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經典之作·大家談(套裝22冊)
- 老舍 聞一多 梁啟超 章太炎 胡適等
- 6779字
- 2020-05-28 18:07:25
第四章 宋以前的繪畫
我們對于繪畫問題研究法,一若書道問題,大體根據《佩文齋書畫譜》,先將其分為畫體、畫法、畫學、畫品與畫人傳等類,再就各類之下,說明其歷代演進的概況,庶得推知各時代繪畫的傾向,及其代表畫家的傳統狀態。
第一節 畫體
書畫的起源,同出于象形文字,一面看其為文字,另一面看其為模樣;這種模樣,即為繪畫的初步。象形文字,已詳說于文字章內,系如“、
、
、
、
、
、
、
”等字,這種文字,為我國文字的特色,也是我國文字根本的所在。我國文字由象形文字進化而大篆,而小篆,而隸書,而八分,遂成今日的楷書、行書和草書。畫也由這文字所出發,原為輔助文字效用的一種機關,漸次獨立,卒成我國藝術界大部分的繪畫。故古來學者謂書的元祖,為黃帝史官倉頡;畫的元祖,為黃帝史官史皇;然以倉頡為畫之元祖,也無不可。書體方面,有篆、隸、真、行、草等的不同體式,一目了然;而畫是描寫天地間萬物的狀態,頗難立其體式的分類,惟就畫的本體勉強分類,則可暫分著色畫與墨畫,密畫與疏畫的區別。然此僅由個人主觀所假定。至畫界的區別畫體,系就其描寫事物而分類,古來大抵這樣,如古時分畫十三科,即其分類法之一。不過這種分類法,由于人或時代關系,自有種種不同。畫的十三科:(1)佛菩薩相,(2)玉帝君王道相,(3)金剛鬼神羅漢圣僧,(4)風云龍虎,(5)宿世人物,(6)全境山水,(7)花竹翎毛,(8)野騾走獸,(9)人間動用,(10)界畫樓臺,(11)一切傍生,(12)耕種機織,(13)雕青嵌綠。這十三科初見于書籍上的,是在明初的《輟耕錄》。但是元代討論這十三科的事,不但出有諸種書籍,即以這分類法,比較宋徽宗《宣和畫譜》的分類法,則由來也很古了。《宣和畫譜》的分類法:(1)道釋,(2)人物,(3)宮室,(4)番族,(5)龍魚,(6)山水,(7)畜獸,(8)花鳥,(9)墨竹,(10)蔬果。這分類法,頗似近代的分類,因較十三科完備多了,然欲借用于現今的畫體分類,仍有不妥地方。故不得不以自己意志來分類,以助自己的研究,將其區分為人物、山水、故實、動植、樓閣、地圖六種。如此分類,固不能概括今日繪畫的全部,乃僅取古代畫的畫題與畫材,分列于這六類之中,請讀者切勿誤解!
一、人物
人物畫為宋代以前繪畫之主,試觀畫十三科中的佛菩薩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剛鬼神羅漢圣僧及宿世人物四科,固可歸入這部類內,即繪《列女傳》人物,推至圣賢像,孔子及門生七十二人。功臣像,漢唐時代麒麟閣、凌云臺所畫的,以及高官名士各種人物的肖像,仕女素描的美人畫,也皆收入這部類中,故其種類甚多。我國古代的繪畫,多屬這人物畫,當時原是社會教育的一法,繪其善事惡事、善人惡人,以示勸善懲惡的意義,有所謂“像教”的話,非特加重視不可。
二、山水
山水昔為人物畫或樓閣等的補景,后來逐漸發達,自六朝至唐,始為獨立。蓋秦漢以來,群求長生不老之術,神仙思想流行,一轉而道教也流行了,由其影響所及,六朝便有山水畫家出現,至唐的李思訓、王維,遂告大成。如是從前人物畫占據畫界大部分,由這時起,則全變其位置,而以山水畫占據畫界大部分了。在山水畫方面,有李思訓所畫的金碧山水,王維所畫的渲淡山水(即水墨山水),及南宋以來的青綠山水各種。
三、故實
