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好口才要講究禮儀(2)
-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 趙凡禹
- 3786字
- 2014-01-10 15:20:22
無論哪一種坐姿,都要自然放松,面帶微笑。在社交場合,不可仰頭靠在座位背上或低著頭注視地面;身體不可前俯后仰,或歪向一側;雙手不應有多余的動作;雙腿不宜分開過大,也不要把小腿擱在大腿上,更不要把兩腿直伸開去,或反復不斷地抖動。這些都是缺乏教養和傲慢的表現。
在交流中,選用什么樣的坐姿,要受語境的限制,我們要根據場合選用適當的坐姿。運用正確得體的姿勢語言可以配合有聲語言更加有效、生動地傳遞信息,運用得好可以增強有聲語言的表達效果,甚至在不便說、不愿說的情況下,巧妙運用體態語言可以收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一個人的坐姿是他的修養和個性的體現。得體的坐姿可以塑造說話者的良好形象,否則就會讓人反感。從這一點看,也可以說是“坐如其人”。
站著說話時的禮儀
立姿也可以叫站姿,立姿語就是通過站立的姿態傳遞信息的語言。從一個人的站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狀態,有很多人站立時喜歡用一只腿做支撐,是一種十分放松的狀態,有的人喜歡倚靠在什么東西上,這些都不是可以在正式場合運用的站姿,讓人感覺松懈、不禮貌,我們一定要注意挺身直立,脊背挺直,目光平視,表現出愉悅、自信的感覺。
站立是人們生活、工作及交往中最基本的舉止之一。正確的站姿是站得端正、穩重、自然、親切。上身正直,頭正目平,面帶微笑,微收下頜,肩平胸挺,直腰收腹,兩臂自然下垂,兩腿相靠直立,兩腳靠攏,腳尖呈“V”字型。女性兩腳可并攏,肌肉略有收縮感。如果站立過久,可以將左腳或右腳交替后撤一步,但上身仍須挺直,伸出的腳不可伸得太遠,雙腿不可叉開過大,變換也不能過于頻繁。站立時,如有全身不夠端正、雙腳叉開過大、雙腳隨意亂動、無精打采、自由散漫的姿勢,都會被看作不雅或失禮。
可以把立姿分為莊重嚴肅型、恭謹謙虛型、傲慢自負型和無禮粗鄙型。在這四種不同的形態中,傲慢自負(一般是雙手交叉在胸前,兩腳向外分開,斜倚式站著,目光睥睨)和無禮粗鄙(通常表現為歪斜著身子,一腿在前,一腿在后,或交疊著雙膝站著,抖動著腳尖),對于一個有教養、有身份、善于交際的人來講,都是要盡量避免的。不管對方的態度如何,也不管交際是否順利,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失禮。
行走時的說話禮儀
步姿語或者說是走姿語,就是通過行走的步態傳遞信息的語言。與坐姿語和立姿語不同,步姿語是動態的,所以要放到動態中來研究。
經理在禮堂作年終總結報告,宣布年終獎勵名單,念到了一個職員的名字,這時,大家催促他上臺領獎。從座位上走出到領到獎品,這個過程大概需要變化運用三種步姿,由最初的穩健自得型到自如輕松型,再到莊重禮儀型,正是這種步姿的變化,適應了交際需要,給人們留下良好的印象。
簡要介紹一下上面提到的三種步姿的類型。所謂穩健自得型就是行走的時候,步履穩健,昂首挺胸,仰視闊步,步伐較緩,步幅較大。這種步姿的含義就是“愉快、自得、有驕傲感”。自如輕松型是指行走時心情輕松,步子的幅度適中,步速不緊不慢,上身直立,兩眼平視,兩手擺動自然。這種步姿的含義就是“自如輕松,比較平靜”。再有莊重禮儀型是指行走的時候,上身挺直,步伐矯健,雙膝彎曲度小,步姿幅度和速度都適中,步伐和手的擺動有強烈的節奏感,眼睛正視前方。這種步姿的含義就是“莊重、熱情、有禮”。另外還要介紹一種沉思踱步型的步姿。行走的時候,步子速度時快時慢,快的時候,步子比較急促,慢的時候,低視地面,緩緩徐行,或者偶爾抬起頭來看一下。
一般情況下,只是要求人們行走穩健自如,步子不可邁得太大,雙臂的擺動要與腳步相協調。每一步都要抬起腳來,鞋不要在地板上拖拖拉拉。女性的行姿要在穩重大方中略帶矜持,切忌扭捏作態和矯揉造作。做到這些就是基本禮貌了。
說話時的握手禮儀
我們都知道握手是用來表示友善的方法,其實握手能夠表達的情感要復雜微妙得多。先講一些握手的具體禮儀。
握手一定要用右手握手,要緊握對方的手,時間一般以1~3秒為宜。當然,過緊地握手,或是只用手指部分漫不經心地接觸對方的手都是不禮貌的。被介紹之后,最好不要立即主動伸手。年輕者、職務低者被介紹給年長者、職務高者時,應根據年長者、職務高者的反應行事,即當年長者、職務高者用點頭致意代替握手時,年輕者、職務低者也應隨之點頭致意。和年輕女性或異國女性握手,一般男士不要先伸手。握手時,年輕者對年長者、職務低者對職務高者都應稍稍欠身相握。有時為表示特別尊敬,可用雙手迎握。男士與女士握手時,一般只宜輕輕握女士手指部位。男士握手時應脫帽,切忌戴手套握手。握手時雙目應注視對方,微笑致意或問好,與多人同時握手時應順序進行,切忌交叉握手。在任何情況下拒絕對方主動要求握手的舉動都是無禮的,但手上有水或不干凈時,應謝絕握手,同時必須解釋并致歉。握手的力度要因人而異。初次見面,彼此不大熟悉的人握手,不宜用力。如雙方是熟人,又是偶爾相見,可適當用力或延長相握時間;不管生熟與否,都不宜用力過大。握手要注意場合和分寸。同外賓握手,應該照顧到對方的風俗習慣,同時又要熱情、友好、大方、不卑不亢。
握手的作用有很多,如表示友情、誠意、祝愿、諒解、合作、期待、鼓勵、歡迎、告別、熱情、充滿信心、達成協議、消除誤會等等。
穿著要大方得體
