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莫讓浮云遮望眼,披沙瀝金淘出優秀人才(2)
- 識人用人管人(大全集)
- 陳榮賦
- 5550字
- 2014-01-14 16:29:41
不過,用第二種方法在一些場合也未嘗不可。只要領導所比較的對象都有很高的能力就行了,然后從中作出選擇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朱元璋曾在攻打元軍任誰為主將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常遇春和徐達都是戰功卓絕,不分高下的戰將。最后朱元璋仔細地比較這兩個人,他發現常遇春極易沖動,而徐達遇事總是要三思而行,于是朱元璋就決定讓徐達做主帥。作出這樣的決定,朱元璋是有自己的考慮的。徐達做事謹慎,這正是一個臨陣對敵的主帥所必需的。常遇春雖戰功卓絕,若作為主帥,如果沖動行事,很容易在關鍵時候導致失敗。果然,在徐達的指揮下,明軍直搗大都。朱元璋打下江山靠的是用人,而用人之先則是能識人,可見其用人藝術的高明。
人才形形色色,很不易鑒別,但只要把他們放在一起,各人的優缺點立刻就鮮明地表現出來?,F代領導識才可用此法。比如領導提出要辦一個項目,有好多人都主動請纓,這時領導就應慎重地比較一下他們的優劣之處,然后選擇他們中最優秀的人去做。
比較法是對人才進行歸類、排隊、篩選的基本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比較一定要注意二者之間的可比性。同時,任何事物都處在變化發展中,一次性的比較往往帶有較大的隨意性。要準確識別變化中的人,還要反復多次進行比較,才能把人看得較準。
何不試之以問,通過詢問選拔人才
要知騾馬的腳力如何,牽出去蹓幾圈便知;要知人的能力如何,問問就知。為了識別某人是否有才,管理者可以把他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先閑聊幾句,等對方靜下心來以后,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問題拿出來問問對方,如果他能對答如流,并能提出自己的建議和對某些重點問題的個人看法,就可以判斷這至少是一個才。如果對方一問三不知,誰還能對之予以重任?;蛘邔Ψ侥苷f出一點零星的看法,但不成體,條理紊亂、語無倫次,一聽便知這種人只可小用不可大用。
謀略識人在于一問一答之間,對方的思維和做事能力、應對能力都一覽無遺。管理者可以很快地判斷眼前的人是大才還是小才或是不才,從中管理者還可大略地預見對方的發展。有時,管理者還可以從對答之間知道對方的抱負和人品。因為對某些大事做出全面的評述,再客觀地講一些事實之外,不可避免地要插入自己對人對事的評價,這評價之中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很顯然,人總是對自己感興趣的并堅信的東西給予很高的評價,而對那些不感興趣的則頗有微詞。
咨以謀略可以觀人心志察人見識,在實際中多為管理者所采用。譬如現在流行的招聘就多是采用這種方式。一般考試人才分為筆試和面試。題目往往也是讓你說說對某事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僅此而已,但要做好確實不易,這實際就是自己能力的一個展現。能力欠缺者當然不可能做出明確的分析并提出有價值的建議。管理者用此種方法選才,真是高明。
其實,咨以謀略識才在古代就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現在只是稍微變了一個方式而已。在先秦,就有與人交談天下大事來識才,管理者納士之風盛行,這一遺風一直影響到后世。其中,為后世所熟知的就是諸葛亮與劉備談三分天下之勢和朱元璋向劉伯溫詢問爭天下的謀略。
