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禮走遍天下(2)
- 你的禮儀價值百萬
- 羅盤
- 3642字
- 2014-01-10 14:01:31
人緣要在勤溝通、多聯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所以主動聯系也是一個必備的交往禮儀。你善于聯系朋友,朋友自然也勤于和你聯系;反之,你半個月甚至一年都不和朋友們打招呼,那么肯定在對方的心里被“蒸發”掉了。
人際交往的禮儀原則之一是,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你感覺別人對你是陌生的,那么在別人眼中你也是陌生人;如果你把陌生人當做朋友來對待,陌生人也會把你當做自己的朋友。
主動是結交陌生人最基本的禮儀。主動問候、主動搭話、主動溝通、主動幫忙,這些都有利于拉近你與對方的關系和距離,盡管你們之前素未謀面。
其實,每個人都有交往的愿望和需要。你主動向對方敞開心扉,同樣能夠換得對方的理解和接受。當然,初次相識,要遵守必要的禮儀細節。比如,不可冒昧地詢問交往不深的人的信息,不要過多地干涉他人的活動和私事,等等。與陌生人溝通,消除對方的警惕心理是有必要的,這就需要你用友好、熱情的態度去接納對方,或者在對方需要的情況下滿足其心理需求,如幫個小忙、舉手之勞等,都能贏得對方對你的好感,從而有利于彼此更深層的交往。
禮儀有助你實現事業成功,開創輝煌
禮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禮儀不僅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說服他人打動人心的心理武器,更是事業的催化劑、成功的保證。
大家可能知道“張良因禮得兵書”的故事。
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隱居。有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遇到一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
張良覺得很驚訝,心想:“您怎么能讓我幫你撿鞋子?”張良又一想他年老體衰,而自己卻年輕力壯,便到橋下幫老人撿回了鞋子。誰知這位老人不僅不道謝,反而大大咧咧地伸出腳來說:“替我把鞋穿上!”張良聞聽此言心底更加不快:“你這老者,我好心幫你把鞋撿回來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要讓我幫你把鞋穿上,真是過分!”
張良又轉念一想,反正他是老人,再說鞋子都撿起來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聲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張良的恭敬從命,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終于將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送給張良。
張良得到這本奇書,日夜誦讀研究,使之后來成為滿腹韜略、智謀超群的漢代開國名臣。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張良為老人拾鞋、穿鞋,處處禮讓,既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也表現了自身完善的品格。張良正是在不斷禮讓的過程中,磨礪了意志,增長了智慧,最終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禮儀鑄就了張良的成功,由此可見,禮儀對于一個人的事業發展有多么重要。
懂禮儀是成功的基本要素。禮儀是通向成功道路的通行證,這不是說有了禮儀就能成功,但在成功的路上,禮儀的確有著很關鍵的作用,特別是在求職應聘的時候,“頭3分鐘是關鍵”。因為招聘時面試方不可能給一個應聘者很多的時間,但頭3分鐘內你舉手投足間表現的氣質,待人接物的態度與方法卻可以看出你是否是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所以,除了有比較扎實的專業基礎與實踐經驗,還需要適當的禮儀來美化個人。
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能,而85%則主要靠人際關系和他做人處世的能力。”有一個哈佛大學設計的表格,它將人成功的要素分為三塊:宏觀管理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從表格中可以看出,一個職業人需要具備上述三種能力,雖然地位不同、崗位不同,各種能力的構成不同,但是總的看來,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所占的比例相同。大概為:成功=15%的知識技能+85%的人際關系。這里所說的人際關系,并不是庸俗的拉關系,而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指的是如何運用禮節、禮儀來建立、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和諧的事業生活環境。
禮儀對于一個人的事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知書達理、善于運用禮儀的人和一個舉止粗俗、不懂禮儀的人,其事業的境界會有天壤之別,前者在事業上會春風得意,心想事成;后者在事業上則會處處碰壁,陷入困境。
禮儀對于事業的作用,體現在管理、職場、推銷、談判、會議等各個工作領域和環節中。
例如,求職禮儀有助于你推銷自我的形象、取得面試的成功。在求職中你的細微舉止都會影響用人單位對你的評價。古人云“見微而知著”,禮儀能規范你的舉止,防止因小節而誤事。同時,借助禮儀可以推銷自己的文化素質、體現自己的道德水準、反映自己的個性,以及順利完成面試的全過程。禮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使用人單位愿意與你交談,有興趣和耐心進一步了解你,甚至當發現你與其他應聘者相比有欠缺的地方時,也能給予理解、關懷和鼓勵,從而使你的求職事半功倍,脫穎而出。
又如,工作場所遵從服裝禮儀對于維護你的形象、有效開展工作極為重要。在工作服裝的穿著方面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常有餐廳工作人員,甚至是廚師穿著工作服進出公共廁所。這樣不僅不符合食品衛生規范,會令顧客對餐廳的印象大打折扣,從而造成餐廳形象不佳,影響餐廳的生意。還有夏天的時候,許多職業女性不夠注重自己的身份,穿起頗為性感的服飾,這樣你的智慧和才能便會被埋沒,甚至還會被看成輕浮,影響你的職業前程。
禮儀是個人外在形象與內在素質的集中體現。對于個人來說,講究和運用禮儀既是尊重別人同時也是尊重自己的體現,在個人事業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它提升人的涵養,增進了解溝通,細微之處顯真情,對內可融洽關系,對外可樹立形象,營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因此,懂得禮儀,運用禮儀,使你的事業更加順利,使你的人生更為成功!
