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樸趾源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關聯研究
- 陳冰冰
- 12228字
- 2020-05-14 17:46:27
第三節
樸趾源的生態美學思想
儒家美學,尤其是其中樸素自然的美學思想是儒家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指導作用。中國儒家思想強調“禮”與“仁”,倡導人們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養,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種道德化的思想文化特征又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文學,所謂的“文以載道”,就是將文學和道德結合起來,道是文的思想內涵,而文則是道的表現。作為北學派文人的樸趾源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他雖然沒有對儒家美學進行過具體的論述,但是卻將儒家美學的精髓貫穿于其文學創作之中,以文學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美的理解和認識。樸趾源美學思想中最為代表的就是其生態意識,這也是樸趾源所倡導的“實學思想”和“北學精神”的根源。
一、“物我一體”的自然意識
《周易》將自然視為一個生命體,同時還將構成自然的所有物體都視為心靈思考的因素,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一體”,強調自然物之間的相關性和包容性。《復卦·象傳》中“復見其天地之心”便印證了這一點,這里的“天地之心”可以解釋為天地孕育萬物的目的意識。換句話說,自然界的變化并非盲目而行,而是有一定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天地之心”。樸趾源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到心的概念,其中“冥心”一詞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冥心”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內涵呢?
樸趾源認為:“其冥心如丹家內觀,其警醒如禪家頓悟。八十一難頃刻而過,四百四病倏忽兒經。”[53]又如,“吾乃今知夫道矣,冥心者,耳目不為之累,信耳目者,視聽彌審而彌為之病焉。……聲與色,外物也。外物常為累于耳目,令人失其視聽之正如此。”[54]這里所謂的“冥心”不是存在于所見或所聞之中,而是源自于人的內心,即沒有了外物與內我的區分,而將二者融合為一體,超越了主觀意識的主客觀合一的心境。當然,樸趾源在這里并沒有否定人的感官認識,只是將這一認識擴展到更寬泛的領域,強調物我一體,實現人與自然,人與萬物之間的和諧統一,從而進一步論證存在根源所具有的統一性,以及存在的相互關聯性。這與儒家思想中所強調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人與萬物是共生同處的關系,只有真正意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才能做到不受主觀意識的羈絆,真正客觀地認識周圍的世界。
正如樸趾源在《菱洋詩集序》中寫道:“瞻彼烏矣,莫黑其羽,忽暈乳金,復耀石綠,日映之而騰紫,目閃閃而轉翠。然則吾雖謂之蒼烏可也,復謂之赤烏,亦可也。彼既本無定色,而我乃以目先定,奚特定于其目不觀,而先定于其心。”[55]任何事物都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面,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得出的結果可能不盡相同,所以不能局限于一種思維、一種定式,而要透過各種表象去觀察其本質,也就是所謂的以“冥心”的態度去認識自然,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去看待世界。
另外,樸趾源還強調要用“平等眼”來看世界,即不是靠人的感官去認識世間萬物,而是用心去感悟世界、認識萬物,并對世間的一切存在做出美的判斷。樸趾源在《渡江錄》中寫道:“顧謂張福曰:‘使汝往生中國,何如?’對曰:‘中國,胡也。小人不愿。’俄有一盲人,肩掛錦囊,手彈月琴而行。余大悟曰:‘彼豈非平等眼耶!’”[56]這里的“平等眼”指的是在“我”和“他”之間,沒有了明顯的界限,要用平等均衡的心態來看待世界萬物,而要想真正擁有一雙平等眼,必須首先實現心靈上的平等,即前面提到的首先要達到“冥心”的狀態,實現外物與內我的和諧統一,用平等的心來看待“我”與“他”,這樣才能做到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存在,平等地看待人與自然。所以,樸趾源所提出的“平等眼”同“冥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即在認識世界萬物時要超越感性的認識,實現物我統一的理性認知。
樸趾源所強調的“冥心”同佛教里所說的“冥心”又存在著一定的區別,佛教中的“冥心”強調的是無我,是否定自我的感覺,而樸趾源作品中出現的“冥心”并不是完全的否定自我,而是要求在看待世界萬物時,要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放在與人類自身同等重要的地位,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要毫無偏見地去認識和感受。樸趾源并不是通過冥心來實現對現實的超越,而是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追求真正的現實認識,這也體現了樸趾源超前的生態意識。在樸趾源看來,世界萬物都是和諧統一的,只有從平等的角度出發,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體,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對世界的理性認識。
