損失太大,僅僅過了十天,就下降為3356輛。其中坦克1849輛,可動939輛;強擊火炮1507輛,可動879輛。總計可用1818輛,占總數的54%。
為了適應防御戰的需要,和夏季相比,年底東線的強擊火炮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數量已經和坦克相差不大。與此同時,東線還配屬了相當數量的重型坦克,充當遏制蘇軍進攻的殺手锏。1943年7—12月,東線接受了278輛“虎”,徹底損失或后送了214輛。至1944年1月,剩下211輛(可動89輛)。幾乎同期,還接受了9個“黑豹”坦克營,裝備774輛“黑豹”(不含后來的補充坦克),徹底損失493輛。至1943年底,“黑豹”還有349——432輛。

德軍的火炮統計比較少見。按照1944年3月的材料,東線共有德制100毫米及更大火炮5441門,占全軍裝備數8257門的66%。另有德制75毫米山野炮194門,各國雜牌火炮1488門(中重型968門)。

總計東線德軍共有火炮7123門。其中100毫米以上(含100毫米)6409門。沒有找到東線步兵炮、迫擊炮、反坦克炮和陸軍高炮的專門統計。僅知道1944年4月1日,德國陸軍共有此類裝備5萬余門。即使按5成比例換算,東線也有約2.5萬門。



相比之下,希特勒發布“強化西線”命令后過了近5個月的1944年3月,西線也只有德產中重型火炮930門。按照編制,只能裝備16——21個步兵師。同一時期,東線則有5441門,是西線德軍的近6倍。而同期,東線陸軍兵力只有西線的4倍。也就是說,幾乎毫無損失,并得到希特勒“強化許諾”的條件下,西線的火炮滿額率也只有損失慘重的東線的一半左右。為了湊數,德國人只好把各國雜牌火炮大量拖到西線,數量甚至大大超過了德國火炮!
3.仆從軍和空軍F
由于兵力不足,希特勒只好向“盟國”求援。
斯大林格勒戰役后,德國人把仆從軍看得一錢不值,避免讓他們介入前線戰斗。現在,希特勒卻不得不放下架子,再度拖來大量“盟國”炮灰以填充戰線。1943年10月4日,東線仆從軍為18個師(不包括芬軍)。10月至12月24日,增加了羅馬尼亞第2、4山地師,第24步兵師;匈牙利第13、19步兵師;第1斯洛伐克師(前身為斯洛伐克機動師)。同期撤走了第250西班牙步兵師,匈牙利第13、19步兵師。
至12月26日,連同芬蘭軍隊在內,蘇德戰場上的仆從軍增加到40個師。
1943年底至1944年初,蘇德戰場仆從軍總數約80萬人。包括羅軍12個師23萬6千人,匈軍11萬3千人,芬蘭軍43萬人,一部分斯洛伐克軍人。不過,這些部隊大都被派去承擔反游擊或海岸警衛之類的次要任務,前線野戰部隊不多。按照德國統計,1943年12月31日,東線4個集團軍群指揮的前線部隊中,僅有仆從軍136985人(不含芬軍)。
除仆從軍外,東線德軍外籍兵團有53254人。如愛沙尼亞黨衛軍旅5099人(1943年12月);西班牙“藍色軍團”1500人;拉脫維亞武裝黨衛軍31500人(1944年7月)。湊上這些“盟友”,希特勒在1944年初,用于對蘇作戰的正規陸戰部隊,總數約350萬人。
除了正規軍人外,德軍還擁有數量龐大的“輔助力量”——既包括約20萬“俄國輔助人員”,也有大量德國輔助組織。

此外,德國空軍(除了作為陸戰部隊的空軍野戰師)和海軍在蘇德戰場也有大量兵力。1944年1月,德國空軍最大的航空集團部署在蘇德前線。包括東線的第1、4、6航空隊,以及芬蘭方向的第5航空隊一部。按德方統計,共裝備各類飛機2726架,占總數的41%。其中,部署在東線的一線作戰飛機為1683架。1944年上半年,蘇聯前線的德軍飛機還在繼續增加,在全軍中的比重也從41%上升到5月份的近46%。
除了作戰飛機外,東線3個航空隊在1944年1月還擁有6160門高射炮。加上第5航空隊,總數為7818門。其兵員總數估計也不會少(鑒于德軍兵力數據不完備,西方學者常用的兵力對比方式:用德國陸軍兵力和蘇聯陸海空三軍總兵力進行對比,無疑是不準確的)。
總體而言,在1944年初,東線的陸軍兵力是西線的4倍,重型武器是4——6倍,飛機是2倍。這些數據說明,德國武裝部隊的絕對主力依然在東線。

