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挺經 明強

  • 挺經冰鑒
  • 曾國藩
  • 2558字
  • 2020-05-19 15:11:10

三達德[1]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杰,動稱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見其近樓則所見遠矣,登山則所見更遠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顯微鏡照之,則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則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則精白絕倫矣。

【注釋】

[1]三達德:指“知(智)”“仁”“勇”三大品行。《中庸》第二十章:“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譯文】

“智、仁、勇”三項天下通行的德行中,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古往今來,豪杰才俊、志士仁人都被稱為英雄,英也就是明的意思。所謂明,有兩個方面:他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便以為遠,我則立足高遠,看見更深遠的事物,這叫高明。好比身處一室之中,人們只能看近處的景物,若登上高山,所見就遠了。他人只看到明顯的東西,我則可看見細微的東西,這叫精明。就如極為細微之物,用顯微鏡看它,會放大一倍、十倍、百倍。又如滿是粗糠的糙米,舂兩遍就可除去粗糠,舂上三遍四遍,就精細白凈到極點了。

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學問。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專賴學問以求精明。好問若買顯微之鏡,好學若舂上熟之米。總須心中極明,而后口中可斷。能明而斷謂之英斷,不明而斷謂之武斷。

武斷自己之事,為害猶淺;武斷他人之事,招怨實深。惟謙退而不肯輕斷,最足養福。

【譯文】

人是否高明取決于天賦資質,是否精明則全賴后天學習鉆研的程度。我曾氏兄弟如今僥幸身居高位,天賦資質都不算很高明,全靠學習鉆研來求得精明。好問如同購買顯微鏡,可深知細微之處。好學如同舂上等收成的米,可去粗取精。總之,必須心中了如指掌,而后才可說出自己的決斷。對事物能了解明白再做決斷,就叫英斷;稀里糊涂就做決斷,稱之為武斷。

對自己的事武斷,產生的危害還不大;對他人的事武斷,則招致的怨恨就很深了。只有謙虛退讓而不肯輕易做決斷,才足以保住福分。

至于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1],其要歸于愚必明,柔必強。凡事非氣不舉,非剛不濟,即修身養家,亦須以明強為本。

難禁風浪四字譬還,甚好甚慰。古來豪杰皆以此四字為大忌。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惟數萬人困于堅城之下,最易暗銷銳氣。弟[2]能養數萬人之剛氣而久不銷損[3],此是過人之處,更宜從此加功。

【注釋】

[1]《中庸》學、問、思、辨、行五者:子思在《中庸》一書中提出治學“五序”,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朱熹批注:“學問思辨,所以擇善而為之,學而知之也。”程子說:“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2]弟:曾國荃。

[3]養數萬人之剛氣而久不銷損:指曾國荃所率湘軍圍困天京,地道深入并攻克天京一事。

【譯文】

至于要擔當大事,全在明、強兩個字上下功夫。《中庸》中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方面,其要義歸結為使不明白的弄明白,使不堅強的變堅強。天下的事,沒有志氣就不能奮發而為,不堅定就做不成功,即使修身養家,也必須以明強為根本。

“難禁風浪”四字說得很好,大慰我心。自古以來,英雄豪杰之士都以這四字為大忌。我祖父教導別人,也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所以男兒自立于世,一定要有倔強剛強的氣概。數萬人被困在堅固城池之下時,最容易被暗中消磨銳氣。老弟能夠長久地保持數萬人的剛猛士氣,而不至于消靡折損,這是你的過人之處,更應在此下功夫呀。

凡國之強,必須得賢臣工;家之強,必須多出賢子弟。此亦關乎天命,不盡由于人謀。至一身之強,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1]。孟子之集義而慷,即曾子之自反而縮[2]也。惟曾、孟與孔子告仲由[3]之強,略為可久可常。此外斗智斗力之強,則有因強而大興,亦有因強而大敗。

古來如李斯、曹操、董卓、楊素,其智力皆橫絕一世,而其禍敗亦迎異尋常。近世如陸、何、肅、陳亦皆予知自雄,而俱不保其終。

故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福益外家,若專在勝人處求強,其能強到底與否尚未可知。即使終身強橫安穩,亦君子所不屑道也。

【注釋】

[1]則不外乎北宮黝、孟施舍、曾子三種:北宮黝、孟施舍,勇士。《孟子·公孫丑上》:“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后進,慮勝而后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2]自反而縮:自我反省無愧于良心道理,而能理直氣壯。縮,直的意思。語出《孟子·公孫丑上》。見注釋[1]。

[3]仲由:字子路,春秋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跟隨孔子周游列國,以政事見稱。為人果烈剛直,好勇力,事親至孝。

【譯文】

凡是希望國家強盛的,就必須尋求賢臣良將的輔佐;凡是希望家庭興旺的,就必須多培養出賢良孝悌的子弟。這個與天命有關,不完全出于人的意志。至于個人本身的強大,就不外乎像北宮黝、孟施舍、曾子這三種人而已。孟子積聚仁義而慷慨大度,也就是曾子的反躬自省。只有曾子、孟子與孔子教誨仲由的那種“強”,才可以長久存在。除此之外,那種斗智慧、斗武力的“強”,則會出現有的因為“強”而興旺發達,有的因為“強”而徹底慘敗。

古代像李斯、曹操、董卓、楊素之流,他們的智慧和武力都是蓋世少有,但是,他們的災禍失敗也超乎尋常。近代的像陸建瀛、何桂清、肅順、陳孚恩等人,都是我所知道的智慧和勇力極強的人,但是,他們都不能保其善終。

所以,我們這些人在自我修養方面尋求“強”就可以了,在力求超過人的地方求“強”就不行。福氣對外人有益,如果專門在超過人的地方求“強”,能不能“強”到底是很難說的。即使一輩子能夠強橫安穩,君子也是不屑一顧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仲巴县| 西乌珠穆沁旗| 阳东县| 晋江市| 彰化市| 安远县| 丰台区| 扬州市| 平湖市| 称多县| 民勤县| 紫阳县| 塘沽区| 东乡县| 汉阴县| 南江县| 扎鲁特旗| 宜宾县| 珠海市| 吴江市| 会理县| 马鞍山市| 临湘市| 大连市| 安康市| 高青县| 循化| 营山县| 波密县| 册亨县| 兴国县| 灵武市| 富源县| 吴桥县| 克什克腾旗| 合江县| 彭山县| 遂昌县| 琼结县| 巴彦县| 来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