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模棱兩可:排中律

唐文學家蘇味道(公元前648—前705),趙州欒城(今河北)人,18歲當進士,50歲當宰相。蘇味道有一外號叫“摸床棱宰相”。宋王讜《唐語林》卷五載,蘇味道任宰相,門下人問他:“現在天下待處理的事很多,您當宰相,將如何處理呢?”蘇味道用手摸著所坐床棱,不表示肯定和否定,于是時人叫他“摸床棱宰相”。[1]

宋高承《事物紀原》卷十說:“味道為相,人所咨決,無所可否,依違嗤胡,以手摸所坐床,故曰摸棱。”即蘇味道做宰相,人們問他問題,請他決斷,他總是態度含糊不清,不明確作出判斷,只是用手摸著所坐床棱,所以人們都叫他“摸棱”?!懊狻蓖澳@狻?。

歷史上形成與蘇味道有關的成語,有“摸床棱宰相”、“模棱”、“摸棱宰相”、“蘇模棱”、“模棱手”、“模棱兩可”、“模棱兩端”,都是指蘇味道對是非判斷,含糊其詞,不置可否,實質是違反排中律。

什么是排中律?排中律的規定是,對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時都否定,必須明確肯定其中之一。其公式是:

讀作:P或非P。即對矛盾命題P和非P,不能同時都否定,必須明確肯定其中之一。這一公式是永真式,代入任何具體命題,都是真的。如就一動物個體a來說,或“是?!保颉胺桥!保赜幸徽?,不能同假。

就簡單直言命題而言,排中律的“排中”,即排除對同一主項肯定和否定之外的任何中間可能。亞里士多德說:“在兩個互相矛盾的謂項之間,沒有第三者,我們必須或者肯定,或者否定某個主項,有某個謂項?!?a href="#new-notef2" id="new-note2">[2]如“或謂之牛,謂之非?!笔顷P于同一主項的矛盾命題,不能同時都否定,必須肯定其中之一。

針對同一動物a,甲說“a是牛”,乙說“a不是?!保ǎ絘是非牛), “?!焙汀胺桥!笔峭桓拍睢皠游铩毕聦俚囊粚γ芨拍?,二者窮盡了“動物”概念的全部外延,a不在“?!敝校驮凇胺桥!敝?;不在“非牛”中,就在“牛”中,排除矛盾概念在“?!焙汀胺桥!敝獾娜魏沃虚g可能。

《經下》第136條說:“謂辯無勝,必不當,說在辯。”《經說下》解釋說:“所謂非同也,則異也。同則或謂之狗,其或謂之犬也。異則或謂之牛,其或謂之馬也。俱無勝。是不辯也。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奔崔q論必須是雙方針對同一主項,一方說它是什么,另一方說它不是什么,其中正確的一方是勝方,不正確的一方是敗方。

如果爭論的論題都不成立,“俱無勝”,這不叫做辯論。如“或謂之牛,其或謂之馬也”,甲說“a是牛”,乙說“a是馬”,這是關于同一主項的反對命題之爭,“?!焙汀榜R”是同一概念“動物”下屬的一對反對概念,二者相加,沒有窮盡“動物”概念的全部外延,在反對概念“?!焙汀榜R”之外,還有其他中間可能(如是羊等)。

排中律不適用于反對命題,因為反對命題可以同假,允許對二者都否定,不肯定其中之一。排中律只適用于矛盾命題,因為矛盾命題不能同時都否定,必須明確肯定其中之一。

排中律從要求明確性角度,保持思維的確定性。對矛盾命題P和非P,不能同時都否定,必須明確肯定其中之一。在只有真和假的二值邏輯系統中,排中律無條件成立。

排中律的作用,是保證在二值邏輯系統中,劃定真命題存在的范圍。就簡單直言命題而言,真命題存在于對同一主項肯定或否定同一謂項的矛盾命題中。根據排中律,對同一主項肯定或否定同一謂項的兩個矛盾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二者都否定,必須明確肯定其中之一。

如根據排中律,可以斷言“中華先哲有豐富多樣的思維藝術”和“中華先哲沒有豐富多樣的思維藝術”這一對矛盾命題,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二者都否定,必須明確肯定其中之一。排中律劃定真命題存在的范圍,就在一對矛盾命題中。

蘇味道被稱為“摸床棱宰相”的歷史故事,后變形為短語“摸棱持兩端可也”,或成語“模棱兩可”?!短茣ぬK味道傳》說,蘇味道當宰相,“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棱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摸棱。”即蘇味道曾對人說,處事不想給出明確決斷,因為明確決斷,如果發生錯誤,必然招人埋怨,只是回避矛盾,說“這也可以”, “那也可以”,就算了。所以人們都叫他“蘇摸棱”。

《明史》卷二百三十五說:“今言者不論是非,被言者不論邪正,模棱兩可?!泵鞲吲数垺陡咦舆z書》卷十一說:“是曰是,非曰非,不為模棱也?!笔蔷褪?,非就非,即:是 =是,非 =非。如就一動物個體a來說,“是牛”就“是?!? “是非?!本汀笆欠桥!保瑧撁鞔_。

“模棱兩可”的成語,就約定俗成的本義說,是對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同時都否定,而不明確肯定其中之一。如就一動物個體a來說,否定“是?!?,也否定“非牛”。從這種意義理解“模棱兩可”,是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

從形式說,對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同時都否定,不明確肯定其中之一,準確地說,是矛盾命題“兩不可”。

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就成語約定俗成的本義說,是“模棱兩可”;從形式說,是矛盾命題“兩不可”。這兩種說法是相容的,不是矛盾的,可以同時成立。