遵從禮儀五項原則,做個彬彬有禮的人
禮儀名目眾多,細則紛繁,講究商務禮儀尤其還應掌握必要的世界各國的禮儀習俗,更使其呈現出五彩繽紛的特點。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掌握?在從事各種商業活動、具體遵行商務禮儀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其中包括言行文雅,態度恭敬,尊重他人,平等待人,表里一致。
遵從禮儀的五項原則如下所述。
1.“尊敬”原則
有人曾把商務禮儀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充分地考慮別人的興趣和感情”。尊敬是禮儀的情感基礎。在我們的社會中,人與人是平等的,尊重長輩,關心客戶,這不但不是自我卑下的行為,反而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禮儀,說明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個人素質。“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禮”的良性循環就是借助這樣的機制而得以生生不已。當然,禮待他人也是一種自重,不應以偽善取悅于人,更不可以富貴驕人。尊敬人還要做到入鄉隨俗,尊重他人的喜好與禁忌。總之,對人尊敬和友善,這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一項重要原則。
2.“真誠”原則
商務人員的禮儀主要是為了樹立良好的個人和組織形象,因此禮儀對于商務活動的目的來說,不僅僅在于其形式和手段上的意義。同時商務活動并非從事短期行為,而是越來越注重其長遠效益,只有恪守真誠原則,著眼于將來,通過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獲得最終的利益。也就是說,商務人員要愛惜其形象與聲譽,應不僅僅追求禮儀外在形式的完美,更應將其視為情感的真誠流露與表現。
3.“謙和”原則
“謙”就是謙虛,“和”就是和善、隨和。謙和既是一種美德,更是社交成功的重要條件。《荀子·勸學》中曾說道:“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即是說只有舉止、言談、態度都是謙恭有禮時,才能從別人那里得到教誨。
謙和,在社交場上表現為平易近人、熱情大方、善于與人相處、樂于聽取他人的意見,顯示出虛懷若谷的胸襟,因而對周圍的人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有著較強的調整人際關系的能力。
當然,我們此處強調的謙和并不是指過分的謙虛、無原則的妥協和退讓,更不是妄自菲薄。應當認識到過分的謙虛其實是社交的障礙,尤其是在和西方人的商務交往中,不自信的表現會讓對方懷疑你的能力。
4.“寬容”原則
寬即寬待,容即相容。寬容,就是心胸坦蕩、豁達大度,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諒解他人的過失,不計較個人得失,有很強的容納意識和自控能力。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并提倡寬容的道德原則,并把寬以待人視為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美德。從事商務活動,也要求寬以待人,在人際紛爭問題上保持豁達大度的品格或態度。在商務活動中,出于各自的立場和利益,難免出現沖突和誤解。遵循寬容原則,凡事想開一點,眼光看遠一點,善解人意、體諒別人,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好各種關系與紛爭,爭取到更長遠的利益。
5.“適度”原則
人際交往中要注意各種不同情況下的社交距離,也就是要善于把握住溝通時的感情尺度。古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在人際交往中,溝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條件,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溝通時的感情尺度,即人際交往缺乏適度的距離,結果會適得其反。例如,在一般交往中,既要彬彬有禮,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熱情大方,又不能輕浮諂諛。所謂適度,就是要注意感情適度、談吐適度、舉止適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贏得對方的尊重,達到溝通的目的。
總之,掌握并遵行禮儀原則,做待人誠懇、彬彬有禮之人,在人際交往和商務活動中,就會受到別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