樸趾源將這種“冥心”思想應用于文學創作之中,提出了“法古創新”的文學論。所謂的“法古創新”即一方面要學習和借鑒原有的文章典籍,同時還要有新的創作和研究。而要做到“法古創新”,就必須以“即事寫真”為前提。樸趾源特別強調作為事實性的“真”,指出要真實形象地描寫現實世界,就應該放下所有的成見,通過內心的觀察來認識這個真實的世界。樸趾源在《熱河日記》序言中曾寫道:“始知莊生之為外傳有真有假,燕巖氏之為外傳有真而無假,其所以兼乎寓言而歸乎談理則同,比之霸者,晉譎而齊正也,又其所謂理者,豈空談恍惚已耶。風謠習尚,有關治忽,城郭宮室,耕牧陶冶,一切利用厚生之道皆左其中,始不悖于立言設教之旨矣。”[57]《熱河日記》記錄了樸趾源在中國期間的所見所聞,而樸趾源創作該作品的目的就是通過自己對清朝社會發展現狀的真實記載,更正朝鮮社會一直以來對清朝社會的錯誤認識,改變傳統的華夷觀,最終通過“利用厚生”來實現自己國家的繁盛富強。
樸趾源以“真”為創作前提,以社會中的真實存在為創作素材,通過寫實的手法,將文學創作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真正實現文學作品的社會價值。“真”是樸趾源“冥心”思想的體現,也是“冥心”的根本目的,而“冥心”又是實現“真”的重要前提,只有通過冥心來觀察世界,才能真正把握住其中的“真”,才能真正實現“法古創新”。所以說,“冥心”是樸趾源一切文學創作的思想根源。
二、“人物性同”的道德觀念
朱子學將萬物之性規定為理,而理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原理,故萬物可以被視為道德性存在。朝鮮后期,儒學界曾就人物性同異論進行過較為激烈的論證,雖然他們在“人”與“物”的本性問題上存在根本的分歧,但是他們都承認自然萬物具有道德性。所謂的“人物性同論”指的是人和物的本性是相同的,它可以體現在人與自然萬物之間,也可以體現在人與人之間,而“人物性異論”則恰恰與之相反。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哲學命題就是“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要與自然界相互適應,相互協調,這也是人類社會能夠生生不息發展下去的重要法則。
樸趾源以“人物性同”為思想根源,去探析人性和物性、人性和人性的關系問題。樸趾源重視人和物的生命統一性,否定將二者區別對待的“人類中心主義”,而這一思想就是現在所謂的“生態中心主義”的具體體現。“人類中心主義”以人為本,主張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將人類的利益置于首要地位,強調人類的利益應成為人類處理自身與外部生態環境關系的根本價值尺度,而“人物性異論”則是這種思想的理論根源。相反,“生態中心主義”認為人類應全面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建立一個以自然生態為尺度的倫理價值體系和相應的發展觀。
樸趾源作品《虎叱》中就具體展現了其“人物性同”的哲學思想,該作品以人類的代表北郭先生和動物的代表虎為中心,通過他們之間的對話,來反映人和動物之間所存在的矛盾。在這里,樸趾源將人和虎設定為對話的主體,就是把人和虎放在平等的位置考慮,肯定他們在本質上的一致性,這是樸趾源“人物性同”思想的體現。為了更加生動形象地批判將人和動物區別看待的人類中心主義,樸趾源在作品中采用了大量諷刺的創作手法。作品中,樸趾源借用老虎之口對殘暴的人類進行批評,“夫非其有而取之,謂之盜,殘生而害之者,謂之賊。”[58]在虎看來,所謂的人類文明,卻只不過是盜賊文化而已,這是以虎為代表的自然界對人類的嘲諷,也是對人物性異論的批判。“夫民物之生也,固未始自別,則人與我,皆物也。一朝將己而對彼,稱吾而異之。于是乎,天下之中,始乃紛然而自謂,事事而稱吾,則已不勝其私也。”[59]這里,樸趾源指出人與物在生成之時是不存在差別的,人即是物,人與物有著共同的本性。樸趾源以“人物性同”為思想根源探析人性與物性、人性與人性之間的關系問題,這與本章第一節中所提到的“萬物同源”思想也是一致的,世間萬物皆起源于一粒微塵,都是宇宙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存在。
王陽明在《大學問》里提出:“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樸趾源所提出的“物我一體”“人物性同”的觀點與王陽明的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僅如此,樸趾源還將“人物性同”這一哲學思想運用到了對待“華”與“夷”的關系問題。樸趾源生活的朝鮮朝時代,對中華和夷狄存在著強烈的爭論,“中華”代表的是文明的世界,而“夷狄”則代表了野蠻。支配中原地區的清朝政府到底應該被視為中華文明的代表,還是野蠻的夷狄,是當時社會存在的主要爭論。萬物一體,和諧共存,夷狄的文明雖然不等同于中華文明,但是它們在本質上卻存在著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中華文明自古以來都有著“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氣度和胸懷,幾千年來,中華文明一直吸收并消化著周邊的異質文明,形成了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征。因此,學習清代先進的文化并不有悖于社會和文明的發展。
樸趾源認為,清朝政府在統一中原之后能夠實現幾百年的國泰民安和太平盛世,必定有它先進文明的一面,而這些是當時的朝鮮社會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很多人卻看不到清朝社會的繁榮發展,而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華夷的論爭上。以樸趾源為代表的北學者們高舉“北學”的旗幟,倡導學習清代社會的先進文明。“為天下者,茍利于民而厚于國,雖其法之或出于夷狄,固將取而則之,而況三代以降圣帝明王漢唐宋明固有之故常哉。圣人之作春秋,固為尊華而攘夷,然未聞憤夷狄之猾夏,并與中華可尊之實而攘之也。故今之人誠欲攘夷也,莫如盡學中華之遺法,先變我俗之椎魯,自耕蠶陶冶,以至通工惠商,莫不學焉。人十己百,先利吾民,使吾民制梃,而足以撻彼之堅甲利兵,然后謂中國無可觀可也。”[60]