這是繪前代事物而畫出其歷代事跡,如《三禮圖》可見《周禮》上土地的制度,并從宗廟、宮室、服制、車馬、器物等模型的繪解,得以觀察《儀禮》《禮記》的真像。又《王會圖》系諸蠻夷羨慕中華德政,由各國來朝獻貢的圖;或“封禪圖”,為我國帝王最盛儀式,與《泰山封禪(祭祀名)圖》等皆盡收入這類中。他如農桑耕織情形的“幽風圖”,自然也以歸入這類為宜。故這種故實畫,是繪畫屮最切實用的,其效果正與用文字表現的文章相等。
四、動植
這是關于動物、植物的畫,固不待言。自曹不興以來專成一科的龍畫,唐代最盛行的馬、牛,宋代后許多名家所畫的花卉、翎毛,以及蔬、果、蘭、竹、梅、菊等類均屬之。此固注重墨畫,然也非無著色之物,如蘇東坡用朱畫竹,便是一例。此外對竹方面,尚有二重畫的鉤勒竹。總之,這動植畫,種類繁多,屈指難數,而名手也繼續輩出,雖至今日,尚頗流行這類的繪畫。
五、樓閣
所謂“界畫”或“界作”,均指這樓閣畫而言。在這類中,有漢的《未央宮圖》《甘泉宮圖》種種,其目的一若故實的繪畫,將其實物畫出,而補文章的不足。這種繪畫,是隋唐畫界的特色。
六、地圖
這是繪畫地理的圖,其目的同于故實畫,亦帶有實用的意義。地圖的畫法,固多用平面圖,然對于山必畫出山形,對于水必畫出水形,對于城市必畫出城市形狀,對于要塞必畫出要塞形狀。又鳥瞰圖最古者,可算是道教用的《五岳真形圖》。我國宋初的地圖,非常偉大,但以毛細筆描繪山川城邑的模型,極其彩色的奇麗;尤其海洋,以巧妙手腕,畫出波浪形勢,令人贊賞不止。可惜這絕好之物,現在已多散亡不在了!我國往昔的地圖,多含一種繪畫情味,因其饒有興趣,特立這一類。
除上述六種普通區別外,尚有一不可忘的,就是裝飾用的模樣畫,如供南唐李后主裝飾用的“鋪殿花”“裝堂花”,即其顯著的例子。鋪殿花系畫花寫于絹上掛在殿中用的,裝堂花是以規則排列花的位置,使其花模樣化。此外的壁畫,自印度傳入后,在六朝后半期,尤其唐代特別流行于世,被稱“畫圣”的唐代吳道子,即這壁畫的大家。
第二節 畫法
畫法盛行于世的有“六法”,對于這“六法”的事,始見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序中,即是(1)氣韻生動,(2)骨法用筆,(3)應物象形,(4)隨類賦彩,(5)經營位置,(6)傳模移寫。其中,(3)的“應物象形”是以形為主,有寫生的意味;(4)的“隨類賦彩”由同一描寫,而異其彩色;(5)系關于取畫位置;(6)系取其畫義;這四項事,古來無甚議論。而議論即在(1)與(2)兩項上。但歸納其議論,則以人物畫為主,如煙潤情態種種不同的曲解,因而骨法也議論雜出了。不過山水畫,至唐興盛,由五代董源、巨然等傳到宋李成,直及近代,日益流行。而謝赫著《古畫品錄》時,山水畫尚未為畫界所重,其當時所見重于畫界的,實可說是人物畫。故這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非從人物畫去考察不可。茲就人物畫來考察,所謂“氣韻”,即人物的氣韻,凡畫必有其人的氣韻,而其人的氣韻,必須使其活躍畫上。至骨法用筆,是于人物畫的輪廓上,以書法繪畫,換句話說,就是“鉤斫法”,以線畫其輪廓,次第加上色彩。又因用筆法畫線,于是產出描法來了,如“高古游絲描”,即其一種。后來畫界形勢,漸次傾向山水方面,由其傾向,而引入“六法”,議論愈為紛起。我們倘欲明了其原故,則不僅限于這六法,而對其區別上,實有由歷史上研究的必要。
