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jié)h學家李福清研究
- 張冰
- 3201字
- 2020-10-30 18:24:27
出版總序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學術文庫”是近數(shù)十年來以北京大學學者為主體的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術集成,它是這個學術群體數(shù)十年來在“比較文學”這一學科中所積累的對于這一學術的理解和從事的學術實踐,現(xiàn)在以“系列書系”的形式公刊于世。
中國比較文學學術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復興以來,已經走過了三十年的路程。如果從學術層面上考察,可以說出現(xiàn)了三代主峰。以朱光潛、黃藥眠、楊周翰、李健吾、錢鐘書、季羨林、金克木、李賦寧、周玨良、陳嘉、范存仲諸先生為代表,他們是“文革”之后推動中國比較文學復興的第一代學者。以樂黛云、饒芄子、陳悖、錢中文諸先生為代表,他們是推進中國比較文學繁榮和發(fā)展的第二代學者。目前,在跨入21世紀之后,中國比較文學的學術研究已經形成了第三代學者。他們中間已經出現(xiàn)了一批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學人。在幾代主峰中間,也都存在著許多過渡性的學術橋梁。前一代主峰學者的學術與精神正是經由這些“學術橋梁”傳達到了后一代的主峰層面上,承前啟后,把學術推向新的境界。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的建立與發(fā)展,與中國比較文學事業(yè)發(fā)展的軌跡相一致。它的前身“北大比較文學研究中心”創(chuàng)建于1981年,由楊周翰教授領銜主其事。這正是第一代學者們致力于復興中國比較文學學術的產物。它被定位于北京大學,或許這正體現(xiàn)了20世紀中國新文化與新學術發(fā)展的基本脈絡。
1985年,我國教育部批示同意北京大學把“比較文學研究中心”改建為具有獨立建制的實體性的“比較文學研究所”(1993年,北京大學校長會議依據(jù)學術研究的需要,決定將該所更名為“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以季羨林教授為顧問,由樂黛云教授為所長。不久,樂黛云教授又當選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國際比較文學學會(ICLA)理事、副會長。而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也成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秘書處與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中國聯(lián)絡處的所在單位。這一系列的文化事態(tài),便成為在80年代中期中國比較文學學術經過近十年的復蘇準備而進入向其學術峰面躍進的標志。
此后的二十年來,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與全國學術同仁共同努力,希望在這個長期被忽視而又對于我國人文科學在世界崛起具有相當意義的學術領域中能夠有所作為。盡管研究所的規(guī)模不大,教學與科研人員不多,但全所對于學術的忠誠不敢懈怠于片刻。在教育部和北京大學的支持下,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不僅在國內學術界而且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在三個層面中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發(fā)展。
第一,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在我國高等學校比較文學研究的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中率先建立起了“碩士→博士→博士后流動站”的完整的學位學術體系。國內和國際上對比較文學學術有興趣的研究者在這里經過嚴格的、規(guī)范的訓練,造就成比較文學學術領域中強有力的學者,他們既在國內的學術界,也在歐洲、北美、日本、韓國和澳洲等廣袤的學術領域中發(fā)揮著積極的學術作用。與此同時,二十年的人才培養(yǎng)也使我們對于在中國人文環(huán)境中如何造就以本民族文化教養(yǎng)為基礎的具有世界性多元文化思維能力的比較文學研究者的體驗愈益深入和深刻,成為不可多得的學術財富。
第二,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組成的學術群體,以自己堅韌的學術精神和相對堅實的學術功力,以他們勤勉和聰穎的智慧,在繼承本學術領域內相對穩(wěn)定和合理的公共成果的基礎上,以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拓展和深化了比較文學的研究層面。由這一群體所特別提倡并躬身持久實踐的比較文學的“發(fā)生學”“形象學”“敘事學”“闡釋學”“符號學”和“比較詩學”等學術層面的研究,已有相當?shù)倪M展,從而把對“比較文學”的學術認識從它的功能價值與社會作用引向了對學術內奧的研討,把傳統(tǒng)的“傳播研究”“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綜合而融為一體,推進了把文本實證與理論闡發(fā)相互貫通的多層面的原創(chuàng)性思維,顯示了以中國文化為教養(yǎng)的世界多元文化精神、文化觀念和方法論特征。今天,我們可以多少有把握地說,這一群體已經開始具備了捕捉國際學術發(fā)展新趨勢,回應本領域中相關學術挑戰(zhàn)的能力。