傳統的華夷論將“華”和“夷”完全區分開來,他們認為朝鮮應屬于華的范疇,而清朝則只不過是夷狄而已,而北學派學者對此則持否定的態度,他們認為清文化其實就代表了中華文明,要實現強國富民必須學習清朝社會的先進文化,這才是當時社會的首要問題,而不是只將視線定格在“華”與“夷”的論爭上。
樸趾源在《虎叱》中,毫不忌諱地闡述了自己對華夷問題的認識和看法,“自人所處而視之,則華夏夷狄誠有分焉;自天所命而視之,則殷周冕各從時制。何必獨疑于清人之紅帽哉。”[61]從中華的立場來看,中華為貴,夷狄為賤;而如果從夷狄的立場出發,則會與之相反。但如果從天的立場來看,中華和夷狄都是均等的,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樸趾源認為不管是“我”和“他”,還是“夷”和“狄”,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即所謂的人物性同,這也是樸趾源文學創作的理論根據。
人類必須重新回到自然生態倫理狀態體驗其他生命的境遇,才可能進入到反思的寫作之中,才能夠重新確立文學自身的審美維度和精神力量,這是生態文學寫作與批評的基本論理起點。[62]只有承認“人物性同”,才能正確地看待自然萬物,才能真正體驗到其他生命之美。樸趾源在文學創作過程中非常重視自然物的存在,他指出,“不屑于蟲發花蕊者,都無文心矣”。[63]自然界中的花草魚蟲都是文學創作的素材,只有尊重自然,尊重萬物,才能創作出真正優秀的文學作品。
三、“利用厚生”的仁愛理念
“仁愛萬物”是儒家美學思想的重要內容,“仁者愛人”,“仁”所體現的就是一種博愛精神,這也是確保人的需求與自然資源之間求得生態倫理上的平衡的標尺。《荀子·天論》中寫道:“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儒家美學倡導“仁心”與“愛物”的統一,以達到“盡美矣,又盡善矣”的審美要求,而這也是生態主義者的基本論調,他們認為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萬物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人類在發展自身文明的同時可以去合理地利用這些資源,但是必須遵從大自然的運行法則,不能按照人們的意愿任意地去使用。也就是說,人類應該在保證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情況下,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以促進人類社會更好的發展,只有這樣,才是真正做到了“利用厚生”。
“利用厚生”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國早在《尚書·大禹謨》中就寫道:“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左傳·文公七年》中又進一步提出:“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即,正德、利用、厚生分別代表著三種不同的內涵。《尚書·孔傳》中對三者進行了具體的解釋:“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財,厚生以養民,三者和,所謂善政。”正德是根本,而利用厚生則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物有所用,民有所養,“利用厚生”的目的就是通過利用自然資源來實現人們生活的富足和社會的安定。
樸趾源作為朝鮮的儒生,同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早在出使中國之前樸趾源就非常重視“利用厚生”之學,而在親眼見證了中國社會的繁榮發展之后更加堅定了這一主張,并以此作為社會改革的思想依據。朝鮮北學派雖然提倡北學中國,主張“利用厚生”,而提出以“利用厚生”來代替“經世致用”,同等地看待農工商各行業,以保證其“生業”的只有樸趾源一人。[64]樸趾源一生關心國事,致力于社會改革,一直在尋求改變國家和社會命運的新方向,而出使中國則為樸趾源的改革之路指明了方向。樸趾源將中國的先進文化帶回朝鮮,并在“利用厚生”思想的指導下,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朝鮮進行推廣,為朝鮮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韓國學者李佑成曾寫道:“先生的一生,為促進十八世紀末落后的祖國文明化,而獻出了畢生之精力。尤其是在‘利用厚生’學說研究和新文化運動方面更專心致力。”[65]
“利用厚生”思想其實與樸趾源所提出的“五行說”有著密切的關聯。樸趾源批判傳統的“陰陽說”和“五行相生相克說”,認為五行之間應該是相資而長,正如同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而人們對自然界的尊重和珍惜才能實現自然萬物的生生不息。即自然界的一切存在都有它自身的價值,對人類也同樣存在著很多有益的幫助,只有很好的利用自然萬物的價值,才能對社會有利,對人類有益,這也就是利用厚生思想的具體體現。
樸趾源在其作品《熱河日記》中記載了很多關于利用厚生思想的內容。“復至柵外,望見柵內,閭閻皆高起五梁,苫草覆蓋,而屋脊穹崇,門戶整齊,街術平直,兩沿若引繩。然墻垣皆磚筑,乘車及載車,縱橫道中,擺列器皿,皆畫瓷,已見其制度絕無村野氣。往者洪友德保,嘗言大規模細心法,柵門天下之東盡頭,而猶尚如此。前道游覽,忽然意沮,直欲自此徑還,不覺腹背沸烘。”[66]這是樸趾源一行在到達中國國境柵門時記載下的內容。只是剛剛步入中國,此番繁榮的景象便已讓樸趾源感慨不已,竟然還產生了想要返回朝鮮的沖動,而柵欄之內的景象,則給樸趾源帶來了更大的沖擊。沿路的熱鬧與繁華,讓樸趾源在感嘆中國社會繁榮發展的同時,也為自己國家的落后現狀自慚形穢。“嗟乎!如此然后始可謂之利用矣。利用然后,可以厚生。厚生然后,正其德矣。不能利其用,而能厚其生,鮮矣。”[67]樸趾源認為中國和朝鮮之所以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差距,原因之一就是中國能夠有效地利用自然資源和技術,而這些正是利用厚生思想的運用。自然界的萬物,哪怕是一片瓦,一塊磚,都有它們的可用之處,只有真正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和價值,才能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合理地利用自然界的一切資源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才是真正發揮了自然萬物的社會價值,也是利用厚生的最終目的。
