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讓你的女孩能力超群(4)
- 培養了不起的女孩(大全集)
- 凡禹 燕君
- 3501字
- 2014-01-17 11:26:39
再次,孩子動手材料少。爸爸媽媽花錢買的玩具,外表雖美觀,但大多數是機械或電動的,不能拆拼,孩子缺乏動手材料。
不少小學生,由于在生活上由父母“包打天下”,6歲的孩子鞋帶散了都不會系急得直哭;9歲的孩子不會穿衣服,鬧出將內衣當外衣穿的笑話;10歲孩子要媽媽喂飯。在這種“溫室效應”下,孩子因嬌寵而任性、脆弱,追求享受,缺乏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與能力。這樣的孩子是很難成才的,甚至連能否長大成人都成問題。
孩子很小就有“自己來”的愿望,從蹣跚學步開始,盡管跌跌撞撞,也不肯讓大人牽拽。到2歲時,孩子就常執拗地說“我自己”,不愿別人干預。通過動手動腦進行探究便成為孩子的一大心理需求。家長只要注意觀察就能發現,孩子經常是不知疲倦地在動手操作和探索。
女孩子經常動手動腦,做力所能及的事,獨立地從事一些活動,就能促進她們身體、智力、能力,以及性格、情緒等方面的發展。如果家長過分“關心”、“保護”,一切包辦代替,女孩子就會由于缺少鍛煉機會而影響她們各方面的發展,造成能力低下,性格怯懦,智力發展也會受到阻礙。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呢?我給家長朋友提出三條建議:
(1)大膽放手鍛煉。培養女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長的教養態度很重要。家長不要對孩子百般呵護、束縛太多,而要放手讓孩子主動活動、鍛煉成長。孩子在動手制作東西或玩操作性游戲時,往往會把家里弄得很亂,所以家長就容易限制孩子開展這類活動,這不利于培養孩子動手能力。
正確的做法是不要去限制孩子,而是要給她們提要求。如孩子玩剪紙時,要求她玩完以后,把紙屑清掃干凈;玩拼插玩具時,要求她玩完將玩具材料裝好,放回原處碼放整齊。這樣,不僅滿足了孩子動手的需要,還能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孩子自己干活時,有時會“闖禍”——毀壞東西,所以家長往往采取高控制的做法,不讓孩子隨便動手。當然,孩子缺乏經驗,確實容易闖禍。但如果對她們采取高控制,這也不準動,那也不準動,肯定不利于孩子的發展。孩子動手干活不慎損壞了東西,但換回來的卻是更加寶貴的東西——獨立生活能力的增強。當然,凡孩子能接觸到的地方,要排除隱患,如電插座要安在孩子夠(找)不到的地方,能造成人身傷害的器具和貴重易損的物品要收藏起來等。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自主地動手探索,一般就闖不了什么大禍。
(2)為孩子創造條件。孩子是在一定的環境中成長的,要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就要為孩子創設能促使他們動手的環境和條件。比如,讓孩子穿帶紐扣的衣服有助于培養孩子動手操作能力,那么,家長給孩子買了衣服后就要先檢查衣服扣子和扣眼的大小是否合適。如果不合適就應更換、加工,否則扣起來難度太大,孩子就不愿動手去扣了。為了培養孩子扣紐扣的動手能力,家長還可以給玩具娃娃做兩件衣服,釘上扣子,讓孩子在游戲時給娃娃穿脫衣服,或者專為孩子制作一個扣扣子的操作板,供她們動手玩操作性游戲。
讓孩子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也很有好處。如幫媽媽剝豆、疊小件衣服、整理書報等。
(3)積極支持鼓勵。家長要支持女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勵她們做有一定難度的事。孩子常常要干那些她們不會干或干不了的事,比如看媽媽拖地板,她也要拖。其實,這也是孩子的一種心理特點。因為,不會干和干不了的事對她們來說,是很新奇并有較大吸引力的。遇到孩子執意要干她干不了的事時,家長不要訓斥,而應幫助孩子,和她一道去做,或家長做時讓孩子來“幫忙”,干完事后最好稱贊孩子“真能干”。
藝術才能,讓一切更精彩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藝,既可以讓孩子得到藝術的熏陶,又可以為孩子的將來拓展更多的生存渠道。因此,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藝術班就成了父母最熱心的事。
亨利·摩爾是英國著名的雕塑家,是20世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家之一。這次,他有12件雕塑作品在北京北海公園湖邊展出。
10月的北海公園,柳樹依舊婀娜多姿,秋風襲來,撩起人們無盡的情懷。幾艘船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蕩漾,勾起我無邊的思緒和遐想,仿佛我跟著船一起在動、在漂;只有那對面巋然不動的白塔,才讓我明白身在何處。漫步在北海湖邊,伴著柳枝、伴著鳥鳴,伴著湖水,伴著亨利·摩爾的雕塑,我仿佛走在人間仙境,仿佛步入藝術殿堂,領略著藝術和自然風光的和諧美。
“媽媽!”是女兒那甜甜的聲音把我拉到現實。她和幾十個小朋友,用畫筆、心和手去勾畫亨利·摩爾雕塑的“母與子”坐像。她的畫接近尾聲時,有一位報社記者想拍女兒的畫和雕塑,她欣然同意了。
她畫完了一張之后,已是中午。我想帶她和78歲的母親去飯店吃飯,她不同意:“不吃,要繼續畫第二張‘母與子’臥像。畫完了畫,四點鐘還要到老師家上打擊樂課。”
我被她的執著深深地感動了,于是給她買來了香腸、炸雞腿、糯玉米。她按時完成了第二張作業。在此期間,我沿著湖邊,一路小跑把亨利·摩爾的其他10件雕塑都攝入了我的相機里。她看著累得狼狽不堪、汗流滿面的我,拍拍我的肩膀,說了聲:“媽媽,辛苦了!”
