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線:從烏克蘭到羅馬尼亞
- 朱世巍
- 5022字
- 2020-06-05 18:54:42
二、紅軍
1.整體實力
1943年10月至1944年3月,蘇聯武裝力量總人數維持在998萬——1020萬人,和德軍大致相當。但紅軍的構成沒那么復雜,大致分為“戰備部隊”和內地軍區。前者包括對德作戰軍、遠東和南高加索防御部隊及大本營預備隊。另外,1944年3月12日,蘇軍住院人員為727000人。除了內地軍區,在1944年1月1日,蘇軍“戰備部隊”為8562000人。包括陸軍7337000人,空軍536000人,海軍391000人,國土防空軍298000人。
其中,對德作戰的總兵力為635.4萬人。包括:陸軍550.7萬人,海軍25.2萬人,空軍38.8萬人,國土防空軍20.7萬人。蘇聯也組建了一定數量的外籍部隊,1944年初約43900人。
很多西方學者認為,蘇軍之所以能夠將這么多部隊集中在蘇德戰場,完全在于蘇聯沒有其他戰線需要顧及。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在1944年1月1日,德國在蘇聯以外的三大戰區(西線、巴爾干、意大利)擁有141萬人的地面部隊。而同期,蘇聯僅在遠東就維持著1162991人的龐大兵力,在南高加索也有相當數量的部隊。雙方在“次要方向”維持的作戰兵力相差并不太多。而且德軍各戰區距離較短,加上交通線發達,能夠比較及時地在彼此間調動兵力;相對來說,蘇聯遠東地區距離戰場太過遙遠,交通也不發達。事實上,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蘇聯已經很少從遠東調動部隊。
蘇德雙方前線兵力懸殊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還在于兵力結構的不同。蘇聯以陸軍為第一優先,海空軍沒有德國那么龐大。雖然不清楚蘇聯內地軍區的具體兵力,但從相關材料分析,估計總數約150萬人或更多一些。他們和大本營預備隊(488000人)一道,構成類似德國后備軍的戰略預備力量,但數量卻沒有德國后備軍(360多萬人)那么多。估計造成差異的原因有兩個:第一,蘇軍的訓練周期較短。1943—1944年,前線部隊干脆在新解放區直接征兵,因此留在后方的新兵相對較少;第二,蘇聯將大量后備部隊、后備軍官和訓練機構編入了前線方面軍和集團軍,其總數約50萬人。這些人員既可以及時補充損失,本身也成為前線力量的組成部分!比較之下,東線德軍的野戰補充營和野戰訓練師,加在一起至多6萬余人。
蘇聯對德作戰陸軍構成
戰斗部隊70%
保障(工程、通信等)部隊12.2%
后方(鐵道、汽車、道路)部隊7.6%
后備部隊及野戰訓練機構9%
武器方面,蘇聯對德作戰軍1944年初擁有如下裝備:火炮迫擊炮95604門(不含50輕迫和火箭炮),坦克自行火炮5254輛,作戰飛機10200架。
大本營預備隊另外裝備389輛坦克,7000門火炮迫擊炮和602架飛機。

1944年1月1日蘇聯對德作戰軍裝備
步槍卡賓槍:287.15萬支
自動槍:96.31萬支
機槍:17.34萬挺
迫擊炮:4.91萬門
(82和82以上)3.86萬門
火炮*:4.43萬門
(76和76以上)3.02萬門
高射炮:1.2萬門
(中口徑)5200門
坦克:4400輛
(中重型)2900輛
自行火炮:800輛
(中重型)400輛
作戰飛機:10200架
(新型)8800架
作戰艦艇:115艘
(潛艇)79艘
*不含海岸炮
蘇軍統計前線部隊共有76毫米或更大口徑火炮3.02萬門,但沒有列出100毫米以上火炮的數字。據德國情報資料,前線蘇軍3月份裝備76毫米或更大口徑火炮35000門(和蘇聯年初統計很接近),其中1萬余門為100毫米或更大口徑。
和庫爾斯克會戰開始前相比,蘇軍裝甲兵力衰減最為嚴重。至1944年初,前線戰車減少約一半。作戰軍和大本營預備隊加起來也只有5643輛坦克自行火炮,其中僅2413輛可動,占總數的43%。可動率比德軍低出10個百分點。
整體評估,1944年初,蘇德兩軍實力對比如下:

