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韓愈(2)
- 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
- 雅瑟
- 5992字
- 2014-01-20 17:09:58
《原毀》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即對比手法的運用。有“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的對比,有同一個人“責己”和“待人”不同態度的比較,還有“應者”與“不應者”的比較。從待人、對己兩個方面,通過古、今“君子”的對比,指出他們的不同表現和態度,進而得出“怠”與“忌”乃是毀謗根源的結論。最后,再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試語”相對比,甚至把對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寫結合起來,揭露的作用更鮮明尖銳。兩個“責于己曰”“早夜以思”等排比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往復回環,迂曲生姿,大大增強了造勢效果。
全文既有理論概括,又有例證說明;既有正面開導,也有反面對比。行文嚴肅而懇切,句式整齊中有變化,語言生動而形象,刻畫當時的不良士風,可謂筆鋒犀利,入木三分。
后人評論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全用重周、輕約、詳廉、怠忌八字立說。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毀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比,則不免露爪張牙,多作仇憤語矣。”
雜說一①
龍噓氣成云,云固弗靈于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②,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③,神變化,水下土④,汨⑤陵谷,云亦靈怪矣哉!
云,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云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云,無以神⑥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⑦不可歟!異哉⑧!其所憑依,乃⑨其所自為也。《易》曰:“云從龍。”既曰龍,云從之矣。
【注】
①雜說:論說文的一種。這是韓愈寫的四篇托物寓意的短雜文的第一篇,題目為編者加。②茫洋:遼闊無邊。窮:極,盡。此處是周游的意思。乎:同“于”,在。玄間:玄,深青色,這里指的是太空。③感(hàn漢):通“撼”,搖動,震動。震電:雷電。《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燁燁震電。”神:作動詞用,使神奇。④水:作動詞用,用水浸潤。下土:地。《詩經·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⑤汨:水四處涌出的樣子。⑥神:作動詞用。這里是顯示的意思。⑦信:實在,真的。⑧哉: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語氣。⑨乃:竟然,居然。
《韓昌黎集》中收有四篇雜說,乃是一組雜感式的小品文,本文是第一篇。四篇作品的具體時間難以確定,據推測為公元795年左右,因為此時作者正處于想要在仕途求發展而不得的時期。此文以龍喻圣君,以云喻賢臣,以龍和云的關系來說明圣君與賢臣之間的關系,即圣君是要依靠賢臣建功立業,賢臣又要仰仗圣君的識拔才能荷重行遠,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首段講云和龍的辯證關系。云由龍出,沒有龍便沒有云。云本來是不及龍那樣有神通的,但是,龍借助云才得以顯示出它的種種神通。這說明云也是有某種神通的,要不然它怎么能輔助龍顯示出那么多的神通呢?
接著說云和龍的神通的來源,說明云依憑著龍,龍也離不開云,龍失去它所依憑的云,也就不可能有神通了。最后,又作一轉折,說明龍所憑借的東西(云),乃來自它自己的所為。這一轉折寓意深遠,進一步說明了龍和云之間的互相依賴,并說明其中的根源是萬物互相依憑。
本文全篇極短,僅僅114個字,卻有無窮的寓意,似是包羅了人間的萬象。行文更是波瀾起伏,富于變化,可謂是一句一轉,一轉一天地。開篇說“云固弗靈于龍也”,而后轉承為“云亦靈怪矣哉”。從龍說到云,又從云轉回龍,曲曲折折,變變奇奇。雖然說起承轉合,說法多變,但是主旨仍舊不離云之“靈怪”可為龍之所“憑依”上,用字簡潔而含義深長。
本文正是因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才深刻表達了作者的寓意——君臣遇合,才能有所作為。君臣之間必須相互依賴,賢臣不可沒有圣君,圣君也須依靠賢臣。韓愈此文寫得很含蓄委婉,雖然真正目在于提醒君主重用賢臣,但一直到結束,其真正用意在文中始終沒有明確點出。
巧妙運用比興手法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所謂比興,“比”就是借寫他物他事來表達情致,“興”就是表達委婉含蓄而又令人回味無窮。本文通篇只就龍與云的關系著筆,從一個“靈”字著眼,并無一句點明本旨,可處處扣題。含蓄而又生動形象的寫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讀來意味深遠。
后人評論
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七:“寫得委婉曲折,作六節轉換,一句一轉,一轉一意,若無而又有,若絕而又生。變變奇奇,可謂筆端有神也!”
