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韓愈(3)

維是子產,執政之式⑧。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是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⑨,施及無垠。於虖⑩!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誰其嗣之,我思古人!

【注】

①伊:句首助詞,無實義。僑:子產的名字叫做公孫僑。②以禮相國:用禮法治理國家。相,治理。③維善維否(pǐ):是善是惡。④弭:堵塞,制止。⑤其:將要。⑥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古代的一種禮制。《詩經》里講周文王的祖先公劉,舉行養老典禮,尊崇年高德馨的老人,并請他們提出一些建議,作為施政的參考。{7}謗者使監:派人去監視議論國政的人。{8}式:法式,榜樣。{9}旁:通“溥”,普遍。{10}於虖:同“嗚呼”。

《子產不毀鄉校》是《左傳》中的著名篇章。子產是春秋鄭國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時,“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當時執政的是子產,他以禮法綱紀治國,進行了一些大膽改革。這就招致一些人的不滿、批評,甚至攻擊。有人建議毀廢人們聚集論事的鄉校,子產堅決反對。本文創作時間說法不一致,一說為唐德宗貞元末年,一說為憲宗元和末年。頌是古代一種稱頌功德的文體,文章主題明確,是為了歌頌子產的明智舉措。

子產不毀鄉校和周厲王監謗的故事,人們都不陌生。但韓愈卻在他的《子產不毀鄉校頌》中把二者聯系起來,加以對照。這就使人感到很有新意,而且能夠從中得到深刻的歷史教訓。經過這樣的對比,韓愈在文中說:“成敗之跡,昭然可觀。”他通過兩個歷史故事中采用兩種方法帶來兩種結果,說明管理國家應該采取什么方法。當然,韓愈只是從鞏固封建制度的立場出發的,但從認識論角度看,卻有普遍的意義。

除了贊美子產之外,韓愈在這篇文章中思古喻今,頓生感慨:“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成敗之跡,昭哉可觀。”同時也諷刺了當時執政者的獨斷專行。韓愈認為,天下之所以得不到正確的治理,就在于沒有稱職的良臣。其實,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像子產這樣的良臣,是很難被重用的,縱使一時能執掌權柄,實施改革,也免不了要遭到保守勢力的攻擊,一旦失勢或死亡,其改革的善政便又復歸失敗,即所謂政以人舉,也必以人亡。韓愈一生仕途不順利,多半因為君王昏聵,不聽諫言。因此,他對子產特別懷念。

最后,韓愈為子產的教化只限于一個鄭國而大發感慨。“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誰其嗣之,我思古人。”

此外,本文作為評論文可謂是短小精悍。全文僅用了169個字,但對鄭子產不毀鄉校一事作了準確精當的評價,多一字則費,少一字則失。其語言之高度凝練,令人嘆為觀止。

后人評論

余繼登《典故紀聞》:“治國之道,必先通言路。言猶水也,欲其長流,水塞則眾流障遏,言塞則上下壅蔽。”真可謂“言路者,國家之命脈也”。

張中丞傳后敘

元和①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②閱家中舊書,得李翰③所為《張巡傳》。翰以文章自名④,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⑤立傳,又不載雷萬春⑥事首尾。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⑦,位本在巡上。授之柄⑧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⑨耳。兩家子弟⑩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11}于賊。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12},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13}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14}。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外無待{15}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16}。以此詬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于理矣。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

當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茍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殘餓羸{17}之余,雖欲去,必不達。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18}!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19}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20}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愈嘗從事于汴徐二府,屢道{21}于兩府間,親祭于其所謂雙廟{22}者。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云: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愛霽云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云坐。霽云慷慨語曰:“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云知賀蘭終無為云出師意,即馳去;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愈貞元中過泗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云,云未應。巡呼云曰:“南八{23},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張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24}在圍中{25}。籍大歷中于和州烏江縣見嵩{26},嵩時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27},好學,無所不讀。籍時尚小,粗問巡、遠事,不能細也。云:巡長七尺余,須髯若神。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28},無不盡然。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29},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后無不識者。巡怒,須髯輒張。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眾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遠寬厚長者,貌如其心,與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嵩貞元初死于亳{30}、宋間。或傳嵩有田在亳、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嵩無子。張籍云。

