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經典之作·大家談(套裝22冊)
- 老舍 聞一多 梁啟超 章太炎 胡適等
- 6368字
- 2020-05-28 18:07:26
第五章 宋以后的繪畫
本章的主眼,在詳敘自宋至清繪畫的概略,特重山水、人物方面,與前章分類,稍為差異。
第一節 宋后繪畫演進大勢
唐朝為人物畫大成、山水畫獨立的時代,而花鳥畫,也于是時蒔種萌芽了。迨至宋代,接續前代的遺澤,在宋初花鳥畫界,出有黃筌、徐熙兩大名家,山水畫界也出有董源、李成、范寬三大名家,如是山水花鳥,遂得空前未有地發達。且仁宗、徽宗,深富繪畫的趣味,立策獎勵,因此百尺竿頭,更加一層地發達。所謂擴張畫院制度,設置畫學,均在這個時期。而這時期,正是花鳥畫的黃金時代。徽宗驕奢的夢,雖為金兵一擊,尚未醒覺,卒造成崩于五國城的悲劇,北宋于以告終。其子高宗,流落汴梁(即今之開封),建都臨安(今之杭州),是為南宋。高宗也深具繪畫興趣,在和戰聲囂之間,尚開畫院,以集畫師。這南京畫院的畫,以山水畫為主,院畫的山水,實以這時為第一。故宋代通北宋、南宋成為繪畫的全盛時代。原來唐畫的本旨,在求與文字同為實用的物,自這時代起,已全失實用性質,玩賞繪畫之風,勃然興盛起來。
次至元畫,一切繪畫,僅為宋代的余波。換句話說,便是畫界一變遷的過渡時期。惟山水畫為明、清、南宋畫先驅者,有高克恭、黃子久、王蒙、倪瓚等人;花鳥畫為明朝花鳥界開山者,有錢舜舉等人。又人物畫,前代主繪道釋,而這時代,則顯示趨人歷史畫、風俗畫的傾向。
代元而起的,是為明朝。明朝系漢民族驅逐蒙古族而統一中國,學術文學的興盛,自可不言而知。即繪畫方面,也稱旺盛。復興畫院,宣、孝二宗先后好畫,其畫院所招集的名手,堪與宋徽宗、高宗的兩畫院,前后賽美,呈現相對的現象。當時畫院的畫風,大抵山水方面,以南宋院體畫為主;花鳥方面,以黃氏體即北宋院體畫為主。至明中葉,出有沈石田、文征明等山水畫家,吸收元末四大家的畫風。迨到萬歷年間,這派人才輩出,遂呈橫斷一代畫界的趨勢。明末董其昌、陳繼儒等續起,卒達流行的絕頂。董其昌自任士大夫畫的大成者,立南北兩宗的區別,這派稱為“吳派”。吳派畫人,大抵文章家,常弄筆墨,鼓吹尚南畫貶北畫(即院畫)的議論,其風的盛行,大有靡然一世之勢。
清承明代的遺澤,畫界中心的山水畫,系接董其昌系統,固無待言。當初代表人物,為“四王吳惲”,即王時敏(煙客)、王鑒(廉州)、王翚(石谷)、王原祁(麓臺)、吳歷(漁山)、惲壽平(南田)等六人。惟其中惲壽平,是花鳥的大家。至清朝的內廷供奉,所謂畫院的畫風,固不脫南畫范圍;然不失于南畫的放恣,描法極其精細巧致,這可說是由明末染受西洋畫的影響。即后來傾于花鳥畫的寫生,也多少帶有其影響的關系。
第二節 宋后的畫體(山水花鳥)
前節關于宋后畫界的大勢,已經概括敘及。本節再就其山水花鳥的畫體,略為一述。
一、山水畫