1944年初德國飛機分布(單位:架)

東線德國一線作戰飛機構成(單位:架)
1943年10月4日德國全軍師團分布(含仆從軍,不含芬軍)
4.編成、編制與新裝備
在1943年底至1944年初,東線新增了幾個野戰師。但同一時期,有更多的野戰師因為損失慘重而被解散。保存下來的步兵師同樣損失慘重。如第106步兵師(屬第8集團軍)自1943年3月至1944年1月20日,共損失15005人。相當于一次全軍覆沒。另外,根據希特勒“增強西線”的指示,第2裝甲師和第5山地師被調往西線。經過調整,到1943年12月31日,東線德軍以及仆從軍(不含第20山地集團軍和芬軍),共有205個作戰兵團(含33個機動兵團)。其中北方集團軍群48個(機動1),中央集團軍群64個(機動9),南方、A集團軍群共93個(機動23)。
1943年12月至1944年1月,東線新增部隊
第2傘降殲擊師(配屬東線南部)
第371步兵師(來自巴爾干,增援東線南部)
統帥堂裝甲步兵師
第15黨衛軍師(1943年3—11月組建,配屬東線北部)
第11黨衛軍裝甲步兵師(由巴爾干調往東線北部)
第4黨衛軍旅
第15、21羅馬尼亞師
同一時期,被殲滅、撤銷或調走的部隊:
第52步兵師(1943年11月1日解散)
第86步兵師(1943年11月3日解散)
第321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30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降為師群)
第250(西班牙)步兵師
第1、3、4、5、6、9、10、12、13、21空軍野戰師(11月改稱野戰師,并入陸軍)
第2空軍野戰師(1943年11月解散,殘部1944年2月并入第6野戰師)
第15空軍野戰師(解散,殘部并入陸軍第336步兵師)
第183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51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68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降為師群)
第4空軍野戰師(1943年11月1日改稱野戰師并入陸軍)
第18裝甲師(改編為炮兵師)
第38步兵師(1943年10月23日解散)
第112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137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161步兵師(降為師群,師部改為A軍級集群指揮部)
第216步兵師(1943年11月17日解散)
第217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23步兵師(1943年11月26日解散)
第255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62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293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23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27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28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32步兵師(1943年9月3日解散)
第333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339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降為師群)
第355步兵師(1943年11月2日解散)
第444警衛師(僅剩司令部,1943年5月解散)
第5山地師(調往西線)
第2裝甲師(1944年1月15日調往西線休整)
第141、147、143、151預備師


為了適應新的戰爭環境,同時對被解散的部隊進行改編,德軍開始采用新編制。從1943年10月2日起,開始推行“1944年型”(有時被稱為“1943年型”)步兵師編制。全師德國官兵11317人。另外配備1455名蘇聯輔助人員。后者主要承擔勤務工作,以便騰出德軍官兵充當戰斗員。1943年12月1日,新型師的兵員數改為13656人。其中戰斗部隊9652人(步兵5500人),供應部隊2245人,后方人員1759人。
新式野戰師的步兵營,由過去的9個縮減到6個,師屬火炮由48門縮減為36門。但步兵火力增強,機槍總數反而有所增加;淘汰了輕型迫擊炮,大量裝備80—120毫米的中重型迫擊炮。確立了以75毫米炮為核心的反坦克火力配系。
為了應對不測,德軍野戰師的后勤部隊也配備了越來越多的武器。如1943年9月,第383步兵師(中央集團軍群)就給后勤部隊編制了50挺輕機槍(相當于一個步兵營的標準)。其具體分配為:
第383通信營
電話連(6挺輕機槍)
無線電連(4挺輕機槍)
通信供應縱列(1挺輕機槍)
第383供應隊
供應指揮部(2挺輕機槍)
第383摩托化輕型供應縱列(2挺輕機槍)
第3—6重型供應縱列(各6挺輕機槍)
第383供應連(6挺輕機槍)
2個醫療連(各2挺輕機槍)
第383軍事警察處(1挺輕機槍)

