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二十幾歲了,有些道理需要重新審視
- 二十幾歲要懂得的人生經驗(大全集)
- 水中魚 穆清
- 2868字
- 2014-01-13 08:56:25
小的時候,家長就教我們:一定要認真。但是認真就好嗎?我們每天焦頭爛額地工作,換來的并不是預想的結果,認真就非常好嗎?人們常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真的是這樣嗎?為什么那些會表現的人總比自己升得快……很多道理為什么在二十幾歲時開始顯得有些牽強,如果在此時,我們還不及時地修正我們陳舊的觀念,勢必會在社會上四處碰壁。
委屈不能求全
人常說,“委屈求全”,想通過委屈自己的方式獲得較大的利益,可事實的確如此嗎?當我們委屈自己的時候真的就能求全嗎?
經濟學家茅于軾陪一位外國朋友去首都機場,打了輛出租車,等從機場回來,他發現司機做了小小的手腳,沒按往返計費,而是按“單程”的標準來計價,多算了60元錢。這時候有三種方法可以選擇:一是向主管部門告發這個司機,那么他不但收不到這筆車費,還將被處罰;二是自認倒霉,算了;三是指出其錯誤,按應付的價錢付費。
外國朋友建議用第一種辦法,茅于軾選擇了第三種,他說,這是一種有原則的寬容,我不會以怨報怨,也不會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如我僅還以德,那么他將不知悔改,實質上是在縱容他;我若還以怨,斤斤計較,則影響了雙方的效率與效益;我指出他的錯誤,然后公平地對待他,則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
生活中人們不可避免地會被他人侵犯、傷害或妨礙,有的人可能是無意中冒犯了你,有的人可能是為了某種原因沖撞了你,有的人可能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而讓你反感。這些算不上大奸大惡,多是道德領域中的小事,未必能達到法律的高度。咽下去,心有不甘;針鋒相對,實在不值。
有人開玩笑地說:“以德報德是正常現象;以怨報怨是平常現象;以怨報德是反常現象;以德報怨是超常現象。”以怨報怨,最終得到的是怨氣的雙方;以德報怨,除非真的到達一定境界,否則只會讓你心中不知不覺存積更多的怨。其實,做人只要以直報怨,以有原則的寬容待人,問心無愧即可。
很多時候,我們委屈了自己卻不能得到相應的結果,還可能出現更糟的情況。而且一再退讓很可能導致的是個人精神的壓抑,做事缺少熱情和主動性,導致自己的生活狀況更糟。有時為了大局委屈自己是必要的,但是不論什么事情都想通過委屈自己的方式去解決,那么問題將永遠不會得到解決。
所以,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學會愛自己一些。愛自己,是源于對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不委屈自己、愛自己,還表現在對待生命、對待生活的態度上。
有一個農民,只上了幾年學,家里就沒錢供他繼續上學了。他輟學回家,幫父親耕種二畝薄田。在他18歲時,父親去世了,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顧身體不好的母親,還有癱瘓在床的祖母。
改革開放后,農田承包到戶。他把一塊水洼挖成池塘,想養魚。但村里的干部告訴他,水田不能養魚,只能種莊稼,他只好又把池塘填平。這件事成了一個笑話,在別人看來,他是一個想發財但又非常愚蠢的人。
聽說養雞能賺錢,他向親戚借了300元錢,養起了雞。但是一場大雨后,雞得了雞瘟,幾天內全部死了。300元對別人來說可能不算什么,對一個只靠二畝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可謂天文數字。他的母親受不了這個刺激,憂勞成疾而死。
他后來釀過酒、捕過魚,甚至還在石礦的懸崖上幫人打過炮眼……可都沒有賺到錢。
36歲的時候,他還沒有娶到媳婦。沒有女人愿意嫁給他,因為他只有一間土屋,隨時有可能在一場大雨后倒塌。
但他仍然堅持著,不久他四處借錢買了一輛手扶拖拉機。不料,上路不到半個月,這輛拖拉機就載著他沖入一條河里。他斷了一條腿,成了瘸子。而那拖拉機,已殘破不堪,只好當廢鐵賣了。
幾乎所有的人都說他這輩子完了。但多年后他成了一家公司的老總,有了上億元的資產。
這么多的磨難是常人無法承受的,但是他一直沒有放棄,這種堅韌皆是源于對自己的珍愛,他不委屈自己將就著過完一生,而是選擇了堅強地向前,最后他成功了。
珍愛自我,可以讓我們的靈魂更為自由;可以讓我們在無房無居的時候,去砌磚疊瓦,建造出我們自己的宮殿,成為自己精神家園的主人。