【注】

①元和:唐憲宗李純的年號(806—820)。②張籍(約767—約830):字文昌,是韓愈的學生,吳郡(治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唐代著名詩人。③李翰:字子羽,趙州贊皇(今河北省元氏縣)人,官至翰林學士。④自名:自許。⑤許遠(709—757):字令威,杭州鹽官(今浙江省海寧縣)人。安史之亂時,他任睢陽太守,后與張巡合守孤城,城陷被擄往洛陽,至偃師被害。⑥雷萬春:與南霽云同為張巡手下的勇將。⑦開門納巡: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正月,叛軍安慶緒部將尹子奇帶兵13萬圍睢陽,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率軍從寧陵入睢陽城。⑧柄:權柄。⑨死先后異:死去的時間先后不同。⑩兩家子弟:指張去疾、許峴。{11}辭服:請降,投降。{12}“食其”句:尹子奇圍睢陽時,城中糧盡,軍民以雀鼠為食,最后只得以婦女與老弱男子充饑。當時,張巡曾殺愛妾、許遠曾殺奴仆以充軍糧。{13}蚍蜉(pífú皮伏):黑色大蟻。蟻子:幼蟻。{14}“而賊”句:安史之亂時,長安、洛陽陷落,玄宗逃往西蜀,唐室岌岌可危。{15}外無待:睢陽被圍后,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等皆擁兵觀望,不來相救。{16}說者句:張巡和許遠分兵守城,張守東北,許守西南。城破時叛軍先從西南處攻入,故有此說。{17}羸(léi雷):瘦弱。{18}“二公”二句:謂二公功績前人已有精當的評價。{19}沮(jǔ舉)遏:阻止,制止。{20}擅:專有。{21}屢道:多次往來。{22}雙廟:張巡、許遠死后,后人在睢陽立廟祭祀,稱為雙廟。{23}南八:南霽云,其在家中排行老八。安史之亂后,被張巡所收留。{24}常:通“嘗”,曾經。{25}圍中:圍城之中。{26}和州烏江縣: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北。{27}臨渙:故城在今安徽省宿縣西南。{28}帙(zhì至):書套,也指書本。{29}僅:幾乎。{30}亳(bó薄):亳州,治所在今安徽省亳縣。

《張中丞傳后敘》是一篇評論,記述唐代官吏張巡和許遠堅守睢陽英勇抗擊安史之亂軍的佳作,也可以說是為英雄人物譜寫了一曲慷慨悲壯的頌歌。

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后,張巡(709—757)在雍丘一帶起兵抗擊,后與許遠同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以微薄之力支撐到了最后,城破被俘后,與部將36人同時不屈而義。亂平以后,朝廷小人竭力散布張許降賊有罪的流言,為割據勢力張目。而李翰曾經親自見到張巡守城的事跡,韓愈感憤于此,就寫《張巡傳》為其澄清事實。

此文創作于唐元和二年(807),繼李翰撰《張巡傳》(今佚)之后,全文感情激蕩,褒貶分明,議論敘事互為表里,不分賓主,其“截然五段,不用鉤連,而神氣流注,章法渾成”。文中關于南霽云拒食斷指、抽矢射塔,張巡誦讀《漢書》、起旋眾泣等細節描寫細膩生動,傳神寫意,形象栩栩如生,光采照人。

本文是議論性較強的記敘文,全文議論和敘事并重,是韓愈對“敘”這種文體的一個創造。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議論與敘事并重。前半部分側重議論,駁斥了污蔑許遠的錯誤論調,并補敘和贊揚了張巡、許遠“守城、捍衛天下”的事跡;后半部分側重敘事,著重記敘了南霽云去乞師于賀蘭進明的英勇事跡,然后補敘張巡、許遠的軼事。前后兩部分雖各有側重,但又有內在的聯系,前者議論是后者補敘的“綱”,后者是前者的事實佐證,兩部分相輔相成,緊扣贊美英雄、斥責小人的主題。

本文多用事實作論據。如:駁斥傳言許遠畏死降賊的錯誤論調時,用了許遠讓位受權,并在外援不至、人相食且盡的情況下,仍堅持死守的事實;駁斥責備張巡、許遠死守的錯誤議論時,聯系當時敵我雙方力量懸殊“外援不至”,張巡、許遠死守睢陽以捍衛天下的功績,論證守城是正確的。由于都用事實作論證,所以對謬論的批判顯得義正辭嚴,具有不容辯駁的力量。

“駁斥城之陷,自遠所分始”的謬論,運用了類比法。作者用了兩個比喻,即“人之將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以此論證睢陽城的陷落事在必然。將許遠所守的城池先被攻陷,說成是許遠叛變投降,這不過是兒童之見,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通過駁斥誣蔑許遠的錯誤論調以及補充記敘南霽云的事跡,張巡、許遠的其他軼事,贊美他們在安史之亂中抗擊叛軍的英雄事跡,斥責安史叛軍以及那些貪生怕死的將領和誣蔑英雄的小人。

后人評論

黃震在《黃氏日抄》卷上十九中說:“閱‘李翰所為《張巡傳》’而作也。補記載之遺落,暴赤子之英烈。千載之下,癝癝生氣。”

