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德兩國在世界上的作用
- 影響你一生的清華演講(大全集)
- 宋洪潔
- 3421字
- 2014-01-20 13:26:15
約翰內斯·勞 2003年9月12日
約翰內斯·勞于1931年1月16日出生在德國伍珀塔爾市郊的一個教會家庭。畢業于出版專科學校,曾任基督教青年出版社經理。他1958年步入政壇,歷任北威州議會議員、伍珀塔爾市議會社民黨黨團主席、伍珀塔爾市市長、德國社民黨北威州主席、德國社民黨副主席等職。約翰內斯·勞1978年起任北威州州長長達20年,并先后兩次出任德國聯邦參議院議長。1999年7月至2004年6月任德國聯邦總統。
尊敬的校長,尊敬的教授們,特別是親愛的同學們:
非常感謝你們給予我的熱情接待。多年來,你們的學校清華大學,與德國的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有著良好和富有成果的合作,在我們兩國的科學交流中,清華大學發揮著突出的作用。我非常高興,今天能到你們大學來做客。
這是我第三次到貴國來訪問。上一次是1988年。你們一定可以想象,我是帶著怎樣好奇與向往的心情期待這次訪問的。15年對很多民族發展史來說算不上一段長時間,對于擁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來說就更不足掛齒了。但是過去的15年卻急劇改變了中國。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次我來到的是一個“新國家”。
在準備這次訪問時,我讀了一本報道中國的書。其中寫到一段一個外國人同一個中國歷史學家的對話,那個中國人說,以前,我們每年大概有兩個大變化,三個小變化。1993年或1994年以后,這輪子越轉越快。現在,早上醒來,只要床還在臥室原來的地方就覺得松了一口氣。
從我上次訪問以來,中國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常常來之不易。以目前我們在德國的經驗來看,變化與結構轉型是會帶來痛苦的。我欽佩中國人民應對深入改革及承受改革所帶來壓力的態度與方式。過去兩天中的所見所聞使我相信,中國正面臨著眾多獨特的挑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農業國要轉變成為工業國家,工業的私有化,銀行業的改革,建立有效的社會與醫療保障體系,還有完善法制,所有這些都是重大的任務。可你們已經取得了那么多成績!你們根本不必懼怕批評性的論戰,與中國所面臨的挑戰相比,我們在德國要解決的許多問題真可謂一覽無余。
中國在經濟和社會方面的變化也改變了中德關系。1972年建立外交關系以來雙邊貿易增長了50倍。近年來又有令人矚目的增加,今后繼續增長的潛力很大。
如今中國是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德國則是中國產品在歐洲的最大市場。“中國制造”是許多德國人早已熟悉的商品標志。中餐館是德國每一個城市餐飲業不言而喻的組成部分,中國菜在我們那兒有很多愛好者。
除了作為貿易伙伴以外,中國也已成為世界范圍內有吸引力的投資地,德國所有大企業都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經濟范疇,它全面影響著我們的關系。德國與中國發展起來的這種伙伴關系在其他領域也具有榜樣作用。目前有一萬三千多中國人在德國學習。在德國大學生的觀念中,到北京、上海和南京去學習是個秘訣,是以后在工業界找個掙錢多的好工作時的附加資本。這些年輕人顯示出了我們兩國間相互的興趣,同時他們也是我們兩國今后相互理解和友好關系的保障。僅去年一年就有十多萬中國旅游者來到了德國,去中國旅行也是德國旅游業的重要項目。兩國之間由此獲得了更大范圍內的人員交往,這種形式是過去所缺少的,今后肯定會給兩國關系帶來變化。
中國的開放不僅反映在經濟上而且反映在外交上。中國在世界上的作用發生了變化,其結果影響到整個國際關系。近年來,中國在東亞及東亞以外的地區承擔起越來越多的責任。這一發展最明顯的標志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這使得中國與其他世貿組織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擁有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中國更積極地躋身于多邊論壇,德國對中國的積極參與表示歡迎。
——由中國倡議建立的東盟國家自由貿易區為東南亞地區的貿易注入了新的動力,展示了長遠前景。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對用和平方式解決領土爭端的行為準則達成了共識。
——中國與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在“上海合作組織”內就這一地區的問題交換意見。
這些地區性的合作協議增進了參與國之間的相互信任,促進了貿易與安全。
今年和以后的幾年中,我們兩國在安理會共同擔負著責任。對于今年世界政治中重大的意見分歧兩國都主張依靠聯合國,依靠多邊解決的方式。我們必須堅持這一原則,否則我們就無法解決這個世界上的大問題,無論它是安全方面的,經濟或社會方面的,還是環保方面的。
