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八佾篇第三(2)

歷史往往時過境遷,后人很難憑猜測想象回溯歷史的真實面貌。我們追溯歷史,主要依靠的就是史料中的內容。如果史料典籍對當時的文化制度、社會風貌沒有記載,或者記載得很粗陋,那么我們就很難真正考證歷史的真相。對于典籍記載不詳的內容,我們只能求證于民間流傳的野史故事,但是流傳過程中的演繹與變化導致很多史實異化,給人面目皆非的感覺,這樣很多事情仍然無從考證,留給世人的也就只剩懸念了。所以,文獻的詳實周全對后人了解歷史特別重要。

3.70子曰:“禘①自既灌⑦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注釋

①禘:音d,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舉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禮。②灌:禘禮中第一次獻酒。③吾不欲觀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譯文

孔子說:“禘祭的大典自從第一次用酒灑地來降神之后,我就不想看了。”

名家注釋

張居正注:“禘,是祭祀之名。古者天子既祭其始祖,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于太廟,而以始祖配之,這禮五年一舉,叫做神。成王以周公有大勛勞,賜魯重祭,使魯國以周公為始祖,以文王為所自出之帝,而以周公配之,故魯國得禘祭其先。然以諸侯而僭行天子之祭,實為非禮也。灌,是奠酒于地以降神。往字,解做后字。”又注:“夫魯國本是諸侯,僭用王者之大祭祀,已是失禮,及舉祭之時,又不誠敬,是失禮之中又失禮焉。故孔子嘆之如此。”。

解讀

“禘”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典禮,象征宗教精神,是祭天地祖宗的禮節。古代國家舉行禘祭,儀式相當隆重。但是,當時的魯國道德淪喪,對待禘祭相當懈怠,只是流于形式。祭祀時,主祭的人剛端上第一杯敬獻神禘的酒之后,就開始心不在焉了,對于后面的儀式只是草草應付,一心想著早點了事。祭祀過程中,他們都形色散漫不夠莊重,只有形式毫無誠心,完全失去了祭祀的莊嚴與虔誠。

任何事情都應當誠心為重,不應只是敷衍應對。形式的文飾要有內心虔誠的支撐,就是說,所有的形式都必須配合內心的誠敬。如果內心不虔誠,即使表面功夫做得再到位,也毫無意義。

3.11或問禘之說①,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注釋

①禘之說:“說”,理論、道理、規定。禘之說,意為關于禘祭的規定。②示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指手掌。

譯文

有人向孔子問禘祭的學說。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這個學說的人治理天下,就好像看這個一樣容易吧!”他一邊說,一邊指了一下自己的手掌。

名家注釋柿朱熹注:“先王報本追遠之意,莫深于神。非仁孝誠敬之至,不足以與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禘之法,又魯之所當諱者,故以‘不知’答之。”又曰:

“蓋知禘之說,則理無不明,誠無不格,而治天下不難矣。圣人于此,豈真有所不知也哉?”

張居正注:“幽明只是一理,神人本無二道,幽而知所以事神,則明而治人,亦何難之有哉!然非先王不能作,亦非圣人不能知,如或人者,何足以語此,此孔子所以不輕告之也。”

解讀柿有人向孔子討教禘祭的學問,孔子回答說他不知道。孔子是真的不知道嗎?其實他的意思很明確,他認為禘祭是一種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每個人都應該知道,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他也就不知道了。那么,圣人到底知道不知道禘祭的學問呢?

