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說話的心理準備(1)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會說話,其心理素質一般都優于常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質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鍛煉和培養。

會說話體現的心理素質

以口才素質和需要來說,口才家的心理素質訓練和培養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我們擇其要者介紹以下三個方面:

1.自信,我們以演講為例,有些自信心弱的演講者,在一次演講中遇到失敗,就一蹶不振,形成自卑和壓抑心理,這對演講是很不利的。其實,對演講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應該辯證地看待并作具體的分析。

有的演講者常常為自己的容貌、服飾、年齡、性別而惴惴不安;有的演講者以自己的職業“不高尚”自慚形穢;有的演講者為自己演講的內容過于平淡而認定難以成功;有的演講者又以聽眾的文化教養、理論素質、欣賞水平不高或過高而感到憂慮、畏懼;等等。

其實,有些不利因素,只要演講者能夠正確對待,想方設法加以改進,是可以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的,大可不必把問題看得過于嚴重。特別是一些客觀因素造成的不利條件,即使對演講造成了某些干擾,聽眾也是可以理解的,演講者完全可以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實際演講上去,不要為一些小事影響了自己水平的發揮。

《演講與口才》雜志曾上登載了這樣一篇文章:

一位大專女生,有一回她接到同學的電話,問她愿不愿意做“家教”。她很驚奇,以為是天方夜譚,疑惑地問:“我能行嗎?”同學說:“行不行,你去試試看嘛?”被教的是個初中女生,智力稍弱,經她一段細心輔導,學習有了明顯進步,不久又參加了“高中—大學”的一體化考試,結果初試告捷,順利進入復試。初中生的家長很高興,對女兒說:“能考上一體化,多虧了這位小教師,往后啥時候也不能忘了你的啟蒙教師。”這位大專女生方才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家教才能。找到了自信,勇氣倍增,畢業后也打算不要包分配,自己去南方闖闖。放棄實踐,不敢試驗,自信就找不到基石與支點;抓住機會,投入你的實踐,找到的不只是自信,還有你人生的起跑線。

2.自控冷靜,是使人們的智慧保持高效和再生的條件。因為只有在頭腦冷靜的情況下,人們才能迅速認準并抑制引起消極心理的有關因素,同時認準和激發引起消極心理的有關因素。

例如,社交中演講者在遇到聽眾不愿聽或提出責難的情況下,要想對恐慌和不滿情緒加以抑制,就只有通過冷靜的分析,找到真正的原因是在聽眾方還是在自己方面,具體原因是什么。腦子不冷靜,不知道怎樣控制自己,就發現不了問題,場面就會失控。所以,口語交際中不論出現什么情況,首先需要的是沉穩、冷靜。

3.只有冷靜,才會有適當的自控。

英國首相威爾遜在一次群眾大會上演講時,反對者在下面鼓噪,其中一人高聲大罵:“狗屎、垃圾!”面對聽眾可能產生的誤解和騷動,威爾遜首相沉穩地報以寬厚的微笑,非常嚴肅地舉起雙手表示贊同,說:“這位先生說得好,我們一會兒就要討論你特別感興趣的臟亂問題了。”搗亂分子頓時啞口無言,聽眾則報以熱烈的掌聲。

4.自強對于一個說話高手來說,其自強表現為不怕失敗,不怕打擊和挫折,敢于和善于從口語交際失敗中一次次崛起,敢于和善于從挫折中一次次挺直腰桿走上講臺,有意識地在順境、逆境、勝利、失敗等各種情境中經受鍛煉和考驗,以此來培養自己堅強的忍性。

古代的思想家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宋代大文豪蘇軾也說:“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不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些古訓,對于今天人們訓練意志和堅強品德,仍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培養自強不息的精神,關鍵是要正確地看待失敗。一次失敗是人生的一杯苦酒,但不是人生的徹底失敗。一個人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只要他不甘于失敗,不氣餒,以積極的態度分析原因,吸取教訓,堅持不懈地講下去,就會從失敗走向成功。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過:“最勇敢的人有時是最不幸的人。因此就有傲然抗衡勝利的意氣揚揚的失敗。”

