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好口才必備的原則(4)

但是,這位怒上心頭的總經理還是忍了忍,他想得先了解一下:到底是這位科長本身不稱職而聽信了錯誤信息呢,還是由于不可預料的原因導致的?

于是,這位經理壓下了心中的怒火,只是心平氣和地把科長叫來,叫他把判斷失誤的原因寫一個報告交上來。

事情就這樣拖了一段時間,幾個月之后,這家公司因為這位市場調查科長提供的信息極為準確而飽賺了一筆。

于是,總經理又叫人把那個科長請來,說:“你上次的報告我看了,你們的工作做得不太細致,有一定責任,但主要是不可預測的意外原因造成的,因此公司決定免除對你的處罰,你也就不要把它再放在心上,只要以后記取教訓就行了。這一次,你做得不錯,為公司提供了重要信息,我們仍然一樣地表揚你。”

說完之后,總經理隨即從辦公桌里拿出一個紅包遞給他,這個科長接過來時,不禁眼眶泛紅。

因此,千萬要切記,在開口批評人之前,一定要了解事實,在心里問一下自己:“我不會搞錯嗎?”

否則,亂指責人,不僅落了個亂罵人的壞名聲,事后還得向下屬賠禮道歉。

然而,就算是你能放下架子,坦率地向下屬說:“對不起,是我弄錯了。”下屬所受的傷害和內心對你的憎惡,卻很難一下子就冰釋。

如果你了解這個錯誤確實是下屬犯的,也還要進一步調查和思考:這個下屬該承擔多大的責任?錯誤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是一時的疏忽,還是責任心不強,甚至是明知故犯?

因此,你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口,要牢記一句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見到問題時,先別忙著發怒和批評人,而是去了解情況。

這樣一來,主動權就操縱在你的手里,你想在什么時候、采取什么方式對他進行批評,完全由你決定。

切莫自以為是

在我們的周圍,有些人喜歡抬杠,只要和別人一搭上話就針鋒相對,無論別人說什么,他總要加以反駁,其實他自己一點主見也沒有。不過當你說“是”時,他一定要說“否”,到你說“否”的時候,他又說“是”了。這是一種極壞的習慣,事事要占上風,處處自以為是。生活中,如果你不幸成了那樣的人,那請認真地聽從別人的告誡。

即使你真的比別人見識多,也不應該以這種態度去和別人說話。這種不良習慣使你自絕于朋友和同事,沒有人愿意給你提意見或建議,更不敢向你提一點忠告。你或許本來是一個很好的人,但不幸染上了這種習慣,朋友、同事們都遠你而去了。惟一改善的方法是養成尊重別人的習慣。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談論當中,你的意見未必是正確的,而別人的意見也未必就是錯的。把雙方的意見綜合起來,你至多有一半是對的。那么,你為什么每次都要反駁別人呢?

大概有這種壞習慣的人當中,聰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聰明的人,也許他太熱心,想從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見解,他以為這樣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實上完全錯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沒有必要費心進行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們平常談話的目的,是消遣多于研究吧,既然不是在研究討論問題,又何必在一些瑣碎的事情上固執己見呢。另外有一點應該注意,那就是在輕松的談話中不可太認真了。

別人和你談話,他根本沒有準備請你說教,大家說說笑笑罷了。你若要硬作聰明,拿出更高超的見解即使確是高超的見解,對方也決不會樂意接受的。因此,你不可以隨時顯出像要教訓別人的神氣。

當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議時,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贊同,但起碼表示可以考慮,不可馬上反駁。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應注意,太多的執拗能把有趣的生活變得枯燥乏味。

如果別人真的犯了錯誤,而又不肯接受批評或勸告,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往后退一步,把時間延長一些,隔幾天再談,否則,大家固執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傷害了感情。因此,在社交中,隨時考慮別人的意見,不要做一個固執的人,惟有這樣才能獲得人們的贊賞和喜愛。

大量事實說明,人們談話時都有一個目的:想知道別人對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并進一步希望別人對某件事情和自己能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別人的看法與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便會感到極不舒服,甚至立即不高興起來,這是人很正常的一種情緒反應,當然這也是一種很不利于人際交往的現象。因此人們在日常交往中更應該注意的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切莫自以為是,即使在別人不同意你對某事的看法時,也應該顯得對此很有興趣。