山水畫法著名的,為唐王維的《山水訣》,其論山水畫法,須注意當時的風景,所謂“遠岫與云容相接,遙天共水色交光”“酒旗即路當高懸,客帆遇水宜低掛”。又在《山水論》云:“凡畫山水,意在筆先。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云齊。”自遠近法寫起,漸次論及春夏秋冬的風景,以及夜景曉景的變化,頗有興趣,堪稱一種美文。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欲對王維的書,下一適當評判,則實非易事。迨至唐末五代時候,荊浩的《筆法記》出世,這便是畫界筆法論的創始。此外墨畫山水,漸有橫斷畫界的傾向,惟本章主在說明宋前的繪畫,故山水方面,暫留后章再說。
第三節 畫學
畫學是網羅關于繪畫種種的著述,以論畫為主,即今所謂的“畫論”。我們從宋前畫學的著述來說,則屈指一計,不得不先舉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這書凡十卷,自畫的源流說起,直及唐代畫道消長之跡;又“六法”的事,南北朝畫的傳統,以及畫的價格鑒識法、收藏法、閱玩法、裝幀法等,也附加論評;且自古至唐三十余畫家的小傳,概行匯集;有志畫學的人,誠有一讀的必要。在這書后,尚有宋朝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總之,關于宋前所有的畫學,概載于《歷代名畫記》中,只惜這書僅收入《津逮秘書》的叢書內,沒有其他單行本,其形不便。除這《歷代名畫記》外,如《貞觀公私畫史》等書,也頗有參考的價值。
第四節 畫品
“畫品”的“品”,即是“品評”的“品”,將諸家的畫位,加以相當的品評。畫品最古的,要推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這書將六朝初期由吳曹不興至南齊間代表畫家分別等級起來,其分法,自第一品至第六品,凡六等二十七人。謝赫因將古稱“畫圣”的晉朝顧愷之坐居第三品的第二,宋朝陸探微坐居第一品,遂蒔后世爭論的種子。后有眺最的《續畫品》,把宋、齊、梁畫家二十人,分別等級,試加短評,而其著述的主眼,即由謝赫推陸探微第一位,而貶落顧愷之,為抱不平而作是書。再續這二書的著作,為唐代李嗣真的《畫品》,自漢末至唐初代表畫家,分為上品上、中品中、下品下九等,以陸探微居上品中的第二,顧愷之居中品上的第五。這顧、陸二人始終變化,皆由評者自己意志為判定,試觀張彥遠的話:所謂“從偏愛顧者來觀察,自以顧的方面較勝;反之,從偏愛陸者來觀察,則又以陸的方面較勝”。便可證明其非客觀態度了。除上三種著述外,尚有唐僧彥悰的《后畫錄》,他由南北朝至唐貞觀年間,列舉畫家二十七人,分等加評。其次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出世了,這書援張懷瓘《書斷》之例,將唐代畫家百二十六人,分為神、妙、能三品,三品中又各區別上、中、下三等,總計九等。除三品以外,另置“逸品”名稱,品評那不拘泥常法的畫風。后至張彥遠時代(唐末),傳說董伯仁、展子虔與閻立本、吳道子畫的屏風,值金二萬或一萬五千;楊契丹、閻立德畫的扇,值金一萬;但這種價格,系當時有識紳士所收買名畫相當的價格,非真若今日的賣畫價格,其那種高價,實含有寶畫的意義。
第五節 畫人傳與短評
茲由各種畫品中,選錄其對歷代畫人的短評,俾讀者可知代表畫人的略傳,并得一瞥宋前的繪畫史。