孔子說完不知道后,指著自己的手掌說,真正懂得禘祭學問的人看天下事的道理,就像是呈現在手掌心上那么清楚。由此可見,孔子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屑于去回答提這種問題的人。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這是我們的傳統精神。緬懷故人,不排斥儀式,必要的儀式是必須舉行的。但是這種儀式應該是莊重的,虔誠的,而不應該是低俗荒誕的,更不應該是敷衍了事的。沒有真情的儀式,何苦勞累自己又褻瀆神靈呢?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文

祭祀祖先時,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祀神時,就好像神真的在那里。孔子說:“我不參加祭祀,就好像沒有祭祀一樣。”

名家注釋

張居正注:“若天子一身,為天地宗廟百神之主,尤不可不致其誠。所以古之帝王,郊廟之祭,必躬必親,致齋之日,或存或著,然后郊則天神恪,廟則人鬼享,而實受其福也。承大祭者,宜致謹焉。”

解讀

我們有句古話“信之即有,不信即無”,祭祀貴在虔誠,心誠則靈。祭祀祖先要像在祖先面前一樣恭敬,求神要像神明就在眼前一樣虔誠。祭祀時,我們心中有位真神,我們相信他的存在所以才會態度虔敬。如果祭祀沒有誠意,只有表面上的儀式,更或是讓別人代勞,這樣的祭祀怎么能溝通人與神的感應,怎么會達到天人合一呢?所以孔子說,如果自己不能親自去參加祭祀,那就好像沒有祭祀一樣,別人替自己祭拜求福是沒有用的。

祭祀如此,做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做人貴在真誠,一個人立身處世應該有這種“如在”之心,做到表里如一。否則,表面一套,內心一套,對人對事都不誠不敬,相互欺蒙,這樣的人生會有什么意義呢?

3.13王孫賈①問曰:“與其媚②于奧③,寧媚于灶④,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⑤,無所禱也。”

名家注釋

①王孫賈:衛靈公的大臣,時任衛國大夫。②媚:諂媚、巴結、奉承。③奧:

這里指屋內位居西南角的神。④灶:這里指灶旁管烹飪做飯的神。⑤天:以天喻君,一說天即理。

譯文

衛靈公的大臣王孫賈問孔子說:“俗話說‘與其討好于房屋西南角的遠神,不如討好灶神’,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孔子說:“不能這樣。如果違逆天理得罪于天,什么樣的祈禱都沒用了。”

名家注釋

張居正注:“蓋奧以比君之勢分崇高,難以自結;灶以比臣之專權用事,容易干求。時俗之見,淺陋如此。”又注:“人當順理以事天,非惟不當媚灶,亦不可媚于奧也。孔子此言,遜而不迫,正而不阿,世之欲以禱祀而求福者,視此可以為鑒矣!”

解讀

奧神是尊貴的神靈,但是位置偏遠;灶神比較實用,離我們很近。王孫賈以灶神自比,以此來提醒孔子不要只顧得跟諸侯往來,也要親近一下我們這些士大夫,但是孔子給他的回答卻是否定的。圣人認為,一個人如果做壞事不好好為人,跟任何神靈祈福禱告都是不管用的。言外之意就是,做人要有人格,要強大自己的內心,不能依靠外來的庇護。

正直之人的祈禱是在訴說自己的苦難和困境,是將自己的愿望表達出來讓神靈知曉,以此獲得神靈的眷顧和幫助。這樣的祈禱不同于乞求,只是人們在絕境中尋求慰藉,在苦難中澄凈心靈的舉動。但如果一個人做出違背倫理有逆天道的壞事,祈禱又有什么用呢?惡有惡報,喪心病狂之人又能跟誰去祈禱呢?

所謂“自助者,天必助之”。人生在世,不論遭遇什么,是痛苦還是快樂,是苦難還是安逸,我們都要做個有原則有追求的人。事事依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一味相信別人的承諾,一心只去依靠外在的庇護。任何事情,只有通過自己去努力追尋才能實實在在有收獲。

3.14子曰:“周監①于二代②,郁郁呼文哉,吾從周。”

注釋

①監:同鑒,借鑒的意思。②二代:這里指夏代和周代兩個朝代。③郁郁:文采盛貌。豐富、繁盛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是借鑒了夏、商二代的禮儀制度而建立起來的,文采是多么豐富華美啊!我遵從周朝的。”

名家注釋

張居正注:“嘗觀孔子之在當時,禮樂則從先進,夢寐不忘周公,與夫修魯史而尊天王,此其從周之志,有未嘗一日忘者,所謂圣人之為下不倍也。然則生今之世而欲反古之道者,豈不謬哉!”