想當年,諸葛亮躬耕于南陽,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潛心專研學問、探索天下時勢。劉備起兵抗曹,但因為沒有好的謀士,節節敗退。聽說有叫諸葛亮者極其有才,便三顧茅廬,終于得見諸葛亮。隨后,劉備與諸葛亮談論天下時勢。劉備說:“如今天下大亂,漢室將衰,奸臣專權,主上蒙塵。我自不量力,欲為天下伸張正義,卻因智術短淺,屢屢失敗。然此心此志,猶未改變。望你能為我出謀劃策。”經過幾番體察,諸葛亮對劉備已有較多的了解,認為劉備是理想的人君。于是便把隆中十年所觀察的天下形勢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當今天下,豪杰割據爭雄,不過形勢已漸漸明朗。曹操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孫權占據江東,歷經三代,深得民心,可作盟友;荊益三州地勢顯要,然據有者皆無能之輩,將軍若能得這以為基地,內修政治,外結孫權,一旦局勢有變,即可令將士北伐洛陽,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边@便是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一席話令劉備茅塞頓開,深感此人智術超群,助自己功成名就非他莫屬,于是便誠懇地請求他出山相助。
諸葛亮幾句話就讓劉備知道諸葛亮的才能,是因為隆中對中反映了諸葛亮對情勢的掌握和對天下大勢的分析相當完整而高明。如果說他對劉表政權內部情況的了解是基于處身于荊襄當地,而對相隔數千里之外的益州竟也如此了如指掌則令劉備驚詫。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見地不凡。
劉備以隆中對識得諸葛亮,而明代朱元璋也以同樣的方式識得劉伯溫,從而為實現天下歸一做了很好的一步。朱元璋效法劉備三顧茅廬,終于以自己的真誠感動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劉伯溫,使他歸于自己帳下。
劉伯溫一見到朱元璋,即發表一番宏論:“你利用天下大亂的時機,從民間發展自己的勢力,雖然白手起家,但是做事業卻處處順應民意,打出的旗號也光明磊落,這是王者之師的風范?,F在我們面臨兩個敵人,西面是陳友諒,東面是張士誠。陳友諒占了饒、信、荊、襄之地,幾乎擁有了大半個天下;而張士誠僅僅擁有南疆沿海之地,他的勢力向南只不過到了會稽,向北只不過到了淮陽,他行無定勢,成不了氣候。陳友諒以蠻力對待他的部下,跟隨他的人都心懷怨怒;而且陳友諒剽悍魯莽,從來不把和別人交戰作為一種難事,然而實際上打幾次仗后就一定使百姓勞苦。部下怨恨就不可能給他賣力,老百姓勞苦就不能擁護他。所以陳友諒會容易戰勝的。擒賊先擒王,獵獸先獵猛,現在的戰略最好是征服陳友諒。陳友諒的地盤最廣,戰勝了陳友諒,你得天下的事就定了?!?
這段宏論極似諸葛亮的隆中對。他對時勢的把握如此透徹,使人一下便知他的戰略意圖。根據劉伯溫的分析,在東西兩方,攻打陳友諒,只有自守之力的張士誠很可能按兵不動;而攻打張士誠,“剽悍魯莽”的陳友諒定會乘虛而入。而且時局關鍵不在張士誠,而在陳友諒,滅了張士誠,陳友諒依然儼然強大,而滅了陳友諒,則張士誠聞風喪膽,“天下之形成矣”。
這樣一來,朱元璋心里豁然開朗,劉伯溫也順理成章的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咨人謀略很容易探究一個人的見地如何,這是管理者知才識人的一個重要方法。管理者要更深入的識人還必須參照其他的識人技巧,做出綜合的評價。從一個人的口頭上并不能完全知才,如果說知才的話姑且只能先說是“辯才”。戰國時的趙括熟讀兵書,每每對其父談論軍事都頭頭是道,對答如流,有時還問得趙奢無以應答,但最終趙括長平敗亡,只落得個“紙上談兵”的笑柄。故僅咨以謀略還遠遠不夠,還應在實踐中考驗,事實上諸葛亮是在后面的決策中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才受到進一步的重用。
