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全球市場類名著(2)
- 一本書讀完投資學名著
- 林啟迪
- 5372字
- 2014-01-13 13:52:14
一國在經濟發展時,總是在追求經濟對內與對外的同時均衡,即平穩的經濟增長、物價的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均衡。但在實踐中,大抵會出現四類情況:一是宏觀經濟對內、對外同時處于均衡狀態,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二是宏觀經濟對內均衡,但對外不均衡,體現為充分就業,物價穩定,但國際收支失衡(順差或逆差);三是宏觀經濟對內不均衡,但對外均衡,表現為國際收支平衡,但就業不足或過度,物價上漲較大或出現通貨膨脹;四是宏觀經濟對內、對外同時處于不均衡狀態,這時經濟必須得到調整,以恢復平穩的增長。按照蒙代爾的政策搭配主張:(1)采用財政手段來調節國內的均衡,即當經濟出現衰退時,采用擴張的財政政策治理,當經濟出現通貨膨脹時,采用緊縮的財政政策來治理;(2)采用金融手段來調控對外均衡,即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采用擴張的貨幣政策來調整,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采用緊縮的貨幣政策來調整,這樣比較容易達到對內、對外的同時均衡,如果政策搭配不適宜,就有可能出現事與愿違的情況。
蒙代爾的結論是:只有以財政政策促進內部平衡,以貨幣政策促進外部平衡,才是最為合理的政策搭配方案。因為,財政政策(無論是政府預算或支出的變化還是稅率的調整)對國內經濟活動產生的作用更大,而對國際收支的作用較小;而貨幣政策(主要是利率的變動)雖然也會對內部經濟的活動產生影響,但國際間利率差距的擴大,在資本項目沒有限制的情況下,就會引起大規模的資本流動,從而對國際收支的作用更為明顯。當一個國家出現經濟衰退同時出現國際收支逆差,用財政政策解決經濟衰退問題,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解決國際收支問題。
趣味延展
蒙代爾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接受大學教育,后赴倫敦經濟學院做研究。1956年蒙代爾24歲時就以題為《論國際資金流向》的博士論文一舉成名,榮獲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在1961年至1963年間,蒙代爾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部門工作。1966年至1971年他開始擔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和《政治經濟學學報》雜志編委。其后在1970年加入歐共體(歐盟前身)的貨幣委員會。然后在1972年至1973年,他參加了旨在成立歐洲經濟及貨幣聯盟的研究小組的工作。1974年至今他一直任教于哥倫比亞大學。此外,他還一直擔任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顧問。
蒙代爾對經濟學的貢獻主要來自兩個領域:一是經濟穩定政策,二是最優貨幣區域理論。蒙代爾的經典代表著作包括《國際經濟學》和論文《最優貨幣區域理論》等。1965年、1974年、1998年和2000年他先后在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等著名學府講學。1997年獲美國經濟學會頒發的杰出人士獎。1998年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99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蒙代爾就富有遠見地預言,在一個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中,匯率變動和資本高度流動對經濟政策會產生極大影響。他以一篇論及“最優貨幣區”的文章奠定了歐元理論,最終促使歐元順利出臺,因此被尊稱為“歐元之父”。1999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該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蒙代爾,以表彰他“對不同匯率體制下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及最優貨幣區域的分析”所做出的偉大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長達7頁的頒獎詞,更肯定了他“歐元之父”的地位。雖然外界評論這一獎項來得實在是太晚了點,蒙代爾卻絲毫不以為意,倒是近100萬美元的獎金令這位經濟大師頭疼了一陣日子。結果還是制定了一個頗具蒙氏風格的花錢計劃,首先修繕自己在意大利的豪宅,然后再花錢為自己的兒子買一匹矮馬,最后以歐元形式存入賬戶。