強項有時候傷害自己
強項是令我們每個人驕傲的地方,但有時候,強項也會害了我們。
人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一些平時表現優異的學生在正式考試時總是失利,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患得患失,影響了正常發揮,另外則是因為失誤,由于自己比較擅長,所以更容易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而出現一些不該出現的錯誤。
一些人常常會這樣說:“這件事情太容易了,一會兒我去做。”到后來沒有時間去做了就草草了事,結果可想而知。為什么我們對于那些自己最能勝任的事情往往做不好呢?歸根結底就是沒有一顆專注的心,認真地去對待它。
任何事情,不論再簡單,自己再擅長,粗心大意,那也是做不好的。歌德曾說:“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會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分散精力的事情置之度外,專心致志地學一門知識,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
有一個很有名望的主教在花園中虔誠地禱告。此時,一名心慌意亂的侍女跑過來,焦急地尋找她丟失的孩子。由于心焦情切,她并沒有注意到跪在那里祈禱的主教,結果被他絆了一跤,一句道歉的話也未說就走了。主教經她一踩,心中頗為惱怒。就在他將要祈禱完時,侍女找到了小孩,高高興興地走回來。一看到主教滿面怒容地站在那里,她吃了一驚,也大為惶恐。
主教生氣地說:“你可不可以解釋一下剛才的行為?”
侍女不緊不慢地說:“對不起,主教,我剛才一心惦念著孩子的安危,所以沒有注意到您在那里。當時,您不是正在祈禱嗎?您所祈禱的對象,不是比我的孩子還要珍貴千萬倍嗎?您怎么還會注意到我呢?”
主教低頭不語。
鎮壓太平軍的將領胡林翼說:“凡辦事皆須神情貫注。若心有二用,則不能有成。”一個專注的人,必然不會因周圍的事物分心。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本來是很有限的,如果選不準目標,到處亂闖,幾年的時間會一晃而過。如果想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就該像學打靶一樣,迅速瞄準目標。
學者梁實秋曾斷斷續續用30多年的時間獨自完成了《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工作,投入了幾乎半生的精力。開始,梁實秋共物色了5個人擔任翻譯,他和聞一多、徐志摩、陳西瀅、葉公超,計劃5~10年完成。后來,另外四人因事離開,梁實秋只好一個人把任務承擔下來。抗日戰皺爆發后,為了躲避日寇的通緝,他不得不逃離北京,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繼續進行對莎翁劇作的翻譯。抗戰勝利后,梁實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課余之暇,他依然堅持對莎翁劇作的翻譯。1967年,由梁實秋獨立翻譯的莎士比亞37部作品的中文譯本全部出齊,在國內大學界引起了轟動。
梁實秋的成功,得益于他對這一工作的執著精神,得益于他一心一意的投入。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要想成就大事就要鍥而不舍地投入。
要專注我們首先就要發現工作或做事的興趣所在。人只有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精神才會高度集中。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可以兩天兩夜不睡覺,可是一聽音樂便會呼呼大睡。可見,注意力與興趣有著直接的關系。越感興趣的事情,對人的刺激越大,興奮程度就高,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另外,善于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擾,也是我們提高注意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心一意地專注于自己的工作,是每一位有志之士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