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要善于從失敗中培養成功。障礙和失敗,是通往成功的兩塊最穩靠的踏腳石。若肯研究它們、利用它們,便沒有別的因素更能對一個人發揮作用。且回頭看看,難道你不見失敗在那里幫助過你嗎?”他還說:“是失敗使骨頭緊硬;是失敗化軟骨為肌肉;是失敗使人不可征服。”這些話對人們培養自己的自強心理,是很有啟發的。

了解說話時的心理類型

人們當眾說話水平的高低與心理狀態不同的類型,在說話時便有不同的表現。心理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沖動型是指不顧后果,率性而為,情感強烈,缺乏理性的心理狀態。這種類型的人,情緒往往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好似打開的煤氣灶,一遇火星就會燃燒起來。其表現是遇事不夠冷靜,易動肝火,急于表態,喜說好講,輕易決策。所發言辭大都脫口而出,不求周密,不講策略,不計后果。要么噎得聽者受窘而無法與其形成溝通交流;要么將自己全都暴露給聽者;要么惹惱甚至激怒聽者,使聽者奮而對其反擊。

但是,這種人心底坦蕩,沒遮沒攔。就像竹筒里的豆子,啪啦一下倒出,倒完了,他就沒事一般,轉趨平靜,往往也不存在怯場現象,興致所至,常常滔滔不絕。

梁山好漢中多有此類,如魯智深、李逵、阮小七等。李逵與燕青外出,投宿一莊院,聽莊主太公說宋江搶了他女兒,當即對燕青大叫道:“小乙哥,你來聽這老兒說的話,俺哥哥原來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燕青勸他:“大哥莫要造次,定沒這事!”李逵說:“他在東京兀自去李師師家里,到這里怕不做出來。”然后不顧勸阻,一口氣奔回梁山,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黃旗,指著宋江大罵:“我平常把你做好漢,你原來卻是畜生!你做得這等好事!”待后來事實弄清,原來是一強盜假冒宋江之名,他才醒悟認錯。他的這種心理素質不僅不影響他在讀者心中的地位,反使人們更加認識了他的憨厚、坦蕩,愈發可愛。但在當眾講話時,此類型的人需控制自己的情緒,三思而后行,以免不僅達不到表達的效果,還惹自己一身騷。

理性型是一種從理智上控制行為的能力表現。這種人情感內斂,不輕易表達,并善于控制情感。遇事不急不躁,冷靜處理;不輕易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表態;言辭常常深思熟慮之后才出口,較為周密、策略。這種言辭聽者易于接受;即使不能接受,也不致產生很大抵觸。但是,這種人在需要當機立斷的緊急關頭,有時也會誤事。有些機會是稍縱即逝的,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等你深思熟慮下來,為時晚矣。并且,過于理性,會讓人覺得虛偽、城府很深,沒法獲得聽眾心理上的認同。

同項羽相比,其對手劉邦就屬理性型。秦始皇出巡,劉邦也看到了,可他只悄悄嘆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在本意上他與項羽是一樣的,都想當皇帝。但他不像項羽那樣沖口而出,劍拔弩張地要奪取皇位,而只是悄聲贊嘆,即便旁人聽到,也無關系。他屯兵壟上,明明就是欲攻關中,與項羽抗衡,可在不利于己的鴻門宴上,卻俯首帖耳地對項羽說:“臣與將軍戮力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不僅博得項羽的信任,而且誘使項羽將告密者說出。后劉邦與項羽兩軍對陣,當項羽推出他的父親要烹殺而逼他退兵之時,他竟說:“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在他滅了項羽后,群請其由漢王尊為皇帝,他還說:“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經三讓,不得已才勉為其難。

