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沈?qū)W士張歌人[1]
拖袖事當年,郎教唱客前。斷時輕裂玉,收處遠繰煙。孤直縆云定[2],光明滴水圓。泥情遲急管,流恨咽長弦。吳苑春風起[3],河橋酒旆懸。憑君更一醉,家在杜陵邊[4]。
[1]沈?qū)W士:指集賢學士沈述師,字子明。張歌人:即張好好,歌妓。杜牧《張好好詩序》謂“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來樂籍中”,后又從江西幕隨沈傳師移宣城幕。大和六年(832),“為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知詩作于大和六年。
[2]縆云定:《列子·湯問》:秦青“撫節(jié)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此句即暗用此典故。縆,通“亙”,連接、貫通。
[3]吳苑:即古長洲苑,在今江蘇吳縣太湖北。
[4]杜陵:本名杜原,又名樂游園。秦置杜縣,漢宣帝在此筑陵,故名杜陵。地在今陜西西安東南。
杜牧大和六年作此詩時,在沈傳師宣州幕為團練巡官,試大理評事,時年三十歲。其時,沈傳師弟沈述師亦來幕府,并納幕中歌妓張好好,故詩人有詩贈之。
張好好善歌,故贈詩即以各種比喻來描繪張好好歌聲的宛轉(zhuǎn)圓潤美妙,以及歌者的情態(tài)和聽者的感受,以此贊頌好好。詩中對好好歌聲的描寫形象貼切,意象情態(tài)極為優(yōu)美,能讓人從中獲得美的享受。詩人對張好好的贊美,實際上也包含著他對作為歌妓的張好好的同情。讀此詩,宜與其《張好好詩》并讀,這樣更可見詩人的這一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