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稻田大學日本史(卷三):奈良時代
- (日)久米邦武
- 4814字
- 2020-06-24 13:16:36
第5節 學術的發展和律令的選定
一、鄭玄學的感化
儒學屬于現世的教義,包含政治、歷史、文學,不適合教化男女和社會。《大學》的講授始于應神天皇時的博士。欽明天皇朝時,朝廷聘請各類博士。這些博士講文史、法學。到了圣德太子時期,學問越發興隆。于是,神、佛、儒皆通的中臣鐮足嶄露頭角。《懷風藻》的序中寫道:“淡海先帝之受命也,建庠序,征茂才,定五禮,興百度。”這時,《學令》已經完善起來。據《大織冠傳》記載,“帝令大臣撰述禮儀,刊定律令,以通天人之性,作朝廷之訓。周之三典,漢之九章,無以加焉。”中臣鐮足從禮制、法律方面研究儒學,以此修訂《近江令》。天武天皇以后是對《近江令》進行潤色的時代。漢晉以來的經學到了唐朝,已經有《五經正義》等著作。日本在制定《養老令》之際,使用了以下著作:《易》使用了鄭玄、王弼的注,《書》使用了孔安國、鄭玄的注,《詩》《禮》使用了鄭玄的注,《左傳》使用了服虔、杜預的注。因此,日本主要用了《五經正義》以前的鄭玄學。而從天武天皇時期開始,日本暫時中斷了遣唐使的派遣。到了大寶二年,雖然朝廷派了粟田真人,但在第三年即慶云二年,粟田真人回國稱:“初至唐時被問到汝是何處來使?”粟田真人答道:“日本國使。”粟田真人又反問:“此處是何州?”答道:“大周之楚州城縣界。”因此粟田真人又問:“為何改稱大唐為周?”答道:“永淳二年,天皇太弟駕崩,皇太后登位,國號大周。”此間二十年,日本朝廷沒有派遣唐使。
二、做學術的人的實力
由留存至今的《五經正義》可知,漢唐之學和宋儒理學大相徑庭。漢唐之學以講究禮制為主,以正文為經,以緯候為緯。人們通過漢唐之學的這一機制來窺伺天下人之秘密,以此為學問。這是漢代以來的學風,接近于宗教方術。因此,當時的學者敬重緯書。我們從《日本書紀》中抽出部分年數來推算,制作出從神武辛酉到天智甲子的年歷,就可以證明這一點。緯書這一思想與佛教和方術契合,出現諸多靈異之談。儒學講究平易,政治性、歷史性、文學性很強。因此,從應神朝開始,日本的學問之士開始做云上人即高等貴族的書記和屬僚,左右著政治實權。史氏、史部管理郡國之事。日本國史稱之為官務。同時,史氏、史部收集史料,書氏掌管官廳政務的概要。日本國史稱之為局務。明經家就是政治家。因此,看日本國史時,比起公卿來,更應注意公卿下級五位以下的學問人。在那一時期,學問人左右著官府及貴族的家政,令貴族盛衰消長。尋找這一軌跡至關重要。田邊史大隅侍奉藤原氏,培養藤原不比等。在《大寶律令》的撰寫人中,田邊史排在首位。當時朝廷下詔讓僧人通德、惠俊還俗。條件是讓通德、惠俊分別剃度一人,賜通德陽侯史姓,名為久而曾,授予從六位下勤廣四位,賜惠俊吉姓名宜,授予從七位下務廣四位。吉宜是新羅的學問僧。后來,吉宜晉升到正五位下,任圖書頭,稱吉田連宜。吉田連宜的詩文收錄于《懷風藻》和《萬葉集》中。
三、《大寶律令》的制定
就律令的選定而言,《格式序》中記載道:“至天智天皇元年,制令二十二卷,此乃世人所謂近江朝廷之令也。”圣德太子開創朝制之緒。中大兄皇子誅殺蘇我入鹿后,開始實行此令,實行大化改新,以內大臣中臣鐮足為主進行編纂整理,到天智天皇時期完成。雖然律令的文本沒有流傳下來,但結合流傳下來的《養老令》和大化以來的政治情況來考慮的話,可以推測律令主要是保障了京師的宮中、府中及王公貴族的利益,糾正了秩序。國郡統轄的制度極其粗略,絲毫沒有提及民間社會之事。《近江令》內容龐雜,多是沒有實施的空文。因此,自天武天皇以來,根據社會實踐,朝廷對《近江令》進行修改,逐漸削減。將現在的法令與其歷史進行比較來思考的話,往往能夠看出一些問題。文武天皇四年三月,文武天皇下詔:“令諸王臣習讀令文,進而開始修撰律條。”文武天皇四年六月,文武天皇下詔選定律令。