稍后,新式野戰師又開始裝備突擊步槍;兩種革命性武器——反坦克火箭筒和反坦克長柄火箭彈,也大量進入部隊。這是兩種步兵便攜的反坦克武器,但比過去的一些步兵反坦克武器更為強大便利。從此,只要德國士兵能夠在蘇聯坦克逼近前生存下來,就有可能依靠一己之力將可怕的重型戰車摧毀!
反坦克火箭筒和反坦克長柄火箭彈
西方作者堅持認為前者是德國人剽竊美國“巴祖卡”火箭筒創意的產物,口徑采用德軍鐘愛的88毫米,作戰射程91.4米,最遠據說可達到400米,可以60度角擊穿150毫米裝甲。后者分為“小型”和“大型”兩種(即30型和60型),可以對30——80米(一說最大60.3米)距離上的蘇聯坦克構成致命威脅。其戰斗部使用了黑索金炸藥,空心裝藥造成的金屬射流長達1.52——1.83米!可以擊穿140—200毫米裝甲!如果說它有什么缺點,就是有效射程較短,超出后命中率急劇下降,再就是威力大得連使用者都感到膽戰心驚!
1943年9月,單兵反坦克火箭彈小批量進入部隊。1944年大量裝備,其數量從數萬枚很快增加到數十萬枚甚至數百萬枚!到底有多少蘇聯和西方坦克,因為駕駛者的輕率而葬身于火箭彈之下,恐怕永遠也拿不出準確的數據。
除了給步兵師配備75毫米反坦克炮和單兵火箭彈外,德軍也加強了他們的軍直屬反坦克火力。鑒于88毫米高射炮驚人的反坦克威力,德國人研制出專用的71倍管88毫米反坦克炮,并于1943年投入使用。

1944年德軍步兵師構成和裝備
下屬3個步兵團,每團1987人,編制有1個反坦克炮連,1個步兵炮連,2個步兵營;新步兵連裝備的輕機槍增加到16挺,用2門80中型迫擊炮取代了輕型迫擊炮;重武器連裝備12挺重機槍,6門80迫擊炮或75步兵炮;步兵炮連裝備12門80迫擊炮,4門120迫擊炮或150步兵炮。反坦克炮連的一個排裝備75毫米重炮,一個排裝備50毫米重炮。

1個炮兵團(2013人);
1個偵察營(708人);
1個工兵營(620人);
1個通信營(379人);
1個反坦克炮營(484人,一個連6門37炮加6門50炮,一個連12門75炮,一個連12門20高炮);
1個野戰補充營。
師屬勤務人員2380人:馬拉或摩托化運輸縱列,1個醫療連,野戰醫院,獸醫連,野戰警察和野戰郵政等等。
裝備有2128支手槍,7980支步槍,681支沖鋒槍,機槍541挺,72門81迫擊炮,21門120迫擊炮,12(一說18)門75步兵炮,6門150步兵炮,6門37反坦克炮,24門50反坦克炮,18門75反坦克炮,12門20高炮,24門105榴炮,12門150榴炮。后來又編入600支突擊步槍,108個反坦克火箭筒,以及大量的反坦克長柄火箭彈。
新編制頒布后,東線德軍的改編過程非常復雜,搞出了很多新舊編制混合的怪物。由于前線損失太大,所以還伴隨著一系列的合并重組。東線僅1943年11月就解散了23個傷亡慘重的野戰師(根據《俄國前線》和《德軍序列》的資料整理統計。可能不完全)!不知道是為了保住面子還是出于別的什么考慮,德國人將其殘部改編為“師群”(Divisions-Gruppe),并冠以被解散師團的番號。
所謂“師群”,一般由被解散師團殘余的步兵組成(通常有一個團的實力),通常被編入其他野戰師或者軍級集群。這種做法給歷史研究造成了很大混亂。蘇聯人就經常會把“師群”當成師來看待。因為在實戰中,戰斗兵力比一個團還少的德國野戰師也不少見。
下面以一個實例來了解東線新編制的實施和重組:
德軍第36步兵師(中央集團軍群)。1943年11月2日編入了第268師群(就是被解散的第268步兵師。上一卷曾提到過該師被擊潰的過程),將其作為自己的第三個步兵團。
第36步兵師原有的2個步兵團解散了各自的第3營;偵察營改稱為“燧發火槍”營。鑒于新稱謂只是個花頭,沒什么實際意義,本書依然稱其為偵察營;第36步兵師自己的炮兵團被抽走,作為集團軍直屬單位。第36步兵師只能接受前第268步兵師的268炮兵團。
由此形成的第36步兵師新序列為:

第87步兵團:第1、2營
第118步兵團:第1、2營
第268師群:第488、499步兵團殘部
第36師屬偵察營
第268炮兵團:1—4營(第4營來自第321炮兵團)
12月8日,又接受了新編的第36坦克殲擊營(前身是軍屬單位)
制定新序列還算容易。而在戰爭條件下,按照新編制給第36步兵師配齊武器則要困難得多。直到1944年3月20日,才形成如下武器編制:
步兵團:
步兵連:13挺輕機槍,2門80迫擊炮
機槍連:12挺重機槍,4門120迫擊炮,3挺輕機槍
步兵炮連:2門150重步兵炮,6門75輕步兵炮
坦克殲擊連:12門PAK40型75反坦克炮,13挺機槍
師屬:
偵察營:各連與步兵編制相同,其中一個連配備自行車
坦克殲擊營:
第1連配備12門PAK40型75反坦克炮,13挺機槍
第2連配備12門自行75反坦克炮
第3連配備12門20毫米高炮,4挺機槍
炮兵團:
輕型炮兵營(3個連):11門105榴炮
重型炮兵營(3個連):9門150榴炮
德國陸軍還在東線組建了一些特種兵團,如1943年9月在中央集團軍群內建立的第1滑雪殲擊旅。至年底,該旅已經成為一個強大的作戰兵團,不僅配備大量強擊火炮、自行重炮、20—88毫米高炮、迫擊炮、輕重機槍和新式的MP43沖鋒槍,其編制也非常完備。步、炮、輜重、工兵一應俱全,相當于一個略有些縮水的摩托化步兵師。
其1943年12月1日具體編成為:
指揮部:
偵察排、通信排、工兵排(3挺輕機槍)
4個滑雪營:
每營3個滑雪連(每連10挺輕機槍,一個排配備M P43沖鋒槍),1個機槍連(6挺重機槍,6門80毫米迫擊炮,3門20毫米自行高炮)
1個重滑雪營:
滑雪通信排,1個摩托化坦克殲擊連(12門75毫米反坦克炮),1個自行輕高炮連(12門20毫米),1個自行重高炮連(6門88毫米)
1個迫擊炮營:
摩托化指揮部(2挺輕機槍),通信排,3個迫擊炮連(每連3挺輕機槍,12門120毫米迫擊炮)
1個工兵營:
2列雪犁列車(各1挺輕機槍),1個摩托化工兵連(2挺重機槍,9挺輕機槍,2門80毫米迫擊炮和6部火焰噴射器),2個滑雪工兵連(2挺重機槍,9挺輕機槍,2門80毫米迫擊炮和6部火焰噴射器)
1個炮兵團:
1個強擊火炮營(1個指揮連,三個連各14輛),1個自行火炮營(1個指揮連,3個炮兵連,每連6門150毫米重榴炮)
供應營:
摩托化維護連(6挺輕機槍)
半履帶供應連(8挺輕機槍)
摩托化供應連(8挺輕機槍)
2個滑雪供應連(各3挺輕機槍),野戰補充連:10挺輕機槍,3挺重機槍,2門80毫米迫擊炮,1門120毫米迫擊炮,1門20毫米高射炮,1門75毫米反坦克炮,1部火焰噴射器
1個醫療營
1個摩托化軍事警察連
1個獸醫連
1個屠宰連
1個面包連
1個行政連
德國裝甲師1943年型的編制于9月24日發布,依舊是1個坦克團。下屬2個坦克營,一個營裝備四號坦克,一個營裝備黑豹坦克,每營4個連,每連22輛坦克。關于43型裝甲師實力的另一說為:四號坦克營86輛,黑豹坦克營73輛,另有11輛指揮坦克和4輛偵察坦克。
裝甲師的炮兵團有18門自行火炮(12門105毫米,6門150毫米),13門105毫米榴彈炮,8門150毫米榴彈炮,4門100毫米加農炮。反坦克武器主要是13門75毫米炮。
2個裝甲步兵團共4個營,其中一個配備半履帶裝甲車。裝甲步兵得到12門自行步兵炮的支援。
裝甲師的防空火力非常強大。包括34門20高炮,17門4管20高炮,9門37高炮,12門88高炮。這些高炮不僅可以對抗低空蘇聯飛機,還可以對付蘇聯坦克。
全師兵員14727人,機槍1311挺,80毫米迫擊炮52門,120毫米迫擊炮18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