自古附屬于人物、樓閣的山水畫,漸次獨立,至唐已呈其大成,如李思訓父子的金碧山水,王維、鄭虔等的渲淡山水,及王維一派的王洽新創潑墨法,均其顯例。自唐末至五代,這傾向尤為顯著。例如,荊浩折衷筆法和墨法,自成一家;其門生關仝所繪秋山、寒林、村居等畫,窮極巧妙手段。關氏生于長安,受地形的影響,其繪山水,能現出山的幾重之幾重,誠為古今特色。這荊、關二人,后世合稱“荊關”,系一變唐代山水畫,而推移宋代山水畫的大家。宋初由荊關門下,造出李成、董源、范寬三大家,這三大家,有人說是我國古今獨步的山水畫家。李成好寫平遠的寒村,因用直擦皴法,卒被評為惜墨如金者。其后郭熙繼起,所著《山水訓》,自古稱為繪畫山水的范本。即世傳“三遠”的高遠、深遠、平遠畫法,亦由這人所創始。董源生長畫的本場江南地方,水墨類似王維,著色近于李思訓,最巧秋嵐遠景,不用際立筆法,天真爛漫,神氣活現,所繪作品,多屬江南風景,以小樹木點綴成形,有“墨勢淋漓,溢出紙上”的評語。其門生巨然,也頗著名,米芾的畫法,即由這人點綴而成功的。又范寬從師李成,為學其造化,移居終南山與華山之間,目擊山云煙狀,風月陰霽的變化,而繪于紙上。時人評論李成之筆,近視如千里的遙遠;范寬之筆,遠望也不離坐外。總之,前述之人,均對五代以來勃興的筆墨山水,表現折衷旨趣。然自米芾一出,則新立一機軸,變化王洽潑墨法,與董源的畫方,以行草書法,繪畫云山煙樹,后世因呼為“云山元祖”。其子友仁(小米),在南宋初葉,畫名甚高。故“二米”的畫風,頗多影響于后世。
按上所述,南宋高宗好畫,畫院于以復興。惟北宋的院畫,是以花鳥為主;至南宋的院畫,則以山水為主。南宋畫風,史稱“北宗”,因李思訓金碧山水的中斷,趙伯駒、趙伯骕兄弟興起,使用纖筆,繪畫青綠山水,非常巧致而整齊。此外在畫院的李唐,高宗評為足與李思訓相對比。后至寧宗年代,有劉松年的畫家,筆法細潤,色彩潤麗,頗善于畫。同時馬遠脫化于李唐,使用簡筆,另學吳道子的蘭葉描,以水墨描畫樹干,硬立石角,與同時代的夏珪,創立水墨蒼勁一派。這二人的畫風,幾度變遷,明朝戴文進等,傳說即由這派所流出。
到了元初,有名的趙子昂出世,多畫人物和鞍馬,又善繪山水。而其山水,系學晉唐的古畫,多用高古游絲描,不用潑墨,常以書法繪畫,尤其所用飛白法繪石,古今傳為名話。在這時代,尚有高克恭,其畫系變化宋初李成、董源等,更繼米芾父子,別出手法。除此以外,則為南宋院畫之祖而善繪青綠山水的錢舜舉了。惟錢氏系花鳥畫的泰斗,故須在敘花鳥時再說。元的山水畫,以“元末四大家”為代表,即黃子久(公望)、王叔明(蒙)、倪云林(瓚)、吳仲圭(鎮)四人。黃子久字一峰,又號大癡,由董源、巨然的變化,自成一家,畫趣逸邁,盛稱于世。其所繪的對象,大抵二種:一為淺絳山水,山頂筆勢,極其雄壯;另一種為水墨,絕少皴紋,筆意簡古。王叔明別號黃鶴山樵,因為趙子昂外孫,特得其風韻,且混和董源和王維,于墨法秀潤上,加以有趣的書方,而其特別致密之處,在于疊合山水至數十重,另繪樹木數十種,云煙起兮徑路連,極備山林的幽致。人物也佳,故后世稱贊其畫,為四家中最優善者。倪瓚號云林,脫化董源,參酌米芾,深富疏淡簡勁之趣,堪稱元代逸品第一人。吳仲圭號梅花道人,主學巨然,用筆古勁。要之,這四人,以簡淡高古的旨趣,寄于筆墨法間,大變宋風,而作元格,為明清南宗畫的先河。
洎乎明代,為山水畫盛行的時代,畫派百出,頗難區別。以大體而論,則可分為吳派、浙派、院體畫派。
(一)吳派