現代社會是一個注重儀容的文明社會。從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審美水平、文化修養以及綜合素質。整潔大方的儀表,不僅能展示自己的個性魅力,更能體現您對別人的禮貌。
穿著打扮具有明顯的信息暗示功能,服飾的顏色、式樣、檔次和搭配,均可以顯示一個人的性格愛好、文化修養、生活和風俗習慣。有研究表明,講究衣著打扮的人自尊心和工作責任心較強,而穿著過于隨便者多半不拘小節。在初次交往中,講究衣著打扮的人能給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就簡要介紹穿著打扮中的“TPO”原則。
在服飾打扮上,必須完全服從國際公認的“TPO”原則。T(Time)指時間,指服飾打扮必須根據時間來決定,這是個廣義的概念,既指時令、季節,又指具體月日或星期幾,也可具體到一天內的白天、黑夜、鐘點、時辰。一個在三伏天還身著深色長袖制服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不會太好。P(Place)指地點、場所、位置、職位,即服飾打扮應與所處的場合相協調。O(Object)代表目的、目標、對象,試圖通過穿著打扮來達到給對方留下一個什么樣的印象的目的,有目標地來選擇服飾。
具體說來,穿著打扮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范或原則。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著裝要求,即著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努力使穿著打扮的各方面與時間、地點、目的保持協調一致。
舉止要優雅自然
一個人的行為好似一面鏡子,反映出他的文化蘊涵、知識水準和道德修養。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是社交中的無聲語言,是個人性格、品質、情趣、素養、精神世界和生活習慣的外在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看某個人的行為是優雅還是粗俗,實際上就是看其行為舉止是否符合禮儀的要求。有些人在個人行為舉止上不拘小節,把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舉止行為當作小事,而不加注意和重視。其實,文明舉止恰恰是從一些小事情做起的。如在公交車上主動為老、弱、病、殘、孕婦讓座,這看起來是小事,卻反映了你的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文明的舉止往往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樂意與你接近;而粗俗的舉止便會使人疏而遠之,必將影響你的社交活動的開展。由此看來,個人行為舉止不是一件小事,在人際交往中,應使自己的行為舉止符合文明規范的要求。要做到舉止文明,首先要克服行為舉止是小節問題的模糊思想,要從小處著眼,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其次要注意文明舉止的養成和積累。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要養成良好的行為舉止習慣,還要注意兩點:首先,講究禮貌禮節,舉止有禮是自我心誠的表現,一個人的外在舉止可直接表明他的態度。其次,要養成各種良好的個人習慣,克服各種不雅舉止。
有風度才會有氣度
美國第三屆總統杰斐遜和他的孫子駕著馬車出去,在路上碰到一個陌生的奴隸脫帽向他們鞠躬行禮。杰斐遜舉起帽子還了個禮,但他的孫子忙著和別人講話,沒有理會那個奴隸。杰斐遜嚴肅地說:“我的孩子,難道你允許一個奴隸比你更有紳士風度嗎?”這里提到了紳士風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總是在講,這個人有紳士風度,那個人沒有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紳士風度呢?一般來講,紳士風度的起碼內容是要彬彬有禮,待人謙恭,衣著得體,舉止不俗,富有教養。紳士風度,從傳統意義上說,一般是屬于比較有錢有地位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士的。但有錢卻未必就能表現出良好的紳士風度,我們這個社會現在有錢人是越來越多了,但有紳士風度的人卻不多見,有錢人的粗俗野蠻舉止,倒是每每引人側目,有些人西裝革履,一身名牌,其實一肚子米糠,真可惜了他那一身好行頭。
我們認為,風度的背后,往往要靠知識才華來支撐,否則就是虛有其表。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相同的道理。風度的美不單是外在美,它有深刻的內蘊。優良的品質、淵博的學識、寬闊的心胸、堅強的意志、豁達的性情、遠大的理想、真誠的關心,頗有感召力,倍受人們的推崇。而這些都是通過個人的修養獲得的。而且,優美的風度實際上離不開優美的言談舉止,言談的智慧和舉止的優雅是風度的美容術。而灑脫的外表、周到的禮節同樣必不可少。再有誠懇坦率的態度、飽滿昂揚的精神狀態,這些也都是良好風度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