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大學章句》的解釋特點
朱子(1130—1200)是宋代儒學的集大成者,朱子的儒學思想是宋代儒學發展的高峰。從儒學史的角度來看,朱熹對儒學發展所作的一個最重要的貢獻,就是他花費了畢生的時間致力完成并在一生中不斷加以修改的《四書章句集注》。朱子對四書所作的研究,集中地體現在他對四書的集結、章句、注釋、解說,事實上,他一生的學術精力,大部分都投入在對于四書的注釋研究之上,死而后已。
朱熹的四書研究是理學化的四書體系的集中代表。朱子的四書研究,是在整理、編輯北宋以來儒家(主要是道學,也包括與道學親緣接近的其他儒者)對四書的解釋的基礎之上,以二程道學思想為主軸,并經過對北宋以來儒家各家的四書解釋的全面反思和批判繼承,所建立起來的。由二程在北宋開創的注重四書的學術運動,到朱熹手中真正定型和興起,并借助后來朱子學派的努力發揚,四書成為宋元明清儒學思想的新的經典體系。
朱子早年就對北宋和南宋初期儒學關于《論語》《孟子》的解釋做過整理和編輯,在他四十多歲時寫成了四書注釋的初稿,此后一直不斷修改。朱子在其晚年守漳州的任上把四書合刊為一。他對《論語》《孟子》的注釋稱為集注,對《大學》《中庸》的注釋稱為章句,所以后來統稱“四書章句集注”,簡稱四書集注。在四書集注外,他還著有《四書或問》,對其《四書集注》中的義理論點和素材取舍加以說明和發揮。本篇以《大學》為主,論述朱子儒學思想的特色;但本篇及接下去的三篇文章主要不是從解經學的角度觀察四書集注,而是力圖展示朱熹是如何通過其四書集注闡發其儒學思想的。
《集注》的敘述特點是:先訓讀,次解釋大意,次引程子、及程門謝氏、游氏、楊氏、尹氏等說,其中引程子最多,而后以“愚謂”“愚按”補足之。與二程不同,朱熹的注釋以字的音讀和字義為基礎,這不僅繼承了漢唐經學注重訓詁的長處,也有助于科舉時代知識人對于經典音讀的統一,更便于初學。所以朱熹的《集注》可以說做到了學術性與實用性的統一,這也是他的《集注》能夠被作為教本廣為流傳的原因之一。同時很明顯,朱子《集注》在訓讀后的解釋大意中,加進了自己的哲學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