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走向成熟的開始(4)
- 人性的優點(大全集)
- 卡耐基
- 3493字
- 2014-01-17 09:14:56
這是拒絕盲從的拉爾夫·瓦多·愛默生所講的名言。這對喜歡強調由別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以增進人際關系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非常強大的震撼。
或許我們可以將愛默生的話這樣來理解:“要盡可能從他人的觀點來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觀點。”假如成熟能帶給你什么好處的話,那便是發現自己的信念,以及無論遇到怎樣的因素,都維持著實現這些信念的勇氣。
當我們處于一個陌生的環境,又沒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參考時,最好的方法便是順應一般人的標準,直到我們自己的經驗和信心足以給我們力量,然后才能照著自己的信念和標準去做。若是還不清楚自己反對的對象或理由便貿然從事改革,則只能說是蠢人的行為了。
不管怎么樣,時間會給我們機會,讓我們歸結出一套屬于自己的價值體系來。舉例來說,我們會發現誠實是最好的行事方針。這不僅是因為許多人這么教導我們,也是由我們自己的觀察、經歷和思索的結果而來,認為犯罪的代價是不值得的。很幸運的是,對整個社會來說,大部分人都對某些生活上的重要基本原則表示同意,否則,這個社會將會變得混亂不堪……
像追求安全感一樣,人們喜歡順應環境,最后往往使自己成為環境的奴隸。對我們來說,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應該是在接受生活的各種挑戰,是要不斷奮斗,并經歷各種爭議。著名的戰地特派員愛特加·莫勒曾說過:“一般男女并不因追求消極性的德行(如:順應環境、安全或一般所謂的幸福)而達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憑借承受重擔以達到卓越的境地(這也是最大的幸福)。健康的人從不逃避困難,我們的祖先一直就了解這一點。”
我在前面曾對接受責任為一問題進行討論,并認為這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從這個觀點來理解,成長應解釋為:在父母的保護蔭庇之下,逐漸使自己獨立發展起來。
如果我們真的達到了成熟階段,就不再需要后退躲進懦怯者的避難所里,也就是說不會去順應環境;我們不必躲在人群當中,不敢把自己的獨特性顯現出來;我們不必盲從別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主張或觀點。
當我們內心存在某種信念時,成熟的性格能使我們去堅持這個信念,也能驅使我們去遵行這些信仰。每個人對社會都負有一種責任,就是好好運用自身所具備的種種能力,以便對社會作出更多有意義的貢獻。
在這一點上,愛默生所采取的堅定立場贏得了我的敬重。他在世的時候,有很多從事反奴隸或其他種種改革運動的人希望得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絕。愛默生當然同情這些運動,也都希望他們能做得很好。但他卻不認為應該把自己的精神與能力放到這些運動上,因為那并不是他的特長所在。他始終在堅持這個原則,雖然這樣做會遭人誤解,他卻全然不顧這些。
堅持一項眾人不支持的原則,或不隨便遷就一項普遍為人支持的原則,都不是件輕松的事。當一個不隨波逐流的人,愿意在受攻擊的時候堅持信念到底,那么就表明他具備極大的勇氣。
有一次,我去參加某個社交聚會,話題正轉入近來發生的某個議題。當時,在場的人全部贊成某個觀點,只有一位男士提出了不同的建議。他先是客氣地不表示意見,后來因為有人單刀直入地問他的看法,他才微笑著回答:“我本來希望你們不要問我,因為我與各位的觀點不同,我不希望這個愉快的聚會因為我變得不和諧。但既然你們問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說出來。”接著,他便把看法簡要地說明一下,立刻遭到大家的圍攻。只見他堅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場,毫不讓步。結果,他雖然沒有說服別人同意他的看法,但他堅守著自己的信仰,沒有作別人思想的應聲蟲,因而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一些認為自己負有某種特別使命的人,并不需要你向他們發表什么有關人性價值的長篇大論。這種人通常為熱忱的使命感所驅使,因此變得義無反顧,使自己不顧一切地去面對各種挫折與困境。
但像我們這樣的一般人,便常常搖擺于各種團體的壓力之間。因為我們認為:假如有很多人反對,那么一定是我們錯了。我們的信念常常被絕對多數所壓倒。當大多數人反對我們時,我們會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極大的懷疑。
還有人覺得:那些不隨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歡嘩眾取寵或喜歡標榜“與眾不同”的人。我們不會以為一個在大街上打赤腳的人,或一個留胡子的人,或穿著T恤參加正式宴會的人,或在劇院內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崇尚自由的獨立人士,反而會以為他們像動物園里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甚高明罷了。