從元代的引續,尤其承元季四大家流的明朝諸畫家,強半吳人,因此稱為“吳派”。這派明初已很盛行,但至明中葉沈周(石田)、文征明(衡山)二人誕生,更為勃然大興,自嘉靖至萬歷后畫界,殆全為這派的獨占場。沈石田是以繪畫游戲為旨趣的人,不拘泥任何法規,始學王蒙、黃子久等,繼由高克恭會得“二米”風趣,未幾,遂與倪云林同趣了。文征明主學石田,兼習趙子昂、倪云林、黃子久等畫體,而參酌南宋的李唐。其得意筆法,在于巧致,而其氣韻神采,有為明代第一的定評。至明末董其昌、陳繼儒等,均屬吳派的大成者,一方面深得董源、巨然的筆意,極蒼老秀逸之趣;另一方面兼長草畫,但于草畫之中,也具蒼老秀逸之趣。
明末以來,對于南畫、北畫的派流,大有黨同伐異的傾向,議論紛雜,莫衷一是。而這種區別的由來,系由董其昌說起,今特從董氏《畫禪室隨筆》中,摘出關于南北畫議論二則,以供參考。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朝文、沈則又遙接衣缽。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李大將軍之派,非吾曹易學也。
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幹、趙伯駒、伯骕,以至馬、夏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渲淡,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關、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馬駒、云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詰所謂“云峰石跡,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者。東坡贊吳道子、王維畫壁,亦云:“吾于維也,無間然。”知言哉!
在吳派之中,尚有幾個別派:即顧正誼出入于元季四大派,而起華亭派;趙左折衷董源、黃子久、倪云林三人,而起蘇松派;再由蘇松派屮,又產出沈士充的云間派。
(二)浙派(明代院畫)
南宋院畫體的水墨蒼勁派,至明代戴文進復興了。戴氏學馬遠與夏珪,又兼李唐所長,除精繪山水外,尚善人物花鳥。后被宣宗召入畫院,一變南宋渾厚沉郁之趣,而發揮健勁之趣,曾有明代第一人之稱。嗣后有見召于憲宗畫院的吳偉(小仙),傳受其筆法,與沈石田齊名,因其風行于當時,故其門流甚多。除末流江夏派外,尚有蔣嵩、張路等人繼起,于焦墨枯筆的粗豪間,繪物甚形頹唐,因被吳派指彈為狂態邪學,遂向衰亡氣運。不過平心論之,這派固多不良現象,而其特長所在,也殊難一筆抹殺。
(三)院畫的別派
這派是南宋院體畫的青綠巧整派,除作細麗的青綠山水外,尚長金碧界畫,設色人物。舉其代表作家,有周東村、唐六如等。不過世人雖將六如歸入南畫系統內,而六如的畫風,實較東村富具文雅的旨趣。總之,東村、六如等的畫風,系由李唐、劉松年的院畫風,而至吳派的過渡物。
