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一章

導讀

本章是《大學》的最后一章,解釋“治國平天下”。首先提出以身作則、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絜矩之道”,然后論述君民之間的關系、君主德行與國家得失的關系,以及道德和財富的關系;進而論述“以德為寶”,主張用人唯賢;最后論述君子要忠信,重義輕利。如此,則天下太平。

原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也。

釋義

之所以說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會形成孝順的風氣;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百姓就會形成尊重長輩的風氣;在上位的人體恤孤兒,百姓就不會背叛他。所以,君子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厭惡在上位者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下位的人;如果厭惡在下位者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上位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后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是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故事

寬宏待人

呂蒙正是北宋名臣,一生曾三次出任宰相,他為人正直善良,待人寬宏大量,從不計較他人的過錯,也從不對私怨耿耿于懷。

有一次,朝廷要任命高官,許多大臣都極力推薦他,但有一位大臣卻極力反對,并說了呂蒙正許多壞話。經過多次討論,皇帝還是任命了呂蒙正。過后,有位朋友為呂蒙正遭人非議憤憤不平,告訴他這些情況,并要告訴他說壞話那人的姓名。呂蒙正勸阻了朋友,他說:“我不能因為私人恩怨與他爭吵,如果知道他是誰,就會終身忘不了那人的過錯。我不追問那人的姓名,也是為了以后能秉公辦事,個人的委屈能算什么呢?”

清人繪《歷代名臣像解》中的呂蒙正畫像

原文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釋義

《詩經·小雅·南山有臺》說:“快樂的國君哪,他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百姓的父母了。《詩經·小雅·節南山》說:“巍峨的南山哪,巖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呀,百姓都仰望您!”治理國家的人不可不小心謹慎,一旦偏離正道,就會被天下人推翻。《詩經·大雅·文王》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之命相匹配的。應該以殷朝作為鑒戒呀,要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會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所以,君子首先要注重修養德行。

故事

周公誡伯禽

周公是西周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西周建國之初,政治形勢非常復雜。為了輔佐年幼的成王,周公留在都城鎬(hào)京,派兒子伯禽去管理封地魯國。

臨行前,周公告誡伯禽:“你這次去封地,首先要禮遇有才之士。我的身世和地位雖然很高貴,但為了接納天下賢士,洗澡時曾多次握著濕頭發迎接賢人。吃飯時,也曾多次放下筷子,吐出嘴里的飯,恭敬地款待他們。只有取得賢人的信任,并對他們委以重任,天下的百姓才能信服,國家才能安定啊!”周公尊賢愛才,是他政治成功的重要因素。

原文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釋義

有德行才會有百姓擁護,有百姓擁護才能擁有土地,擁有土地才能聚斂財富,聚斂財富才能供給使用。道德是根本,財富是末節。如果表面重視道德而內心卻重視財物,就會與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斂財物,民心就會渙散;君王散財于民,民心就會凝聚。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如果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故事

馮諼焚券

戰國時期,馮諼(xuān)被孟嘗君派往封地薛地去收債。臨走時,馮諼問孟嘗君是否需要帶些東西回來,孟嘗君說:“你看著辦吧,我缺少什么你就帶些什么回來吧!”馮諼到了薛地后,將債券全部燒毀,得到百姓的熱烈擁護。當孟嘗君問馮諼帶回什么時,馮諼說:“我帶回了‘義’。”孟嘗君聽后很不高興,但沒有說什么。

一年后,孟嘗君被免去相國的職務,只好返回薛地。當地百姓聽說后,扶老攜幼歡迎他。馮諼說:“這就是我給您帶回‘義’的回報哇!”孟嘗君這才恍然大悟,他非常感激馮諼。

民國蔡振紳編撰《八德須知·禮義》插圖《馮諼焚券》,描繪馮諼去薛地幫孟嘗君收債,將債券當眾焚毀的場景

原文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釋義

《尚書·康誥》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就是說,行善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么可以當成寶貝,只把善德當成寶貝。”舅犯說:“流亡的人沒有什么可以當成寶貝,只把仁義慈愛當成寶貝。”

良渚文化玉琮

故事

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叫子罕(hǎn)的官員,他品德高尚,為政清廉,從不接受別人的禮物,在百姓中很有威望。

一次,一個宋國人懷藏寶玉,興沖沖地找到子罕說:“我久聞大人是勤政愛民的好官,特地將寶玉獻給您,以表達我的敬慕之心,希望您能收下!”子罕接過寶玉看了看,說:“你還是拿走吧,我不能收!”獻寶人以為子罕不識貨,子罕笑著說:“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假如你將玉給了我,我們兩人豈不都失去了寶?”獻寶人聽后十分羞愧。子罕以不貪為寶,其高尚的品德,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

南宋馬遠繪《歲寒三友圖》,歲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種植物。因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釋義

《尚書·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卻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之量。別人有本領,就如同他自己有本領一樣;別人德才兼備,他心悅誠服,不只是嘴上說說,而是從心底贊賞人家。用這樣的人可以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對國家來說是有利的!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他就妒忌、厭惡人家;別人德才兼備,他便想方設法壓制、排擠人家,無論如何不能容納賢德之人。用這樣的人不能保護我的子孫和百姓,對國家來說是很危險的!”