中國人對車的科學使用,也是讓樸趾源為之嘆服并力主學習的內容。“人有恒言曰,我東巖邑不可用車,是何言也。國不用車,故道不治耳,車行則道自治,何患乎街巷之狹隘,嶺阨之險峻哉……今此磨天靑石之嶺,獐項馬轉之坂,豈下于我東哉,其巖阻險峻,皆我人之所目擊,亦有發車而不行者乎。所以中國之貨財殷富,不滯一方,流行貿遷,皆用車之利也。”[68]在樸趾源看來,中國的經濟貿易之所以能夠如此順暢地進行,其中與完善的車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正因為中國的車制完備,而且設計巧妙、精良,才能夠有效地促進商品的順利流通,并最終帶來了經濟的迅速發展。所以,樸趾源提出,朝鮮社會要想發展自身的經濟必須首先學會科學用車,以此來保障物資的順暢流通,這樣才能夠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樸趾源還提出:“此易知耳,朝鮮,舟不通外國,車不行城中,故百物,生子其中,消干其中,夫千金,小財也。”[69]交通不發達,物流不完善,經濟發展只能限于國內或某個地區,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受到阻礙。不僅要發展好本國的交通,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同時還要加強與鄰國之間的聯系,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對外貿易。也就是說,不僅要有完善的車制,做好陸地上的交通運輸,海上交通同樣也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船也是一個國家的重要交通工具,海上交通的發展狀況決定了海外貿易能否順利進行。在當時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朝鮮,樸趾源對國家經濟貿易的發展能夠有如此遠見,實屬難能可貴。
總的來說,樸趾源的利用厚生思想源自于對中國社會的認識和思考,而同時又建立在其“人物性同”思想的基礎之上,也是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精神的體現。孔子曰:“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既體現了儒家文化中的“仁愛”思想,同時也是“取物不盡物”這一生態倫理道德的體現。自然界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資源,而這些資源并不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只有尊重自然、愛惜資源,做到取之有節,才能實現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樸趾源雖然本身并不是一位生態主義者,但是從“利用厚生”這個角度出發,他的思想同生態主義者的認識是不謀而合的。“天地人和諧共生”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包含了對自然和社會的熱愛。
儒家生態倫理觀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民胞物與”的生活態度、“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實踐精神,而樸趾源將這些生態倫理觀融入自己的文學創作之中,并在此基礎之上增添了自己對生態美學新的認識和理解。樸趾源在作品中曾多次提到過有關生態倫理等問題,如他提出的“冥心”“人物性同”“利用厚生”等一系列思想主張。樸趾源認為自然萬物不光有生命,而且同人類一樣也是在生生不息地發展著,所以必須對其進行合理地利用才能實現自然萬物的可持續發展,才能保證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保證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和諧共存,實現真正的“利用厚生”,為人類造福。
[1]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2]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3]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4]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5] 《燕巖集》卷十四,《鵠汀筆談》。
[6]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7]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8]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9]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10]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11]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12] 《燕巖集》卷十四,《鵠汀筆談》。
[13]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14]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15]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16]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17] 《燕巖集》卷十四,《鵠汀筆談》。