具體執行人是凈大三刑部親王忍壁皇子、直廣一藤原不比等、直廣貳下田真人、直廣三下毛野古麻呂、直廣四伊岐博德、直廣四伊豫部馬養、勤大一薩弘恪、勤廣三土師甥、勤大四坂合都唐、務大一白豬史、骨追大一黃文備、田邊史百枝、道首名、狹井尺麻呂、追大一鍛造大角、進大一額田部林、山口忌寸大麻呂、直廣四調老人等。大寶元年三月,朝廷才開始根據新令改革官名、位號,改了諸王十四人、諸臣一百零五人的位號,罷了中納言。大寶元年四月,朝廷讓右大辨下毛野古麻呂等三人講解新令。大寶二年二月,新令開始頒布天下。大寶二年七月,朝廷讓文武官讀新令,世稱《大寶律令》。以前的律令在京畿實行,如今,在試點修潤的基礎上,通過這次修訂,頒行地方。據《格式序》記載,“文武天皇大寶元年,太政大臣藤原不比等奉敕撰律六卷令十一卷。”保留到今天的十卷是《養老令》。雖說頒行天下,但諸國與律令相關者只有國司、郡司及其他京師直接支配的公民,數量不是太多。
可以說,律令是根據儒學禮制制定的。就律令的起源而言,在日本與晉宋交流時,律令逐漸完善。到了大化年間,律令出現在日本的史書記錄中,在《近江令》中得到完善,在天武天皇時期進行大幅重修。《近江令》的文本是六朝的官府體。看一下圣德太子的遺文就可以明白圣德太子對韓文的熟練程度。因此,《萬葉集》用真名寫歌詞。題序用的是駢麗漢文。由此可以看出,在頒行律令前,日本文化人就盡心于文章的錘煉。可以想象,當時日本已經在致力于男女所寫的文章的一致。雖然排在撰者首位的是藤原不比等和粟田真人,但粟田真人在實行官位后,被賜予節刀,被任命為遣唐使。因此,《大寶律令》是在藤原不比等的統轄下取得成功的。排在第二位的是下毛野古麻呂、伊岐博德、伊豫部馬養等人。撰者都受到了封賞。天長三年的《大學寮解》中寫著“制令博士六人”,大概是出自這些人之筆。藤原不比等之所以排在首位是因為藤原不比等師從田邊史大隅,通曉法律,并不僅僅是因為藤原不比等的父親中臣鐮足的蔭庇。
四、日本制定新的度量衡
這一時期,日本學問獲得長足的進步。在大寶二年頒布新令時,朝廷首先將度量衡頒布天下。當然這并非日本最早的度量衡令,而是在新令中首次頒布了相關器具。在《雜令》中,度以十寸為尺,以一尺二寸為大尺;量以十合為一升,三升為大升;同時實行十進制。就權衡而言,二十四銖為一兩,以三兩為大兩,以十六兩為一斤。度量衡的銅樣保存在大藏省,以此為標準。這就是漢代以來的制度。東洋各國都紛紛效仿、使用,沒有太大差異。然而,經過九百年的風雨,隨著銅樣變長、變輕,民間通用之器就出現長短輕重的差別。因此,在大寶以前和以后,朝廷都嘗試修改。具體修改的是器的制樣,并非尺升斤的稱呼。在這一尺升斤制度中,人們對大尺、大升、大斤制作了兩種器皿。大小尺類似于今天的鯨尺、曲尺。升有一升、三升兩種。兩分成一兩、三兩。這是《大寶律令》的規定還是以后的規定,不得而知。《令》中寫道:“銀銅谷用大。”但當時的米谷一升并非今天的三升,一斛也并非今天的三斛。這是明白無誤的事實。
五、藤原京的文學
當時,藤原京的文學正值盛時,《萬葉集》的作者中有柿本人麻呂、山邊赤人、山上憶良等,歌人輩出。但《萬葉集》歌風是萬葉集體,屬于古風。到了平安朝,萬葉集體改為古今集體。日本很早就開始學習詩和文了。《懷風藻》所收的是近江朝以來的作品。這些作品受到陳隋詩風的影響。《懷風藻》所收的主要用的是五言麗偶體。七言只有一兩首而已。聲調還不是初唐的近體。接近《萬葉集》的《古今集》的作者中有藤原不比等、伊豫部馬養、調老人、田邊史百枝、道首名。文武天皇述懷如下:“年齡雖足以戴冕,智不敢垂裳,朕常夙夜嘆,何以拙心匡,猶不師往古,何救元首望,然母三絕務,且欲臨短章。”這完全是古詩。藤原不比等在《春日侍宴應詔》中寫道:“淑氣光天下,熏風扇海濱。春日歡春鳥,蘭生折蘭人。鹽梅道尚故,文酒事猶新。隱逸去幽藪,無賢陪紫宸。”其中律句頗多。這些作品是初唐以前的風格。僧人辨正俗姓秦氏,滑稽善談論。大寶年中,辨正留學唐朝時,正值武則天在位。后來的唐玄宗李隆基尚處潛龍之日。因辨正擅長圍棋,得到李隆基賞識。在《與朝主人》詩中,辨正寫道:“鐘鼓沸城闈,戎蕃預國親。神明今漢主,柔遠靜胡塵。琴歌馬上怨,楊柳曲中春。唯有關山月,偏迎北塞人。”這是初唐律詩。在絕句《在唐憶本鄉》中,辨正寫道:“日邊瞻日本,云里望云端。遠游勞遠國,長恨苦長安。”這兩首詩至今流傳,可見辨正是有文才之人。
