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全球市場類名著(1)

SeletedWorksonEconomilsofRokertMundell

《蒙代爾經濟學文集》

羅伯特·蒙代爾RobertA.Mundell

名著導讀

對于渴望理解國際金融市場的讀者來說,《蒙代爾經濟學文集》是不可不讀的好書。《蒙代爾經濟學文集》是一套6本的叢書,讀者未必要讀完全套文集,主要關注蒙代爾有關國際貨幣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論述。由于蒙代爾對長時段的貨幣歷史的反思,使他比自由市場的宣傳家弗里德曼更為實際。例如,蒙代爾認為,世界貨幣史上的兩大陣營在希臘時代已經產生,柏拉圖的理想是國內使用法定不可兌換貨幣,將黃金和白銀嚴格控制于國際貿易和國際旅行。然而,亞里士多德對國家制造通貨膨脹引起的收入不公和資源錯誤配置洞若觀火,所以極力主張國內國外一律使用黃金和白銀那樣的可兌換貨幣。

作為“歐元之父”,蒙代爾是以下面的規律支持他的預見的:世界貨幣史總是處于循環往復的周期運動之中。從硬通貨到軟通貨、從通貨膨脹到貨幣穩定、從浮動匯率體系到最優貨幣區或與某種穩定貨幣掛鉤的固定匯率體系等。對很多主張浮動匯率的經濟學家來說,蒙代爾是反潮流的。

無論我們怎樣粗略地衡量古希臘和塞拉庫斯的通貨膨脹、戴克里先時代羅馬帝國的貨幣混亂。14世紀黑死病之后的通貨膨脹,與我們時代的貨幣動蕩相比,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蒙代爾

唯一的封閉經濟是整個地球。

——蒙代爾

理論精讀

1.最優貨幣區理論——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實踐

最優貨幣區域的定義是: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種單一的共同貨幣,或是幾種貨幣,這幾種貨幣之間具有無限可兌換性,其匯率在進行交易時互相盯住,保持不變。但是區域內國家與區域以外的國家間的匯率保持浮動。

1961年,蒙代爾第一次提出了“最優貨幣區”的概念和組成貨幣區的一個經濟標準,即要素的充分流動性標準。他認為,當要素在某幾個地區內能夠自由流動,而與其他地區之間不能流動時,具有要素流動性的幾個地區就可以構成一個“最佳貨幣區”。

因為前人的努力多集中在最優貨幣區的形成條件上,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突出該理論的正面效用同時忽略了成本的產生。該理論在70年代的進一步發展,開始轉向對貨幣聯盟的成本—收益分析。

加入貨幣區的好處有:(1)降低交易成本;(2)不變的固定匯率減少了不確定性,并能排除伙伴國之間的投機性的資本流動;(3)節省成員國的外匯儲備,降低儲備成本;(4)貨幣一體化能促進經濟政策的一體化。

而加入貨幣區的成本則包括:(1)單個國家失去了貨幣和匯率政策的自主權;(2)國家財政政策的決策權受共同貨幣政策的影響和限制;(3)有可能加劇失業;(4)有可能惡化本已存在的地區失衡。

進入80年代,經濟學家通過大量運用歷史經濟數據對最優貨幣區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翔實的實證分析,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論。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對聯盟內政策的協調及其有效性的分析。格魯夫認為,在理性預期及政府政策隨意性存在的前提下,一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可以借助同另一個貨幣政策聲譽比本國更好的國家結成貨幣聯盟部分或全部實現。格魯夫的這一分析既為近年來拉美趨勢加強的美元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也為東南亞和東亞國家危機后重建其匯率機制提供了一種參考依據。

當然,現在人們對最優貨幣區理論的批判很多,但不能順應時代發展和理論發展變化是一個主要的批判點,而另一方面則集中于批判建立最優貨幣區的標準。具體來說:

第一,世界經濟運行環境的新變化和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的興起,重新界定了被OCA理論強調的貨幣同盟的宏觀成本。致使成本—收益分析得出的結論值得進一步商榷。

第二,無論是早期的最優貨幣區理論還是后來新的理論,都只強調了實際經濟因素對組成和加入貨幣區的影響卻忽視了金融市場的作用。

第三,OCA理論某些標準自身有理論弱點,且標準間存在常被人們忽視的替代、交叉、因果和矛盾等種種關系。OCA標準有內生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政策的適用性。

總的來說,仍然有許多聲音認為該理論的體系和框架依然不夠成熟,線索過于龐雜,難于梳理。

但不管怎么說,歐元區最優貨幣區理論的實踐確實通過歐洲貨幣一體化得到了實現。

歐元區的建立,是為了實現一個沒有內部邊界的統一市場,實現人員、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同時,有效地協調各成員國之間的財政及貨幣政策。

歐元的流通促進著歐洲統一金融市場的形成。其成功運作更對世界區域貨幣合作具有重要的啟示,即建立在區域經濟合作基礎上的貨幣合作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不可能三角理論