清初承明末的遺澤,以董其昌為中心人物,故仍屬吳派獨占場。若說其代表人物,則為“江左四王”中的“三王”,即王時敏(煙客)、王鑒(廉州)、王翚(石谷)。王時敏為愛董其昌的人,精通黃大癡描法,所以當時的畫界,尊崇為繪畫的正統。王鑒是明代王世貞之孫,最得力于董源、巨然。這二人因同鄉兼親戚關系,互相提攜,共同研究,遂得畫道開繼的功績。至師事這二人而融合南北兩宗的王翚,論其畫法,系發揮清麗筆墨的妙趣;論其目的,是以元人的筆墨,運于宋人的丘壑,并加幾分唐人的氣韻。所謂虞山派,遂由這人所出發。又“四王”中的王原祁(麓臺),系王時敏之孫,除深受祖學外,最善黃大癡的淺絳山水,因其書卷之氣(即士氣)溢于筆端,甚得學者間的好評。其門下人才輩出,黃鼎(尊古)最為著名,這派稱為“婁東派”。此外尚有變化石谷的吳歷,巧畫淡色山水,以開拓一新境。在這“四王”之外,又有幾個流派,如自羅牧(飯牛)所出發,而用壯快筆法的一派,是為江西派;自蕭云從(尺木)所出發的一派,是為姑蘇派;自釋弘仁所出發的一派,是為新安派。
要之,清朝康熙時代,純繼明末的南畫,即所謂“四王吳惲”的吳派大成。迨至乾隆,漸呈變化狀態,明末所注重筆意筆力的畫風,這時卻主向印象方面演進,不拘任何大家,概作趣味的畫風。在嘉慶、道光年間,因王麓臺出世,而描寫素人的畫風于以盛行,極具灑脫的旨趣。至咸豐、同治間,內亂外患,日相緊逼,因力的含蓄,遂呈悲壯的畫調。洎乎清末,百事不振,畫界也起衰頹現象,但這時我國畫道廣播歐美,大受西洋人歡迎;同時古畫的研究風行全國,關于藝術出版物,日益繁多,山水畫方面,也于這時別開一生面了。在最近民國成立后,不但藝術界深受西洋文化影響,起了莫大的變化,即主在研究畫學的美術學校,也林立于各地了。敢望這多研究畫學的人們,除采取西畫新法外,務須努力發揚光大本國的原有畫道,幸勿棄同敝屣,任其日趨衰頹氣運,是所切盼!

二、花鳥
唐代萌芽至宋繁茂的,是為花鳥畫。按前所述,唐的花鳥畫,以邊鸞為第一,次有刁光胤、滕昌祐等。這等人的產生,適際唐末五代紛亂之間,但在流離之中,仍得保護藝術田地,誠為難而可貴的事。由是傳至后蜀、南唐間,后蜀、南唐的君主,均好奢靡,而尚繪畫,因生黃筌、徐熙等名家。這二人直到宋代,為宋代花鳥的大成者。黃筌曾入后蜀孟昶繪所,后又見召于宋太宗的繪所,其花竹翎毛,純由寫生造成。至其畫法,先事鉤勒,再于畫中填入彩色,特備優美生動之致,故他畫法,大影響于后代花鳥界。徐熙出于南唐名族,曾事風流而長書畫的李后主,后入于宋,與黃筌對比為花鳥畫大家,其對后世的影響,也不劣于黃筌。徐氏的畫法,與當時流行所用色彩繪畫花鳥,頗不相同,乃先以墨描寫,然后施上少許色彩,能取筆法的配合,復得色彩的調和,使其狀宛然生物一般。這黃筌、徐熙二人,世稱花鳥畫的雙璧,而其相異點,則正如俗諺所謂“黃筌富貴,徐熙野逸”。蓋黃筌主繪禁庭的奇花珍禽,嵯峨怪石,極其富貴情趣。徐熙則到處描畫水鳥、閑魚、野竹、幽花,大發揮野逸的風格。但總括二人來說,誠堪稱為花鳥界空前絕后的人物,而互取二人的長所,是為徽宗花鳥畫的趣味。
