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特色
Yuecai Tese
經過長期的發展,粵菜不僅集合了廣州、潮州、東江等地的風味特色,更兼采京、蘇、揚、杭、魯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融會貫通而獨成一家。粵菜作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用料廣博、口味清淡、博采眾長的特色而享有盛譽。
用料廣博
粵菜的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對粵菜略有了解的人都會脫口而出:“廣東人除了地上四條腿的桌子、天上飛的飛機不吃之外,其他什么東西都敢吃。”可見廣州飲食風之盛。
的確,粵菜最大特色便是采料復雜,菜式豐富。粵菜的用料廣博奇雜,配料多而巧,蛇蟲鼠蟻、飛禽走獸、山珍海味、中外食品,無所不有,可謂全國之冠。這些原料一經廚師妙手烹制,每令食者擊節贊賞,嘆為異品奇珍。
傳說北宋時蘇東坡被貶到惠州,他的愛妾朝云就是因為吃了蛇羹后人們才告知那是蛇,結果驚嚇而死。廣東人雖然無所不吃,但近年來隨著動物保護法的制定和實施,廣東人也開始不吃野生動物了,當然為了飲食文化的豐富多彩,很多“野味”都是人工飼養的。
口味清淡
粵菜中的口味清淡,可以用“清鮮嫩滑爽香”六字概括其風味特色。這是粵菜廣受歡迎的根本原因。
粵菜的清,有味道清淡清鮮,口感清爽不膩的含義。清絕非清寡如水,淡而無味,而是清中求鮮,淡中求美,追求食物中特有的鮮美的原汁原味。這理論既符合廣東所處的氣候環境要求,又符合人類飲食的衛生、科學要求。
粵菜的鮮,講究的是鮮而不俗,自然的鮮。鮮味的追求是粵菜與其他地方菜風味相比最突出的特征,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哪一個地方對鮮味的喜好如此普遍,對鮮味的理解如此深刻,對鮮味的保護如此小心,對鮮味的追求如此癡迷,對鮮味的創造如此成功。
在工藝上,粵菜愿為保鮮、提鮮、增鮮、補鮮、助鮮付出任何代價。因為粵菜把鮮味視作菜品滋味的靈魂,把菜品的鮮味創造視為烹調技藝的最高境界,把嘗鮮看作食物品味的最美享受。
粵菜對爽的理解是清爽、脆嫩、爽甜、爽滑。嫩是質感細膩、細嫩的表現,是燴而不柴,軟而不糯。滑就是柔滑、軟滑、爽滑,是一種不粗糙、不扎口的口感。這些都是美妙的滋質感。“急火快炒,僅熟為佳”是歷代廣東廚師均要接受的師訓。由于大部分的營養素都會隨加熱時間的延長而損失,減少加熱時間便是保護食品原料中營養成分的有效方法。加熱時間短,使相當多的食品原料都能形成脆嫩、爽滑的口感,這正是廣東人所喜好的食物特性。
粵菜滋味講究清鮮,這實際上是對菜品質量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制作味道清鮮的菜品,比制作味道濃重麻辣的菜品要難得多。因為清鮮猶如和煦的春風,沒有強烈的刺激,令人可以自由地細致地品味各種令人愉悅的美感。粵菜滋味講究清鮮,促進了調味技巧的探討,促進了烹調技藝的研究,也是促進粵菜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博采眾長
粵菜具有“雜交”的優勢,因為粵菜形成的歷史是由中外飲食文化匯合,并結合地域氣候特點不斷創新而成。歷史上幾次北方移民到嶺南,把北方菜系的烹飪方法傳到廣東。清末以來,廣東的開放亦使得飲食上滲透了西方飲食文化的成分。粵菜的烹調方法有30多種,其中的泡、扒、汆是從北方的爆、扒、汆移植來的,煎、炸則是從西餐中借鑒而來。廣東人思想開放,不拘教條,一向善于模仿創新,因此在菜式和點心研制上富于變化,標新立異,制作精良,品種豐富。
此外粵菜的菜式還注重隨季節時令變化而改變,夏秋求清淡,冬春重濃郁。宴席上的菜式皆冠以美名,如三蛇搭配老貓和母雞燴成的菜叫“龍虎鳳”,蝦仁炒馬蹄叫“龍馬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