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節 調庸和祿物

一、調庸的種類

大化二年,朝廷停止畿內的舊賦役,實行田調。田調的內容如下:根據鄉土所產繳納絹、帛、絲、棉的一種,另外每戶要交調。鹽贄成為調的副產品。就田調而言,田一町繳納絹一丈、絁二丈、布四丈。每戶的調布要征一丈二尺。鹽贄是指賦役令的雜物,贄是魚。畿內不產鐵鍬,故省略。鐵、鍬、鐮是主要的祿,當然以前就有。此法按照町別、戶別收調,沒有庸。庸布即人口的調布,是《近江令》以后的法。到了慶云三年,《令》中規定的京畿人口繳納調的制度已經廢除,朝廷讓京畿人口繳納戶別之調。也就是說,與京畿外的“外國”百姓不同,優先畿內人口。繳納調是根據一戶之丁,限制四等戶。議定繳納調的多少讓他們制作條例。據《令》記載,正丁收庸布二丈六尺,為了輕歲役之庸,息民之困乏,從而減半。太宰直轄部門皆免收庸。因此,庸布早在大寶以前就開始征收。到了養老時期,這一辦法依然實施。戶別之調一直是藤原朝之前的法。《賦役令》中規定也對正丁課稅。雜物是指根據土產品的實際情況,依據絹布率所收。還有副調物,種類甚多。其中有的隨著時間的變化會有所增加。除了鹽鐵外,還有魚藻及植物類,沒有礦物類。

當時,大倭的經濟逐代繁榮起來。工藝、制作等越來越進步。這樣一來,人們感覺到物品交換的不便,于是尋找貨幣原料,也尋找工藝應用品。文武天皇二年,因幡、周防獻上銅。朝廷讓對馬冶煉金礦。文武三年,朝廷設置鑄錢司,讓丹波獻錫。文武五年二月,朝廷讓對馬提供資金。之后,朝廷改元大寶。這些都是大納言大伴御行的主張。大伴御行去世后不久,朝廷派忍海郡人三田五瀨冶成黃金,授予三田五瀨正六位上,封三田五瀨五十戶田十町及賜絹、綿、布、鍬,免雜戶之名。朝廷還授予對馬的島司、郡司主典以上出錢的郡司進二階,授予找到黃金的人家部宮道正八位上,賜絹、綿、布、鍬等,終身免其戶的課役。與此同時,當地百姓三年間免課役,封贈右府御行之子百戶,賜田四十町。然而,就黃金而言,三田五瀨欺詐一事日后終于曝光。大伴御行也無從知道被三田五瀨欺騙了。此外,土佐、下總獻上牛黃,近江獻上白礬,伊豫獻上錫、白鉛,伊勢獻上朱砂、雄黃,常陸、備前、伊豫、日向獻上朱砂,安藝、長門二國獻上金青、綠青,下野貢上雄黃。這些屬于雜物、副產品,和三田五瀨的金礦性質相同,都是因大伴御行購買礦產而產生的一系列欺詐行為。

二、祿物的賞賜

大寶元年,文武天皇行幸熊野溫泉,免除扈從騎士當年的調庸。慶云年間的難波行幸也是如此。直到此時,士兵還是課戶。調庸的物品,運費都是讓課戶負擔。國司負責運送至大藏省。大概在雄略朝,大藏省分為齋藏、內藏、大藏。蘇我氏成為大藏省的檢校。這大概是秦氏獲賜宇豆浦佐姓以來的傳統做法。大寶以后,五位以下改為賜予位祿,四位以上也賜祿物。制度具體內容并不詳細。大寶元年三月,朝廷賜予阿部御主人絹五百匹、絲四百斤、布五百千段、鍬一萬口、鐵五萬斤、田二十町。大寶三年,朝廷甚至還賜給志紀親王近江鐵礦,賜予在京的從一位以下到初位的文武官員春秋的祿。這應該是大寶以前的習慣做法。大寶元年八月,皇親年滿者無論是否做官,都記入賜祿之額。就在新令中記錄的職事官員而言,規定五位以下賜祿當天一定到大藏受祿,否則會受到彈正的糾察。到了慶云三年,朝廷下詔讓諸司按成色檢校大藏省儲存的諸國之調。這是儲存在民部省的諸國的庸,沒有問題的收藏于大藏省,每年分給民部儲藏。直到奈良初年,當時還是錢貨尚不流通、物物交換的社會,官府的贈予都是賜給祿物。這是當時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倉庫中儲藏百物。國郡的正倉有米倉、布帛倉、雜物倉或酒醬倉。這些物品根據規定與命令授予,有時候用驛站挑夫來運送實物,送到大藏省及民部省,因此當時的財政在調庸上容易發生變化。在和銅年間后,朝廷制定《養老令》,到了天平年間,雖然有所差異,但大體上是一樣的。下面筆者抄錄一些出現在養老天平年間的文書中的內容,以示其概略。