朝鮮危機突出地顯示出,要阻止沖突的進一步升級,中國的努力和斡旋是不可或缺的。作為鄰國,中國對朝鮮半島的和平發展有自身利益的高度需要。中國積極承擔起與此相關的責任,其意義遠遠超出這一地區本身,關系到整個世界和平。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歡迎這種努力。
請允許我再提到另一個領域,我認為這一領域內的國際合作尤為重要:那就是環境保護。多年來我們一直面臨經濟行為破壞環境的問題,空氣污染,森林減少,可能的氣候變化。歐洲水災之年過后接踵而來的是高溫干旱的一年。我對中國簽署了《京都議定書》感到高興,非常歡迎中國愿意與我們和其他很多國家一起走上其規定的道路。這對今天的世界人民極其重要,對我們的子孫后代更為重要。德國非常愿意在這一領域與中國合作,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已有了這方面的具體計劃。
為國家和人民的幸福發展經濟是中國目前面臨的大挑戰。幾乎沒有人懷疑,貴國具有這種發展的潛力。人們告訴我說,到了上海我將親眼看到這一點。
要充分、最優地發揮出自身的潛力需要伙伴,德國和德國的經濟界愿意成為這樣的伙伴。盡管我們兩國大小不同,但業已開始的合作對雙方都大有好處。當然不是所有的美夢都能成真,不是所有預想的計劃都能實現。但我欣慰地看到,德國經濟界利用這個合作機遇的決心堅定不移,我鼓勵雙方繼續這樣做下去。因此,有一批來中國尋求合作的中型企業家隨同我來訪也就不是偶然的事了。
中國的開放和德國1990年的重新統一都發生在一個加強國際交流的時期,“全球化”成為這一時期世界范圍內討論最多的一個詞。
全球化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新的可能性。你們作為大學生和學者令人羨慕,可以在全世界的大學里挑選可能提供最佳學習和科研條件的地方。幾秒鐘之內就可獲得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這促進和加快了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作為依賴出口的國家,德國和中國都從世界自由貿易中獲益。
某些國家和政府害怕他們的人民自由接觸互聯網所提供的、幾乎是無限量的信息,他們試圖筑起阻擋信息和新聞自由的大堤。在德國,我們認為在無數新技術的面前,這種嘗試肯定是要失敗的。我們堅信,一個社會是離不開依賴于信息自由的創造性潛力的。
國際關系的全球化常常令人感到不安。很多人覺得,它的發展不受人的控制。然而全球化并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人的行為。為了掌握它,為大家的利益利用好它,必須對全球化進行政治塑造,為此,我們需要全球性的、多方的行動。
統一的德國在全球化的世界上與其他歐洲國家一起在歐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一聯盟不僅僅是一個自由貿易區,它是一個以共同的價值觀和信念為基礎的長遠共同體。它的成員國堅信,聯合起來共同應對目前及未來的種種挑戰比單干強,因此,它們愿意放棄一部分國家主權。
歐盟中聯合了大小不同的國家。我們反對一國或幾個國家主宰歐盟;同樣,在國際關系的塑造中,我們也希望盡可能多的國家參與進來。
歐盟在安全政策方面進一步緊密聯合。唯有如此,它才能夠承擔起更多的國際責任,為有效地保障和平作出貢獻。例如,德國和荷蘭在2003年上半年共同負責指揮駐扎在阿富汗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德國將繼續積極支持阿富汗的和平進程和重建。我們感謝中國也對阿富汗承擔了責任。
今后聯合國及其組織機構應成為我們最重要的政治工具。要想超越地區、語言、宗教和文化界限,誠懇地以平等的伙伴方式尋求全球問題的解決辦法,聯合國是最好的工具。
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目前作為安理會成員國的德國對有效發揮聯合國的作用負有責任。聯合國的強大與否最終取決于它的成員國共同行動的意愿。如果成員國的政治目標一致,聯合國就能夠戰勝前一段的挫折,成為多邊政治的核心工具。德國支持聯合國,因為我們堅信,國際社會只有統一行動才能解決當前的緊迫問題。
如今中國和德國以多種方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科技領域,我們都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在這個日益變小的世界上,我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相同的、跨區域的問題,外交政策正在變成世界內政。因此,我們兩國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正確和重要的:我們要加強所有領域里的合作,一起為加強建立在聯合國憲章基礎上的國際關系中的共同行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