故事

馬革裹尸

東漢時期的馬援英勇善戰,為建立東漢和保衛邊疆立下了赫(hè)赫戰功。有一次,他剛剛南征交趾(zhǐ)(今五嶺以南至越南北部)歸來,聽說北方匈奴和烏桓又來侵擾邊境,便主動請求出征。朋友孟冀見他年歲已大,勸他不要再出征上陣了。馬援慷慨激昂地說:“有志男兒應該為國殺敵,戰死疆場,尸體不需要棺材裝殮(liàn),只用死去的戰馬皮包裹著回來埋葬就可以了,怎么能躺在家里的床上,死在兒女身邊呢?”

后來,在征討武陵五溪少數民族時,馬援死在軍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尸的誓言。

清人繪馬援畫像

原文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釋義

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小人流放到邊遠的四夷之地,不讓他們居住在中原。這就是說有德之人知道親近什么人,憎恨什么人。如果發現賢才而不能舉薦,舉薦了又不能優先重用,這是輕慢;發現不善之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逐得遠遠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然要降臨到自己身上。所以,君子治國有正確的法則:忠誠守信,便會獲取天下;驕縱奢侈,便會失去天下。

山東曲阜衍圣公府藏明人繪孔子畫像

故事

祁奚薦賢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賢德的大夫叫祁(qí)奚,他為人正直,心胸坦蕩。當時,祁奚因年老辭職,晉悼公問誰可以接替他的職位,祁奚推薦了解(xiè)狐。晉悼公詫異地問:“聽說解狐是你的仇人哪!”祁奚說:“大王只是問誰可以接替我的職位,并沒有說我的仇人不可以接替這個職位呀!”正當準備任命解狐時,解狐因病去世。祁奚又向晉悼公推薦了兒子祁午。結果,祁午上任后,十分稱職。

孔子知道這件事后,稱贊說:“祁奚推薦人只看才德,不論親仇,真可以稱得上大公無私呀!”

原文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釋義

創造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從事生產的人多,消耗財富的人少,創造財富的人勤奮,消耗財富的人節省,那么財富就會永遠充足。仁德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德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聚斂財富。沒有在上位者喜愛仁德,而在下位者卻不喜好道義的;沒有喜好道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于國君的。

故事

仁德傳家

范仲淹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讀書時雖然窮苦,心里卻想著救濟眾人。做了宰相后,便把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shàn)養宗族中的貧寒之人。他買了蘇州南園作為住宅,聽風水先生說這里風水極好,便將房子捐出來當作學宮。

清人繪《歷代名臣像解》中的范仲淹畫像

范仲淹出將入相幾十年,所得俸祿多用作布施救濟之用,因此家用極為節儉,死的時候甚至連喪葬費都不夠。他的幾個兒子,雖然位列公卿,但卻能繼承父親的傳統,仁德傳家,平日在家身穿素布衣服,所得俸祿也多用于救濟眾人。

范仲淹手書《道服贊》并序

原文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釋義

孟獻子說:“能夠喂養得起四匹馬拉車的大夫之家,就不再計較養雞養豬的事;祭祀能夠用冰的卿大夫之家,就不再喂養牛羊來牟利;擁有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再豢養搜刮民財的家臣。與其有搜刮民財的家臣,還不如有偷盜東西的家臣。”這就是說,國家不應該把財貨作為利益,而應該把仁義作為利益。做了國君還一心想著聚斂財富,一定是有小人在誘導。而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去處理國家大事,結果天災人禍一齊降臨。這時即使有賢能的人,也沒有辦法改變現狀了。所以,國家不應該把財貨作為利益,而應該把仁義作為利益。

故事

李林甫誤國

李林甫是唐代的奸相,善于察言觀色,曲意逢迎。他深知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討得皇帝的歡心,于是便想方設法做讓皇帝高興的事。唐玄宗對他十分信任和寵愛,李林甫執掌朝政長達十九年之久。

李林甫嫉妒心很強,對有才能的人恨之入骨,總是想盡辦法除掉他們。雖然他表面上對這些人十分和善,但心里卻時時在盤算著害人的詭計,所以一些人被害以后并未察覺。張九齡、李適之等人先后遭他陷害而被罷官。后來,李林甫的這種偽善面目被人們識破,大家都說他是一個“口有蜜,腹有劍”的人。唐玄宗晚年政治腐敗,國無良臣,以致后來發生安史之亂,國勢轉衰,很大程度上都與李林甫有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口县| 灵丘县| 兴安盟| 德化县| 定兴县| 个旧市| 霞浦县| 沧源| 孟津县| 肇源县| 兴海县| 泰兴市| 沅陵县| 南投市| 东港市| 沁阳市| 嘉禾县| 肃南| 陇川县| 石嘴山市| 盐源县| 个旧市| 清镇市| 福海县| 石柱| 东港市| 建德市| 探索| 偏关县| 丰都县| 神木县| 织金县| 阿拉善左旗| 平舆县| 平果县| 岳阳市| 张家港市| 西吉县| 昌邑市| 芜湖县| 长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