在《賦役令》中規定:庸以正丁的歲役為十日,讓不出丁者納布二丈六尺,兩個次丁相當于一個正丁,調絹布為六丁一匹,緋為兩丁一斤。平均兩丁二斤緋,一匹布。其余雜物準照此類,鹽三斗、鐵十斤、鍬三口每口三斤、魚鰒十八斤、間魚三十五斤、烏賊三十斤、螺三十二斤、熬海鼠二十六斤、雜魚五十斤、雜臘百斤、鰒鲊二斗、貽貝鲊三斗、白貝菹三斗、辛螺頭打六斗、貽貝后折六斗、海細螺一石、棘甲六斗、雜鲊五斗、近江鮒、煮鹽年魚四斗、煮鰹魚二十五斤、鰹魚煎汁四升、藻紫菜三十八斤、雜海藻一百六十斤、海藻一百三十斤、滑海藻二百六十斤、海松一百三十斤、凝海菜一百二十斤、干魚六斗、未滑海藻一石、澤蒜一石二斗、島蒜一石二斗。次丁二人、中男四人,同一個正丁還有調等副產品,每人紫三兩、紅同茜二斤、黃連二斤、東木棉十二兩、安藝木棉四兩、麻二斤、熟麻十兩十六銖、枲十二兩、黃藥七斤、黑葛六斤、木賊六兩、胡麻油七勺、麻子油七勺、荏油一合、曼椒油一合、豬油三合。腦馬頭的中髓。——原注一合五勺、漆三合、金漆三勺、鹽一升、雜臘二升、鰹魚煎汁一合五勺、山蘭一升、青土一合五勺、橡八升、紙六張、筐柳一把、七丁一張、席苫一張、鹿角一個、鳥羽一只、磨刀石一個,二丁一張簾子、三丁席子一張、十四丁甕三斗一枚、二十一丁甕四斗一枚、三十五丁五斗一枚。這些各種各樣的土產能夠代替絹布而繳納。大體而言,漁戶的產物較多。南海、山陽等海島的居民蠶織業不便,因此才貢上上述海產品。

三、不課調庸的戶口

調庸不同于從土地收益中收的租子,而是課以人頭的勞動。因此,不課的戶口較多。免課的規定時時發生變動,情況繁雜,不出現在歷史記錄中。養老時期以前的事情無從考證。下面筆者列舉一下正倉院文書的神龜三年山背國愛宕郡云上里的賬本。直到此時,一直到丹波國的山南都屬于該郡。

戶主,從八位下動十二等出云臣真足戶,去年賬定良、賤人口四十人,包括男十八,女十三,奴六,婢三;賬后新附一個依附人口;今年記賬定良賤大小口四十一人,包括男十九,女十三,奴六,婢三。不課口三十六人,其中舊三十五,新一,包括男二十人,中有八位二人、授刀舍人一人、兵衛一、緣兒一、小子九、奴六;女十六人,其中妻一人、少女二人、緣女二人、婢三人、丁女五人、小女二人、耆老女一人。不繳納者一人少丁,繳納的有四人正丁。繳納調錢三十六文。

戶主,從八位下動十二等出云臣真足,年五十一歲,正丁;母,赤染依賣,年七十七歲,筑紫國;妻,佐太忌寸意由賣,年五十五歲;丁妻右頰黑痣;男,出云臣田主,年三十一歲,正丁,住筑紫國。以下略。