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從形式上說,是矛盾命題“兩不可”,即認為命題“P”不可,矛盾命題“非P”也不可,對矛盾命題P和非P都否定,不明確肯定其中之一。其形式是:

讀為:非P并且非非P。如《墨經》中有一段辯論,大意是對方說,“牛馬非牛也”未可,“牛馬牛也”未可?!赌洝犯鶕胖新?,說:“則或可或不可。而曰‘牛馬非牛也’未可,‘牛馬牛也’未可,亦不可?!蹦曳穸▽Ψ矫苊}“兩不可”的邏輯錯誤,因其違反“或可或不可”的排中律。

墨家認為,“牛馬”是一集合概念,集合不等于元素,所以“牛馬非牛”的命題是正確的。“牛馬牛也”的命題,把集合與元素等同,是不正確的。而對方對“牛馬非牛也”和“牛馬牛也”一對矛盾命題,都說“未可”,都否定,不肯定其中之一,違反排中律,形式上犯矛盾命題“兩不可”的邏輯錯誤。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有什么關系呢?它們實質是一致的,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同一律保證思維的確定性,矛盾律保證思維的一貫性,排中律保證思維的明確性。

如就一動物個體a來說,“是牛”就“是?!? “不是牛”就“不是?!?,這是保持思維的確定性,是同一律的要求。

如果既說“是?!?,又說“不是?!?,這沒有保持思維的一貫性,是“自相矛盾”,違反矛盾律的要求。

如果既否定“是?!?,又否定“不是?!?,這沒有保持思維的明確性,形式上是矛盾命題“兩不可”,違反排中律的要求。

《辭?!贰懊狻贬屛模骸皩栴}的正反兩面,含糊其辭,態度不明確?!薄澳@狻贬屛模骸皩栴}的正反兩面,含含糊糊,不表示明確態度”?!掇o源》“摸棱”釋文:“言依違無可否也。”“模棱”釋文:“依違無所可否也?!迸胖新梢螅瑢γ苊},不能都否定,必須明確表示肯定其中之一。對矛盾命題含糊其詞,躲閃回避,是否定的一種形式。

結論是:就成語約定俗成的本義說,“模棱兩可”是違反排中律要求邏輯錯誤的代表性術語。從形式說,矛盾命題“兩不可”是違反排中律要求邏輯錯誤的代表性術語。這兩種說法不是矛盾的,是相容的,一致的,可以同時成立。

蘇味道慣于模棱兩可,含糊其詞,在互相矛盾的論點間躲閃回避,不明確肯定其中之一,違反排中律要求,這是一般情況,有時也有反例。

武則天時,農歷3月,艷陽普照,突然遭遇雪災,危害作物生長。蘇味道一反遇事“模棱兩可”的常態,明確作出荒謬論斷,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說:這是“瑞雪”, “天降祥瑞”,率百官進宮朝賀,諂諛奉承武則天。

監察御史王求禮怒斥蘇味道的謬論說:“如果三月下雪是瑞雪,那么臘月打雷,難道是瑞雷嗎?”這是使用歸謬法駁斥。用事實和道理對蘇味道進行反駁:“三月降雪,不利農作物生長,是災害,不是瑞雪,不是祥瑞。”王求禮對蘇味道的駁斥,義正辭嚴,博得群臣支持,武則天為之罷朝。這是科學戰勝迷信的一次成功嘗試。[3]

詩詠“模棱兩可:排中律”:

真理謬誤不容中,是非分明有邏輯。

模棱兩可無道理,或是或非取其一。

是是非非不模棱,旗幟鮮明揚真理。

求真務實講邏輯,思維規律勝歪理。

[1] 宋王讜《唐語林》卷五:蘇味道初拜相,門人問曰:“方事之殷,相公何以燮和?”味道但以手摸床棱而已,時謂“摸床棱宰相”。

[2] 《亞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頁。1011b24—25。

[3]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〇七:“大雪,蘇味道以為瑞,帥百官入賀,殿中侍御史王求禮止之曰:‘三月雪為瑞雪,臘月雷為瑞雷乎?’味道不從,既入,求禮獨不賀,進言曰:‘今陽和布氣,草木發榮,而寒雪為災,豈得誣以為瑞?賀者皆諂諛之士也?!鬄橹T朝。”清《歷代名臣奏議》卷二百九十八:“三月大雨雪,鳯閣侍郎蘇味道等以為瑞,率群臣入賀,監察御史王求禮讓(責備)曰:‘宰相燮和(調和)陰陽,而季春(農歷3月)雨雪乃災也,果以為瑞,則冬月雷豈為瑞雷邪?’味道不從,既賀者入,求禮即厲言于朝曰:‘今陽氣僨升,而陰冰激射,此天災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邊隅不靖,盜賊繁興,正官少,偽官多,百司非賄不入,使天有瑞,何感而來哉?’群臣震恐,后為罷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华县| 辽阳县| 贺州市| 宝丰县| 内江市| 锡林浩特市| 乌拉特中旗| 丰县| 汤阴县| 濮阳市| 黎川县| 泰兴市| 沈阳市| 扎赉特旗| 蓬莱市| 平舆县| 清流县| 新绛县| 金阳县| 镇原县| 花垣县| 宁国市| 丹东市| 神农架林区| 松滋市| 彝良县| 呼图壁县| 宣威市| 申扎县| 通山县| 奇台县| 泗洪县| 大竹县| 黄浦区| 舒城县| 泸州市| 哈尔滨市| 鲜城| 亳州市| 金溪县| 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