但不管怎樣,咨以謀略是一種識才的簡便易行的方法,不僅在古代被廣為運用,即使在現代也為多數人所采納,并且在實踐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管理者選才的一大法寶。
疾風知勁草,從實踐中觀察鑒別人才
真正的人才不在“紙上談兵”,而關鍵要看的是其實干能力。時代需要的是實干家而不是空談家,空談何用?如果要說空談的用處,詼諧一點就是空談可以敗事可以誤國。怎樣判斷一個人是空談家還是實干家,方法不過是讓談話者去干實事。用一句很簡單的英文諺語即可道明實干與空談的差別:“Actions spesk loder than words”,這既可以說事實勝于雄辯,但筆者以為說行動比語言更重要較為恰當。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管理者往往很難一時察覺某某是否有才,但直覺上領導又不忍放棄選才的機會,于是不得不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理,興許試用之后賢庸必然自明。但試用是要擔風險的,萬一試用不成,不僅沒有覓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反倒把自己的擇人秩序給打亂了。聰明的領導便頓生一計,讓人到下層去辦事,通過對其“政績”的考察來發現人才從而給予升遷,這確實是一種好方法?,F代的多數企事業單位招聘人才大都有一個試用期,試用期滿,老總就會對員工的成績作一個評價,能夠留下來的當然是為領導所滿意的被認為是人才的員工,有時領導還會從其中的特別優秀者中選出一部分委以重任。這便是管理者以政試之,察其真才的做法。
有時,管理者沒必要讓所有的人都去做相類似的事情,而是選出較為器重的人,讓他們去做特定的事,看他們的處事技巧,從而判斷其是大才還是小才。這一部分人往往是領導考察的對象,如果工作出色,令領導滿意,極有可能成為領導的接班人。而領導選擇接班人更要謹慎行事,委之以政,時時考察。往往選擇接班人的結果如何,恰恰反映了一個領導的識才能力,是一個領導有無識才藝術可言的標準。
《周書·蘇彈傳》對以政試之有一個簡易的說明:“彼賢士大夫之未用也,混于凡品,竟何以異?要任之以事業,責之以成務,方與彼庸流較然不同?!彼嬖V我們讓賢能的人去干一定的事,他們的才能就能顯現出來。
三國時,“臥龍”與“風雛”兩相齊名,最初“鳳雛”龐統沒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帶著魯肅和諸葛亮的推薦信去投劉備,但去后并沒有把推薦信拿出來。劉備不了解龐統的才能,就把他派到耒陽當縣宰,可他到任后不理政事,終日以酒作樂。有人將情況報告劉備后,劉備就派張飛去察看。張飛去后,果如所言,就責備龐統說:“你終日在醉鄉,怎么會不耽誤事呢?”龐統便讓下面的人把所積公務都拿來,不到半日,便批斷完畢,而且曲直公明,毫無差錯。張飛大驚,回去向劉備具說龐統之才。這時龐統才將推薦信交上。信中魯肅稱龐統不是個只能管理小縣的人才,建議劉備重用。諸葛亮這時回來也稱龐統是“大賢處小任,以酒糊涂”。劉備這才認識到龐統是有杰出才能的人,便委以重任,作為諸葛亮的副手,共同參與軍機大事。
劉備任委龐統,察其才能,再加上魯肅、諸葛亮兩位的推薦,終于找到了自己日日思念的賢人?,F實中,委之政事來查其真才實學的方法為多數領導所青睞。這里有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一次招聘會上,一位應聘者自己有足夠的“硬件”,更重要的是還做過學生會干部,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管理能力,說得天花亂墜,把該用來形容自己優點的詞幾乎都用上了。他以為這是外資企業,管理者一定會喜歡這種大膽且敢于自我推銷的員工,但招聘的領導并沒有被他的話所迷倒,先是把他派到一個小車間管理生產,試用期三個月。結果試用期滿,這位應聘者把那個車間弄得一踏糊涂,不得不灰溜溜地逃之夭夭。這位管理者是聰明的,知道現實中許多人喜歡說大話,吹捧自己,但一到實干的時候就露餡了,因此就安排一個棋局讓他去走一著,能與不能自然就反映出來。