[18]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19]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20]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21]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22]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23]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24]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25]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26]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27]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28]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29] 《燕巖集》卷十四,《鵠汀筆談》。
[30]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31]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32]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33]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34]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35]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36] 《燕巖集》卷十四,《鵠汀筆談》。
[37] 《燕巖集》卷一,《洪范羽翼序》。
[38]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39]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40] 《燕巖集》卷十四,《鵠汀筆談》。
[41] 《燕巖集》卷一,《洪范羽翼序》。
[42]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43]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44]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45]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46]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47] 《燕巖集》卷十四,《鵠汀筆談》。
[48]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49]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50]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51] 《燕巖集》卷十四,《鵠汀筆談》。
[52] 《燕巖集》卷一,《洪范羽翼序》。
[53]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54]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55]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56]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57]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58]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59]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60]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61]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62]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63]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64]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65]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66]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
[67] 《湛軒書》內集卷四,《醫山問答》。
[68] 《燕巖集》卷十四,《鵠汀筆談》。
[69] “壬辰”和“丙子”戰爭分別指的是“壬辰倭亂”和“丙子胡亂”。“壬辰倭亂”是16世紀末明軍援朝抗倭的事件,中國史書上稱為“萬歷朝鮮戰爭”或“萬歷朝鮮之役”;“丙子胡亂”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的事件,中國史書稱為“丙子虜亂”或“丙子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