20世紀60年代,蒙代爾曾在國際經濟學研究方面做出過天才般的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個:一項是關于最優貨幣區的理論;而另一項就是關于國內經濟政策和匯率關系的理論——勾勒出了后來被克魯格曼等經濟學家總結為“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定理”的思想雛形。可以說,蒙代爾在20世紀60年代所做的這兩項貢獻已經成為現代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基石。

蒙代爾不可能三角是說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只能擁有其中兩項,而不能同時擁有三項。如果一個國家想允許資本流動,又要求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那么就難以保持匯率穩定。如果要求匯率穩定和資本流動,就必須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

在這三個目標之間究竟哪一個更為重要?如果放棄資本流動,將退回到閉關鎖國的封閉經濟體系,不利于經濟增長。如果放棄匯率穩定性,對于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場災難。“兩害相較取其輕”,只有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比較可行。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也就是向單一的區域貨幣或世界貨幣過渡。于是,人們在貿易全球化的同時開始越來越多地考慮金融全球化,如果貨幣統一了,就不存在固定匯率、浮動匯率和資本管制的各種弊病了。

我們以歐元為例分析。因為歐元區實行的統一貨幣,相當于各成員國實行的是一比一的永恒的、固定的貨幣兌換關系(各成員國共同使用歐元,等于是固定匯率的極致形式);由于是同一種貨幣,所以資本在各成員國之間流動幾乎沒有任何障礙,相當于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歐洲央行的存在,使得各成員國完全喪失了獨立的貨幣政策。歐元區的這個三角組合,就是固定匯率、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完全喪失獨立的貨幣政策的結合,實際上各成員國是以完全喪失獨立的貨幣政策的代價來實行固定匯率。

作為任何一個經濟體來說,或者是作為有一定規模的經濟體來說,國內的經濟政策總是主要的,貨幣政策就是非常重要的國內政策,對于該經濟體影響必然是極端重要的。而資本的流動,也會帶動實體經濟的變化。匯率,說起來只不過是兩個貨幣之間的一個數量對比和兌換關系而已。因此在這三個因素中,按照重要性從大到小排列,應該是:貨幣政策、資本流動、匯率政策。所以,一個經濟體首先應該完全堅守獨立的貨幣政策,其次是決定資本流動的自由程度,最后才考慮貨幣的兌換關系。但是,歐元區卻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居然把固定匯率當做最重要的東西,其次是重視資本自由流動,而把獨立的貨幣政策不當回事,以至于完全不要貨幣政策。所以,歐元區爆發根本危機,就不值得奇怪了。

斯蒂格里茨曾經作過一個比喻:“小型開放經濟就如同在狂風大浪中的小船一樣,不論駕駛船的技術怎么樣,雖然我們不知道船在什么時候被傾覆,但是,毫無疑問,船最終會被大浪打翻。”在貨幣市場上可以非常明顯地觀察到經濟規模對穩定性的重要影響。經濟規模越大,投機炒作的風險就越小。統一貨幣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渡部分貨幣主權,換取金融體制的穩定,能夠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機。

某個經濟地區實現了單一貨幣,還可以提高貨幣體系的透明性。由于統一貨幣區內各國都放棄了獨立的貨幣政策,不存在某個國家突然增發貨幣的可能性,從而大大提高了民眾對貨幣政策的信任度。統一貨幣能夠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節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促進商品、資本、人員的流動,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統一貨幣可以減少內部摩擦,促進投資,提高國際競爭力。

3.有效市場分類——政策目標與政策工具的匹配

蒙代爾對于政策調控的研究基于這樣的出發點:在許多情況下,不同的政策工具實際上掌握在不同的決策者手中,例如,貨幣政策隸屬于中央銀行的權限,財政政策則由財政部門掌管;如果決策者不能緊密協調這些政策,而是獨立地進行決策的話,就不能實現最佳的政策目標。蒙代爾得出的結論是:如果每一工具被合理地指派給一個目標,并且在該目標偏離其最佳水平時按規則進行調控,那么在分散決策的情況下仍有可能實現最佳調控目標。

關于每一工具應如何指派給相應目標,蒙代爾提出了“有效市場分類原則”。這一原則的含義是:每一目標應當指派給對這一目標有著相對最大的影響力,因而在影響政策目標上有相對優勢的工具。根據這一原則,蒙代爾區分了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在影響內外均衡上的不同效果,提出了以貨幣政策實現外部均衡目標、財政政策實現內部均衡目標的指派方案。