所以,當你聽到別人的意見和你一樣時,你要立刻表示贊同。不要以為這樣做會被人認為你是隨聲附和,因而就不吭聲了。不吭聲,雖然不會被人誤解為隨聲附和,卻也容易使人認為你并不同意。

同樣,當你聽到別人的意見和你不一致時,你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為這樣做會傷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聲。

不要觸及別人的痛處

我們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還應當注意到每個人身上也都有幾片“逆鱗”存在,惟有小心觀察,不觸及對方的“逆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痛處”,才能保持圓融的人際關系。

英國作家托馬斯·富勒曾經寫道:“失足引起的傷痛很快就可以恢復,然而,失言所導致的嚴重后果,卻可能使你終身遺憾。”

一個人若想和上司、同事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一定要記住:保持適當距離,做事公私分明,尤其要注意,言談之間不要說到別人的痛處。

被擊中痛處,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件不愉快的事。不管在什么情況下,不去碰觸別人的痛處,不但是待人處事應有的禮儀,更是在都市叢林中左右逢源的關鍵。

有修養的人即使在盛怒之下,也不會擴散憤怒的波紋;但是涵養不夠的人,被激怒了,往往就會面露兇貌,口出惡言,甚至隨手拿起手邊的東西往地上摔。

某些人暴跳如雷的時候,還會口不擇言,用侮辱性的語言攻擊別人最敏感的隱私,這是相當不明智的行為。

一旦你攻擊他人的痛處,修養好的人雖不至于當場發作,與你破口對罵,但心中的疙瘩和怨恨往往難以抹平,如果不幸他是你的上司或客戶的話,你就會變成被“封殺”的對象。

在公司里,“封殺”意味著調職、冷凍、開除。如果你是公司負責人,“封殺”就代表對方拒絕繼續與你往來,或是“凍結彼此的關系”。

中國古代有所謂“逆鱗”的說法,強調即使面對溫馴的蛟龍,也不可掉以輕心。

傳說中,龍的咽喉下方約一尺的部位,長著幾片“逆鱗”,全身只有這個部位是逆向生長的,萬一不小心觸摸到這些逆鱗,必定會被暴怒的龍吞噬。

至于其他部位,不論你如何撫摸或敲打都沒關系,只有這幾片逆鱗,無論如何也觸摸不得,即使輕輕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其實,每個人身上也都有幾片“逆鱗”存在,即使是人格高尚偉大的人也不例外。惟有小心觀察,不觸及對方的“逆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痛處”,才能保持圓融的人際關系。

掌握一定的世事知識

世事知識指的是社會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識、經驗、教訓、風土、人情、習俗、掌故等等。這種知識是一種客觀存在,一般勿需潛心去學;只要不脫離社會生活,在實踐中都會逐步體會、感悟得到。人們要想豐富自己的語言修養,實現當眾講話的溝通目的,必須具備這類知識。曹雪芹就認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個不諳世事的人,所發言辭要么造成笑話,要么釀成苦酒。

1974年美國康寧公司將一件制作精巧的蝸牛工藝品贈送給中國政府。當時中國正在搞“批林批孔”,江青臆斷這是對中國的侮辱,旨在譏諷中國像蝸牛一樣龜縮、爬行。周恩來指示外交部,急電中國駐美聯絡處調查。時任聯絡處對內參贊,又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冀朝鑄說:“不用調查,蝸牛象征有耐心,這是表示祝福的意思。”聯絡處將冀朝鑄這權威性的世事知識報回國內,江青這才悻悻地收斂起發難的嘴臉。這事既說明冀朝鑄熟諳世事,也成為江清不懂世事的笑柄。

世事知識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的,但有時對某些世事知識,人們卻沒有實踐的機會或可能。比如你從甲地到乙地,對甲地的世事知識,你可能具備,而對乙地的,你可能就不具備了。但你卻不能沒有言辭的表達。怎么辦呢?這就得學、得問。孔子有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我國歷來也有“入鄉隨俗”之說,到哪個地方,就要了解哪個地方的世事。這樣才能產生良好的交際效果。照搬甲地的世事或不顧乙地的世事,都會自討苦吃。

