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樸趾源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關聯研究
- 陳冰冰
- 689字
- 2020-05-14 17:46:27
第一部分
樸趾源文學中滲透的中國因素
第一章
樸趾源文學的哲學根柢
16世紀末17世紀初,朝鮮王朝在經歷了“壬辰”和“丙子”[1]兩次戰爭之后,經濟蕭條、社會秩序紊亂,財政陷入極為窘迫之境,但統治階層并未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反而變本加厲地對農民進行剝削和壓迫。統治階層通過土地兼并、賦稅等政策不斷搜刮民財,致使階級矛盾愈演愈烈,農民起義不斷爆發。與此同時,統治階層內部也同樣矛盾重重,黨爭和士禍屢屢發生。大規模的土地兼并使大批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逐漸淪落為身份更為低下的賤民,而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最終致使農民戰爭不斷爆發。為了緩解不斷加深的社會矛盾,朝鮮朝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減輕農民的負擔。他們推行科田制,廢除貴族占有大土地的現象,并解放了大批的奴隸,同時還在農業方面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農業生產力得到極大的提高,手工業和商業也隨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到了朝鮮朝后期,社會貧富差距逐漸加大,朝鮮社會身份制度開始動搖,身份買賣已成為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朝鮮的進步學者們開始對以“性理學”為統治思想的朝鮮社會產生質疑,并開始對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新的思索。
樸趾源作為18世紀朝鮮的進步學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將自己對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同朝鮮的社會現實相結合,指出以“經世致用”“利用厚生”為宗旨的“實學”是指導朝鮮社會改變落后現狀、實現國富民強的正確思想;而18世紀中國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繁榮的社會文化為朝鮮社會今后的發展與改革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因此,朝鮮社會必須改變傳統的“華夷觀”,更新落后的“士意識”,客觀、全面、正確地認識清代的進步文化,通過“北學中國”來實現朝鮮社會的發展。