對說話者來說,理性型心理是優于沖動型心理的。只要在緊急關頭能夠顯出果斷的氣魄,恰當表達自己內心情感,便會受聽者歡迎,于當眾講話是很有利的。

優勢型是指講話者憑借其在職位、能力等方面的優勢條件在當眾講話過程中居于高位。如自己是領導、專家、教授、名人,而聽眾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或者自己是大國、強大集團的代表,而對方代表的是小國、弱小組織。

這種人當眾講話時往往會發表一些非同尋常的居高性言辭,或有意,或無意。如果是有意,他會高標自置,旁若無人;如果是無意,但由于其身份特殊,在聽者聽來,也會產生一種由上而下的壓力。這在單向交流中,聽者無從與之理會,只得任你去說。如系雙向交談,對方雖有應答之責,但會顯得拘謹。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雙方溝通交流的效果。

優勢型的人有兩種不同表現:一種是惟我獨尊、自負固執,我怎么說,你就怎么聽。另一種是敷衍塞責、不痛不癢,你聽也可,不聽也可。

沈劍虹在他的《使美八年紀要》中記述這樣一件事:沈在擔任蔣介石的英文秘書兼翻譯時,蔣一次宴請來訪的外賓,請其中學時的英語老師董顯光作陪。席間,外賓問蔣是否曾學過英文,蔣說:“學過,但老師不好,所以沒學到多少。”外賓問:“誰是您的老師呢?”蔣揚手指著坐在旁邊的董顯光說:“這就是我的老師。”董顯光窘極,在整個宴會中都顯得神色不安,如坐針氈。蔣介石憑其總統高位,盛氣凌人,全然不顧中國尊師的傳統美德,這是優勢型的典型表現。

這種心理狀況,沈劍虹還有一對比佐證:

蔣介石與來訪的約旦國王侯賽因會談時,“蔣公像是父執一樣,侯賽因則是恭敬的子侄”。而“蔣公和美國大使會談時,總是非常和藹有禮的。他總是傾聽對方的談話,并且很有禮貌地回答問題”。侯賽因雖貴為國王,但因國小、貧弱,蔣介石便以居高心理相對。而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雖僅一大使,但蔣介石就不能居高了。

對當眾講話者來說,優勢型的心理類型是要不得的,如不將自己擺在與聽眾平等的位置,或提高個人素質,加強自我修養,于當眾講話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綜合型這是一種既沒有無謂沖動,又不著意抑制,居高而不自傲,位低而不自卑的綜合性心理狀態。其言辭不卑不亢,不偏不倚,讓人聽來如沐春風,如飲甘霖。

這種心理狀態的人當眾講話時是必然受聽眾歡迎的。即使在某種場合,某個時間會讓人不快,暫時影響交際效果,但時間一久,那不快的人大多會醒悟,自然會覺得還是這種人好。

為我國科學事業獻身的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所長、“中國機器人之父”蔣新松院士,就是這種心理狀態的典型。他逝世后,《人民日報》和《中國科學報》記者作了這樣的報道:作為上級,他會與你平等相待,友好合作。他的老同事說:“新松作風民主,絕不獨斷專行。有不同意見爭論時,你甚至可以跟他拍桌子,摔帽子,外人這時搞不清誰是領導;但雨過天晴,他從不記恨別人。如果你堅持你的正確意見,他倒很欣賞你的堅強。”

作為下級,他敢講真話,敢作敢為。一個863項目要調整,但領導同志猶豫不決。蔣新松會上批評說:“在這個問題上,你朱主任應該負責。”時任國家科委常務副主任的朱麗蘭教授,今日談及此事仍十分感嘆:“蔣新松是科技帥才,有時我和他也爭論,我覺得他這個人很有人格魅力,坦誠直言。一定程度上他幫我下了決心,我非常感謝他。我覺得每次跟他相談都很有啟發,在爭的過程中,就得出結論了。”