六、歷術的發展
就歷算而言,在推古朝,僧人觀勒帶來了劉宋的元嘉歷。日本以元嘉歷為基礎制作了推古歷,促進了歷術的進步。雖說如此,日本尚未建立歷法。據《日本書紀》中的《緯書》記載,從神武天皇時期到天智天皇時期,日本推出一部數書。編紀年則是在天武天皇時期。天武天皇五年相當于唐的儀鳳元年。在天智天皇甲子年,日本引進了修改過的開元大衍歷,稱儀鳳歷。當時,日本又設立占星臺。這是為陰陽家占驗所設,尚未到實行歷法的地步。到了持統天皇四年,朝廷才下詔實行元嘉歷和儀鳳歷。日本國史稱之為日本建歷之始。自推古天皇以來經過了百年的風雨,歷學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迄今為止,學問大家多是沙門。大寶三年,僧人隆觀涉足藝術,兼通算歷。朝廷敕命隆觀還俗。隆觀本來的姓名為金財。看到金姓二字可以推測隆觀是新羅王族之后。
七、新令和敘位
大寶元年,通過新令,日本實施了冠位服制和官制的一部分。這是因為這對朝政來說是當務之急。新令實施之初,朝廷并不濫授位階。五位以上要比后來的公卿還尊貴。三位以上僅僅授予幾位貴族的宿老。在太政官中,任辨官者從高級貴族中選出。大納言屬于權貴,可比后世的大臣。此時的大臣是正二位多治比島。這一年多治比島七十八歲。朝廷賜予多治比島靈壽杖。不久,多治比島去世。多治比島的兒子數人都升任朝廷要職。接著是大納言大伴御行。大寶元年正月,大伴御行去世,享年五十六歲。朝廷任命中納言從三位阿倍御主人為大納言。阿倍御主人晉升至正三位,年六十七歲。中納言以石上麻呂為首位。石上麻呂是物部宇麻呂之子。起初,石上麻呂追隨大友皇子,在壬申之亂中只剩石上麻呂一人逃亡山崎,當年石上麻呂六十二歲。接下來就是藤原不比等。藤原不比等四十三歲,升到正三位。大伴安麻呂是大伴御行的弟弟。紀臣麻呂是御史大夫大人的孫子,敘從三位。朝廷在此令中廢除了中納言,將大納言增至四人。這四個大納言分別是石上麻呂、藤原不比等、紀麻呂三人,缺員一人。朝廷讓大伴安麻呂、正四位下粟田真人、從四位上高向麻呂、從四位下下毛野古麻呂、小野毛野五人參議朝政。日本國史稱之為參議制度之始。官制容易受到人情擾亂。圣德太子的憲法十七條中寫道“為官求人,為人不求官”,以示訓誡。然而,這一點實施起來非常困難。大寶三年,阿倍御主人去世。朝廷任命刑部親王為知太政官事。慶云元年,石上麻呂晉升右大臣。慶云二年四月,朝廷下詔:“大納言四人職掌類比大臣,任重事密,很難滿員,應廢掉二人,定為二人,進而設置中納言三人,以補不足。職掌敷奏宣旨,待問參議,官封二百戶,供給資人三十人。”朝廷任命藤原不比等、大伴安麻呂為大納言,任命粟田真人、高向麻呂、阿倍宿奈麻呂為中納言。任重而很難滿員一事并非此時才知道,也就是說朝廷制度忽然廢除忽然恢復,人為地廢置官吏。
八、藤原不比等的優厚待遇
當時晉升公卿的人都出自真人、朝臣、宿禰家族。藤原氏也是其中的一個,但藤原不比等的官位較高。藤原不比等有學問,人格也是優等,并且有其父中臣鐮足的蔭庇。在文武天皇時期,藤原不比等就是大納言。慶云四年,朝廷下詔:“汝藤原朝臣作為朕卿,以明凈之心助朕。另在難波大宮朝廷,汝父中臣鐮足為國效勞。故朕封汝為建內宿禰命,賜食封五千戶。”藤原不比等堅辭不受,于是朝廷將封戶減為兩千戶,三千戶傳給藤原不比等的子孫。在當時賜食封中,這是最重的賞賜。朝廷重視中臣鐮足的功勛是其中一個因素,而藤原宮子生下首皇子,藤原不比等作為首皇子的外祖父也沾了宮廷后妃、女官的光。藤原不比等的妻子縣犬養連三千代受到寵信也是一個原因。因此,藤原不比等才有如此的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