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菜成因
Yuecai Chengyin
粵菜以其獨特的風味,在中國菜中脫穎而出,享譽世界,這是與其眾多有利因素分不開的。在地理與物產、政治與經濟、社會與文化、理論與技術、風味與品種、群眾基礎與聲譽等方面,粵菜均有自己的優勢。
物產富饒魚米之鄉
廣東地處中國南端,北依五嶺,南臨南海,中國第三大河流珠江橫貫境內,經廣州出海。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是廣東主要平原地區。廣東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其優越的氣候條件,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為動植物的生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使廣東成為蘊藏豐富動植物資源的一塊寶地。
廣東是我國稻谷的主要產區之一,南海水產魚類有四百多種,其中不乏名貴海鮮,如龍蝦、老鼠斑、東星斑、膏蟹、響螺等。除此以外廣東各地名特產還有肇慶文巖鯉和麥溪鯉、珠三角的大海蝦、大良塘魚、深圳沙井蠔、廣肚、粵西海參、清遠雞、江村黃雞、竹絲雞、中山石岐鴿、櫻桃鴨、黑棕鵝、禾花雀等。
有些原料在外地是不吃也不敢吃的,而在廣東則能成為風味名品,如蛇、狗、貓,南海番禺順德一帶的禾蟲、蜂蛹等,均可做成特色名菜。在調味料方面,廣州生抽王、佛山柱侯醬、普寧豆醬、汕頭沙茶醬、開平腐乳、陽江豆豉等都為大廚所推崇。而荔枝、龍眼、木瓜、香蕉、楊桃、石榴、甘蔗、菠蘿等嶺南佳果早已舉世聞名,皆能入饌。放眼廣東的物產,用奇花異果遍野、珍禽野味漫山、海鮮水產生猛、瓜果時蔬常青、家畜家禽滿欄、糧油糖醬滿倉來形容是一點也不夸張的。
崇尚口味的習俗
廣東人講究飲食,以美食為樂事,大多數的廣東人不善喝酒,不尚辛辣,但好品菜。廣東人有少受強烈刺激的味覺,使他們保持品味的靈敏。廣東人對菜點的挑剔程度近乎苛刻,對新菜品新食法的好奇心理令人難以置信,對菜品鮮美滋味的追求達到不惜代價的程度,沒有新穎的菜品,沒有新穎的口味,店鋪也就離關門不遠了。在此基礎上,廣州自20世紀50年代起,就不定期地舉辦“廣州名菜美點評比展覽會”,而后發展成每年秋冬季舉辦的“廣州國際美食節”,而廣東其他各地也各自舉辦多種形式的美食節,成效相當顯著。所以在這里人們又找到了一個粵菜興盛繁榮的原因,崇尚口味的習俗使廣東幾乎人人都是美食家。
博采中外兼收并蓄
傳統粵菜的烹調方法主要來源于當地民間,但從“漢越融合”開始,粵菜融合中原的技法,形成兼收并蓄的觀念。當西餐進入廣東,又給粵菜帶來新的啟示,粵菜廣泛吸收中外的烹調技藝精華,結合自己的物產、氣候特點和習俗,形成了完整的烹調技藝體系和獨特的烹調特色,獨樹一幟,為世人所矚目。如由北方的“爆”演進為粵菜的“油泡”;由整形烹制的“扒”改進為分別烹制分層次上盤的“扒”;將一般的汆法發展為規范的制作名貴湯品的汆法等。這種博采中外、兼收并蓄的飲食理念,也從另一個方面加速了粵菜的發展。此外粵菜還獨創了焗、煲、軟炒、浸等技法,又充分顯示了粵菜的革新性。
名廚輩出藝超群
粵菜迅猛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廣東烹飪技術力量雄厚,名師名廚輩出。廣東歷代烹飪前輩和當代名廚巧奪天工的烹調技藝,把自然物產變成舉世聞名的美味佳肴。廣東烹飪技術人才隊伍有兩大特點,一是名廚具有廣泛性,廣東名廚眾多,無論是在社會上名聲顯赫的,還是在企業屢有建樹的,都身懷絕技,廚藝超群。第二個特點是名廚呈現年輕化。20世紀90年代初廣東評選的“廣東十大名廚”,其中絕大部分都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年齡最大的不超過45歲。廣東老一輩的名廚比較開明,樂于培養年輕人,這是青年名廚成名的重要條件,也促進了粵菜的發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