我國由象形文字所進化而成立的繪畫,漸次發達。在堯舜時代,已于衣服上附著其模樣。至殷武庚,因其夢見名臣,乃繪其容貌,而向全國尋求,由此人物畫發達的程度,也可推知其一斑了。迨到周末,人物畫極端流行,試從楚屈原所作的《天問》來考察,在祭楚先王或公卿廟祠內,曾見繪有天地山川的神靈和古圣賢的像。后傳至秦,因阿房宮的建筑,一般藝術界大受其影響,固不待言,而繪畫方面,也因受其影響而演進了。次及漢代,比較漢代的文化,以武帝時為最盛。當時張騫始入西域,由安息國帶回葡萄和石榴,漢代天馬葡萄鏡的模樣,即由那里變化來的。在這時代的當中,增廣畫的用途,常繪功臣像于麒麟閣。武帝歿后的不久,又有毛延壽人物畫的名家出來,因故意丑繪王昭君美人的肖像,乃被斬于市而死了。毛延壽系尚方畫工,后世的畫院,便由這尚方畫工而變來的。洎乎后漢,因明帝愛好畫學,且當時佛教傳入國內,漸次佛教畫流行了。可惜這時代的畫品,現在求一也不可得,只能于石刻中,看出其一些遺跡,如山東肥城縣李堂山祠和嘉祥縣武梁祠的石刻,便是其例。這等石刻,至今猶存,讀者或得親見的機會。且武梁祠的石刻畫,曾有摹印出售,故無說明的必要。后漢衰亡,而至三國,三國之中,其建都江南的吳國,產出曹不興大家,如是江南遂為畫人的淵藪。考其原因所在,則由江南山水明媚的惠賜。江南畫家的元祖,可算是曹不興,他大得人物畫的巧妙,尤其擅長畫龍。
曹不興 “不興之跡,殆莫復傳。惟秘閣之內,一龍而已。觀其風骨,名豈虛成?”(《古畫品錄》)
三國統一而入于晉,晉的衛協,出自曹不興門下,世稱佛畫的元祖。其道釋人物,評價皆高,為一變我國繪畫之人。
衛協 “古畫皆略,至協始精。“六法”之中,迨為兼善。雖不該備形似,頗得壯氣。凌跨群雄,曠代絕筆”。(《古畫品錄》)
由衛協門下,產出顧愷之大家。顧為六朝三大家之一,實是非常人物,其特色在于人物畫,而禽、鳥、龍、虎、山、水等也佳。
顧愷之 “格體精微,筆無妄下,但跡不逮意,聲過其實。”(《古畫品錄》)
“長康之美,擅高往策,矯然獨步,終始無雙。有若神明,非庸識之所能效;如負日月,豈末學之所能窺?”(《續畫品》)
晉為五胡所逐,避落江南,是為東晉。如是漢民族履上江南風景的好處,思想上大起變化,所謂六朝金粉的華麗文字,非常流行;同時道教、佛教盛行,隱跡山林的隱者風氣,日增月長起來,故山水畫漸由人物畫的背景,而得獨立的機會。后晉亡于宋,在宋朝時代,六朝三大家之一的陸探微產生了。據“六法”所載,陸氏始以書道運筆法,應用于繪畫上。他的作品,多屬人物畫,繪佛像和古圣賢像。
陸探微 “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獨立,非復激揚所能稱贊。但價重之極乎上,上品之外,無他寄言,故屈標第一等。”(《古畫品錄》)
次及于齊,謝赫產于是時,因為人物畫的泰斗,其畫風一時風靡于世。前說的“六法”,始見于這人所著《古畫品錄》中。
謝赫 “貌寫人物,不俟對看。所須一覽,便工操筆。點刷研精,意在切似。目想毫發,皆無遺失。麗服靚妝,隨時變改。直眉曲鬢,與世事新。別體細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類效顰。至于氣韻精靈,未窮生動之致;筆路纖弱,不副壯雅之懷。然中興以后,象人莫及。”(《續畫品》)
又次至梁,有六朝三大家之一人張僧繇出來。其繪佛像圣賢像,最為酷肖。當時梁武帝好信佛教,引起佛畫的流行。武帝命人至印度模寫祗園精舍佛像,如是印度壁畫傳入中國,因而印度的畫風,也漸流行于內地了。張僧繇所創的“沒骨皴”,便是由印度畫脫胎而來的。
張僧繇 “善圖塔廟,超越群工,朝衣野服,今古不失,奇形異貌,殊方夷夏,實參其妙。俾晝作夜,未嘗厭怠,惟公及私,手不停筆,但數紀之內,無須臾之閑。然圣賢瞻矚,小乏神氣,豈可求備于一人?雖云晚出,殆亞前品。”(《續畫品》)
前述諸人,均為南朝的人。至北朝方面,所稱為“北朝第一”者,則為北齊的曹仲達。他是佛像名家,唐朝閻立本曾說其為人物畫的大成者,可見其畫法的高妙了。
曹仲達 “師依周研,竹樹山水,外國佛像,無競于時。”《續畫錄》