解讀

周代建立在夏、商二代之后,所以周代的禮儀制度在夏、商二代禮儀制度的基礎上做了損益增刪。經過周公修改的周代禮儀形成了文采華麗豐富的盛況,所以孔子認為周朝的禮制更加完善,并且一貫主張遵從周禮。

周代的文化重在人文文化,我們現在的中國文化就是以周文化作代表。中國文化歷經朝代更替,不斷增益刪減,以其啟身的發展規律演進改良,淵源而流長。歷史的車輪沒有止步,文化的繁衍也不會休止,經過千年傳承的中國文化必將越來越深厚。

3.15子入太廟①,每事問。或曰:“孰謂鄹⑦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注釋

①太廟:祭祀開國君主的廟。魯國太廟,即周公旦的廟,供魯國祭祀周公。②鄹:音z。u,春秋時魯國地名,又寫作“陬”,在今山東曲阜東南部。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曾在鄹作過大夫,所以“鄹人之子”指孔子。

譯文

孔子到太廟里去,每件事情都要問一問。有的人說:“誰說鄹大夫(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的這個兒子懂得禮儀呀?到太廟里來,每件事情都要發問。”孔子聽到了這話,說:“這正是懂得禮儀的表現呀!”

名家解讀

張居正注:“圣人之心極其謙虛,故每事問人,不厭詳細,其與堯之欽明、舜之問察,一而已矣。學圣人者,當于此求之。”

解讀

孔子是一位博學多識并且精通禮儀的人,他年輕時就已經很有名氣了。所以當他到太祖廟里凡事必問時,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他們覺得孔子根本不像傳說中那樣知禮,所以發出了“誰說孔子深通禮儀之道”的疑問。面對這樣的發問,孔子回答說他的行為正是知禮的表現。對于孔子的回答我們該做何理解呢?一言以蔽之,不恥下問,謙虛好學就是做人的美德,就是禮的精神所在。

俗話說,問者不相虧。遇到不懂的問題應及時請教別人,以免舉動異常,貽笑大方。如今社會,經濟發達,外出旅行早已不是新鮮事。初到異國他鄉,對當地的風俗民情,文化制度有不了解之處實在很正常。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要多問多學,向當地人多多請教。不要怕被人嘲笑而羞于提問,大方些直接些,否則出了洋相最后吃虧的恰恰是我們自己。

3.16子曰:“射不主皮①,為力不同科⑦,古之道也。”

注釋

①皮:用獸皮做成的箭靶子。主皮:指穿透箭靶子。②為:音we,因為。同科:同等。科:等級。

譯文

孔子說:“射箭,不一定都射穿箭靶子,因為每個人的力量大小不同,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啊。”

名家注釋

朱熹注:“周衰,禮廢,列國兵爭,復尚貫革,故孔子嘆之。”

解讀

射箭比賽主要用來陶冶情操,并不以能否射穿箭靶子上的牛皮為標準,這是因為人的力量有大有小,這是與生俱來的差距。射箭如此,為人處事也是如此。判斷一個人有沒有道德,做事合理不合理,不能看他對事情成功所做的貢獻程度,因為環境不同、時間不同、每個人的能力也不同。只要這個人對這件事盡自己的努力了,那么他對事情的成功就付出了心血。

生活中,如果我們總是對別人很苛刻,責怪別人沒有做到這個沒有做到那個,總是以事情的成敗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久而久之,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結果,搞得自己身心俱疲,人際關系十分緊張。所以,我們對人對事都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這樣才能為自己創造一個寬松舒適的生活環境,獲得內心的寧靜與愉快。

3.17子貢欲去告朔①之餼羊⑦。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注釋

①告朔:朔,指每月初一。告朔,指諸侯王每月初一到祖廟做祭祀活動。②餼羊:餼,音xo餼羊,指祭祀用的活羊。

注釋

子貢要把魯國每月初一舉行告祭祖廟的那只活羊去掉不用了。孔子說:“賜呀!你愛惜的是那只羊,我愛惜的是周朝的禮制。”