2.步兵
6409門前線紅軍雖然擁有550多萬陸軍,但一線步兵的數量卻大為減少。在1944年,只有1/4的蘇聯步兵師達到8000人,其余只有5000——7000人,有些甚至只能維持3000——5000人的規模。如第212步兵師,編制8200人,但在1943年12月,實際僅有5200人。再如第93近衛步兵師,編制人數8000人,1944年2月實際兵力為6000人。各步兵團僅有2個步兵營,每營424人,步兵連113人。按德國標準,這個師的“戰斗力量”不足3000人。
為了補上缺額,蘇聯人把越來越多的老頭和小孩送到軍隊。在1943年底,有些部隊中的非適齡兵員已經占到一半。為了合理利用,一些部隊嘗試按年齡分配戰斗兵種。比如把20——25歲的士兵編入機槍營;35——45歲年紀較大的則去操縱迫擊炮和反坦克炮。
隨著人力的枯竭,單純依靠后方征兵,已經不足以彌補巨大的傷亡。但蘇聯人獲得了另一個巨大的人力儲備庫,那就是新解放區。這里當然包括很多不樂意參軍的烏克蘭農民,甚至被俘虜的“俄國輔助人員”也會被充入紅軍的隊列。由于從庫爾斯克會戰以來,紅軍的進攻持續不斷(特別是在烏克蘭),這些補充兵大都沒有時間接受訓練,幾乎是剛剛入伍就馬上被送往前線。很多情況下,只能讓老兵在部隊里教會他們使用武器的基本方法。其戰斗力之差,是不難想象的。
舉例來說,主攻赫爾松橋頭堡的第49近衛步兵師,戰斗前一個月內(1943年11月15日至12月15日)補充了2211人。新兵主要來自新解放區。他們的年齡有大有小,幾乎沒有受過像樣的訓練。即使湊上這些人員,全師兵力依然不到6000人。每個步兵連只有70——75人。作為近衛部隊,第49師的狀況還算好的。同一時期,第307步兵師各步兵連不足50人。


實戰中,第49師的糟糕表現證明該師的問題不僅是實力欠缺。雖然他們此前已經在該地段打了一個月,卻連對手的兵力和火力配系都沒搞清,只得在進攻前一天派出一個步兵連,由一營炮兵支援實施戰斗偵察。這個連離開壕塹后僅僅沖擊了50——100米,就被機槍和迫擊炮給打了回去,損失慘重而戰果幾乎為零;主攻開始后,因為工兵工作不力,第一梯隊還沒沖到德軍第一道壕塹,就被雷場和鐵絲網擋住了去路,陷入德軍各種輕重火器的屠殺之中。因為偵察不力,蘇軍發射的大量炮彈也沒有摧毀多少德軍火力點。第49師就這樣沖擊了一天,結果連前沿的鐵絲網和雷場都沖不過去。
紅軍第49近衛步兵師實力(1943年12月16日)
總人數:5986人
步槍:3348支
自動槍:809支
輕機槍:114挺
重機槍:41挺
高射機槍:3挺
各種火炮迫擊炮:95門(不含輕迫)
3.坦克部隊
相對于質量低劣的蘇聯步兵,紅軍的技術兵種依然保持著較高素質。除了在戰爭中發揮穩定的紅色炮兵外,最受寵愛的紅色坦克兵得到了特別的重視。庫爾斯克會戰后,各坦克集團軍就曾被調到后方進行短期休整,得以保存不少精華。而在新的一年,新式坦克的出現,還將部分解決蘇聯坦克部隊自哈爾科夫戰役以來所處的裝備劣勢。
最具決定意義的事件是在1944年2月至3月,紅軍開始裝備T-34最優秀的改進型——T-34/85中型坦克。早期列裝的部隊包括第2、6、10、11近衛坦克軍。新坦克裝有一門優良的85毫米坦克炮,即使使用普通穿甲彈,也可以在500——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德軍的“虎”式和四號坦克。只有逐漸成為德軍中堅力量的“黑豹”坦克不畏懼T-34/85。根據紅軍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副司令羅特米斯特羅夫《關于改進紅軍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措施的報告》(1944年8月30日),新式T-34的85毫米火炮,從任何距離都無法擊穿“黑豹”的前傾斜裝甲;“黑豹”卻可以在近2公里距離擊穿T-34的前裝甲。
根據同一份報告,蘇軍的新式斯大林-2重型坦克,其裝甲大致和“虎”相當,但122炮略優于“虎”的88炮。(下一卷將以專門章節介紹1944年蘇德新坦克的技術對比)。