一頭漂亮的銀發,一雙亮亮的藍眼睛,一張生動的面龐,69歲的蒙代爾是一個魅力十足的老頭兒。論及學問,蒙代爾在同行眼里地位甚高。曾經在麻省理工學院教過他的保羅·薩繆爾森就稱贊:“他將人們對貨幣的注意力重新引到國際貿易中來?!钡纱鸂柕膽猩⒁餐瑯用曉谕?。他經常杯不離手,別人常弄不清他是清醒還是微醉。他又是電視迷,與經濟學家對電視及報章時事評論員的言論嗤之以鼻不同,他心目中的“美國最聰明的人”,竟是電視臺的兩位主播。他經常數天足不出戶,待在家里看電視,除了偶然上超級市場購物和回校講課。有一段時間,他的一頭銀發長至肩頭,令他的崇拜者頗為不安和失望。他們希望蒙代爾多多走出他30多年前低價購買的鄉間別墅,與公眾更多地接觸溝通。
而他平時的為人處世簡直就是一個“馬大哈”,有三個經典故事令朋友和媒體津津樂道:一則是他曾當選美國計量經濟學院士,但因為他根本沒拆信,對此榮譽全然不知;二則是當選為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后,忘記出席就職典禮,讓等待聽他就職演說的崇拜者空歡喜一場;最后一則是他擔任《政治經濟學學報》主編期間,經常懶得看稿復信,以至于這份學術刊物最終慘遭倒閉。蒙代爾也為自己的“我行我素”付出了代價,按他在經濟學界的貢獻,1999年的諾貝爾獎算是姍姍來遲。其實,早在80年代初他已被列入候選人名單,但因“舉止怪異、行為不檢”而遭除名。所有人都為蒙代爾遺憾,僅僅是個人性格原因,竟讓諾貝爾獎晚到了近20年。
OpenSociety
《開放社會:改革全球資本主義》
喬治·索羅斯GeorgeSoros
名著導讀
喬治·索羅斯是量子基金創始人。1997年金融風暴的幕后操控者,也是享譽全球的社會活動家。據說他每天在他帝國大廈頂層的辦公室里研究哲學問題,偶爾會出手資本和金融市場而掀起波瀾。對于《開放社會:改革全球資本主義》的出版,索羅斯說“有助于澄清我的所思所想,以及我對未來的希望(和建議)。”
索羅斯既是一個唯利是圖的金融投機者,也是一個具有強烈憂患意識與批判精神的經濟學家。在該書中作者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和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所存在的缺陷與危機,指出了西方主流經濟學——微觀經濟學“供需均衡理論”的謬誤。同時作者認為市場價值不能取代社會價值,用市場機制來解決社會和政治問題也是導致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他主張建立一種不完美、但可能被不斷改善的社會——開放社會。
作為一個市場參與者,我關心的是市場價值,即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作為一個公民,我關心的是社會價值,即人類和平、思想自由和社會正義。
——喬治·索羅斯
如果你經營狀況欠佳,那么,第一步你要減少投入,但不要收回資金。當你重新投入的時候,一開始投入數量要小。
——喬治·索羅斯
理論精讀
1.反射性假說——索羅斯投資哲學的基石
可以說,“反射性”概念是索羅斯之于投資哲學的基石。也可以這樣說,不了解“反射性”概念,就不能了解索羅斯的投資哲學。當然,不了解“反射性”概念,也不能了解索羅斯的歷史哲學及人生哲學。
索羅斯是這樣解釋“反射性”概念的:“我們試圖理解世界,而我們自己是這個世界的組成部分,我們對世界不完全的理解在我們所參與的事件的形成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的思想與這些事件之間相互影響,這為兩者都引入了不確定的因素。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決策建立在已有的知識之上,因為我們的行為很容易產生預料之外的結果。這兩種影響相互助長。我把這種雙向反饋機制稱為‘反射性’?!狈瓷湫栽谡軐W上稱為互動關系。
索羅斯認為,自然科學的對象,如天體的運動等是與思維無關的現象,在這里自然規律的存在獨立于認知主體,“自然科學家所思考的世界是一個獨立于他們思想的世界。他們的陳述屬于一個世界,而他們的陳述所涉及的事實則屬于另一個世界。在陳述與事實之間只有單向的一致性。這一關鍵特征使得事實適合作為判斷科學陳述真偽的準則”。比如,地球總是圍繞太陽轉的,并不會因為人們曾經認為是太陽圍繞地球轉而有所不同;但社會現象則不同,在社會現象中參與的主體是有著思維能力的人,于是思維與實在之間的關系就變得比較復雜,而不是一條單行道了,即思維服務于對實在的理解。不論承認與否,總是在一種生活處境中具有思想,即思維也構成了認識世界的一部分,實在的一部分,它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指引著我們,而我們的行動又對這個由我們這些參與者構成的環境發生影響。在這里,思維的作用是復雜和雙向的,這有別于自然現象中思維和實在之間的認識論的單向反映。
因此,索羅斯認為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社會活動的參與者都是有思考能力的,所以思維就具有雙重的作用,或者說是雙重的功能。消極功能或認識功能是指社會活動的參與者尋求理解他們參與的情景,希望能與實在相符;而積極功能或參與功能是指社會戶外活動的參與者主動尋求并發揮其影響作用,力圖根據他們的意愿來重新塑造實在。于是兩種功能同時發揮作用就引導出反射性這個概念。