黃筌的子黃居寀,承宋太宗眷遇,出仕繪所,加力父的畫法,極鉤勒填彩的巧妙,世人稱為怪石山景而特具絕妙的人。其畫法,開北宋院畫的一體,臻富貴莊麗的頂點,卒成所謂“黃氏體”者。至郭熙的孫郭崇嗣,在畫院體外,發明沒骨寫生的畫法,深具輕淡野逸的情態,恰與畫院對抗,這即所謂“徐氏體”。沒骨畫是不用墨筆,直以彩色繪成的。北宋的畫院,自神宗起用黃氏體后,至崔白、崔愨兄弟出來,頓生重大變化。而徐氏體方面,自趙昌出后,以猿畫享盛名的易元吉,目睹趙昌的畫,立志注重實物寫生,遂成名于一世,米元章稱其為徐熙以后第一人,其名望之高,自可不言而知了。
迨至元代,花鳥畫的名手,有錢選(舜舉)、王淵(若水)二人。舜舉是趙子昂學畫的師匠,其花鳥畫,由趙昌、易元吉脫胎徐氏體的沒骨畫,遂開明代花鳥畫的先河。若水受畫法于趙子昂,專修黃氏體的鉤勒法,而作綺麗的繪畫。除此二人外,尚有趙子昂嘆曰“黃筌再生,亦不過此耳!”的陳仲仁和盛懋等。盛懋系仲仁的子,陳琳的門生。
至明的花鳥畫,自須先舉邊文進、呂紀。這二人祖述黃氏體,而更立一機軸。邊文進主在寫生,注意葉的正反面情態,凝苦心于彩色研究,且以筆鉤勒,并重墨法。呂紀則于鶴和孔雀配合間,雜以花樹美景,而其繪樹筆法,頗似浙派的用筆。對于當時山水畫流行的用筆用墨法,多少影響于花鳥畫,于此也可推知了。不過當時除此優麗作品外,若沈石田、王問等,用一種簡易率直的畫法也多。又有以水墨描寫花鳥的林良,筆力雄勁,好似草書一般,這便是花鳥寫意派的元祖。這種寫意派,陳淳(道復)也屬其中的有名者。由是以后,鉤花點葉體一派興起,它是折衷黃氏體的鉤勒法與水墨寫法,乃用鉤勒法繪花,而書法繪葉的,其代表者為周之冕。
清朝繼續明代流行的畫風,計有黃氏鉤勒派、勾花點葉派,及其演進的寫生派。至花鳥大家“四王吳惲”的惲壽平(南田),系由徐氏體變化純沒骨派而最注意寫生的人,所稱清代畫界特色寫生的正派,普通稱為常州派。較惲壽平早生的人,尚有王武(忘庵);較其后生的人,也有蔣廷錫(南沙)。此外更有以《小山畫譜》的作者鄒一桂(小山)出來,其《百花卷》的花葉畫法,及繪具的使用法,概受西洋畫影響。而其畫法,以石繪具作花卉,并參用淡繪具,使那石繪具高出絹上,甚為美觀。再受西洋畫法影響而最要注意的人,便是寄居康熙畫院的焦秉貞,在《桐陰論畫》說:“工筆花卉,精妙絕倫。蓋西洋界畫之精細,偃仰凹凸,陰陽向背,直與造化同功,國初以來之第一人。”可見焦氏的畫風,所給清代花鳥畫界極重要的影響,自可深信無疑了。至清末的趙之謙,其書道之法,系包世臣的門生,為北碑派屈指可數的人物;但在另一方面來說,卻是畫道的達者,不視古來法則,純然作印象派畫,誠足為人注目。最近的吳昌碩,因熟達石鼓書法,每以篆隸繪畫花鳥,其著色在求色彩的濃厚,除筆力、墨、色彩色外,尚大發揮其隱郁思想,溢出于畫上。這人的畫,諒讀者早有所見,恕不贅述。又沈銓(南蘋)的畫風,置重鉤花點葉派的寫生,曾游日本數年,受其影響者有熊斐、宋紫石等。張辛(秋谷)也屬這派的人。
總之,花鳥畫起于唐代,至北宋徐黃,始告大成,徽宗時代,算是達到流行的絕頂;俟傳至明朝中葉,稍生變化,更因清代受西洋畫法的影響,而造成寫生一派了。而最近則又名手輩出,直向西洋方面宣傳出去。
除山水花鳥畫外,若人物畫自明代起特殊流行的風俗畫、美人畫,以水墨戲繪的四君子等,本應歸在系統內加以相當說明,只因內容紛雜,為篇幅所限,只好割愛不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