譯文

張居正注:“孔子之意在于存禮,而子貢之言,唯求省費,圣賢度量之廣狹,用心之大小,區以別矣。”

解讀

每個月的初一稱作“朔”,告朔是古代非常慎重的一種祭祀制度。每月初一,諸侯都要到祖廟宰殺一只活羊用來祭祀。到子貢時,魯國國君不再親自去祖廟祭祀了,僅僅殺一只羊來做做樣子。所以子貢從經濟的角度出發,主張廢除宰殺活羊來舉行告朔祭典的儀式,想省下用于祭祀的活羊。然而在這個問題上,孔子卻認為節約不是主要的,最關鍵在于廢除宰殺活羊就等于廢除了這個傳統的禮儀。也就是說,在孔圣人的眼中,這只活羊代表的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維系禮儀的象征。

觀察如今社會,很多事情僅用空洞的精神難以維系,必須配合一些物質性的東西才能存在發展。簡單說,雖然有些形式看似可有可無了,但它仍是維系內容的所在,一旦去除這種形式,內容也將不復存在了。、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

孔子說:“事奉君主要盡到為臣的禮節,可別人卻以為這是在諂媚。”

名家注釋

程頤、程顥注:“圣人事君盡禮,當時以為諂。若他人言之,必日‘我事君盡禮,小人以為諂’。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弘,此亦可見。”

張居正注:“蓋當時公室衰微,強臣僭竊,上下之際,多不循禮,惟孔子欲明禮法以挽回之。如過位則色勃,升堂則屏氣,違眾而拜堂下,聞命而不俟車,這等循禮,當時反以為諂,則禮法之不明于天下可知。故孔子之言如此。然盡禮與諂,其跡相似,而其心不同。君子之事君,其禮固無不盡,然卻不肯阿諛順從,如責難以為恭,陳善以為敬,一心只要成就君上的美名,干辦國家的大事,這便真是盡禮。小人之事君,外面雖似盡禮,然心里未必忠實,如阿順以為容,逢迎以為悅,一心只要干求君上的恩寵,保全自家的官爵,這便真是諂媚。君子盡禮,小人以為諂,小人諂媚,亦自以為盡禮。心術之邪正,迥然不同,人君不可不察也。”

解讀

“為君難,為臣不易”,孔子深知做臣子的不易之處。尤其是在禮崩樂壞的朝代,臣子不按禮儀侍奉君主,大家都不按照禮儀制度辦事,一旦你做到了按禮辦事,竭心盡力地為君主謀劃反而被人當做是在諂媚討好君主。處于世風日下的世道,不管你內心如何,初衷怎樣,總會有人風言風語,對你指手畫腳。雖然圣人說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被人誤解心里總歸還是不痛快的。

當今社會,仍然有很多人自己不去做或做不到的事情也不希望別人做好,看到別人生活得快樂美滿,就找各種機會惡意丑化人家。這些人常常將好說成壞,將善說成惡,是非顛倒。遇到這種人用不著生氣郁悶,公道自在心間,只要我們行得正坐得直,又何必在意別人的言行呢?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久了,大家自然會知道你的為人,理解你的行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昌县| 公安县| 桐城市| 虎林市| 大厂| 弋阳县| 沾化县| 宜宾县| 汉阴县| 巴林右旗| 民乐县| 武山县| 信丰县| 栖霞市| 垣曲县| 新巴尔虎右旗| 遵义市| 五莲县| 涿州市| 峨眉山市| 神木县| 蒙自县| 女性| 舟曲县| 建瓯市| 新乡市| 黑河市| 沾化县| 洛川县| 沿河| 荣昌县| 招远市| 炉霍县| 静乐县| 筠连县| 六盘水市| 于都县| 蕉岭县| 南昌市| 德昌县| 墨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