如上統計從四十一人中除去女性,從男二十五人中除去少子以下,剩下的正丁有九人。一個是戶主,二弟從八位動十二等,屬于有位之人,三弟是少初位上國上、授刀舍人,四弟是少初位國繼右兵衛。剩下的課口五人戶籍抄錄如下:

男,出云臣田主,年三十一歲,正丁,住在筑紫國;男,出云臣豐濱,年二十一歲,正丁;弟,出云臣楫取,年二十二歲,少丁,眉目間有黑痣;叔父,出云臣法麻呂,三十六歲,正丁,養老二年逃往近江國蒲生郡。

筆者對上述戶籍進行分析發現,這一家在筑紫有田宅,男出云臣田主和弟、妹八人及祖母一起生活、居住在那里;叔父出云臣法麻呂的妹妹多理賣以下男女十口自和銅年間以來逃往他處;二弟成為舍人兵衛,住在京師。留在云上里的僅是戶主夫婦、弟弟豐足、劃槳的、船人、男五人,此外有妹妹、少子、嬰孤,合起來不過十九口。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一般來講,納稅的“課口”很少,逃亡者頗多。庸調收入實際上比田租少得多。此外,人們生活艱辛,怨聲載道。詳細情況可以參考《大日本古文書》。

四、宮衙的配給糧食

無位庶人每天配給調庸布鹽。當時的官衙俸祿支付辦法沒有一定之規。下面筆者列舉天平十二年申請月糧的文書,我們可從中看出端倪。

內藏寮解申請月糧一事,總計二十三人,其中十二人是仕丁,十一人是廝丁,合計其中壯丁米六斛九斗六升,鹽六升九合六勺;廝丁米三斛四斗八升,人頭每天二升,鹽三升四合八勺,每人每天二勺,庸布六段,每人一段。

上述請求包含甲賀宮仕丁六人、廝丁六人,合一十二人所需俸祿。米三斛四斗八升,每人每天二升,鹽三升四合八勺,每天每人二勺,庸布五段,每人一段。如上請求久爾宮仕丁六人、庸丁五人,合十一人俸祿,前來領五月二十九天的料糧。希望按照申請數額分配。年月日署名略。

上面是丁這類雇傭小吏。接受上述月糧后,官衙的事務由這些人具體辦理。丁這類雇傭小吏都屬于正規的士。只有舍人、兵衙等才有資格晉升為有位之官。

五、薪炭事宜

下面筆者附帶講一下薪炭一事。薪炭稱作“御薪”,每年正月舉行進獻儀式。這一做法始于天武天皇四年正月。百僚諸人初位以上進獻薪炭。據《雜令》記載,“凡文武官員每月十五日一起進薪,長七尺以上,二十株為一擔。一位十擔,三位以上八擔,四位六擔,五位四擔,初位以上二擔,無位一擔。諸王比照上述標準。在這一賬簿內,資人向各本主繳納。又后宮及親王之薪炭自十一月一日起至二月三十日繳納。獲悉其薪炭用量,以量配給。”以后改為由諸司及畿內國司供應薪炭。各司進獻的薪炭稱御薪,視具體情況而定。賬內資人向其主人進獻,因此,從宮中到貴族家庭,一年的燃料有這些就足夠用了。究其原因,畿內之地已經開墾遍了。人們占有全部山林,靠山吃山,由此制造薪炭而已。薪雖然是賤價之物,但重量大,需要搬運,價格自然漲了上來。這也是壓榨人民、聚斂財物的一種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吉县| 长顺县| 成武县| 静乐县| 永泰县| 绥化市| 定南县| 霍林郭勒市| 虞城县| 英山县| 通州市| 和顺县| 时尚| 高台县| 安徽省| 华蓥市| 利川市| 瑞昌市| 英超| 北流市| 河曲县| 繁昌县| 百色市| 镇安县| 灵璧县| 米易县| 多伦县| 靖边县| 高碑店市| 金乡县| 华宁县| 临西县| 新竹县| 屏东县| 台中县| 安龙县| 罗江县| 武定县| 禄丰县| 遂溪县| 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