有研究表明,反射性理論引出的投資思維是,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引擎”引導市場或啟動某個趨勢,這種趨勢會影響眾多的參與者采取順應趨勢的交易,如果采取相同交易行為的參與者足夠多、力量足夠大,則趨勢得以加強,而加強了的趨勢又進一步強化了參與者的順應趨勢行為,并使得趨勢更加加強。這種市場趨勢與參與者行為的相互加強,形成一個正反饋的自激勵鏈條。
2.可錯性假說——索羅斯投資思想的核心內容
正是因為反射性的基礎是“存在著一個這樣的現實,我們僅是現實的一部分,由于參與者的思維與事物的實際狀態不一致,行動往往會帶來出人意料的后果”。它說明了理解存在天生的不完備性,也就是索羅斯稱為可錯性的假說。
索羅斯提出了可錯性的兩個版本,一種是較為溫和,比較有具體證據的正式版本,蘊藏在反射性概念里,索羅斯把它作為自己的批判思維方式和開放社會的依據。第二種版本是比較徹底的,它引導了索羅斯的一生。溫和的可錯性意思是:參與者的思維和事物的實際狀態不符,于是,行動的結果往往出乎參與者意料之外。事情未必一定和預期有太大的出入,是一種可能有錯??赡苡绣e的理論基礎在于承認知識具有不完備性,這就為我們打開了批判的大門,也打開了糾錯的大門,既然完備是不可實現的,那么改善的空間就是無限的。而索羅斯講的第二種可錯性是“徹底可錯性”,即“所有人類心靈建構都是有缺陷的,不論這些建構存在于我們的思維深處還是以公開形式表達出來的各種學科,各種意識形態或各種體制。這些缺陷可能表現為內部的不一致和與外部世界的不一致,或與其設計目的的不一致。”索羅斯認為,所有的人類心靈建構和社會建構都是有缺陷的這個觀點是不能成為一個科學假說的,原因在于我們無法指出這缺陷為何,并且我們也無法對它進行測試。就像克里特島人埃庇米尼得斯所提出的“說謊者悖論”一樣,也是不可證實。因此索羅斯把他的可錯性概念稱為“暫時性假說”。
對于索羅斯來說,徹底可錯性版本不僅是一個抽象的理論,而且是他哲學的出發點,他以同樣的熱情把這一理論應用于外部世界和自己的金融活動中。他總是不斷地去尋找錯誤,因為找到錯誤就意味得益的機會。索羅斯有句名言:“當你知道錯誤在什么地方時,就會時常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可見,徹底可錯性在索羅斯那里絕不是一種消極的理念,反而是積極進取和批判的。
“可錯性”觀點認為,人們(參與者)對社會現象的思維/思考作用有二重性。一方面,參與者思考的目的是尋求對客觀實在的理解,總希望找到和客觀實在完全相符的認知,可稱為消極的認知功能;另一方面,參與者的思考又同時重塑著客觀事實實在,可稱為積極的參與功能。假如這兩種功能同時發生作用,就稱為“反射”?!胺瓷洹备拍钍撬髁_斯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其“可錯性”思想的具體延伸。
對于自然科學來說,精神依賴于物質,而物質則不依精神的變化而獨立存在。用科學哲學的術語講就是,科學研究陳述精神與事實物質之間是單向的,事實是獨立于陳述之外:而對于社會現象,物質與精神則相互影響,物質可能因精神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用科學哲學術語表達就是,陳述與事實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由于有思考能力的人不能脫離身處其中的社會來觀察社會,所以人的思考及行動本身構成了新的社會事實;事實因陳述而改變,不再是純客觀的,而滲入了主觀的成分。若以數學概念表達,自然科學中,只有精神是被動的因變量;社會科學中,物質和精神都可成為被動的因變量。
另外,社會現象演化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可重復的歷史過程。例如人們在理論研究中,無論利用多少理論上的假設條件,總是有限地來刻畫條件相同但時間不同或空間不同的兩個實際社會或經濟狀態,都是不可能準確和客觀的,有時甚至是差別巨大。歷史事件是不可重復的!
總之,索羅斯認為,社會科學是一個錯誤的比喻,必須承認人類的許多行為并不受所謂無時間限制的自然法則所控制,必須防止自然科學方法的濫用。當然,認識到社會科學的限制,并不表示我們在研究社會現象時必須放棄對真理的追求,而是表明在認識反射現象的基礎上,我們應有勇氣探索新的研究方式。
經濟感知“可錯性”信念在經濟分析中的意義。社會經濟事件可分為兩類:常規事件、歷史事件。常規事件的特征是,其參與功能和認知功能都不會發生具體的變化或影響,這也正是均衡分析能起作用的原因。在經濟相對穩定時期,常規事件的特征相對突出,這時均衡分析容易不自覺地被采用或看起來相對有效。但這種均衡分析及其有效性的實際意義幾乎沒有,因為常規經濟現象的分析結論,要么是那些已成為人們的“經驗或習慣”,要么是因制度限制下的規則行為,而變得習以為常了。所以,均衡分析脫離或改變了經濟學本來的主題,理論上是“科學化”了,但卻變得無實際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