真金不怕火煉,真才更不怕檢驗。如果是人才,在管理者委以的重任中,發揮自己的才干,從而為人所識;而在管理者方面通過讓下屬辦事,從而知曉下屬才能的大小,進而判斷該讓他們干什么事。委以責任,既是管理者識人藝術的體現,也是管理者識人用人的關鍵。要不為市場上種種的人才所蒙蔽,管理者何不試試“委以責任”這把“殺手锏”。
做好人才全面考察這篇大文章
曾國藩在選擇人才方面非常慎重。對于選來的人才,曾國藩初步判斷認為可用的,就會先給他們發少量薪資,把他們安頓在幕府之中。曾國藩不會立刻讓他們擔任職務,而是會親自接見,暗中觀察,對這些人作進一步的了解。待到他感覺對被考察者已經有了比較深的了解,且確有把握后,才會根據這個人的具體情況,保以官職、委以重任。
曾國藩重視在日常生活細節中觀察人才,以此來全面認識人才。比如,他時常利用與部屬吃飯的機會,暗中觀察他們。
每天中午,他都會與幕僚們一起用餐。有一次,大家在用餐時發現,飯里面有沒去殼的稻谷,大多數人是把殼整掉,然后吃里面的米。但這時,曾國藩忽然發現一位戚姓幕僚,居然仔細地把每一顆稻谷都挑出扔掉。當時,曾國藩并沒有說話。飯后,他立即差遣賬房拿出20兩白銀給這位幕僚,請他走人。眾幕僚忙問其故,曾國藩解釋道:“他從農村到湘軍總部還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忘記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若留在軍營里,難免見異思遷?!?
在大家求情之下,曾國藩最后勉強留下了他,但將他從幕府的參謀調去負責管理菜園。戚某在了解了這件事情的始末后,馬上改過,每天都與菜園的仆役一起耕作,甚至比別人更努力地去勞動。曾國藩則一直都在觀察他的改變。一年后,曾國藩重新起用他。后來,戚某從一個鄉下人,一路因功晉升,最后官至觀察使。
選才離不開考察,如何考察也大有文章可做。慎重考察人才,仔細考察人才,并且采用多種方法考察人才,才能做到真正的識人鑒人。任用人才的時候沒有考察這個環節,或者考察不全面,方法不當,很可能把人才錯放到不適合的崗位或者錯用了不是人才的人,導致用人失誤,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總之,考察人才這一環節必不可少。我國從古代堯舜時期就很重視使用考察人才的方法。當年,堯帝想找一個帝位繼承者,四方諸侯一致推薦虞舜。堯帝為了考驗舜,就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他,從兩個女兒那里來考察舜的德行。堯帝經過三年的實踐考核,才正式確定用舜。
考察人才的方法有很多,有幾種比較有效的考察方法可供參考。
(1)留心被考察對象的飲食起居,發現其自我約束力和防腐能力。在通常情況下,嚴格自律的人,愛學習,重操守,絕不貪圖享樂、沉迷酒色。反之,那些作風散漫、生活放蕩的人,往往缺乏自制力和抗腐力。
(2)留心被考察對象在人前人后的所作所為,識別其品行。品行好的人忠厚老實,正道直行,不會兩面三刀、陽奉陰違。而那些品行不端的人常常當面一套,背后一套,耍兩面派,搞小動作。
(3)留心被考察對象在各種事變前的行為表現,識別其立場。有的人立場堅定,不管風吹雨打,態度始終如一;有的人則稍有風吹草動,就成了“變色龍”或逃兵。
(4)置于艱險特異環境之中考察。比如,讓其去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或者難題等。在突發事件或危難環境中,最能識別一個人。
因為種種原因,每個人都會在與人交往的時候給自己增加一些“保護色”,尤其是在領導面前。身為領導,要想任用一個人,就要去除其“保護色”,識別其真面目,發現真正的人才。千萬不要因為印象好而隨意地任用,要根據客觀考察的結果,理性識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