跟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我常常被孩子那種毅力和精神所感動,還有那獨特的藝術氛圍,仿佛自己也置身于藝術世界。我以前不知道亨利·摩爾的名字,更不了解他的作品。今天是因為陪女兒,我才認識了他,結識了他的作品,知道了他的作品是從人體結構以及自然物體,諸如石頭和骨骼中汲取了靈感。這些作品是一位極富創造力的藝術家、一位偉大的人文主義者對表現形式本身所進行的畢生探索和頌揚。
回到家里,78歲的姥姥仔細地端詳著外孫女的畫,在連連稱贊的同時,自己不顧一身疲勞,拿起筆也畫起了素描,并對我說:“我再不畫那些花、草、鳥的畫了,我也要畫點雕塑、名畫……”也許藝術的魅力、藝術的感染力就在于此。
和孩子一起邁入藝術的殿堂,享受那幽雅的快樂!
當孩子看到熒幕上出現碧綠的田野,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笛子。伴隨著畫面的變換,聽著優美動聽的音樂,似乎感受到了牧童的愉悅心情,陶醉在美妙的鄉村景色中,禁不住伴著音樂晃動身體。
作為家長,使孩子和藝術結緣,將使她們受用無窮。但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孩子因為家長的漠不關心,藝術的火花無聲無息地被湮滅了;另外有一些家長則希望孩子成名成家,為自己撈來滾滾的財源,使孩子的藝術天賦扭曲了,變形了。
藝術潛能也是特殊才能,特殊才能不等于天才,后天的環境與后天的教育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家長應該做些什么呢?
(1)盡量為孩子創造機會。對孩子的教育忽冷忽熱,要求水準忽高忽低,沒有細微的教育方案,沒有長遠的打算,便不能使孩子藝術活動的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
應該抓住機會,不失時機地給孩子科學的指導。孩子一歲時就可以握筆“涂鴉”了,將筆和紙交給孩子,特別是把顏色鮮艷的筆交給孩子,不僅使孩子畫一的要求得到滿足,也能刺激孩子視覺的發育,使手指、胳膊得到鍛煉,促進小肌群的成長。假如此時父母看到孩子因一畫而撕破了紙,筆也扔到地上便訓斥孩子,就會在孩子稚嫩的心靈時種下筆和紙不可隨便亂動的種子,那么,這個孩子長到可以不撕紙的年齡時,已經不喜歡這種最普通的文化用品了。
(2)關心孩子的各種興趣。孩子對事物感興趣時,也是最有指導效果的時候,錯過這一時機,將給孩子帶來終生缺憾。日本孩子教育家井深大先生指出:人的腦細胞網絡是由出生后受到刺激,逐步發展與完善的,人生下來就具有各種細胞,其功能起初是潛在的,如果不適當地給予刺激,它們便不能分裂增殖,很可能在發揮作用之前就告終結。
興趣就是對這種潛在的種種細胞給予有效的刺激。如果這種刺激持續則強烈,興趣就會使細胞增加。童稚期,大腦細胞需要多種刺激,從而為具備多種功能作準備。興趣的變化不是壞事,它是人自身才能增加的表現。當孩子想知道事物的名稱。或者想叫父母給她念書講故事時,父母以“真討厭”“我很忙”的態度予以拒絕,與一個個地解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滿足孩子的要求相比,其結果迥然不同。
(3)讓孩子自發地對藝術產生興趣。父母想培養孩子某個方面的藝術才能,不要過于性急,急于訓練孩子會打亂孩子興趣愛好的臨界期,使孩子永遠地失去某種能力發展的可能。父母急于求成的結果使孩子逃避超負荷的訓練,因為繁重的、強迫的刺激將使孩子產生厭惡情緒。
(4)讓孩子體會到進步的樂趣。切忌嘲笑孩子的努力。在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時,隨時保護孩子的積極性,對孩子哪怕是一點微小的進步,也要給予高度贊賞,即使孩子提出大人不屑一顧的問題,父母也要表示關心,承認孩子付出的努力。
在培養孩子藝術才能的過程中,父母的作用十分重要,關鍵在于理解與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來發現、啟發、引導、挖掘孩子的藝術潛能,不要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也不要自暴自棄,作為父母,應該從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尋找教育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