雜說四(馬說)
世有伯樂①,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②之手,駢死③于槽櫪④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⑤。食⑥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⑦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⑧,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注】
①伯樂:春秋時秦人,姓孫名陽,字伯樂。以善于相馬著稱,孫陽曾過虞坂,見一騏驥伏在鹽車下,對著他長鳴,孫陽于是下車而泣。此后,伯樂成了善于識拔人才者的代名詞。②奴隸人:仆人,奴仆,此處指馬夫。③駢死:并列而死,言死者甚多。④糟櫪:盛馬飼料的器具叫槽,馬廄叫櫪,槽櫪為并列復詞,即指馬廄。⑤一食:數量詞,猶言一頓。食通“飼”,飼養。⑥食(sì肆):用作動詞,即飼,喂養。下同。⑦策:馬鞭,這里作鞭策、驅趕之意。⑧盡其材:充分顯現其才能。
這篇雜文是韓愈諸多散文中非常著名的一篇。作者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以此比喻奇才異能之士的沉淪不得志。不但抨擊了封建制度下統治者對人才的盲目和忽視,也藉此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悲憤心情。時至今日,本文可以說是雅俗共賞、婦孺皆知了。究其根本原因,也不過是兩條:一是文字表達上的通達精練,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傳;再是思想內容上的深刻,語勢凌厲、一針見血,所以歷來都會引起大批自強不息者的強烈共鳴,并被掌權者援引。
此文創作的具體年代不詳,各家均未注明。但從作者一生的經歷看,應該和《雜說一》一樣,都作于韓愈求仕而不得的時期——即應試求官的階段。這個時期韓愈三次參加吏部博學宏辭科考試,三次上書,都被冷冰冰的命運擋了回來。
第一段,從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出發,說明千里馬才能的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開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點出論證的前提。這句話還包含著一個反題,即“無伯樂,則無千里馬”,實際上指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接著,作者提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一論斷,突出了這“常有”和“不常有”之間的尖銳矛盾,說明千里馬的被埋沒簡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勢而下,說到千里馬的命運上來,用“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描繪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具體情形,引人深思。
第二段緊接第一段,解釋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千里馬被埋沒,在一般人看來,大概要歸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見”。千里馬雖然“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量大大超過常馬,但人們“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只是按照常馬的食量來喂養它,說明喂馬者的無知。接著,用一組排比句揭示這“才美不外見”,正是“食不飽,力不足”所造成的惡果。最后一句反詰句“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了強烈的譴責。
第三段總結全文。先刻畫“食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后描繪這種人“不知馬”的表現,“執策而臨之”;再寫他們洋洋自得、以“知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馬,他們在千里馬跟前竟然宣稱“天下無馬”。兩相對照,生動地揭露了這種人的愚蠢、荒唐,對“食馬者”的無知妄說進行了辛辣的嘲諷。
全文托物言志,條理清晰,全文不過150余字,卻結構嚴謹,論證嚴密,語言簡樸洗練。細細數來,文中竟然連用11個“不”字,帶給我們許多啟示,值得我們去品味一番。
首先,這是一篇一氣呵成的托物言志文章,全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比善喻,字里行間洋溢出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浩然正氣。韓愈所倡導的“氣盛言宜”的創作理論也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體現。
其次,文中以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體,用得貼切,便使讀者從中覺不出一點離皮離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種人馬合一、身臨其境的感覺。尤其是使那些深有感觸的讀者們不由聯想到自己“只辱于奴隸人之手”時的種種不幸,產生出與作者之間在心靈上的迅速溝通。而順勢讀將下去,更覺心舒氣順,一瀉千里,累日積憤為之一吐,陣陣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飛躍、萬里急馳之心。作者在全文中無一句講到人才,但是我們掩卷思定又感到作者無不在講人才,這一藝術效果正是作者高度的藝術技巧所致。
此外,本文另外一個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來描繪千里馬的終身遭遇,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沒的原因,都能激發人們的不平感,也表達了當時千萬個有才之士的悲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來刻畫食馬者的淺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諷作用。一篇小品能夠取得如此強烈的閱讀感受,若非胸中廣有丘壑的大手筆是無法達到的。
后人評論
高步瀛《唐宋文舉要》甲編卷二引清代鴻儒張裕釗之語:“卓識偉論,上下千古,其文勢甚雄闊,而以盤勁之致行之,彌絕聲光郁然。”
師說
古之學者①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②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③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⑤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⑥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⑦,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⑧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⑨,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⑩之。
【注】
①學者:此處指求學的人。②傳道:傳授理論。即韓愈所說的儒家之道。授業:教授學業。③庸知:哪里用得著知道。庸:豈,哪里。④圣益圣:前一個“圣”,指古代圣賢之人,名詞。后一個“圣”指明白、賢惠,動詞。⑤句讀:即“句逗”,也就是斷句。古書沒有標點,因此老師教授的時候,先要教授斷句,以判斷句意,停頓處稱“逗”。⑥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的君主,傳說孔子當時曾經向他請教過關于官位的事情。⑦三人行:出自《論語·述而》:“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⑧術業:技術專業。⑨不拘于時:不被世俗規定所拘束。⑩貽:贈送。
《師說》一文乃是針砭時弊、有感而發的論說文。“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表明作者的見解,說明寄寓的道理。“師說”,就是談談從師求學的道理。文章闡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也表現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本文創作于唐貞元十八年(802)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針對當時社會上彌漫著一種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錯誤觀念,加之兩漢以來儒家經師嚴守師法、故步自封的不良風氣,韓愈寫了此文來說明為人之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同時,本文更是韓愈對那些誹謗者的一個公開答復和嚴正的駁斥。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他義正嚴詞地表示,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
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非今。同時也暗示,本段的主要內容是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后,作者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授業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接著,第二段開始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作者采用對比的方法分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倒數第二段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為了證明“圣人無常師”的道理,特別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
文末,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不拘于時”的“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古道”指“從師而問”,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良好學風。
《師說》構思精巧,語言雄放疏蕩。文中有許多千古流傳的從師從教名句,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等,至今仍有十分積極的教育意義。
實際上,還可以把《師說》看做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主張“文以載道”,并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作的年輕人。
后人評論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子產不毀鄉校頌
我思古人,伊鄭之僑①。以禮相國②,人未安其教。游于鄉之校,眾口囂囂。或謂子產,毀鄉校則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豈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維善維否③,我于此視。川不可防,言不可弭④。下塞上聾,邦其⑤傾矣。”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
在周之興,養老乞言⑥。及其已衰,謗者使監⑦。成敗之跡,昭哉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