清洋務大臣李鴻章一次出訪美國,在一家飯店宴請美方人士。開席前,他按中國世事講了一番客套話:“這里條件差,沒有什么可口的東西招待各位,粗茶淡飯,謹表寸心。”不想飯店老板卻火冒三丈,認為李鴻章詆毀了飯店的聲譽,非要其公開賠禮道歉不可。這些話在中國本無可厚非,但不同地域有不同世事知識,所謂入鄉隨俗,一定要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不可想當然,信口開河。

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識

文化是指大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制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諸如天文、地理、歷史、文學、藝術、哲學、經濟、法律等等。這些知識往往以成語、典故、佳作、名言、警句為載體。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開拓視野,從而使表達者的言辭更具感染力、說服力、吸引力。這種知識不能從實踐中獲得,需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在人生路上,不斷積累學習,當眾講話時便會充滿活力,如滔滔江水連綿不斷。“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

1997年2月28日,江澤民主席與全國政協港澳小組座談時說:“大家知道我最近的工作很緊張,我就把莫扎特的音樂片子拿出來,放一下音樂,聽他的舞曲;還有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我看了一本書,說他的第23鋼琴協奏曲跟我們中國唐朝詩人杜牧的‘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意境相近。因為我不懂音樂,我就把他的第23鋼琴協奏曲拿出來聽,看它和‘青山隱隱水迢迢’有沒有點關系。果然,音樂跟詩詞、文藝還是相通的。我的一個切身體會就是:活到老,學到老。”

江澤民的談話,既是他豐厚文化知識的體現,又啟迪每一個人:要不斷地學習,隨時引入自己言辭的“活水”。

長期擔任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英語翻譯的冀朝鑄,從小到美國,缺少對中國文化的詳細了解。周恩來對他說:“你是當翻譯的,中國歷史一定要熟悉。要多讀歷史書籍,才能當好翻譯……你有時常做毛主席的翻譯,毛主席最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古代詩詞,如果你不懂歷史,不讀詩詞,就沒法做好自己的工作。”為此,周恩來給冀朝鑄開了一張長長的書單要他去讀。經過幾年鍥而不舍的學習,冀朝鑄終以博聞強記在外交部聞名,以致有“老夫子”的雅稱。人們每有不解的知識,常說:“去問問冀老夫子。”

在人際交往中,某方面的文化知識不足,就不要輕易涉及這方面的話題,倘若不懂裝懂,口無遮攔往往會留人笑柄。明萬歷五年,內閣首輔張居正為兒子張嗣修能狀元及第,派其弟張居直約見極有可能獲第一的臨川考生湯顯祖,要湯讓出第一名。張居直說:“像才子仙鄉乃產筆名地,故王勃在《滕王閣序》里寫有‘光照臨川之筆’的佳句。湯才子如帶了幾支來京,可否讓老夫一飽眼福?”湯顯祖笑道:“據我所知,王勃所指,乃謝靈運之詩文,因他曾為臨川內史。”一下把張居直鬧了個大紅臉。

熟悉你的專業知識

所謂“求業有專攻”,人一生精力有限,不能做一個博學家,就要精于本職工作,熟練掌握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的獲得,一是靠學習,二是靠實踐。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知識更新迅疾,一個好的專業人員不關注本領域最新進展,就無法發現自身的知識盲點,既不利于工作進行,更不利于說話水平的提高。

1998年元宵節聯歡晚會,江澤民問坐在身邊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員方明:“十五大我作的報告,你認為聲音用得怎么樣?”方明說:“很好,很好。”江澤民隨即轉向在座的人說:“有一次我作報告,一開始用力太大,音調太高,沒有多久,嗓子不行了。方明同志告訴我,演講開始時聲音要平緩、控制住。干什么都有學問,有技巧。”江澤民本身就是一位知識豐厚的人,但在演講這一行當上,他仍虛心學習,不斷更新于自己有益的知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泰兴市| 太保市| 岳池县| 柘荣县| 镇原县| 刚察县| 凤山市| 富宁县| 崇信县| 玉龙| 平定县| 改则县| 徐闻县| 冀州市| 兴海县| 新竹县| 屏边| 越西县| 旺苍县| 麦盖提县| 新沂市| 博野县| 于田县| 新密市| 临邑县| 满洲里市| 枞阳县| 望谟县| 寻甸| 杨浦区| 长汀县| 大冶市| 屯门区| 克拉玛依市| 德庆县| 鹰潭市| 大连市| 隆林| 承德县|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