北朝自北齊至后周,而隋始并合南朝,統一全國。這時以樓閣、人物秀出一時的,是為展子虔。其對人物的描法,以彩色繪人顏容,活潑若生。唐代畫風,多由這人所流出。又董伯仁,也為樓閣人物的妙手,堪與展子虔相匹敵,但因其所居,缺乏山水之助,系居于軍幕中,故較遜色一點。
展子虔 “觸物為情,備該絕妙,尤善樓閣人馬,亦長遠近山川,咫尺千里。”(《后畫錄》)
董伯仁 “綜涉多端,尤精位置。屏障一種,無愧前賢。”(《后畫錄》)
要之,隋畫的特色,在于樓閣,即所謂“界畫”。而煬帝顯仁宮、汾陽宮之大筑,窮極一時地奢靡,可說是有相當關系。在隋代中,尚有鄭法士、孫尚子等,亦為人物畫名手,畫界于以大盛。
迨至唐代,唐初受隋風的影響,多長于樓閣、人物,當時致密而巧麗的畫風,甚為流行,閻立本可作其代表畫人。閻氏繪有《十八學士圖》《凌煙閣功臣圖》,非常著名。其兄立德,傳說也為畫中妙手。
閻立本 “學宗張鄭,奇態不窮,變古象今,天下取則。”(《后畫錄》)
唐代玄宗時,為全唐極盛時代。當時以詩來說,既出李白、杜甫大天才家,復有岑參、高適等詩人,一變原來的詩格,而創造今體。同時畫界也有吳道子,集前代畫技的大成,充實壯大的旨趣,對于人物、鬼神、樓閣山水,均甚工巧。其發明的“吳裝”,于焦墨之中,施以淡彩。漢魏六朝以來占居畫界大部分的人物畫,自吳氏后,漸次降落而衰了。又重故實而與文字同效用的實用式古畫,也從此雜入想象,漸變為鑒賞物了。
吳道子 “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后無來者,授筆法于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張既號書顛,吳宜為畫圣,人假天造,英靈不窮。眾皆密于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于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彎弧挺刃,植柱構梁,不假界筆直尺。虬須云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余,當有口訣,人莫得知。數仞之畫,或自背起,或從足先,巨壯詭怪,膚脈連結,過于僧、繇矣。”(《歷代名畫記》)
與吳道子同一時代,尚有李思訓、王維二人,盛畫山水,如是山水畫勃然興起,有奪人物畫位置的趨勢。李思訓系唐的宗室,以細而勁的皴法,繪畫山水,并用青綠石畫具和金箔、金粉等,所謂“金碧山水”,由此創始了。其子昭道,更用細描法來繪山水。這種畫風,系由展子虔、閻立本而演進的。但其創造渲淡墨法,一變鉤斫法,主在神韻縹緲以繪山水畫的,是為王維。后世稱這派為“南畫”或“文人畫”,前之李思訓一派為“北畫”。
李思訓 “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其子昭道,變父之勢,妙又過之。”(《畫鑒》)
王維 “胸次瀟灑,意之所至,落筆便與庸史不同。”(《畫鑒》)
此外動植方面,如馬的名家,有曹霸之人,其門生韓幹、韋偃,也頗著名。又韓滉、戴嵩二人的牛,邊鸞的花鳥,均為一時杰作。邊鸞系唐代第一的花鳥家,宋代的花鳥畫,概由其所流出。迨唐亡而至五代,山水畫家、花鳥畫家輩出。但因其對宋后的繪畫,發生密切關系,特留下章說明。
曹霸 “曹霸人馬,筆墨沉著,神采生動。”(《畫鑒》)
邊鸞 “唐人花鳥,邊鸞最為馳譽,大抵精于設色,濃艷如生。”(《畫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