第三,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組成的學術群體,不僅已經為國際學術界所承認,而且已經獲得了相當?shù)膶W術聲譽。其標志有三:一是北大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已經在本領域中建立了高層次的多項目的國際學術合作,其學術成果為學術界所認定,其中有獲得國際(政府間)組織所授予的“學術類金獎”的榮譽,且目前仍然繼續(xù)著這樣的國際學術合作。二是本學術群體的成員,全部在研究對象國有過“學位留學”“學術講學”和“研修養(yǎng)成”等廣泛的學術文化體驗。其中有些先生的學術信念和學術觀點為相應的對象國學術界所重視,在國際同行中具有程度不等的影響力和學術聲望。他們的著作被指定為大學研究生的“必讀書”;他們在國外學術會議中,經常作為“基調報告”和“主題講演”者出現(xiàn),從而開始實現(xiàn)以“自我學術”為基點融入并推進國際學術發(fā)展的“全球學術”勢態(tài)。在這一過程中,相應展示了北京大學乃至中國的人文學術的某些風采特征。三是北大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的成員,先后并長期承擔著國際比較文學學術組織的負責工作。除樂黛云教授擔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外,孟華教授長期擔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嚴紹璗教授擔任國際比較文學學會東亞研究委員會(CEAS)主席,并先后擔任在日本大阪成立的東亞比較文化國際會議(常設)副會長、會長等。由此而使得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有可能實際參與國際學術活動的運作,并相應地表達中國學者的聲音。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數(shù)十年來隨著祖國在世界的崛起,在豐富多彩的人文學術中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了這些微薄的業(yè)績。正當研究所準備回顧自己的學術蹤跡,結集自己的心得之時,“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學術文庫”作為“國家重點學科”的學術課題被納入北京大學“211”學術規(guī)劃之中,經我國教育部專家組審議予以認定,從而得以公刊于世。
本“文庫”的內容暫定為兩大系統(tǒng)。一是二十年來,北大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在邀請與接納世界各國學者來本所講學的同時,本研究所的教授也在世界許多國家有過許多的講學和講演。他們使用對象國的語言,闡述自己的研究心得,溝通中國比較文學學術與國際的聯(lián)系,展現(xiàn)中國和北大學者的學術業(yè)績和人文精神?!拔膸臁睂Υ思右跃庉嫗椤逗M庵v演錄》,仍然使用作者當年講學和講演時的“對象國”語言出版,以便對他們在世界各地學術界表述的“中國聲音”進行“保真”。第一期先行刊出英文版、法文版和日文版三卷,以后還將繼續(xù)結集公刊;二是這一學術群體成員在多元文化層面中所做的具有學術意義的專門著作。我國比較文學的研究在近四分之一世紀中成果殊豐,但在作為比較文學學術內奧的各個文學與文化層面上則還未見有切實的闡述研究。本研究所致力于推進把文本實證與理論闡發(fā)相互貫通的多層面文化的原創(chuàng)性思維,在文學的發(fā)生學研究、形象學研究、比較詩學研究、闡釋學研究和文化學研究諸多領域,做了探索性的努力,分別撰著為專題研究的論稿。第一期先行刊出四卷,以后將會陸續(xù)公刊。
參與“文庫”著作的作者大約有三個層面,一是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的成員,二是在本研究所獲得“文學博士”學位的成員,三是參與本研究所課題研究的特邀成員。
我們希望這一“文庫”的刊行,能夠把比較文學的學術研究的注意力,在一般概念闡述的基礎上引向更加深入的學科的各個研究層面,展現(xiàn)學科各個內在領域的內奧與各自的特征,逐步形成具有“中國話語”特征的“中國比較文學學術”。
我們衷心地期望有更多的學者在同一學術目標下有著更加廣泛和切實的合作,也誠懇地期待在閱讀本“文庫”過程中各位讀者的批評指正和提出各種商榷感想。
本研究所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承擔本“文庫”的出版,特別感謝出版社副總編張文定先生、外語編輯室主任張冰女士與各位編輯的辛勤勞作。
嚴紹璗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學術文庫”主編
(2004年清明之日撰于北京大學靜園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