在政策工具與政策目標的匹配問題中,“丁伯根原理”是廣為認同的,同時“丁伯根原理”也是傳統理論分析和政策運用的基本原則之一。按照“丁伯根原理”,政府在進行經濟調控時應當保證政策工具的數量不少于其計劃目標的個數。從形式上看,“丁伯根原理”具有直觀、簡潔和易于掌握的特點,類似于多元方程組有一個確定解的必要條件,是方程的個數不能少于未知變量的數目。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看,就是為了實現經濟的內外均衡,政府所擁有的政策工具至少應有兩類。我們知道,政府的基本調控工具恰恰有兩類;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完全符合“丁伯根原理”,這是否意味著經濟內、外均衡的實現就獲得了完全的保證呢?情況顯然并非如此。我們即使就最為簡明的形式稍加分析,也可從中看出這種理論分析離實際運用的需要還存在差距。

我們定義經濟的內部均衡為充分就業下的實際經濟均衡,外部均衡是國際收支平衡,政府擁有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兩類調控工具。當經濟發生失衡時,在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的組合中,典型的有這樣幾種狀態:“不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順差”、“超額需求(相對于充分就業的產出)與國際收支逆差”、“不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逆差”及“超額需求與國際收支順差”。當出現前兩種失衡狀態時,政府可以相應地采用擴張性或緊縮性的調節政策,使失衡狀態得到糾正,但是,當后兩種失衡狀態出現時,政府的調控就會遇到困難。以“不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逆差”的情形為例,內部均衡的實現要求政府實施擴張性的調控政策,而外部均衡的實現要求政府施以緊縮性的調控措施。此時,政府雖然仍然擁有兩類調控工具,政策目標也同樣是兩個,符合“丁伯根原理”的要求,但是,政府在運用政策工具調控經濟以實現內、外均衡,顯然遇到了邏輯和指導思想上的困難,顯示理論的研究與實際運用的需要還存在很大差距。

蒙代爾認為,造成這種困難的原因是以“丁伯根原理”為代表的傳統理論將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工具的調節效率等同對待,而實際上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與效果是不同的。在前面的例子中,貨幣政策的運用除了可以對經濟運行產生擴張或緊縮效應外,還對國際資本流動具有很強的調節能力,但財政政策在調節國際資本流動中的作用卻小得多,因此如果用貨幣政策糾正外部失衡,用財政政策對付內部失衡,經濟就有可能重新恢復內外均衡。

也就是說,不同的政策工具與恰當的政策目標的匹配是最為重要的,匹配的原則就是蒙代爾提出的所謂“有效市場分類原則”——各個政策工具應與最受其影響的目標相匹配,顯然,有效市場分類原則是以對政策傳導和影響機制的細致分析為基礎的,但是值得說明的是,這一點并不構成蒙代爾關于政策工具與政策目標相匹配的理論與“丁伯根原理”的本質區別。關于兩者的基本差異,正如蒙代爾曾指出的“政策工具與目標匹配的問題源于不完全信息和對經濟運行所進行的動力系統分析”。

4.蒙代爾——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

1962年,蒙代爾在向IMF提交的研究報告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政策配合說”。其特色在于,強調以貨幣政策促進外部均衡,以財政政策促進內部均衡。

(1)經濟的對內與對外均衡

所謂實現經濟的對內均衡,主要是指國內的總供給等于總需求,既實現資源的充分配置、物價穩定,同時可以獲得有保證的經濟增長。所謂實現經濟的對外均衡,主要是指一國與外部經濟體之間的經濟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國際收支處于平衡狀態。但一國同時實現內外均衡是較為困難的。當一國經濟失衡時就需要調整,以恢復經濟的對內和對外的均衡,以求經濟的平穩增長。

(2)經濟均衡的調整

為了達到經濟的對內和對外的均衡,一個國家可以采取諸如支出調整政策、支出轉換政策和經濟管制的方法。具體包括:(1)財政手段。通過擴大、緊縮各種財政支出,增、減各種稅收,加強或削弱國家采購等做法可以調節就業量的變化和經濟增長速度,也會影響一個國家的進出口。(2)貨幣手段。通過調整利率、存款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業務等方法,可以直接控制貨幣供給量,進而間接調控國內市場的需求、進出口等,促進一國經濟恢復均衡。(3)支出轉換手段。如通過貨幣對外匯率的變化,例如,本幣對外升值或貶值,影響進出口,調整國際收支失衡。(4)經濟管制。采用各種法律、法令、行政和管理等手段,直接控制經濟的運行,以使經濟向預定的方向發展。通過這些政策手段,宏觀經濟一般可以從失衡狀態得到調整,逐步恢復到均衡,達到較為理想的增長或發展狀態。

(3)“斯旺圖”與蒙代爾的政策搭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吉首市| 虹口区| 偃师市| 成安县| 岱山县| 民权县| 青川县| 子洲县| 读书| 商城县| 眉山市| 陆良县| 普兰店市| 海原县| 肇州县| 新泰市| 孝昌县| 永川市| 介休市| 邢台市| 普兰县| 黔西县| 比如县| 娱乐| 台东市| 合江县| 望谟县| 商河县| 泽普县| 城市| 北辰区| 三穗县| 丹东市| 黄骅市| 汽车| 云浮市| 常州市| 水富县| 乌兰浩特市|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