祭田橫①墓文

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東京②,道出田橫墓下,感橫義高能得士③,因取酒以祭,為文而吊之,其辭曰:

事有曠百世而相感者,余不自知其何心,非今世之所稀④,孰為使余欷歔⑤而不可禁?余既博觀乎天下,曷有庶幾乎夫子之所為?死者不復生,嗟余去此其從誰?當秦氏之敗亂,得一士而可王,何五百人之擾擾⑥,而不能脫夫子于劍铓⑦?抑所寶之非賢,亦天命之有常?昔闕里⑧之多士,孔圣亦云其遑遑⑨。茍余行之不迷,雖顛沛其何傷?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跽陳辭而薦酒,魂仿佛而來享。

【注】

①田橫:戰國時齊王之后,曾自立為齊王。齊國被秦消滅以后,田氏家族堅持反秦。秦朝末年,田氏起兵恢復齊國。秦亡后,群雄逐鹿,劉邦派韓信攻破齊國,田橫自立為齊王,率部下五百余人退守海島。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后,遣使招降,田橫帶隨從二人往洛陽。未至二十里,羞為漢臣,田橫自殺。島上五百部屬聞田橫死亦全部自殺。史稱“田橫五百士”。②東京:唐代以洛陽為東都。③義高能得士:重義氣就能夠得到賢士的擁戴和幫助。④稀:作“希”,崇尚。⑤欷歔:悲傷,嘆息。⑥擾擾:煩擾,多而亂。⑦劍铓(máng芒):劍鋒,劍刃。⑧闕里:孔子故居和講學授徒之處,孔子生于魯國曲阜闕里,此處用以指代孔門。⑨遑遑:奔走不停息的樣子。

這是一篇撫今追昔的文章。唐德宗貞元八年(792),韓愈28歲,進士及第,但從此直至貞元十一年(795)這四年間,仕途多舛。他在長安三試博學宏辭科,皆不中選;三上宰相書以謀官職,均未被理睬,毫無結果。于是他帶著滿懷的失意不遇之情,悵然離開了長安,到河南孟縣去掃祖墓。當他路過田橫墓時,田橫這位死于千年之前的古人,其“義高能得士”的遺風,正好與他失意不遇的情懷,相互映射感發。于是他借祭田橫而發泄自己的一腔憤慨,寫下了這篇十分具有特色的祭奠文。

作者并沒有沿著借古慨今這一思路一直寫下去,而是掉轉筆鋒,波瀾突起,使文章不顯得平直、呆板。可以說,文章雖然以懷古為主調,但卻重在傷今。借對田橫能得士來諷刺當權者的無能,從而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

這篇祭文不過150個字,如此短章,卻議論縱橫,回環往復,辭簡情深,全從空際翻騰,寫出無限悲慨,唯恐余而不盡。所謂蕩氣回腸,正是韓愈早期文章的一大特色。

后人評論

馬其昶評贊曰:“詞意皆騰空際,似為橫發,又似不為橫發,此等文不徒以雕琢造語為工也。”

清代金圣嘆曰:“以沉郁之氣,發悲涼之音。逐二句抗聲吟之,真有天崩海立之勢。”

清代林云銘說:“以千百年前喪敗武夫之荒冢,何關于人?乃殷殷陳辭薦酒,豈不扯淡。蓋是時退之試宏辭科不售,三上宰相書不報,既歸河陽,又如東都,一副英雄失路,托足無門,眼淚無處揮灑耳,玩‘今世之所稀’句自見。中段以為橫能得士,而士不能免橫于死,歸之天命。見得有橫之高義,便足照耀千古,即千古而下皆樂為之效命,不得較論成敗之跡也。寓意最深。”

祭十二郎文

年月日①,季父②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③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④,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⑤,及長,不省所怙⑥,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⑦,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⑧,形單影只。嫂常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后四年,而歸視⑨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⑩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11}。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12}。明年,丞相薨{13},吾去汴州,汝不果{14}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于東{15},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嗚呼!孰謂{16}汝遽{17}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18}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19}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20}而就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齐哈尔市| 互助| 合山市| 彝良县| 桐柏县| 丹凤县| 涡阳县| 胶南市| 孝昌县| 达拉特旗| 齐河县| 通城县| 康定县| 绵竹市| 潮州市| 普洱| 宿州市| 凤山市| 耒阳市| 长岭县| 萍乡市| 高州市| 桐城市| 洛南县| 广水市| 保靖县| 社旗县| 同江市| 治多县| 临沂市| 盖州市| 寿宁县| 织金县| 会泽县| 古浪县| 宁城县| 泸西县| 遂川县| 台中县| 东城区| 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