T-34/85坦克技術參數
成員:5人
戰斗重量:32噸
發動機:500馬力
最大時速(公路):55公里
最大時速(越野):30公里
最大行程(公路):300公里
武器:85毫米火炮1門
炮口初速:1200米/秒(配用BR-365P穿甲彈)
角度:-5+25
裝甲:炮塔正面90毫米
炮塔側面75毫米
炮塔后部75毫米
車體前斜板47毫米
車體側面60毫米
車體后部47毫米
紅軍坦克部隊在1944年依然堅持建立強大的坦克集團軍。作為集團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年初的坦克軍編成為3個坦克旅(每旅65輛坦克),1個摩托化步兵旅,3個自行火炮團(12輛Su-152,16輛Su-122,21輛Su-76),1個迫擊炮團,1個高射炮團。理論上應該全部裝備中重型坦克,包括208輛T-34和1輛KV,配備8臺火箭炮和1295輛汽車。但實際上只能保證一半。
機械化軍有3個機械化旅,1個坦克旅,3個自行火炮團,1個迫擊炮團,1個高射炮團。理論編制為176輛T-34和21輛T-70,8臺火箭炮,1835輛汽車。
為了徹底擊敗德軍,在1944年,紅軍必須實施更為深遠的包圍,以殲滅更多的重兵集團。坦克集團軍無疑承擔著主要重任。但要在遠離出發陣地的德軍縱深腹地戰斗,除了配備更強大的武器外,還需要完善部隊的指揮和協調。為此,蘇聯人總結了1943年的作戰經驗。當時,坦克部隊行進間的通信距離不能超過25——30公里。由于采用統一的頻率范圍,容易被竊聽;加上大功率電臺數量不夠,約有一半命令和報告比規定晚1——3個小時送達。蘇軍地面與空軍的無線電聯系,主要采用三種方式:協同動作通信網;協同動作通信網+空軍集團軍導航通信網;空軍集團軍通信網+空軍—坦克集團軍司令部專用通信網。下一步,紅軍要把空地協同落實到坦克旅一級。
但在1944年夏季前,紅軍坦克集團軍的各項改進尚未完成。戰斗中,由于步兵和炮兵的突破能力不夠,配屬給步兵的支援坦克又太少(這是坦克總數減少所決定的),以至于經常把坦克集團軍用于突破德軍防御。這樣往往會削弱其縱深突擊實力。

