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不見可欲
- 道德經(jīng)(白話全譯)
- 文史哲
- 2581字
- 2014-01-13 08:59:31
原典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不推崇賢能的人,以使人民不爭奪名利;不珍惜稀有的珍寶,以使人民不淪為盜賊;不顯耀能夠誘發(fā)貪欲的東西,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擾亂。因此,圣人治理國家的原則是,使得人民能夠吃飽肚子,使得人民的意志變?nèi)酰沟萌嗣竦慕罟亲兊酶鼜娊 33W屓嗣癜灿谒枷牒唵魏蜎]有欲望的狀態(tài),并且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這樣做的話,只要遵循無為的原則,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名家注解
王弼: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之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
河上公:賢,謂世俗之賢,辯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zhì)為文也。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貴之以官。不爭功名,返自然也。
朱元璋:圣人常自清薄,不豐其身,使民富乃實腹也,民富則國之大本固矣。然更不恃民富而國壯,他生事焉。是為實腹弱志強骨也。
經(jīng)典解讀
老子認為,體現(xiàn)“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應當不尊尚賢才異能,以使人民不要爭奪權位功名利祿。要注意,在老子的觀點中,不包含貶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說,執(zhí)政者不要給賢才過分優(yōu)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以免使“賢才”成為一種誘惑,引起人們紛紛爭權奪利。
按照老子的人生哲學,人性本來是純潔素樸的,猶如一張白紙。如果社會出現(xiàn)尚賢的風氣,人們對此當然不會視而不見,那么人們就可以保持“無知無欲”的純潔本性;如果社會出現(xiàn)貪欲的風氣,肯定會挑起人們的占有欲、追逐欲,從而導致天下大亂。
許多人認為,老子“常使民無知無欲”的主張是愚民思想,其實不然,事實上老子并不主張去除人的正常欲望,他實際是主張“少私欲,見素抱樸”,他的目的是使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yè)。他的這一主張對我們的立身處世也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使人們無欲,當然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盡可能地“實其腹”、“強其骨”。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yǎng);此外要“虛其心”、“弱其志”,使百姓們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志。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規(guī)律,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知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老子理想社會中的人民,四肢強健,思想質(zhì)樸,沒有奢侈的物質(zhì)享受欲望,也沒有被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文化或知識困擾的煩惱。在老子的眼里,讓人們在一種自由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人類純樸天真的精神生活,與自然之道相契合的社會制度,比物質(zhì)文明雖然發(fā)達但充滿著危機、爭斗、謀殺和陰謀的社會制度更契合人類的本性。
老子所說的無為,并非不為,而是不妄為、不非為。也就是說,最好的政策當是“清靜無為”的政策,不要左一個運動、右一個政策,搞得民眾無所適從。在老子看來,歷史的發(fā)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guī)律。這規(guī)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
智慧典例
破除貪婪的枷鎖
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實在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總是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東西。但欲望太多,反而會成了累贅,貪婪之心要不得。相信下面這個故事能夠在這方面給你深刻的啟示。
一股細細的山泉,沿著窄窄的石縫,叮咚叮咚往下淌,也不知過了多少年,竟然在巖石上沖刷出一個雞蛋大小的淺坑。奇異的是,山泉不知從哪兒沖來黃澄澄的金砂,填滿了小坑,天天不增多也不減少。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漢來喝山泉水,偶然發(fā)現(xiàn)了清澈泉水中閃閃的金砂。驚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
從此,老漢不再受苦受累,不再爬山越嶺砍柴。過個十天半月的,他就來取一次金砂,不用說,日子很快富裕起來。人們都感到蹊蹺,不知老漢交上了啥財運。老漢對這天大的秘密守口如瓶,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小。
老漢的兒子跟蹤窺視,終于發(fā)現(xiàn)了爹的秘密。他在認真看了窄窄的石縫、細細的山泉,還有淺淺的小坑后,埋怨爹不該將這事瞞著,不然早發(fā)大財了。于是,兒子向爹建議,拓寬石縫,擴大山泉,不是能沖來更多的金砂嗎?爹想了想,自己真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怎么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呢?
說干就干,父子倆叮當叮當,很快就把窄窄的石縫鑿寬了,山泉比原來大了好幾倍,又鑿大鑿深了坑。父子兩個累得大汗淋漓,想到今后可以獲得很多很多的金砂,高興得一口氣喝光了一瓶老白干,醉成了一灘泥……
清心寡欲父子倆天天跑來看,卻天天失望。金砂不僅沒增多,反而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父子倆百思不得其解,金砂哪里去了呢?
水流大了,金砂還會沉淀下來嗎?貪婪的父子倆連原來的金砂也失去了。人不能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前進的動力,但人卻不能有貪欲,因為,貪欲是無底洞,你永遠也填不滿它,貪欲只會給你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和麻煩。
據(jù)說上帝在創(chuàng)造蜈蚣時,并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像蛇一樣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自己還快,心里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腳愈多,當然跑得愈快。”于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
上帝答應了蜈蚣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腳放在蜈蚣面前,任憑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只一只地往身體上粘去,從頭一直粘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粘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滿意足地看著滿身是腳的軀體,心中暗暗竊喜:“現(xiàn)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
但是,等它一開始要跑時,才發(fā)覺自己完全無法控制這些腳。這些腳噼里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不致互相絆跌而順利地往前走。這樣一來,它反而比以前走得更慢了。
貪婪是一切禍亂的根源,不論做人處事,都必須控制貪欲。
一間蜂蜜工廠的倉庫里灑了很多蜂蜜,吸引了許多蒼蠅,因為蜂蜜太香了,它們都舍不得離開。不久,這些貪吃的蒼蠅都因腳被蜂蜜粘住而飛不走了。當它們快溺死時,很難過地說:“我們真是太貪心了,為了短暫的快樂卻賠上了寶貴的生命。”
人都有欲望,貧窮的人想變得富有,低賤的人想變得富貴,默默無聞的人想變得舉世聞名,沒有受過贊譽的人想得到榮譽,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問題在于對欲望的追求必須有一個限度。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對欲望的無度的追求與滿足,最終會害了自己。
對付貪欲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會放下,懂得抑制欲望的膨脹,尋求欲望與正常生活之間的和諧。這樣,我們才能從欲念的無底深淵中得到釋放與自由,這正是快樂的始發(f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