不得不承認,我們今日最難要求自己做到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在這充滿了大眾產品、大眾傳播及裝配線教育的當今社會,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很難,要維持自己的本來面目更難。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常以一個人所屬的團體或階層來區分他們的屬性,如“她是上班的已婚婦女”、“他是工會的人”、“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動分子”等。幾乎我們每個人都被貼上了標簽,同時也毫不留情地在為別人貼標簽。
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哈洛·達斯十分關心與重視順應群體與否的問題。有一年,他在學生畢業典禮上,發表了一篇題目為《成為獨立個體的重要性》的演說,內容大致如下:
無論你受到多大壓力,就算它使你不得不改變自己去順應環境,但只要你具備獨立的個性氣質,你就會知道,不管你如何盡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環境投降,你仍會失去自己所擁有的最珍貴的資產——自尊。想要維護自己的獨立性,可說是人類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當別人橡皮圈章的尊嚴表現。隨波逐流雖然在短暫的時間內能使你得到某種情緒上的滿足,與此同時它也在時時干擾你平靜的心靈。
在這場演講結束時,達斯校長做了一個很深刻的結論。他表示:“人們只有在找到自我時,才會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到這個世界上來、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將要到什么地方去等這類問題。”
1955年6月,澳大利亞駐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受任為紐約聯合大學的名譽校長時,也發表了一次演講,內容如下:
每個人的生命意義在于,要把自身所具有的各種才能發揮出來。我們對自己的國家、社會、家庭,都具有責任。這是我們之所以存活在這個世上的理由,同時也能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有意義。如果我們不去履行這些義務,社會便會出現混亂,我們的天賦和獨立性也得不到發揮。我們有權利、也應有一個神圣的機會去培養自己的獨特性,并從中追求快樂與幸福。
如果你想使自己變得更加成熟,第七項原則是:
堅持自我本色。
不要做令人討厭的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在不斷地給他人制造乏味,讓人生厭,這種行為說不上什么罪過,也不算什么不軌行為,卻會對周圍的人產生極大的危害。而且我們生活的這一世界也無法將這些令人乏味的人或事隔絕開來,使它們不至總是糾纏我們;現在的醫學十分發達,可以治療許多疾病,但至今似乎仍沒有聽說,有可以治療“令人乏味”這種疾病的藥方。
面對“令人乏味”這種疾病,如果預防是最佳的治療方式,那么,在治療這種疾病之前,我們必須先診斷出該疾病的原因來。現在先來分析這“令人乏味的人或事”所產生的條件或方式。
以下幾種情況最會令人生厭,如果我們事先了解在自己身上是否發生這些情形,并在今后加以避免,那不就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嗎?
1.說話不把握重點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篇作品,是模仿一個嘮叨乏味的人,如何漫無邊際地描述一件事,卻從沒有講到要點的經過。故事是這樣的:“啊,我跟你講過我到西部參觀哈比印第安村的事嗎?我們是星期五早上出發……啊,不,應該是星期四。我告訴過你我們得星期四走,因為星期三我要去看牙醫。我上面的牙有點松動,必須讓牙醫幫我修理一下。那個牙醫真是啰嗦,嘴不停地講個沒完沒了。幸好他還懂得做生意。我曾和上司提起過他。說到我的上司,他真是個怪人,做什么事總要依靠我,因為他老是心不在焉。有天,我對愛拉說:‘愛拉,假如我哪天不干了,你想我的上司會怎么辦?’愛拉回答說:‘假如你辭職不干,我就要回家去找媽媽了。’這不是很幼稚嗎?”
結果,你一直都不知道那個哈比印第安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甘當“啞巴”
這種典型的人,比較起健談的人當然占少數,但也非常值得一提。
當你絞盡腦汁想要找出一個意氣相投的話題來當做談話的材料,卻發現完全是對牛彈琴。你試了又試,想要逗他講出一些東西,但你看到的只是一個沒有表情的臉,或聽到幾聲單調的“哦”而已。如果你算幸運的話,或許可以聽到一句比較具體的問話——“是嗎”以作為你“單人秀”的獎品。
這種人似乎不存在一點兒感性心理。想從他身上挖掘出什么智慧或禮貌性的反應,就像到外星球去發行股票一樣困難。他們不會對你或是你的話題感興趣,只會永遠保持那種馬鈴薯似的安靜,絕不受到外界的任何影響。
3.不停地談論小孩或寵物的事
“你的小孩好嗎?”作為一句最普通的問候語,卻最會招來人們的反感。
這類型的問候語通常不具什么價值,但只要一打開話匣子,你便得枯坐在那里,讓滔滔不絕的話題把你淹沒。這類談話內容通常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