4.蘇德兩軍的對比評估
除一些極端情況,在1944年初,蘇德兩軍步兵師的大致實力為,蘇聯步兵師:總人數5000——7000人,步兵2000——3000人;德國步兵師:總人數約10000人,步兵3000——4000人。
比較而言,德國步兵師的總人數肯定要比蘇聯步兵師多出不少。但步兵人數卻差得不多。事實上,蘇聯步兵師越來越像輕便的戰斗旅,依靠集團軍提供集中的后勤和火力支援;而德國步兵師雖然步兵越來越少,后勤和火力分隊依然維持著很大的架子。除了一些新銳部隊,德國師的一線實力變得越來越弱,過于笨重的后勤和裝備也難以撤退。極端情況下,德國人沒有足夠人力來防守前線,只能用炮擊來“封鎖”紅軍前進的道路。
但另一方面,德國師畢竟人數眾多,而且普遍配屬武器(包括后勤人員)。由于人力配置重心后置,稀松的一線戰斗隊形能夠損失的兵員有限,反而不容易被徹底包圍和全殲。蘇聯步兵師卻比較脆弱,德國人的有限反擊就能將其打垮。當時戰場上的常見情況是:一個德國師的步兵被消滅了大半,火力和后方分隊卻基本完好;一個蘇聯步兵師在進攻中陷入圈套,很容易就被包圍和擊潰。其稠密的步兵隊形也容易招致慘重的損失。蘇聯步兵過于缺乏訓練,以至于很少被珍惜使用。德國人其實也無法珍惜他們受過訓練但數量有限的步兵。因為除了犧牲步兵外,沒有更好的辦法救出炮兵和后方人員——而他們偏偏是人力的大頭。

最受關注的兩軍裝甲部隊,質量差距自庫爾斯克會戰以來一直在縮小。雖然實戰對抗中,蘇聯坦克的不可恢復損失依然大大超過德國,但這主要是雙方戰車質量差距所導致的。由于紅軍坦克手的努力,即使不能給予德國坦克致命一擊,也能將其打得暫時無法動彈。由于德軍一直在撤退,這些被擊傷的坦克最后不是被自己人炸毀,就是留給紅軍當禮物。而隨著蘇聯坦克和戰術的改進,被一舉摧毀的德國坦克,包括曾不可一世的“虎”和“黑豹”,也越來越多。德國人為了維持質量優勢,就必須制造裝甲更厚、炮彈穿透力更強的新坦克,直至超越發動機的承載力。
戰爭中,雙方也在竭力學習對方的長處。德國人模仿蘇聯,逐漸縮小野戰師的人數,力求建立更多的新部隊。當然,他們也沒有放棄傳統做法,繼續維持著一些超額編制的精銳師團,將其投入最危險的地段,以求取得“超群”的效果;一些強硬派將領如莫德爾,把后方的部分冗員也拉上前線。
蘇聯人則建立更多的軍司令部,以期將幾個步兵師合成一個較強的兵團。更重要的是,紅軍已經厭倦了代價慘重、戰果卻很有效的擊潰戰。為了把完整的德國野戰師、軍,甚至集團軍——包括一線步兵和各級火力、后勤分隊——全部裝進包圍圈,紅軍將利用越來越強大的坦克和炮兵集團,不僅要在狹窄地段突破防線,還要以超越撤退德軍的高速沖入更深遠的縱深,堵住敵人的退路,把他們放進火海交織的沸騰大鍋里徹底煮掉。

但在1944年初,發起這樣的進攻卻是困難的。紅軍坦克集團軍戰車太少,協同能力不夠,對步兵也難以寄托太大指望。由于地面泥濘和惡劣天氣,炮兵和飛機也不能提供及時的支援。盡管如此,斯大林和朱可夫依然要求發起猛烈進攻,尤其是在烏克蘭方向。因為他們很清楚,曼施坦因自庫爾斯克會戰以來,丟失了堅固的陣地,接著又失去了第聶伯河天險,紅軍不能給曼施坦因喘息和構筑陣地的時間,必須立刻發動進攻,突破他的臨時防線,盡可能地捕捉、殲滅他的重兵集團。至于曼施坦因那些引以為自豪的精銳裝甲部隊,此時實力也和紅軍一樣受到了嚴重削弱。而且斯大林也掌握了對付他們的秘訣:讓各方面軍全線出擊,使德軍的裝甲預備隊顧此失彼。
當然,在年初的烏克蘭戰線,紅軍還處于去年戰役的尾聲,由于沒有時間準備,暫時無法在接踵而來的新戰役中真正協調一致。而在遙遠的北線列寧格勒方向,面對擁有更堅固陣地的德國北方集團軍群,一次經過精心準備的全面攻勢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