重視說話時的心理調節

說話水平與心理素質的關系是不言自明的,心理素質高的人一般當眾說話水平也高于常人,但通常情況,心理素質并非處于常態,大多是可以調節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當眾說話的高低與其個人主觀愿望與要求密切相關。一般有以下幾種不同的心理調節基礎:

主動性是指在當眾講話活動中具有明確的言辭發送目的,并充分認識交談的意義,使自己的表達行為服從于講話目的的心理。

這種心理是講話者思想的反映,并應貫穿當眾講話的始終,產生講話的欲望甚至指導人的行為。比如你是一名軍人、一位領導、一個黨員或有良知的公民,當有嚴重損害國家、人民利益的言行突然在你身邊發生,你會被強烈的責任心驅使,站出來遏止,即使它可能產生惡果。像在長途汽車上勇敢站出來制止歹徒施暴的解放軍戰士徐洪剛,就是這樣。

1976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江青突然發難,要毛遠新參與毛澤東文稿的整理,她故作深沉地說:“遠新同志給主席當了一年多的聯絡員,對主席的思想和指示理解得最深。可是竟有人反對!還說了許許多多不該說的話!”王洪文隨即別有用心地挑撥道:“你們知道是誰了嗎?”葉劍英啪地一拍胸脯,大聲說:“是我!是我葉劍英!”他狠狠地瞪了江、王等人一眼:“我跟著毛主席快50年了,中央還有比我資格更老的同志,他們都對毛主席忠心耿耿,理解毛澤東思想也同樣很深很廣。難道他們整理毛主席的文稿和檔案材料就不適合?”本來葉劍英并不想講話。不想江青、王洪文竟如此猖狂,咄咄逼人,一種責任感、義務感、使命感使他主動出擊,揭露“四人幫”的丑惡嘴臉。

堅毅性是指發言者在當眾講話過程中能對自己的觀點堅持到底,無論如何都不被外力的影響左右,堅毅頑強,勇往直前。

在這種心理支配下,要全力維護自己所表達的立場,就需要排除各種因素的干擾,任你亂云飛渡,我自巋然不動,不改初衷,善始必能善終。

堅毅不是頑固。頑固是明知自己所言站不住腳卻偏要堅持,對不同的意見,不管是否有理,一概排斥。而堅毅則是深信自己所言是正確的,別人只是一時無法接受、認同。自己可能也無法一時加以充分證實,但以后的實踐必將會證明自己的正確。

在上例中,葉劍英不同意毛遠新留在中央工作,張春橋竟威脅說:“有些同志忘記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了啊!現在各部門都有葉劍英同志的不少說法,我勸你們需要注意了呢!”誰知葉劍英不為所動,呼地站起:“笑話!又是一個天大的笑話!毛遠新連中央委員都不是,硬要留在中央機關,還要列席政治局常委會,難道我們中央再沒人了嗎?我勸你們這些想辦好事的同志,不要著急好不好?等我們這些老家伙不行了,你們再上,我們還沒有死完嘛!”張春橋企圖轉移視線、扭轉方向,但葉劍英心里明鏡似的,始終不松口。最后,毛遠新還是灰溜溜地回到遼寧了。

果敢性是指講話交流過程,遇有需當機立斷作出決定、明辨是非的問題,需毫無怠慢地以恰當言辭勇敢地予以宣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川县| 巩留县| 平武县| 松溪县| 临湘市| 高台县| 无锡市| 富裕县| 耒阳市| 湘潭县| 安吉县| 吉水县| 武威市| 六枝特区| 井研县| 琼结县| 松潘县| 修武县| 桓台县| 嘉祥县| 嘉荫县| 台中县| 郁南县| 安阳市| 芮城县| 塘沽区| 苍溪县| 万源市| 牙克石市| 双江| 获嘉县| 隆昌县| 尼勒克县| 怀远县| 韩城市| 嵊泗县| 新邵县| 万山特区| 长海县| 旺苍县|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